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的电脑组装式

 万卷书生 2010-11-06

 

唐毅斌/原创

 

一说中国文化,这个范畴可就大了。所以,很多人对于国学大师的称号,莫衷一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一些文人钻了空子,成了人见人恨的所谓盗版大师。更为可恨的,倒是外国人,将偌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精透,将号称大的不得了的中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个国家,我不说,大家也清楚。在此,本人不揣简陋,以组装拆卸电脑的形式,将中国文化分成几个部分,其中,有硬件,有软件,有驱动系统,还有维护和强化软件等等,期望大家看清中国文化的结构,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让中华文化科学发展,持续更新,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的处理器:《易经》

《易经》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部世界级文化科技的精华,一直被国人所神话。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它是算命打卦的东西,其实,这只能说对了一中的一小部分。从整体上看,《易经》通过象、数,将宇宙间的事物进行分类组合,因而产生了无尽其数的物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什么卦。基于这个原理,世界上的计算机才有了它的处理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将《易经》定位为中国文化的处理器,应当是恰如其分。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生产供给普通人使用的计算机处理器,但是,这并不能割去根植于国人骨血里边的文化命根。应当说中国文化的历史有多少年,《易经》就像一个灵魂一样,将中国文化推演了多少年,逻辑演绎了多少年,并且使之处于持续的更新繁衍之中。

二、中华文化的驱动系统:儒家文化托举的帝王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应当是帝王文化的历史。在皇帝的眼里,整个国家都是他家的。由此推之,那些读书的,写书的,吟诗作画的,都要在皇帝的统一管理下,臣服于皇帝。然而,皇帝又要找到一个能够让全体臣民共同遵守、共同使用的文化,这个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子弟创造出来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自从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这些儒家经典,一直是文人们的必读之物,文人们中了进士做了官,就要拿着这套儒家学说,管理皇帝的臣民,拿着这套学说,应对皇帝。

在文人官僚的嘴里,直到犯罪以后执行死刑,都会说效忠皇帝。面对普通民众,文人官僚号称父母官。父母官给民众带来生命,送来粮食,送来御寒遮羞的衣服。所以,普通民众生下男儿以后,一旦能够温饱,就要让孩子读书,夜以继日地攻读四书五经,一旦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这个家族就要鸡犬升天。一旦哪一天这个官僚犯了大罪,皇帝就会发布命令,将这个官僚斩首示众,甚至将他的九族,都要斩尽杀绝,或者流放到边陲服劳役。

在文人官僚坐镇一方,代表皇帝管理天下的时候,上报皇帝的奏章,几乎很少如实述说自己的弊政。文人们知道,如实说了,皇帝不仅不会对他进行表彰,而且还会将他治罪。这是为什么呢?同是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之下,你为什么如此丢皇帝的脸?所以,如果没有翻天覆地的隐患,哪一位官僚也不会真实报告自己的施政劣迹。但是,一旦闹了洪涝、蝗虫、地震等天灾,就要大书特书,将远在京师的皇帝欺骗一番:这样既可以捞取大笔的赈灾银两,还可以报告自己救灾抢险的功绩。文官们都明白:皇帝很少甚至无暇追查这些灾害的真实原因。哪一个灾害是因为预防不力造成的呢?皇帝不问,大臣不说,自然而然,在日常的官场生态之中,哪一位官僚也不会一步一个环节,做那种拿不到功劳的傻事。

至于文人墨客写作的诗词歌赋,最低的标准是不能含有影射皇帝皇朝的内容和词汇。哪个文人胆敢对皇帝皇朝大不敬,杀身之祸往往会很快来临。正是因为这种皇权文化,形成了很多作品之中的帝王思想。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因为是皇帝的远方本家,成了被歌颂的首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成了万民唾弃的白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成了此后文人的万世师表。施耐庵写作《水浒传》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很快,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好汉几乎要攻入大宋的京师。官府知道此事之后,立即将施耐庵拿下,打入大牢。施耐庵经过反思,再询问牢头,终于明白:即使在评书的脚本里边,也不能让皇帝失败。故此,施耐庵在狱中改写了《水浒传》,将宋江等梁山好汉全部招安——施耐庵因此出狱,《水浒传》的结局也由此改观。看看其它的古代文学名著,哪一部不是这个逻辑呢?

帝王文化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皇帝与民同乐。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臣民瞅着皇帝,一起悲,一块儿喜,一起乐。皇帝要巡视哪一个地方,即使这里的人衣不遮体,当地的官僚也要找来一大批服装,让手下的民众穿的像过节一样,等到皇帝来到这里,所有的臣民都要齐声欢呼:谢主隆恩。皇帝看到这种景象,就要安排歌舞,与臣民一起看歌舞,一起吃酒。等到皇帝一走,这些穿不起衣裳的臣民,还要回到过去那种赤裸贫困的状态。皇帝回到京师,为自己能够有如此平安盛世而自豪。那些官僚送走了皇帝,也会因为得到了皇帝的褒奖而摆上几桌庆功宴,在酒足饭饱之后,招徕一群歌女,边舞边唱,甚至还会要歌女为他洗脚,为他搓背,为他暖和那床腥红的被褥。

三、中华文化的强化和维护软件:军事文化和法家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和当时的军事文化和法家文化捆绑在一起,一起发展,一起繁荣,一起衰落。中国人推崇的《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而将中华第一次推进统一的,却是秦国的嬴政。一千多年以后,几乎不认识汉字的满清,突破了长城这条界线,再一次将长城内外,进行了大一统,由此形成了满蒙回汉文化的大融合。国家的疆域,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巅峰,而文化发展,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呢?这要从中国传统的打天下和坐天下、守天下等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你可以看到,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还是守天下,中国的军事文化理念和法家的文化观念,一直交合在一起,形成维护和强化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

第一,安内。一个朝代开始以后,军队打天下的功能逐渐消失,主要的任务,就是安内。一方面要稳定地方,保证一方平安,另一方面,则是控制地方,防止地方的反叛。大清朝以前,除了元代,很多朝代,都是这个路子。

第二,守边。一个朝代开始了,疆域拓展已经到了一定的幅度,就要固守和保卫国土。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其它国家对于中国的觊觎,大清朝以后,中国军队守边的功力与同时代的其它国家相比,显得软弱。这种软弱不是我们没有努力,而是我们的军事思想没有前进,还是停留在孙武子写作《孙子兵法》那个年代。这种现象,并不是说《孙子兵法》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而是我们没有在孙武子的基础上,站在全球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军事理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已经不是世界独大的国家,毕竟,像古代那样臣服于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少。

第三,治乱世。中国有一句名言:乱世用重典。中国可说是应用法律最早的国家之一,所以在春战国时期,出现了法家商鞅。虽然商鞅的结局并没有像他自己设计的那样切合法理,但是,他死了以后,儒家也会在特别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乱世,实行特别的法治。军队加上特别的法治,基本上能够达到乱世用重典的目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军事文化和法家文化,无论是在平安年代还是在混乱年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帝王文化服务,保证帝王文化的存在。只要那个朝代还在,那个朝代的文化自然会随之生存,即使看不到多大的进步,但是,人们对于文化进步的期望,仍然带着殷切的期望——说明我们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持续地繁衍下去,还是可以办到的。

四、中华文化的映衬软件:道家、佛家等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构件之中,很多文化虽然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但是,这些文化也是构成中华文化所必须。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主流儒家文化的引领下,赋予了中华文化更加充实的内容。这些文化在发展,但是,这些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文化来说,始终处于映衬的位置,与主流的儒家文化一起,共同打造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平台。

五、中华文化的娱乐软件: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

中华文化从有文字记载那天开始,就带有自己的娱乐软件。最早的《诗经》,应当是中华文化之中娱乐软件的代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华文化的娱乐软件越来越丰富,在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基础上,人们将自己的影像数字化,将自己的想象,制作成图影,孙悟空不仅可以驾驶着飞船九天揽月,而且可以驾驶者核潜艇五洋捉鳖;人们不仅可以将古代的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添上新时代的文字内容,而且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可以将诸葛亮任命为集团的总裁,等等等等。这些发展,这些内容的可逆,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拿出任何一种文化的素材,我们都可以对它进行生发,由此派生出娱乐的炫音。虽然这些娱乐文化处在配件的位置,但是,没有这些娱乐软件,中华文化就要黯然失色,甚至失去它本来的面目。

六、中华文化的硬件:中国人

中华人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自然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衍、贮存的硬件。这种硬件,即使到了国外,被其它文化软件所挂马,仍然摆脱不了他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张明敏所唱的《我的中国心》,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作为硬件,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一位中华人都应当想一想:如何进一步开发中华文化的驱动器《易经》,如何持续地改善中华文化驱动系统的功能,使之更加强劲,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更加人性化,更加切合人类美丽的心灵,更加能够应对人类制造的邪恶的病毒。

七、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

作为世界上承载者最多的一种文化,中华文化曾经是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混合体。从人们将《易经》当作一种迷信,即可见到一斑。但是,《易经》既可以被看做一种哲学,很多人从中得到了很多哲理,由此面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易经》又是深藏很多技术的科学读本,计算机的二进制,就是由《易经》的原理所产生,人们由此制作了计算机的处理器,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模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准确计算上下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多少光年的宇宙元素。从这点看,中华文化,不愧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原因,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混合状态。中华古代很多科学技术一直被庞大的文化所覆盖,造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缓慢。虽然我们一直以四大发明感到骄傲,但是,八国联军正是依靠我们发明的火药,炸开了中华封闭的大门;虽然如今的电脑和因特网越来越发达,但是,我们还在使用英特尔公司生产的驱动器。

由此我们不妨多多深省:我们应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以什么样的角度,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发展科学技术。又该以什么办法,让中华文化走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怪圈;找出什么办法,应对其它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挑战。

本人不是专家,也算不上学者,只是突发奇想,写了这么一篇文字。欢迎大家提出意见,更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