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绿顶棚 2010-11-03

12.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答: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看法是多种多样、存在着分歧的。但是,在反通货膨胀和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对策方面,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基本上一致的。

(1) 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能产生。要消除通货膨胀,国家要压缩总需求,采取紧缩性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的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消费需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也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削减政府的购买;可以压缩政府需求,削减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减少了消费需求。

这些措施都使社会总需求减少,从而会消除通货膨胀缺口,阻止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要大于财政支出而出现财政盈余,财政盈余应该冻结起来备用,如果花出去会扩大总需求,同紧缩性财政政策相矛盾。

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要消除通货膨胀,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银行储备金,从而减少银行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压缩信贷规模和数量,压低收入水平、投资水平和物价水平。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利息率。

第二,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率是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

第三,提高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或储备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不得不用活期存款来偿付。这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率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3-5%的增长速度)。这时,在市场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压缩社会总需求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收人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措施。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的标准。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准,并用课税作为手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犯者要有增税惩罚。

第二,公布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强制的说服或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工资与物价的增长幅度。

第三,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政府宣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市场的工资刚性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然而,从西方各国实际看,收入政策实施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收入指数化。在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方面,收入政策有一定作用,但是,无法克服通货膨胀过程中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策措施。

收人指数化的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社会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实际收入的影响。

从某些国家的实践看,收入指数化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减少相对价格体系中各种价格之间的扭曲与变形,可以减少资源配置负效应。

第二,抵消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减少物价上涨给人们的收入和财富造成的损失,可以缓解和减轻社会膨胀心理和恐惧感。

第三,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收入不公平,剥夺政府和个人从通货膨胀中捞取不合理的收入,从而削弱搞通货膨胀的动机。

但是,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上涨程度,编制指数与按其调节收入有一定时间间隔,往往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

(3) 对外经济管理。在国际盈亏条件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时,往往会诱发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在反通货膨胀过程中,正确运用对外经济管理政策,如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等政策,来改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反通货膨胀的对策之一。

实行浮动汇率制,政府可以根据国际贸易情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汇率)。在本国货币贬值和外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要降低,进口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要提高,这样,就会刺激国外需求和本国出口,抑制国内需求和出口,终将通过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变动、抑制国内需求、增加进口供给,对通货膨胀必然有制约作用。

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并存的情况下,汇率政策作用受到限制,必须采用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付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调整进口产品的关税,阻止通货膨胀国际扩散和传递;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出口管理,减少国内急需产品出口,限制日用消费品出口;引进外资,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结合起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换汇能力和增加有效供给。

(4) 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家从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与分析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从长期看,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供给管理政策除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外,还有人力政策的和经济增长政策。

人力政策。这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又称就业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减少失业。

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建设的模式和策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开发、智力投资的计划和规定。美国最先实施人力政策,对于人的有效培养、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来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经济增长政策。从长远看,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成为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增加既是重要的因素又是关键,对经济增长有重大推动作用。增加劳动力的数量的途径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而言,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尤为重要,主要办法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二,资本积累。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储蓄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应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鼓励储蓄。

第三,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国家对全国的科技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直接投资,采取鼓励科技发展的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等。

第四,计划与平衡增长。现代经济商品化、社会化要求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计划,来协调各产业部门顺利发展,平衡增长。各国都制定了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称为政策性计划。其中法国的计划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

总之,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运用一种经济政策。要注意各种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还必须运用各种行政的、政治的、法律的和教育的手段来配合与保证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