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朱镕基_

 西行游者 2010-11-09
小小大上海,有过十一任市长,在上海的老百姓心中有三位“人民的好市长”,朱镕基是其中之一。
泱泱新中国,有过六任总理,在中国的老百姓心中,有三位“人民的好总理”,朱镕基是其中之一。
普通游客
作为一个从业近二十年的导游,我常年人在旅途,有幸与不幸邂逅了诸多名人,值得我终身铭记的只是与朱镕基在庐山的零距离接触。
那是1995年的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我带着40多位上海游客,踏着雨湿的小路赶往因李白诗而名扬天下的庐山秀峰大瀑布。前面,几位着风衣的行人在雨中信步。我忙上前打招呼,“先生,不好意思,我们团队要赶时间,让我们先过好吗?”那几位行人一声不吭地让到了路旁。突然,我楞住了,那不是朱镕基副总理吗!游客们也发现了,纷纷围了上来,鼓起了掌,“朱副总理好!”
朱镕基微笑着向大伙儿招手致意,“同志们好,请同志们不要这样,这里没有副总理,我不是来工作的,是来游玩的,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游客。”
没有按惯例的封山锁道,没有按惯例的警车轰鸣,甚至没有一个持枪的武装警卫。上海的老百姓早就习惯了朱镕基的轻车简从,来自其他地方的游客却大为感慨,“一个堂堂的副总理,却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到庐山来旅游。还不如我们那里的区委书记排场呢,也不顾及个安全问题。”
其实对于安全问题,朱镕基有他独特的看法,下章的《人民公仆》就生动地诠释了朱镕基的安全观---

人民公仆
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到本市一家著名的钢铁厂去视察。中午,厂长和书记请他到厂里的干部小餐厅用餐,他一看到桌上丰盛的菜肴就皱起了眉头,“工人同志也有这个标准吗?”
“这是厂级干部标准。”餐厅负责人如实相告。
“工人同志最辛苦了,他们不够标准,我朱镕基就更不够标准了。我还是到职工大食堂去用午餐。”
“厂里几十年就这样的规定,我们也就是执行规定而已。”厂领导有些尴尬。
“什么规定?我看这是脱离群众的规定,搞特殊化的规定!” 朱镕基的声音渐渐大了。
“和上千个工人一起吃饭,安全工作不好做!”厂保卫处长觉得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是什么话?” 朱镕基生气了,一掌拍在桌面上,震得那些盛着山珍海味的碟碟盘盘叮当乱响,“我是人民公仆,如果人民公仆在人民群众中间感到不安全,那就是‘公仆’本身有问题嘛!”
最后朱镕基坚持让秘书买了饭菜票,到职工大食堂和身着铁锈斑斑工作服的钢铁工人一起排队,一起挤在长饭桌旁边用餐边聊天,住房啦,交通啦,物价啦,孩子上学啦,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工人们平时对车间领导都不敢说的牢骚话,在和蔼可亲的朱市长面前畅所欲言,只是大大小小的干部们紧张的要命。坐在对面的一位老工人吃完饭,习惯地摸摸口袋,遗憾地“唉”了一声。朱镕基便掏出自己的烟递了过去,“忘带烟了吧,抽我的。”
朱镕基让那些好公款吃喝的干部下不来台的事,还有更精彩的,比如《四菜一汤》

四菜一汤
中国每年的公款吃喝已突破千亿大关,为了遏制这种败家子风气,朱镕基当年倡导了著名的“四菜一汤”,可那些吃顺了嘴了官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变着法子海吃,能装五六个菜的大盘特别好销便是一例,青菜萝卜是菜,鱼翅燕窝不也是菜吗?下面一位因为“四菜一汤”的“汤”,撞到了朱镕基的枪口上---
身为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十分关心农民兄弟的生计,常去农村突访。一日他到上海东部的C县检查工作,中午县委招待所上的就是“四菜一汤”,可朱镕基还是拉长了本来就很严肃的脸,“市委一再强调反对大吃大喝,你们搞什么名堂?”
“书记,这是四菜一汤,我们没有超标呀!”县委书记解释道。
“数量是没超标,这汤是怎么回事?”
“嗷,汤呀,” 县委书记轻松了,“我们看您那么辛苦,就搞了个野生甲鱼,让您补补,身体好了,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嘛。”
看到这位县委书记水平高到把“吃”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朱镕基就气不打一处来,“我不吃了。”
“书记,我们没有严格执行市委指示,我们检讨。但菜已做好了,不吃不是更浪费嘛?” 县委书记说的似乎也有点道理。
“既然这样,大家就一起吃,不过有言在先,这顿午餐是为我朱镕基准备的,就应该由我朱镕基付款。”说罢吩咐秘书按招待所餐厅的对外牌价结了帐。
事后这位县委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吃了一顿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工作餐!”
朱镕基痛恨弄虚作假,上海H区的领导,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为在干部劳动的问题上按几十年的一贯做法作了个“秀”,却被朱镕基逮个正着,让电视台报纸来了个《如实报道》---

如实报导
上海H区,有个垃圾集散码头,可称是全上海最脏最臭的地方。不说污水横溢垃圾遍地蚊蝇飞舞,光是迎风呛出几百米的臭气就让周边的居民无论春秋无论冬夏都不敢开窗。几十年了,居民们向街道,向区里,向市里等各级有关部门反映了不知多少次,都是“研究研究”了事。朱镕基主政上海后,每年要亲自批阅3600封人民来信,街坊们便给他写了人民来信。
不久在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提出,市委市府的干部们集体到H区的垃圾集散码头去义务劳动,“一直干到居民满意为止。”
H区及环卫局领导闻讯召开紧急会议,连夜动员了机关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突击劳动,扫帚铲车加消防水龙,终于把脏臭了几十年的垃圾码头还原成一方“净土”。翌日清晨,朱镕基率领着市里的干部们赶到时,这里水洗的场地和路面还湿漉漉的,未干呢.
环卫局的领导把清洁工具分发到各位干部手里,记者们架好了摄像机和照相机,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把话筒伸到了朱镕基面前,朱镕基的讲话却使在场的每个人大感意外,“今天应该是我们来劳动的,你们却事先突击了。还要我们来干什么?还发那个劳动工具干什么?这不是弄虚作假又是什么?”

H区及环卫局的领导尴尬不已,“这是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朱镕基毫不留情,“这的确是你们应该做的工作,可是为什么一个晚上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拖了几十年还办不好?”
官员们愣住了,记者们不知所措。朱镕基一言九鼎地说,“请新闻媒介务必如实报道!”是夜,申城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电视新闻。我和邻居们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窗户。
写到这里,我发现无法结尾,因为要写的实在太多太多,还是借用市直机关的刘处长描述朱镕基的一个对子来为本文刹车吧,那就是“不得官心得民心,不重乌纱重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