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

 屐履天涯 2010-11-08

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

                 静女

 

这首民歌以一个青年男子的口吻叙写与情人幽会的情景。开篇先写了少女的羞怯与顽皮,男子的急切与热烈。接着写少女赠送爱情的礼物——从牧场上采来的茅草。最后直抒胸臆:茅草之所以非常珍贵,是因为它是心上人为我采来的。

这首民歌运用通俗明白的口头语言和对比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期青年男女密约幽会的爱情生活。感情真率,纯朴自然。

无衣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操的战歌。诗歌以质朴的语言,铿锵的节奏,乐观的战斗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感情,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坚决反击敢于来犯的敌人。同时也表达了战士们互助友爱、同仇敌忾、团结战斗、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怨愤诗,是一个被遗弃被蹂躏的女子对男尊女卑制度的揭露和控诉。

 

前二章追叙了男方求婚的迫切情景,中二章叙述自己对爱情的专一和男方背信负心;后二章谴责了男方无情无义无德无行的丑恶行为,抒发自己对悲剧命运的怨愤之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通过一位弃妇的叙述和控诉,揭露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湘夫人

全文赏析:

《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一首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夫人思念湘君的语调,描绘出湘夫人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第一段段意:

总写湘夫人思念湘君。

第二段段意:

写湘君不到,湘夫人由热烈的期待变为深切的怨望和惆怅。

第三段段意:

写湘夫人因思念湘君而展开的美好的想象:芳香而华美的室内外陈设。

第四段段意:

写湘君被九嶷众神接走,湘夫人最终也没等到湘君,怨望中又含着深沉的思念和痴情的期待。

长歌行

这首诗勉励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发愤努力,不可浪费生命、虚度岁月。

 

诗歌前六句为一节,以园中青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待到暮秋霜降,则叶落枝枯。形象地喻示了青年一代要抓紧人生的大好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莫待人生的“暮秋”到来而空自嗟叹。最后四句以议论为主,先以百川归海作比,说明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最后点明主旨。

全诗通篇用比,借青葵成长和百川归海喻事说理,形象生动而含义深刻。

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为题材,借牛、女之哀怨,描写了男女之间深深相爱却又不能自由约会的惆怅和哀思。

 

首二句由观星而起兴,确定了全文低沉哀伤的基调。中四句转为对织女孤寂凄清生活的描写。末尾四句写双方心事难诉而望河兴叹的哀怨。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率深沉,是这首诗突出的特点。同时,采用比兴的手法,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映衬青年男女的爱情,联想丰富而意蕴含蓄。

 

 

 

短歌行

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发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诗共八章,前二章慨叹人生短暂而功业未成;中四章引用《诗经》倾吐了对贤才的思慕和求贤不得的苦闷;后二章抒发了自己要效发周公礼待贤才以共济统一大业的豪迈情怀。

 

曹诗语言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感情真率自然,基调慷慨苍劲,悲壮之中蕴含着积极进取之精神。诗中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思想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白马篇

 

这是一篇热情歌颂从军杀敌、为国立功的青年战士的爱国诗篇。诗中塑造了一个娴习武艺、长于骑射、勇猛无私、献身爱国的边塞青年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能上阵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诗歌着力刻划青年战士飒爽的英姿和娴熟的武艺,揭示他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国纾难的思想基础,歌颂了青年战士抛妻离子、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奋勇杀敌而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

归园田居

 

这首诗抒写辞职归来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开头六句追述往事,说明弃官归田的原因。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把做官比做误入“尘网”里的鱼鸟,深表懊悔。“开荒南野际”以下十句描写归田后的生活和乐趣。把自已的生活环境描写得优美宁静,富有诗情画意,诗人的乐趣自在其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抒写自己的感受,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通篇对比,以极赞田园生活的美好来反衬封建官场的黑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语言通俗清新,笔法轻松自然。给人淡而不俗的艺术享受。

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开篇“空山”二字,为全诗张本,在作者半官半隐的生活中,一切都似乎是“空”的。新雨、晚秋、夜月、清流,宁静清高而空阔高远。纵然有“浣女”“渔舟”,但山中树繁竹茂,人迹罕到。这山外的声响却正好烘托出山中的空旷。所谓“鸟鸣山更幽”。诗人钟爱的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既是他高洁情怀的具体写照,也是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末联直接抒发了春光纵然消逝而自己长留山中的归隐志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这首诗以景物的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表面看来,句句在写模山范水,实际上通篇比兴。借明山净水寄托情怀,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当是天宝五载(746)前后诗人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天姥(mǔ),山名,在今浙江嵊县。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奇异美妙的神仙境界的描绘,抒发了他政治追求失败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高洁情怀。艺术上诗人运用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将梦中的仙境和残酷的现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将对幻想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联系起来,超过了一般山水游仙题材的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越中览古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只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首句点明题意,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战士锦衣凯旋;越王宫女如花,勾践的踌躇满志和荒淫逸乐跃然纸上。结句突然一转,当年不可一世的勾践而今何在呢?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含蓄地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秦始皇、汉高祖……历代王侯将相莫不如此。

 

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蜀道难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借此旧题,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艰险和山势的高危。以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酣畅淋漓地描绘出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同时对当政者提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忠告。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调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将进酒

 

“将进酒”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九,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这首诗当是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遭贬后所作。本诗借饮酒放歌,表达诗人鄙弃功名富贵、纵酒销愁的愤懑情绪。

 

开篇两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慨叹人生易老,青春难再。以雄浑壮阔的笔墨抒发无可奈何的哀伤,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接下来,极力鼓吹“尽欢”而莫惜千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坚定自信,也吐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呼朋喝友频频劝酒,不图功名富贵,但愿长醉不醒。引陈思王曹植,既赞醉酒之超脱,又使人联想到曹植饱受压抑而有志难伸的苦闷。末尾以名马宝裘换得一醉方休!流露了诗人遭贬后深深的痛苦。

不过,应该指出,李白诗中常有“借酒浇愁”之语。但究其具体内容,大都是个人仕途坎坷、功名无望的感慨,这乃是诗人的思想局限。

登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卧病在夔州,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后两联直接抒情。起句势如破竹,一个“哀”字,奠定全篇基调:天高气爽,西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凄绝。接下三句,绘出浓郁的深秋特色:水清沙白,高鸟回旋,落叶萧萧,江水滚滚。浓浓的秋色勾起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颈联紧扣这个“悲”字,一波三折,反复咏叹:他乡做客本一可悲,万里漂泊二可悲,更兼秋风瑟瑟,则悲上加悲;独自登高无亲少友一不幸,疾病缠身二不幸,而长年抱病真可谓雪上加霜,不幸之甚了。尾联紧承上句,国事之艰,生计之难,致使诗人穷困潦倒,愁恨绵绵。

蜀相

 

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离开同谷赴成都。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蜀相》就是在这年春天游成都的武侯词时所写。

 

题曰“蜀相”而不言“武侯祠”,可知主旨在人而不在祠。首联点明祠的方位,颈联写祠中所见所闻。诗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无心观花赏鸟,因此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以景物之明丽反衬诗人心情之沉重,曲折含蓄而意味深长。颈联正面评述人物:刘备三顾草庐,礼贤下士;诸葛不负众望,鞠躬尽瘁!助刘备开创蜀国鼎足而三,辅刘禅南征北伐六出祁山。只可惜这珠联璧合的君臣关系怕只能成为历史的追忆了。更可叹诸葛丞相壮志未酬抛尸疆场,千载而后,多少英雄豪杰曾为之泪下沾襟!

诗人心念诸葛,胸怀苍生:当此国难之日,谁又是今日之武侯丞相呢!

兵车行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天宝年间唐王朝开边扩土、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战争、同情人民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开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官府抓兵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萧萧,征夫们挟弓带箭,亲人们哭声震天!接着通过问答手法,以士兵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暴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悲愤呐喊,也是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更是对最高统治阶级的有力的控诉!接下来,诗人把镜头从“边庭”又转向内陆,从战场转向农村,千村万落,田园荒芜,人烟萧条,荆棘丛生。皇家征伐不断,官府横征暴敛,前后照应,层层推进,深化主题,入木三分。最后,诗人以无比哀痛的笔调,描绘了青海古战场上的悲惨景象:黄沙漫漫,白骨磷磷,阴风阵阵,哭声啾啾!与开篇的哭送场面遥相呼应。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客至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群鸥日日来,渲染环境清幽僻静,增添了浓重的隐逸色彩,“但见”二字,隐含遗憾惋惜之意,也为朋友来访的欢愉作巧妙的铺垫。颔联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采用谈话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为来客打扫过,紧闭的家门,第一次为友人敞开。颈联写待客之诚。精选了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镜头,简单的菜肴,家酿的浊酒,更见友情之真和情谊之浓。尾联突然宕开一笔,邀请邻翁,举杯尽兴。把朋友聚会的气氛推向更为热烈的高潮。

旅夜抒怀

 

公元763年,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渴望早日回到河南老家。7654月严武去世,杜甫卖掉定居5年的草堂,举家乘舟东下,大约在中秋以后下云安(今云阳县),旅途中写下这首诗。

 

首联写近景,微风,细草,桅樯,小船,映衬出自身的孤寂落寞。颔联写远景,群星垂空,更显得原野空阔;月光鳞鳞,烘托出大江奔流。景象雄浑,视野开阔,天上人间,气势磅礴。颔联的雄阔与首联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凄凉心情。颈联转而抒怀:人的名声,哪能是著文得来的?做官嘛,年老多病就该退休。这既是诗人自嘲,也是对官场倾轧的愤慨。尾联借沙鸥自况,表达了诗人老病交加而飘泊无依的伤感。

咏怀古迹

 

本题共五首,当是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出峡至江陵、归州时所作。五诗分咏途经诸州著名古迹,以抒胸中感慨。这是第三首,歌咏王昭君出塞故事,含有生不逢辰的感慨。

 

首联点明昭君故居位置,接下来转而怀古,生而朔漠茫茫,丧而冢草青青。活着无人省识,死后佩环空归。四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悲剧。也暗寓诗人天涯漂泊,有家难归的感慨和一片忠心无人省识的苦闷。末联抒情,揭示主旨,借琵琶之音抒昭君的绵绵怅恨。通篇只叙昭君,着眼具体形象,而字字都在议论,寄寓了无尽的哀思。

阁夜

 

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夔州。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不断侵扰。感时忆旧,写了这首诗。开首点明时令,岁暮日短,光阳荏苒。由耳边鼓角声声,联想到兵革未息的战争局面;三峡虽美,但四野民怨沸腾,哭声阵阵,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夷歌”,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回首西望“卧龙”先生的武侯祠,又联想到“跃马称帝”的公孙述,眼下自己的寂寥孤独也就不觉奇怪了。自慰自勉之背后,“怆然有无穷之思”。总览全篇,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

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 古今之慨。胡应麟称:“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誉之为七 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登岳阳楼

 

公元768年,杜甫举舟东下,欲归河南,中途遭兵祸大水而困居岳阳,感时伤己而有此作。诗人长期漂泊,几乎无家可言。昔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已成泡影,眼下又困在异乡,举目无亲。但是,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一旦登高望远,那热血依然会在胸中沸腾。在诗人笔下,洞庭湖浩渺无边,祖国河山辽阔壮美,而当极目北望时,却难免忧心忡忡:中原狼烟又起,华夏残破不全,百姓离乡背井,自身长年漂泊,有家难返。这战火何时能平息,老百姓何时才能安居乐业呢?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老泪纵横,悲愤难遏!这首诗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一扫个人身世之悲叹,忧国忧民之情怀真挚感人。

渔翁

 

本篇作于永州。作者用清丽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湘江上一个独来独往、无牵无挂的渔翁形象。夜幕降临,渔翁将小船停靠在西岩下,拂晓时分,他汲来江水,燃起楚竹做早餐,太阳出来了,他摇着小船去打鱼,在桨声“欸乃”中,不知不觉地山也青了,水也绿了!船到中流再回头一看,只见那悠悠白云自由自在地在山顶上互相追琢戏耍呢。

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渔翁乃作者心目中的意象,隐现

出自己的影子。表面上“遗世绝俗”追求自由超脱的生活境界,实则寄托了作者追求理想政治的精神。

石头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组诗《金陵题》的第一首。

 

首句渲染废都的悲凉气氛。群山如故,围绕着废弃的故都。江山依旧,但人事皆非,今日的石头城,已经失去了六朝的繁华,自唐以来,当年王公将相醉生梦死的游乐场而今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更显得废都的寂寞和冷落。在这冷落荒凉的气氛中,只有那秦淮河上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映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见证这废都的盛衰兴亡。点明“旧时”,隐含着“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深沉慨叹。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人明写沉寂的群山,冰凉的潮水,清冷的夜月,实则烘托石头城的没落荒凉。暗示六朝繁华已化为乌有,故国萧条, 人事凄凉。

琵琶行

 

这首长诗是白居易政治上连遭打击被贬江州司马后所作。诗歌借一琵琶女身怀绝技却沦落漂泊的身世,抒发了自己半生仕途坎坷、备受打击迫害的愤懑心情。把一生居官的自己和诗中卖艺为生的歌女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长感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以社会下层人士自比,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善于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中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是为了引发郁结在诗人心中的压抑之情,在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之中,同时也饱含着浓浓的感情。这首尤其引人入胜的,是绝妙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的事物,诗人却能将这看不见的艺术用看得见的文字表达出来,运用大量的比喻,兼用恰当的象声词,还

适当地揉进了琵琶演奏的动作和指法,并时时以听 众的感受和环境描写来烘托,使人读之,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段意小序: 交代诗歌的创作的背景和缘起,简述全诗梗概。语言委婉曲折,虚实相间。

段意第一:写夜遇琵琶女的缘起、时间、地点和心情。奠定全文凄凉伤感的基调。

段意第二: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琵琶曲声中蕴含的幽怨和怅恨。

段意第三:写琵琶女自叙半生坎坷、颠沛流离,由京城艺人而流落江湖的身世,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段意第四:写诗人触景生情,由琵琶女的漂泊身世而联想到自身的“天涯沦落之恨”,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人事沧桑的感慨和悲愤。

闻乐天左降

 

元和十年(815),元稹由江陵士曹参军改授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到任不久,即得瘴疾,病重几死。这时,白居易由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在病危中闻知这一消息,一时惊痛交集,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不仅表示了朋友之间的同情与慰问,而且显示出政治失意的强烈共鸣。诗中开篇以凄凉黯淡的景物渲染出悲剧气氛,以垂死突然坐起描绘出骤闻噩耗的极度震惊,情景交融,真实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哀伤怨苦,扣人心弦。白居易读此诗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与元九书》)

李凭箜篌引

 

这首诗是作者听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后,有所感慨而作。起句“吴丝”“蜀桐”极写箜篌之名贵,为李凭精妙的演艺作铺垫。接着用“山空”“云凝”“玉碎”“凤叫”“神女啼泣”“香兰含笑”等有形的客体反衬乐师演奏的技巧。后六句进而扩展视野,从京都到天庭,从从当今到远古,从现实到幻境。寒气为之销融,玉帝为之动容,女娲为之失神,以致石破天惊!神女前来拜师,鱼龙为之起舞。

 

全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思维跳跃,语言富有音乐性。“石破天惊”已成熟语。有人认为,客体中从不及人,暗示佳音妙曲尘世知稀,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可资参考。

过华清宫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度假休闲寻欢作乐。本题共三首,此诗通过快马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首句先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站在长安“回望”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掩映在团团锦绣之中。次句说皇家行宫的宫门一道道缓缓打开了。第三句紧承上句:一匹快马急驰而来,身后扬起阵阵红尘,而宫内妃子见了即刻嫣然而笑。读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因何而笑?然后由末句揭开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来”三字,不仅道出了事情的原委,更是深刻地提示了封建统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

诗贵含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深刻。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都在这短短二十字之中。

菩萨蛮

这首《菩萨蛮》,为适应宫廷歌伎的演唱、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而作。写妇女容貌美丽,服饰华贵,体态娇柔。俨然一幅白描的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对镜自怜的情态,暗示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怎奈人儿孤独;服饰华贵,难销寂寞空虚。体现了作者的词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锦瑟

这首抒情诗的主旨,宋元以来,莫衷一是。就诗中“一弦一柱思华年”来看,应该是回首往事之作。

 

诗歌通篇用典,含蓄曲折。首联以瑟发端,引出全篇主旨“思华年”;中间两联用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泪成珠,暖玉生烟。乍看来这些典故似与“华年”无涉,细味之有根根情丝牵连:华年已逝,盛事难再,不正如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一样空自惆怅叹惋;月明似珠,泪珠似月,究竟是“月”是“珠”,似乎又是个凄美动人的“庄生梦蝶”。再深一层:明珠藏海空流泪,美玉埋地无人识,“思华年”盛事,叹生不逢辰,思之叫人感慨万端。以上典故,可发壮志难酬的怅恨,可抒生离死别的深情。尾联“此情”二字,总拢中间两联,“成追忆”上承“思华年”而与“惘然”呼应,作为全诗的总结。

浪淘沙

这首词通过伤别与惜春,表达了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感情。

 

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鲜明对照,刻划诗人抚今追昔的沉痛心情。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惆怅情怀。“春去也”寥寥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流水落花”的空自伤悼和无可挽回;“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和沧桑巨变,深深地震憾着读者的心,不仅激发人们丰富而深沉的联想和思考,而且引发了人们回首往事的强烈共鸣和人事错迁的深沉浩叹。

这首词句句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虞美人

李煜由南唐国君变为宋朝囚徒,这一巨大的反差和残酷的现实,使得他“日夕以泪洗面”,产生了他特有的悲愤和愁苦。

 

他的词发自内心深处,以他独特的观察体验和非凡的表达能力,倾泻了自己无可奈何而又痛彻心脾的亡国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道出了通常人们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内心世界,极易唤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而概括力

 

极强,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常话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丰富内涵。对后代词家影响甚大。有人说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是“一字一珠”“一语胜人千百”,是有一定道理的。

雨霖铃

柳词多咏相思之情和别离之痛,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故而“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借长亭送别而抒离愁别恨。先写别前,通过景象与声音渲染悲凉的气氛。日暮、长亭、饯别宴;寒蝉、凄雨、劝酒声,更有艄公那揪心断肠的催发声。继写别时,摄取特写镜头:泪眼相对,执手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紧接一个“念”字,领起别后设想,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悲剧气氛越浓越重:一想楚天云遮雾漫,二想自古悲秋伤别,三想今霄醉卧郊野,四想经年孤寂冷落。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愁肠百结,情深意浓。

桂枝香

这首怀古词,上片写金陵如画的秋景,下片抒发怀古之深情。

 

开篇先写登临所见,金陵初秋,江水澄澈,山青峰翠,残阳里征帆点点,西风中酒旗飘舞。远处,彩绘的小船与晚霞辉映,悠闲的白鹭在星空下飞舞,一幅祥和宁静的图画呈现在人们眼前。然而,诗人描绘如画美景并不仅仅是欣赏和陶醉,而是触景生情,怀古抒情。通过曾在此建都的六朝之兴亡,警戒当时的统治者要记取历史教训。从六朝的奢侈淫乐,联想到当前歌女仍然在演唱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抒发了人事兴衰朝代更迭的深沉浩叹,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国之思。

江城子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王弗去世已十年之久,诗人宦游官场,南北漂泊,遥望千里之外的坟墓,借梦中幻境表达了深沉的哀伤和绵绵的思念。

 

上片悼亡,是写实;劈头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出了多少悼亡人的心声!诗人长期郁积胸中的哀思如江流直泻,喷薄而出;既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又吐露了自己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辛酸。下片记梦,一幅精美的“仕女梳妆图”饱含着诗人欲哭无泪的哀痛!“相顾无言”,既是梦中实境,又暗寓“此时无声胜有声”。

 

全词情意绵绵,字字血泪。既写逝者,又反照自己;既有梦幻,又饱含真情;既有白描手法,又不乏想象夸张。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却又字字血泪寓意悠长。自然平淡之中,体现了诗人语言运用的深厚功底。这首词哀思委婉缠绵,语调凄切哀怨,感情起伏迭宕,境界错综复杂,是历代悼亡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念奴娇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禁130天之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游览江边赤鼻矶时,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这首传诵千古的词章。

 

题曰“怀古”,实则“借古抒情”.先写所见,“大江东去”一句,气势恢宏,声情并茂。既为“怀古”拉开了序幕,又为抒情奠定了基调。古战场群峰险峻陡峭、怪石峥嵘挺拔、波涛汹涌澎湃、雪浪直拍江岸,好一幅雄奇壮美的江山画卷。接着紧承上文,追忆当年曾在赤壁火败曹操的周瑜。“小乔初嫁”写他年轻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儒雅;“谈笑间”写他从容镇定,成竹在胸。

 

以上“怀古”是抚今追昔;以下“抒情”是吊古叹今。游览这古战场,作者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江山如故,英雄安在?当年风流倜傥的周瑜不是一样被东去的大江淘刷得无影无踪了吗?我又何必自作多情苦苦为名利而奔波呢!名不成而身遭囚禁,年未老而霜点两鬓。水到渠成地发出“人生如梦”的深沉浩叹!

结尾的慨叹看似消极悲观,其实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寓悲愤于豪放,寄壮志于浩月,正是这首词独具的特色。

鹊桥仙

 

这首词通过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表达了词人新的健康的爱情观,即否定朝欢暮乐的庸俗婚姻,歌颂天长地久的真挚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古老传说中翻出新意,推陈出新,使词旨大放异彩,立意新奇,发人深思。

 

这首词看来句句写天上,实则字字写人间;句句写双星,字字写人情。天地相融合,人神为一体。悲中有欢,欢中有悲,悲欢离合,起伏迭宕。词中虚实兼具,情、景、理融为一炉,不愧为千古绝唱。

苏幕遮

 

这首词写异地相思之情,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沉香缭绕,鸟鸣声声,夏雨初晴,风荷飘举,一幅清新宜人的水乡风景画;下片触景生情,引发对故乡的思念。遥想故乡五月中,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掩映在荷花丛中。“叶上”三句,写雨后荷花亭亭玉立,珠滚叶摆,不假雕饰,极富情韵。

一剪梅

词人婚后,夫妻恩爱,但因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词人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开篇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秋光秋意的衬托,表现自己“独上兰舟”的生活孤独和盼望亲人消息的心灵孤独,生动真切而又委婉曲折。雁足传书,不知书何日可传,词人面对的依然是月圆人未圆的现实。触景生情,于是词人直抒相思之苦,用“花自飘零水自流”领起,别开生面。即是议论,也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然后宕开一笔,展开联想,写双方共同的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足见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此情”三句平中出奇,别出心裁,“下眉头”而“上心头”,足见相思愈深、愈切、愈苦、愈烈。读之使人耳目一新,为全词增色生辉。

全词纯用口头语,明白如话,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声声慢

 

这是李清照南渡后震憾词坛的名篇。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和双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寂寞与孤独,若有所失而又不知其失。以天气变化无常反衬自己的百无聊赖。借酒浇愁愁更甚,长空雁飞思故乡。纵然眼下秋高气爽,菊花成堆,可主人心灰意懒,面容憔悴,哪有心情赏花弄月。白天盼日落,长夜望鸡鸣。如今独守空房,总觉得白昼太长。坐在窗前,只听得屋外秋风吹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都似乎滴打在作者心里。这不禁使人想到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这一连串的蓄势和铺垫之后,篇末点明全词的主旨“愁”。不过,作者避开正面写的愁的格式,独辟蹊径:“此情此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够概括形容得了啊!”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

 

在创作手法上,作者改平声韵而为入声,屡用叠字和双声,变舒缓为急促,化哀惋为凄厉,以豪放纵恣之笔调写悲怆伤感之情怀,悲而不恸,怨而不愤。在婉约词作中独树一帜。

书愤

 

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这是陆游终生不渝的追求。尽管自己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山阴故里已经六年,但是,一想到北伐大计,诗人的愤懑之情就无法遏止。首联回顾自己平生的抱负,“哪知”二字满含着对南宋小朝廷莫大的失望和深深的愤慨;颔联追忆南宋抗战史上的辉煌战例,隐含着对朝廷屈辱退让政策的批判;颈联是全诗的高潮,上句自比“塞上长城”,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紧接着一个“空自许”,大起大落之中,饱含着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期的怅恨;尾联通过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尤其是其中“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壮志,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南宋整个投降集团。借古讽今,意味无穷。

临安春雨

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任朝请大夫,知严州,由山阴被召入京城临安。本诗即作于此时。

 

诗人力主抗金北伐,怎奈“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不寐》)。因此,开篇即流露了诗人对官场应酬生活的淡漠情绪。接下两联,写小楼听雨、深巷杏花、斜行作草、晴窗分茶,……与其说这是诗人当时生活的纪录,不如说这是当时南宋统治集团不思恢复、苟且偷安的缩影。被梁启超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的陆游竟然被迫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光阴,怎能不叫人悲愤难诉、义愤填膺呢!于是,诗人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为顾彦先赠妇》),含蓄地表白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怀。

永遇乐

这是诗人抗战词章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当时,主战派的宰相韩侂胄积极准备北伐,起用了辛弃疾等爱国将领。而诗人一方面坚持北伐,同时又反对盲目冒进,因此遭到了当权者的猜忌和冷遇。诗人登高远眺,抚今追昔,缅怀古代兴亡以抒发有志难伸的苦闷。

 

这首词以镇江为基点,通过缅怀与镇江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咏志抒怀。开篇先写曾经在镇江建都的孙权,赞赏他固守父兄基业的才能;然后追忆曾在镇江起兵的刘裕,肯定他创立刘宋王朝的功勋;下半阙笔锋一转,借刘义隆草草北伐招致惨败的往事,曲折含蓄地讽谏当权者不要盲目冒险,免蹈元嘉复辙;接下来在同情沦陷区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时,又对他们麻木不仁、不思国耻甚至跪倒在入侵者祭祠面前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最后,借用廉颇遭受谗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而又壮志难酬的悲壮心情。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是,一则紧扣镇江历史,二则切合当时形势,因此,典故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表现诗人此时此地复杂沉痛的心情则更是相得益彰。

扬州慢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词人路过扬州,目睹破败景象,于是触景生情,运用比兴手法来寄托“黍离之悲”。表达了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侵略战争的憎恶。

 

开篇将扬州的昔日繁华与当前破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当初“春风十里”的扬州眼下却是满地的荠菜麦苗,杂草丛生。特别是黄昏时分,“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真是满目疮痍、清凄悲凉,令人不寒而栗。纵然是才华横溢的杜牧到此也“难赋深情”。二十四桥虽在,但“波心荡”、“冷月无声”。哀惋之情洒满字里行间。最后突然以芍药花不知为谁而开,反衬扬州城的冷落荒凉,更有“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的感慨。

全词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化用前人的诗句,使情思波澜起伏,余味不尽。

醉太平

 

张可久叹世,是感叹世人在钱的面前所暴露的种种丑态。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已令人慨叹;且又以文章为名而汲汲金钱,那就完全沦为钱的奴仆而丧失读书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财,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回天,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

这即是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极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语言,体现了张可久曲词的清丽、通俗的风格。

离骚

赏析:

 

长篇抒情诗《离骚》抒发了诗人强烈而坚定的爱国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进步、光明的热烈追求,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政治而不懈斗争的精神。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回顾历史;探索未来。课文是从前一部分中节选下来的。主要抒发自己忠心耿耿而遭受贬谪的愤懑,揭露上层统治者弄权误国、陷害忠良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虽遭打击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离骚》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经典。诗歌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典型形象,也即诗人自己的化身;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有机地统一起来,编织成一个纷繁复杂而雄浑壮阔的世界,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段意1

同情老百姓在诸侯纷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抒发自己忠心耿耿而遭贬谪的愤懑。

段意2

揭露上层权贵嫉贤妒能、阿谀奉承、误国害民的丑恶行为,委婉地指出君忠奸不辨、好坏不分的昏庸本质。

段意3

反复申述自己坚持高尚的气节和坚持不懈追求崇高理想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段意4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诗人正直纯洁的品格和坚贞不渝的志向,吐露了诗人遭受政治打击之后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段意5:

表达了诗人实现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献身、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

窦娥冤

《窦娥冤》写的是下层青年妇女窦娥的冤案。课文为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是全剧的高潮。

 

这折戏,语言质朴,曲词铿锵,洋溢着浓烈的爱憎感情,鲜明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窦娥的誓愿,表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哀江南

 

这套北曲集中描写了南明旧都南京被清兵攻占后颓败萧条的景象。极力渲染往日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宴,与眼前的破败衰残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点明了“舆图换稿”这个主题。作者善于铺叙排比,层层深入,形象地再现了社稷倾覆、国破家亡的悲痛场景,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长亭送别

 

西厢记》产生于金末元初,在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的的时代,而作者以“情”反“礼”,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本折戏围绕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紧扣着一个“别”字,抒发了一个“怨”字。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长亭路上:写莺莺赴亭,触景伤怀;

二、饯行席上:写亭宴愁恨,借酒浇愁;

三、临别嘱咐:写长亭话别,情切忧深;

四、送别之后:写夕照映愁,两地相思。

这折戏文语辞优美,抒情细腻

,感情深挚感人。善于勾勒富有情致的鲜明景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同时,精心锤炼人物独具个性的唱词,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孔雀东南飞

赏析:

这首诗长达一千七百多字,它是汉代乐府叙事诗发展的最高峰,

 

作品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爱情婚姻悲剧的叙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仲卿夫妇的忠于爱情和以死抗争的精神。这在儒家纲常名教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具有极普遍的典型意义,所以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感动和共鸣。在艺术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各具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叙事客观,繁简得宜,颇有章法。人物对话,情貌毕肖,各具特色;环境景物描写,烘托气氛,特别是运用了

“以乐境写哀伤”的艺术手法,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品开头的托物起兴,中间的抒情性穿插,结尾的浪漫主

义色彩,这些也都显示了汉代乐府诗的民歌特色。

段意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梗概。

段意1

写刘兰芝对丈夫的诉说,是矛盾的开端。“君家妇难为”一句,形象地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带给妇女们的精神枷锁。

段意2

 

写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儿子唯唯诺诺、无能为力,家长专横霸道、为所欲为。焦仲卿挚爱妻子,却只能用“终老不复取()”来表示软弱无力的反抗。而婆婆对媳妇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媳妇“举动自专由”。也就是说,她是不允许年青人“自专由”的。

段意3

 

写恩爱夫妻被迫分离前夕的话别。丈夫屈从于专制母亲的*迫,只能作苍白无力的反抗,并幻想母亲能回心转意,劝慰妻子暂时忍耐以待来日团聚。而妻子却表现得清醒而理智,她知道,破镜重圆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把自己的嫁妆留给丈夫作临别的礼物,豁达大度而又体贴入微。

段意4

写兰芝无缘无故被婆婆驱逐回家,但临行前仍然分别向婆婆辞行、与小姑告别。不仅表现了兰芝善良宽厚的性格,而且还体现了她知书达礼、颇有教养。

段意5

写夫妻二人诀别的凄惨情景。焦仲卿指天发誓绝不抛弃兰芝,刘兰芝答应丈夫,等待丈夫回来。夫妻二人决心冲破家庭阻力,争取破镜重圆。

段意6

这是过渡段,写刘兰芝的母亲看到女儿被休,心里十分伤心。

段意7

写刘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等纷纷前来求亲。故事情节急剧转折、矛盾逐渐激化,是情节推向高潮的前奏。

段意8

写阿兄*妹出嫁,使故事的悲剧气氛骤然加剧。

段意9

写兰芝被迫再嫁前的情景。一方面是太守家盛大的迎娶场面,一方面是兰芝夫妇的生离死别、悲痛欲绝。鲜明的对比把悲剧的气氛推向高潮;

段意10

写焦仲卿听说兰芝再嫁,急忙赶来探视。夫妻二人面对封建家长的迫害,无力抗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以殉情而死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段意11

写焦仲卿为忠于爱情而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以害人始而以害己终的必然下场。

段意12

 

写刘兰芝投湖自杀,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一对幸福恩爱夫妻在封建专制的迫害下终竟以双双殉情自杀而告终,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专制体制的罪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