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
浮雕,即是在石面上雕刻凸起物像的一种技艺。又据物像凸起的程度,可分为浅浮雕与高浮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称为透雕。透雕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透雕又分为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寿山石浮雕讲究石料的色界分明和石面的宽大平整。有两层色界者,可以利用上层石色进行雕刻,下层作为衬底,或在衬底上刻薄意,犹如浮雕与壁画上下交映。色界有多层次者,可以用来雕刻高浮雕的作品。这样的艺术效果就更加理想。浮雕与透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在全国各地无处不见,无时不在。较早的如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集古代雕刻艺术之精华。洞内佛龛林立,龛楣上成连环画形式,浮雕出完整的佛教故事,其中菩萨、伎乐天。供养女形象生动;扬幡起舞的飞天,炯娜多姿,意趣横生。西安的唐大宗昭陵六骏浮雕,系古代艺术的代表作。福建各地古代的浮雕与透雕作品,也不胜枚举。泉州开元寺院内镇国、仁寿二塔上的浮雕十分典型。塔内的八十尊浮雕佛像,或庄严秀丽,或慈眉善目,或刚健威武,或雄壮伟烈,极具宋代风格,上述的浮雕艺术都对寿山石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就寿山石的薄意、透雕来说,它便是借鉴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寮舍等装饰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砖雕。木雕等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寿山石雕是一种几案上的艺术,属小型
之作,因而有着自身的特色。清乾隆时期的名雕师周尚均,就擅于寿山石巨奎四周进行浮雕,所刻之博古与夔龙图案,便是早期较完美的寿山石浮雕艺术。北京故宫明清艺术馆收藏有他的作品。清末民初,“东门派”第二代传人林元珠是一位浮雕艺术的高手。他擅长于利用多色界的寿山石进行浮雕,以景衬人。远、中、近景处理得当,意境幽深,刀法灵动,艺术效果极佳。近当代的林寿煁、王雷庭也是浮雕行家。林的佳作《鹅燕薄意笔筒》、《天堑变通途》等:都是运用浮雕与高浮雕技法制作的。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有他的作品《稻香千里》,是用一块白、黄相间,色界分明的寿山奇降石雕制的。作者采用了焦点透视法进行构恩,上部白色层刻了六只飞翔的白鸳,从近处飞向远方;下部黄色层雕成一片金色的稻,在微风中摇摆起伏。整个画面的远景、近景处理得当,疏密有致,一派生机,充分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技艺功底和艺术天赋。林寿煁的另一件雕品《南昌起义纪念馆》,则是作者运用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手法,首次运用焦点透视法雕制而成的现代建筑物的作品。由于三维空间布局合理,使在飓尺的画面中游刃有余地表现了宽畅的广场和雄伟的大楼,作者还别出心裁地用透雕技法来处置作品上端部的朵朵祥云,既增强了云彩空间的流动性,又因为合理的通透而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在山水题材中,运用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法,而且表现新题材,这在寿山石雕史上是罕见的。“西门派”薄意大师王雷庭,在浮雕艺术上有非凡的造诣。他的许多山水作品,都是用浮雕技法来表现的,如《长汀长岭寨》、《山村新貌》等。他的刀法圆润。浑厚,构图别开生面,多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作品中的山峦层层重叠而上,而远近高低又不相同;观其作品有如“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70年代末,寿山石雕东门派正宗传人林寿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尤其擅长浮雕的特长。首创寿山石刻新品种“寿山石镶嵌”。石刻镶嵌是将颜色不同的石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进行分解,刻减浮雕,然后按照图稿把它嵌饰在漆器的屏凤、挂联、桌屏、器皿等上面,浙江一带颇为流行。在这方顾,福州更具优势:其一,福州寿山石色彩丰富。“人间诸色它具有,人间所无它也有”。这在其他石中是不可比的。其二,福州脱胎漆器的技艺也位居全国前茅,而林寿煁技艺精湛,刀法灵利、流畅,所以他的镶嵌作品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