分享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模式

 zycqxl 2010-11-02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模式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方法,目前已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读中感悟”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和探索,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阅读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了提高、精神、品质得到了塑造。

 

主题词: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

 

《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感悟……”。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些,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创新了“读中——感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读中——感悟”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自能的感悟,自动的内化。“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

1、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层深化,理解逐渐加深。

2、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放在:抓好语言训练,重视知识迁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读悟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避免了以往阅读教学先理解后朗读的单项训练,使读与理解、读与体会有机结合起来。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初读时,完全出自于学生的独特理解。在初读之后的细读,则是在全班同学参与下进行的,同时学生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交流、评价,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在此基础上再品读,进行情感的升华。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自主学习,逐步把课文读懂读正确的,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中就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读中——感悟”教学模式的结构与程序: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程序是:

 

 

开 始

 

                            

 

 

创 设 情 境、揭 示 课 题

                               

 

明 确 要 求

 

初 读 课 文、整 体 感 知

 

交流自读情况

 

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生 生 评 价

 

师 生 评 价

 

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拓展阅读、综合练习

 

自 己 读 书

 

  结   束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  

 

“读中——感悟”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体悟情感——品读课文、情感升华——拓展阅读、综合练习” 五段式为基本操作模式。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做相应的调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亦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产生教学上的“爱屋及乌效应”,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欲求之”的愿望,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电教媒体、巧设问题情境、师生互换角色等。

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完全有必要先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出他们求知全文的欲望。因此,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一起到威尼斯去领略一下那儿独特的异国风光。(课件播放录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即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试着自己或组内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边读课文边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把作者描写日出时最美的句子画下来。3、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为了解内容打下基础,还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辩。通过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试读、听读、评读、练读,达到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个词、句、段,或你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或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讨论而讨论不出所以然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起到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质量、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悟”的质量。

(四)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是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与领悟、扩展与想象、提高与创新。教学中,要针对最能触发思维、情感的火花,最有利于知识、能力的整合,最有利于思想、精神升华的内容,进行品味感受。

如: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读文,边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发展到高潮时创作出来的。

(五)拓展阅读、综合练习

《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1、可给学生指明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如学了《生命生命》后,让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读书笔记;学习古典文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那一个单元,可让学生阅读少儿版的四大名著、《东周列国故事选》等。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网址,鼓励学生上网阅读。

2、编主题手抄报、提写建议、拟写广告语、格言等等。在学完《尊严》后,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在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办手抄报……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查阅工具书并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能做到有资料互相交流,有问题共同探究。

读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如何使目的和手段达到统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读中感悟”这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通过读这种手段,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总之,只有优化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优化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地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12岁),一般说来他们很乐意、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有插图的书,教师描绘性的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才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遵循: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2、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传授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以意逆志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4)十目一行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5)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3、“讲、读、评”有机结合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讲要适时适度,体现精讲的原则,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

读与评均出自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适当调节,读评结合,过多的评,只能是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使读的训练不能落实。只读不评,或读不到位,使读失去了标准,影响教学的质量。同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