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景润:世界第一位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国数学家

 xiaocao027 2010-11-07

陈景润:世界第一位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国数学家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l+1"。这一猜想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生,福建省闽侯人。家境贫寒,学习刻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学事业。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份,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51篇。出版了《数学兴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历任4、5、6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数学成员。"水流任意景,松老清风润"这是著名书法家王永剑先生题写的对联,笔墨酣畅,沉雄劲节,现依然悬挂在陈景润家中的客厅里。这位数学巨星已经去世12年了,然而,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和"数论"研究方面仍处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特尔这样赞扬他:"陈景润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颠行走。"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哥德巴赫猜想几乎与中国擦肩

   轰动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成果差一点就不归陈景润和中国所有!中国科学院几位洞悉内情的院士回忆这一惊世成果艰难曲折的公布历程,盛赞当年鼎力推举这一成果的两位历史功臣:著名数学家、中国现代控制理论奠基人关肇直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1965年底,陈景润做好了后来震惊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1+2",并将论文提交到数学所。因为当时政治形势非常复杂,"文革"发动在即,不少人攻击论文为"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资修",所以是否发表此文在数学所的讨论会上难以定夺,而当时数论学者都不能或不敢表态。当时数学所的实际领导人关肇直(华罗庚时任所长,但因关先生是早期留法的学生党员,又是中科院的党组成员,众院士皆承认在当时关先生的实际地位在数学所以及全国数学界是最高的),直接找到时任学部委员、《科学记录》刊物负责数论方面的推荐人吴文俊说:"如果我们不发表这篇文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最后,两人力排众议,将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在《科学记录》的最后一期上。不久,"文革"爆发,《科学记录》虽仍在出,但却没有了科学论文。

  当时的情形非常逼人。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数学家维诺格拉道夫一直在做哥德巴赫猜想,并已做到了"1+3"。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抢发陈景润"1+2"的成果,苏联人可能会做出"1+2"。特别是后来"文革"爆发了,如果没有抢发,就将停顿乃至被埋没好多年。

  关、吴两位先生不仅抢救了一个世界记录,确立了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至今无人能动摇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抢救了陈景润个人。陈景润后来对人说:"他们两个是我的恩人。"

关肇直先生是广东南海人。生于1919年,早年留学法国,1949年回国参与国家建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担任领导工作。1962年创立控制理论研究室,是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奠基人,影响和带动了一代中国控制理论的学者。1982年因病去世。在不久前发表的由原国务委员、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写的《请历史记住他们》的著名回忆录中,列举的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就有关肇直。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数学家,1933年出生于福建。在高中时,他的老师对同学们讲了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之后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些话深深打动了青年学生陈景润的心,他立下决心要学数学。1950年他考进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开始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后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发现他的才华,调他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到了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的和”,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歌德巴赫猜想”。不论是歌德巴赫本人还是大数学家欧拉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200多年来不少数学家都曾试证过,但均未能解决,直到20世纪初,才有一点进展。

    陈景润继承了前人的结果,施展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他突破了18、19和20世纪世界上都未解决的难题,他取得了(1+2)的辉煌成果后,还继续不断的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靠自己手工计算作了大量简化、深入研究工作。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英国数学家赞扬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现在,陈景润仍然不知疲倦的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迈进。

     陈景润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的突破为推动学术繁荣作出了极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