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归故里(六),兰溪百岁老人

 老人与琴 2010-11-07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从去年二月十日开始播出“百岁传奇”节目,至今已有100多集了,一集一人,已经介绍了100多位百岁老人,多数是生长在农村,而且是长寿的区域。今天我要介绍一位百岁老人,据资料纪载可以说是兰溪第一人,上世纪末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大家都在研究他的艺术成就,探讨他長寿的秘笈,而且还在网上设灵堂悼念他,他的网墓主页是:

http://www./grave-info?77166

他出生在江苏淮阴市,是苏北地区,经済发展水平历来落后于苏南地区,祖籍却是浙江兰溪游埠镇郎家村,他就是郎静山(1892.8.4—1995.4.13),父初名其为国栋,后自己更名静山。他遗傳了兰溪祖辈的基因和血肉。根据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现代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长寿基因,尤其人体DNA中的“FOXO3A”的基因含量,含量越高,寿命越长,人健康地活到90岁的几率就会更高。並且健康的关键取决于酶的数量,酶就是在生物体细胞内合成的具有蛋白质性质的一切触媒的总称,什么是“触媒”呢?,它是“催化剂”的另一种称为,作用是为了改变某些化学进程的速率。通过这样来达到想要的结果。体内的酶如果很丰富,那么,生命体就充满能量,就能提高免疫力,就能有效抑制酶的消耗,始终保证酶充足的含量,这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在同一个长寿村,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长寿?有人认为,具有长寿基因的人近亲结婚更有利于长寿基因的遗传和发展。

他的父亲桂林(又名郎锦棠)早年在清廷任过二河总兵,辛亥革命后又任二河督军,过着戎马生涯,但却酷爱京剧,绘画与摄影,在沪时曾为京剧票友,对摄影艺术更是情有独钟,距今130多年前他已有最最时尚的结婚照了1896 母亲暇时授其读唐诗等,并习方块字。1901 父母正式延师教其读四书、写字、习画等。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4岁起即喜爱摄1911山往湖北武昌由父包办与翁瑞莲结为秦晋,生有一子三女。

          大儿子郎毓祥                            二女儿郎毓秀

大儿子叫郎毓祥,1914年生于杭州,复旦大学(42年,重庆)新闻系毕业,子承父业,1974年退休在台湾,今年已96岁高寿;大女儿郎毓秀,1918年生于杭州,与周璇同齡,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今年也有92岁高齡;二女儿郎毓容,有90岁;三女儿郎毓贤,1921年生于杭州,是四川音乐学院著名的钢琴家,今年也有89岁高齡。1995年4月13日下午一时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大医院,按中国传统虚岁算法,享年105岁。他育有子女12人,5男7女,均健在,他已是“六代同堂”,子孙滿堂多达140多口,族中均尊称其为“高祖”。就当前科技水平无法象血液化验项目一样来测定每个人的基因特征,只能从遗传学角度粗略分析而已。

    郎静山的寿,家族高齡如此之多,其秘笈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他们家族生理因素,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之外,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一)婚姻美滿,家庭和睦,子女孝顺

郎静山1911年的婚姻,与当时名人鲁迅、郭沫若、徐志摩、蔣介石等一样先前都是由父毌包办的,虽然考虑了“门当户对”,不见得彼此有感情,性格合得来,时值正提倡自由民主,因而他们先后都离了,郎静山也是如此,1924年郎静山夫妇离异。几个儿女跟隨他居住上海,培养他们成材。那时郎静山在摄影界、囯画界已有名氣,郎静山第二任太太雷佩芝,仰慕他的才华,青春时期开始向郎氏学画,由于郎静山与张大千是挚友,扵是经郎推荐,雷佩芝又转拜张大千为师。日久生情,1930年5月25日,郎与雷在上海康脑脫路徐园订婚,並在“时磐照相馆”拍了订婚照,刋发在《图画时报》上。1930年6月12日,郎静山的第二次结婚庆典在上海大华饭店隆重举行。上海摄影界及亲朋好友百余人,出席了郎静山与第二任太太雷佩芝的结婚庆典。

雷女士后来也成为著名画家,善长仕女画,同时也成为郎山的得力助手,亊业上的参谋,生活上和谐默契。人们都这样说,在成功男人背后有一个得力的女人。
雷佩芝作品



  郎静山夫妇与斉白石在一起

 

 

  (二) 郎静山曾说: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摄影。郎静山毕生与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风趣地对别相机对于我,比太太还重要。”  山曾回忆说:“先君爱好书画,启发余艺术甚多。”19261937年曾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1926年,他发起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1934年年入申报馆执业于营业部,业余仍从事摄影。他在摄影上的成就主要是创造了“集锦摄影”,所谓集锦就是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運用暗房技巧組合在一起;南北不同的景觀透過組合,就算你沒有到此一遊.先将部分需要的留下来,这同画画将事物传模下来一样,将不需要的去掉,需要的再移到一张画面上,放映于一张溴纸上。然后经过作者放映时之处理,遂觉天衣无缝,其移花接木、旋转乾坤,恍若出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所可比拟。,但不是唐突地将各种不同的拼凑放在任何画面上,是要有选择,要有规则地与画面配合,要有美感地在画面上调和。他自己对之曾这样释述:中国画理较西洋各种画法,于照相方面更多吻合。南齐时谢赫发明中国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斌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这“六法”用于照相,不过是集锦的方法。“六法”中,“传模移写”、“经营位置”是主要二则。郎静山发明集锦照相法,照片象一幅国画,有题字、落款和印章,影中有画,画中有影,使中国国画艺术与西洋摄影科技溶合一体,使作品表现气韵生动,意境高超,风格独特。

 




现代书法家马公愚先生为郎靜山的
作品《黄山峰树》题字,而后称为《黄山揽胜》,极尽中国画构图、浓淡、疏密之能事,正是:珠联壁合、精美绝伦。

1934年,他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郎毓祥指点著名的《春树奇峰》道:这是爸爸第一幅“集锦照片”。此幅作品天高云淡,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奇树花松风深谷,相映成趣。乍一看,简直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写意山水画。30年代初,家父在《集锦照相》一文中写道:“我要创作心目中的理想境界,集合多数底片,取其好,弃其所恶,加以人意而组合之,使之完璧。”著名画家张大千评价这位好友的集锦摄影为:“集自然之事物,发胸中之丘壑”。三女儿郎毓贤说:“我小时候看见他在暗房里用蜡烛,将玻璃底片熏黑,冲洗出来就是白白的和尚的头。”郎毓秀补充道:“父亲那时每晚在破旧的暗房里工作到凌晨两点,趁照片漂水的一个多小时,他就带我们去上海北四川路的几家电影院看外国片子。”他常说:“摄影就是我的娱乐和休息。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郎静山百岁高龄时远赴北海道拍摄仙鹤;1993年他回内陆探访子女,还登上黄山拍照,而他去世前一个月,仍在东奔西走张罗着亚洲摄影艺术协会的筹建工作。郎静山一生以摄影艺术为志事,手不释机,70 多年如一日。长期的实践,加上对中国文化的参悟,不仅摄影技术达到世界高峰,而且也健壮了身体。他的集锦作品非常之多,长卷摄影作品《湖山揽胜集锦》郎静山先生1982夏完成的新作。其中的景物,右起为法国巴比松树石,接着先后为韩国的亭榭,(亭中持书者为画家张大千先生),江西庐山含鄱山坡,张大千在巴西的庄园——八德园上界三峰之石;山西海之峰为画面的上半部,菲律碧瑶之树为画面的下半部,法国名胜处之石,最后为南京玄武湖之畔拍摄的水面,完全是用多底在暗室放大制成的佳作。其实他摄影就在锻炼身体,游玩在山水间,而不是定点剧烈运动枯燥无味,美的精神享受和体质运动同时结合在一体是长寿因素之一。

 

 


郎静山在暗房里操作
要欣赏他的摄影作品,可点击下面网页:
 

 郎静山是名副其实、艺坛公认的诗、书、画、影“四绝”。他的诗作(包括古典诗词名篇)常出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之中。他的国画亦佳,,尔后拜张大千为师。郎静山95岁之后,练习书法更勤奋。他幼习王羲之得其精髓,悬肘疾书蝇头小楷秀丽俊逸,独具一格,晚年时登门求索墨宝的多于求摄影作品的。




(三) 他也说过,我的养生之道是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古语云“智者乐,仁者寿”,郎静山兼而有之。他宅心仁厚,豁达乐观,恬淡朴实。饮食起居方面,郎静山也极其随便,随心所欲。他有句口头禅是:“两条腿不吃,四条腿不吃,软硬不吃,其它全吃。”意指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基本上是素食主义。再加上不断运动,因此始终保持着苗条健壯的身材,俗语说得好,裤带越長,寿命越短。他的裤带较短,寿命自然就长。有时为调调口味偶而也吃点肉,郎毓秀回忆道:“父亲晚年还迷上了麦当劳、肯德鸡,经常一个人溜到住家隔壁的洋快餐吃一顿。他还喜欢吃豆腐和泡豇豆炒肉渣渣。早晨以甜点心为主,零食爱吃曲奇饼干”。三女儿郎毓贤说:“父亲从不锻炼身体,也不吃补药,从不为长寿而求寿”。郎静山一生不喝酒,不吸烟。郎静山一年四季身着中式长袍,脚着布鞋。他最冷的天也只穿一条单裤,温文尔雅,生活俭朴,就是到国外去参加摄影学术会议,衣着打扮依旧不变。影坛文苑友人,赞誉郎奋山一袭长衫潇洒出尘,飘逸若神仙,步趋似游龙,有古文士风范,公认他“硕德弘功,艺苑仰攀”。 性喜杨州八怪,钟情淡泊自由。 

(四)有較好的心理素质

郎静山走过了105个丰富多彩的春秋,在大陆也经历过顛沛流离,49年后在台湾也有不顺的時候,但都能隨遇而安,真是奇迹也!大难不死逢凶化吉,郎静山的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遍拍名山大川,甚为顺利。唯有两次遇险,竟然逢凶化吉。第一次奇迹发生在1986年7月,那时郎静山95岁。那天他与摄影界同仁驱车外出采风。途中汽车冲出公路翻落山崖,同车的三位影友跌落在500多米的深谷,车毁人亡。而郎静山却奇迹般地从上锁的车门中甩了出来,人落在崖坡上,只受了一点轻伤。郎毓秀说:“当时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车祸消息,急坏了,打电话一问才知父亲两个多小时就从医院出来回家,太幸运了!”事后,郎静山风趣地对别人说:“我大概是阳罪还未受够吧!” 另一次险情发生在郎静山100岁时。一天,他独自去银行办事,不慎前额碰到玻璃,往后一仰,后脑又撞到厚厚的大玻璃门上,把玻璃门碰得粉碎。郎先生身上落满了玻璃碎屑,身体却安然无恙。人们都以为郎静山练过气功,后脑勺多长块骨头,郎先生接着道:“没想到这块骨头,到这把年龄才排上用场。”事后,人家都叫他“郎铁头”。郎静山仙逝后,骨灰火化竟留下大大小小几十颗光彩夺目的舍利子!依通常说法,只有得道高僧圆寂后方有舍利子。可据郎毓秀介绍:父亲是个无神论者,只在晚年抄抄佛教经文,并不信佛这是无法破解之谜。或许只能解释为郎静山一生与人为善,豁达乐观。他曾说“我的人生哲学是:无所争,时时感谢人家对我的好。”尽管未入佛门,郎静山的内心空明澄静、求真向善,算是悟到佛家真谛。郎静山胸怀宽广,心态平和。他常说:“心存救人乃为财富,心存欺骗是为贫贱。”他的人生哲学是:无所争,时时感谢人家对我的好。他认为,作品重要的是是否真有内涵,内涵才是一个生命的全部。他说:天地间,到处都是美景。只要注意留心,一棵枯树、一块老树根,甚至一堆乱石,都有它美的一面。对于人生,他说,人生好比走路,正面走,迂回着走都可以。这条路走不通了,换一个方向走走看,碰个不顺利的过程是理所当然的,呼天抢地没有用,想法子克服才要紧。中国人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的。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有钱的时候要想到没钱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要想到没时间的时候,如果以为明天有的是时间,那就什么事情都完成不了。

郎静山除摄影之外,还是一个音乐迷。他喜爱西洋音乐,那时他家备有手摇留声机,他每天晚上在冲洗相片之余,总要上紧留声机的“发条”,放上几张唱片,不论是器乐的还是声乐的,他都爱听,下面网址就是歌唱家郎毓秀的独唱,郎静山还骄傲而風趣地说,90岁的人听65岁女儿唱歌。
 

() 郎静山对已艰苦朴素,对人却慷慨大方,心胸开阔。郎静山一年四季身着中式长袍,脚着布鞋。他最冷的天也只穿一条单裤,温文尔雅,生活俭朴,就是到国外去参加摄影学术会议,衣着打扮依旧不变。 郎毓祥说“父亲是那种自己有十块钱,就可以给朋友九块钱”的人,而他并不富裕,有时年三十还外出躲债。抗战时全家逃难到四川,楼下的客厅还慷慨地接纳了不少无处可归的朋友亲戚,父亲的为人是一品的好。大爱国赈灾、宣扬中华文化、为公共会付出全副精力为朋友急难倾囊相,小至对妻子坦诚平实、对于女慈爱鼓励,都在他平日显现出高操的怀。 父亲对参与公众活动非常热中。他和黄仲长、徐祖荫组成三友影会1932年在上海展,所得全数救济东北难民,的第一次裸体作品展览全数捐给马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展《良友画报》;80年代两次出书法及摄影作品均全数捐助给了该学院。父亲常常不顾自身负担为朋友慷慨囊。虽然家中并不富裕,每当朋借钱,,还要问朋友回去有没有路费。 

在台湾的小女儿郎毓文

20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带来八八水灾重创南台台东,造成严重伤亡。10月12日郎静山的女儿继承先父品德,挑选了三十三件郎靜山的珍贵品义,不仅将捐八八水灾”势家庭儿童课后陪读计划,还将另外半数义卖所得捐赠静山艺化发展学会,以此帮助重新整理大师作品,资助其到国际上进行展出。当年由上海侨联、华侨摄影象协会组织郎静山笫三届奥斯卡大奖赛上,组委会透露郎毓文女士准备把先父三、四十年代的长江三峡风光照片拍成电视片送到上海,我们期待这一天,欣赏郎靜山那古老的長江原作。

 

关于建立“郎静山故里”的几点建议供有关单位参攷:

 

籍贯是户籍登记和户口登记工作的主要项目之一,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但在中国大陆,籍贯地填写按照中国中组部及国家档案局1991年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规定:籍贯应填写本人的祖居地(祖父居住的地方)。长期离开本乡而居住外地的,附于外地的籍贯叫寄籍或客籍,原先的籍贯叫原籍或祖籍。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籍贯填写越来越不确切,郞静山出生地在江苏淮阴市,而且度过整个童年,其父是兰溪人,显然其籍贯是兰溪,其子女籍贯也应是兰溪。所以淮阴是其故居,兰渓是其故里。

 兰溪游埠镇郎家村有一个“郎静山纪念馆”。这次回兰溪沒机会去参观,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很简陋,后来就找到了,无法上傳到网上。1918年郎父丧,安葬于淮阴北乡李。1919年郎静山曾送父神主至兰溪游埠家村词堂郎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台湾率子孙回桑梓祭祖,并曾捐修家祠,于是乎辟出墙面展览郎公作品和史料,是彰显前贤荣光与激励后人的意思。不过郎靜山纪念馆的建设远不适应郎静山摄影大师的名声,我建议 

1,由兰溪市政府有关部门、游埠镇、郎家村、兰溪摄影家协会及有关企业等成立郎静山纪念馆管理委员会,负责有关纪念馆的一切亊务;

2,由多方募集资金,用于修缮、组织展览、联络等费用;

3. 联络郎静山内陆、台湾、境外、国外亲属,爭取他们的支持、捐献;

4,由兰溪摄影家协会在故里,郎先生每年生日(8月4日)那天定期组织摄影比赛、摄影艺术讨论会,扩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