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职业素质浅析

 云飞儿321 2010-11-05

转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职业素质浅析

 

标签: 教育论文  教育思想  2008-04-20 21:23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一生。他关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观要求我们懂得将自已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之中,能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热爱学生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要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责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责的教师队伍。当代教师有着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追求。我们追求事业上真正的成就,求自身充实,有意义的人生。教师健全的人格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我们要努力做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以适应素质教师的需要。

关键字:陶行知 教育思想  职业素质

一、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他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献身教育的精神。他多次谈到:“教师之服务精神,系教育之命脉,金钱主义,是足破坏教师职业之可贵”。陶先生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献身教育的一生,真正体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想从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他要成为一名教师吗?》一文中警告道:“假如你和你的你的儿子想要金钱和面子,千万不要去搞教育,千万别去搞文学艺术之类的事情。因为那的确不是发财之路、名望之路。谁要是为了金钱和名望去搞教育,就会失望,努力就会落空。”“任何企图通过教育求取荣华富贵的人,都不适于从事教育。”崇高的师德是教师人格特点之魂。教师人格的力量首先应当表现出坚定明确的方向性。每个教师都要始终如一地把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永远以一种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的的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学科专业的钻研上,还要在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工作上面下工夫,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安于平凡,耐得繁杂,执著辛苦,勇于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义无返顾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199795柳斌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当前仍要把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重点。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想就是‘奉献’两个字。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 从上述发言可以看出,作为老师就要有乐于清贫、甘心奉献的精神。

二、增强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如果教师能理解教育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加强师德修养对完成工作的意义作用,则能增加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将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自觉性,并通过实践培植起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教师职业道德测评标准》一书中指出:“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育事业对教师师德的根本要求。教师能否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才能,更多地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人民教育事业,才能把工作做好。“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快乐和幸福,应当建立在事业的追求上。没有事业追求的基础,快乐就是无根的萍,幸福就是飘零的落叶,终究是一时之欢,难得长久。”教育单位也是事业单位,每一个教师一跨入教育队伍,便拥有一份工作又拥有一份事业。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精神的起点,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一系列原则和规范的实施。教师只有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这一崇高信念的支配下,才能自觉遵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严谨治学”等原则,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自觉地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这样,教师才能有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一个人没有了家庭的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没有了工作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机械性地操作,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更严重的是,乏味劳作很容易导致职业的倦怠和心灵的枯竭,在这种状态下,教育工作与其说是培养人才,倒不如说是催残人才!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教师才能享受事业,享受生命。同时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命。

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如果教师能理解教育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加强师德修养对完成工作的意义作用,则能增加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将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自觉性,并通过实践培植起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是集言教、身教于一身的教育实践家。他主张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并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共学办学旨趣》一文中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恭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恭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恭亲共守。”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因而,老师只有自己""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最好。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劳动的特殊要求。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威信所在。教师威信的树立,只能靠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处处用高尚的思想和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敬的导师。另外,教师在知识上、业务上要不断进取,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钻研和学习,以自强不息的毅力去追求创造性。

四、关爱和赏识学生。

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这就要求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爱所有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与伦理关怀,这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陶行知说过:“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 “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遗憾的是,还有许多教师是这么想的,这个教育思想上的错误往往带来许多损失。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上面的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他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更多的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给的爱。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

成绩差的同学在内心深处大多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具体体现在:对家长的意见反感,对老师的批评排斥。试想一个成绩本来就很差的学生可能早就被批评,斥责把整个大脑装满了,他肯定不会再在乎你那看似严厉,事实上已经听了很多遍的教育理论。但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不去死盯着他们可能是满身的缺点,而是发掘他们身上哪怕微不足道的长处。去表扬他们,给他们某种信息,哪怕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动作。他们内心的深处一定会有所触动,可能在短时间并无多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下去了,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希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学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促使其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事物。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终身教育,认为“创造新中国之先决条件在培养好学的民众,继续不断地向新知识追求”(《妨害进步无罪》,卷三 158 页)。因而,他要求中国学习日本,增设补习大学和夜大学,还应该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终生学习的习惯,所以他认为普及教育的内涵包括:“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四个月、一年、二年、四年之义务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我们正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强的时代里。一项调查表明: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越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溪,是喷涌而出的甘泉。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如果再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那就太可悲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才能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跟上课改的最新进展。让教学充满足够的新奇和乐趣,以便让教育活动充满激情。那么就

必须让大脑不断得到充电和滋养,必须依靠自己而不是他人来培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一名“研究者”。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停止学习,满于现状,他就完全摧毁了一个教师沟通无知与知识、绝望与希望、现在与将来之间的鸿沟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就要努力学习,充分掌握文化知识,并对每门学课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这样教师就必须做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刘青山《中国名校教师职业素质与工作绩效测评》  中国标准出版社

2、管建刚《不做教书匠》                          福建教育出版社

3、朱子善《陶行知德育思想新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4、吴江行知网

转载请写明出处http://jxth209631.blog.sohu.com/8509549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