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55

 昵称4144463 2010-11-06
走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出处:丹东市金汤小学 郝娟 发布日期:2010-03-09 阅读次数:607次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能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在儿童眼里、心底里,教师有极高的权威,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极大。我们常说要提倡榜样教育,那学生身边的榜样是谁呢?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怎样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观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其责任在于教师。对于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学生是天真活泼的,那双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在观察老师,模仿老师,可能你没有觉察到,但对于模仿细微都到了举手投足的地步。夸美纽斯说得好:“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是知识丰富的人,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受到学生的敬仰,而且会在学生心灵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极大的教育作用。言谈谦逊文雅、高雅优美,讲究语言美。在课堂上不要信口开河,不能庸俗,不能说脏话。也不要耍小聪明,油腔滑调。找学生谈话,不能出言不逊,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加强语言方面的修养,给学生树立文明、规范的榜样。作为教师,还应讲究体态语言,要稳重、端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手投足持重有方。教师举止得体,成为学生的师表,就更能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

另外,不能小看教师的衣着风貌,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你虽然没有开口,但已向学生“说话”了。仪表端庄、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仪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连。教师朴实无华、衣着整洁、自然大方,表现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给学生以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感知,能够增强对学生吸引力。

为此,我校要求教师在校穿着打扮要体现时代气息,有精神,让学生为之振奋。这种无言的教育,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形象,会改掉不至于整洁的不良习惯。教师注意了外在美,就使榜样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校老师深知这点,也一直为此而不懈追求。在校长的号召下全体教职工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提高,长期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家在细、实、活、趣四字上下功夫,力求学生喜闻乐做、朗朗上口而又好操作。经过斟词酌句,反复推敲,我们建立使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其中设置了“习惯养成栏”,由名言篇、行为篇、歌谣篇几部分组成。以学生生活为核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空间,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健康与自我保护、防范能力。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记录袋一改以往小学生手册硬性的规定,说教模式。采用一首首养成教育童谣、儿歌,使常规教育充满了童趣。

研究证明,人的心理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其阶段性与人的年龄又有极大关系。因此,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活跃的时期,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了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对你的正常教育带来一些影响,你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逐渐醒悟,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变成为上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指导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使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老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获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却突出了“严”,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如此看来,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模仿游戏,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1、发挥制度作用,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没有制度的约束,任何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不可能养成。何况是儿童,更需要纪律给予约束、规范、引导。为此,我校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逐步健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学习与考试、体育教育与竞赛、劳动与卫生等方面的制度。有了制度,就要严格要求,强化训练,规范指导。小学生意志薄弱,有依赖性,一时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受些干扰,就会有反复。强化训练,规范指导要抓得紧,经常抓,抓反复,持之以恒,才能习惯成自然,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内化”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

2、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人的本质是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爱动、爱表现、参与意识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创设一切可能条件让学生参与,得到更多的贴近生活的锻炼机会,从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这是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一切外界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认同和接受方能起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校园劳动、值日生工作、收发作业本,各项常规检查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中学技能,学生活,学待人接物,知道该怎么做,从而获得亲身参与活动的满足感,充分感受一下“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开展“养成良好习惯,告别不文明行为”道德实践活动。

一是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发动学生深入家庭、学校、社会,调查身边不文明行为,填写一份“寻找身边不文明行为”登记表。登记表要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你看到的现象、你的想法或建议”等内容。

二是进行一次大曝光。要在学生中广泛进行发动宣传,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举办“不文明行为曝光栏”,针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特别是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但曝光行为不要针对学生个体,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是开展一次大讨论。针对同学们排查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剖析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向学生发出倡议,向不文明行为宣战,争做文明学生。

四是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纠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在公共场合发现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或劝说等。

五是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阶段性活动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告别不文明行为,做文明的新公民。

四、运用竞争机制

竞争有激励作用、促进作用,儿童好胜心,集体荣誉感强,运用竞争机制是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开展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班队竞争活动,如我校就有纪律、卫生、广播操、眼保健操、路队五项红旗竞赛及规定内容的突击性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等。这些竞争的特点:以班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影响广泛,对集体荣誉感起了主导作用。人人都关心,造成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管、人人都是评议员,人人都为集体创优争光,从而使养成教育收到“内化升华”的效果。如教学大楼重新装修后,为保护墙壁,我们提出“五不”要求,即“手不摸墙、脚不踩墙、水不泼墙、拖布笤帚不甩墙、桌凳不顶墙”的竞赛活动,学生都积极争当“五不”卫生标兵。这一活动的开展既保护了新墙壁,又提高了广大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建立三结合教育管理网络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全方位、全过程,校外、校内都关注、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那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能更快的形成,更好的巩固。

为使养成教育的目的顺利达成,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有了这个环境作依托,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有关部门会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反之,它就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影响。校内外的环境相一致时,才能形成整体教育的合力,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社区力量中,家庭的力量最大。家长是否积极地支持和配合学校抓好养成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

对学生来说,家长的角色特别重要,对其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力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感染力越弱,感化作用小。家长的行为习惯好,在日常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好,约束作用大。具体表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愿望,子女能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自觉抵制,学生身上不少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家长传的。正如著名作家老舍说的:“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因此,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经常与家长交流情况,探讨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防止和克服家教方面的局限现象,提高家教质量,使养成教育收到完善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而持久的做下去,我只是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抛砖引玉也罢,总之是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