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看不惯别人是一种人格缺陷

 格兰泰吉 2010-11-03
现在的年轻人都爱赶时髦,讲究一个新潮奇特的发型,17岁的青少年因为他的发型惹来杀身之祸.近日,黑龙江海伦市一名17岁青少年因为发型奇特穿着新潮竟然被5名中学生连捅两刀送医后不治身亡,事后,犯案的几名学生说并不认识死者,因为看不惯他的发型和穿着对其殴打.
专家点评:
对别人总是看不惯,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习惯对别人说三道四。这种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单枪匹马”、“独来独往”,不愿以一颗真心与别人融洽相处和交往,更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在生活中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去帮助他度过难关。这样,不仅会使自己感到孤独无助,也会直接影响到团结。
总是看不惯别人,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一种人格缺陷。像这5位中学生那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为什么看不习惯,找找自己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和人肯定不同!不要把你自己的一套处世方针扣在别人身上。当你看不惯别人时,别人也许还不惯你呢!所以,用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别人是很可贵的。
什么是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为模式,所以要因人而异。简单诊断:性格偏激、行为异常、乖张、情绪控制能力差、性格孤僻、话语真假混淆等等现象可以考虑为人格缺陷。其具体表现可以分为:
1、反社会性人格缺陷(如不断地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言行谋取利益;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好斗易怒,有打架或攻击他人的历史;因行为鲁莽而使自己或她人陷入危险的境地;对工作、学习、经济状况和家庭义务不负责任;缺乏自责,当自己给他人造成危害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认为是合理的;从青春期开始就有反社会行为的历史等等)。
2、回避性人格缺陷(如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被拒绝而回避他人;不会与别人保持很密切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很喜欢自己;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对批评和拒绝及其恐惧;由于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沉默;认为自己不行、社交无能;由于害怕尴尬,而拒绝各种活动等等)。
3、边缘性人格缺陷(如拼命努力以求不被抛弃;人际关系既热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行为冲突,具有毁灭特性,如乱花钱、吸毒、性乱等;频繁表现出自杀的倾向,或威胁,或自伤;情绪极度不稳定,如短期内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怒等;持续地感到空虚;容易生气或发怒;在压力作用下,会变得偏执、抑郁或有分裂症状等等)。
在人际关系当中,往往同于自身的超级人格缺陷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和层次,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那么,人际交往中应如何克服自身的这些缺陷呢?
当发现自己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之后,人们通常的反应往往是回避,不愿面对更不敢诉说自己的烦恼。其实,一个人是否人格缺陷,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与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童年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心理应激等,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因此应该接受自己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问题的主要责任,通过自我调节得以解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恢复。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不适。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另一个原因是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认为只有“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其实,除了心理与精神障碍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外,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塑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社会上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各大学开办的心理咨询中心,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和精神专科医院等。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可以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各种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问题,适合去心理门诊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障碍,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药物为主的专业治疗。
个人方面,需要了解自己的状况,并制定详细的心理调整计划。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其次,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对方保密,有些人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第三,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是通过他人改变自己的过程,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明确问题的根源,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在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下,改变还需要个人的积极主动配合,是一个在他人帮助下达到自我转变的过程。
第四,勿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并非一次谈话就能使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通常需要每周进行一次,连续一段时间,医师要全面了解咨询人的生活史、特殊生活事件经历以及对症状功能进行分析,在完整的心理评估基础上,和咨询人共同商定咨询目标,然后开始系统的咨询。
因此,对于正常人而言,对于在社会化过程中其心理残留一些不健康的特质和倾向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使自己逐渐趋向健全的人格。
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一些“毛病”,朋友间特别是单位的同事或学生间要互相体谅,不要总挑别人的“刺”,看人家的不足。既要接受他人的优点,也要接受他人的缺点。
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要求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进步。即使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快要“迸发”时,提醒自己一定要收敛、冷静。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把问题摆上桌面,与朋友或同学或同事好好谈一谈,不仅镇定了自己的情绪,而且问题也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情绪是否可以控制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如果你做出一个微笑的面容,那么你的心情就立即会感到增加了几分愉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但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而且反过来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人不仅可以在心理上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自己的血压、心跳等等都可以进行控制。何况情绪?
控制情绪的方法很多,我认为,至少有如下方法是可行的:
(1)转移 将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
(2)分离 分散你的烦恼,把它们各个击破。不要把这个烦恼与别的烦恼联系起来。不要自寻烦恼,人为地加以放大。具体的烦恼,具体的解决,不要算总帐。
(3)弱化  减弱你的烦恼,对于非原则的刺激,我们必须学会紧紧地把住闸门,尽可能不听,不看,不感觉,不让它输入。如果输入了,就尽可能不联想,不思考,不记忆。
(4)体谅  生气,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原谅了别人也就饶过了自己。另外,将对方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5)解脱  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更深更广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它做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局限。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脱,以便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来。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经典的解脱思维。
(6)升华  利用强烈的情绪冲动,并把它引导到积极的、有益的方向上去,使之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    
(7)抵消  寻求另外一种刺激。如隔壁邻居大声开着音乐,使自己心烦意乱,使用前面的方法无效时,不妨自己打开音响,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
(8)利用  把坏事变成好事。一是利用时机和客观条件,二是对情绪本身的利用,把情绪升华成力量。
(9)表达 书写,谈心。随着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人就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潇洒。
     树欲静而风不止,真正的自由就是表现在:树根的坚定,树杆的力度和树枝的飘摇自如,三者和谐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