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学困生成因及其应对方法

 昵称4538889 2010-11-11
[导读]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
【摘  要】学困生是一个普遍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找到症结,对症下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干预,教师放弃“累赘一族”的观点,把握好有效开发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相信“无能生”最终会成为
“潜能生”。 【关键词】学困生 特征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7-0161-02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放弃每个学生,但当前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形成,高考的导向始终是学生的分数,中学、小学为进入重点学校而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的情况大量存在,造成忽视了一部分学生的存在,使教育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那么学困生有什么特征,应如何进行干预,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呢?
        一、找到症结,摸清成因 
        1.自身原因 
        遗传问题,使部分学生智力欠缺;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策略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人格缺陷以及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困难。
        2.家庭原因 
        不良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不高、留守一族,缺乏家庭温暖,管理学生存在隔代教育以及家庭价值取向都会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3.社会原因 
        不良文艺作品、“读书无用论”思想、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评价存在差异,学生享受的教育设备、设施不平等,都将导致学生厌学。
        4.学校原因 
        学校原因主要表现在:(1)办学思想存在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存在;(2)教师本身存在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形象,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但不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使学困生向更坏的方向转变;        (3)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不适应。
        二 抓住特征,建立档案 
        学困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习成绩差,与群体落差大,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心理定势,对学习丧失信心;(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形成恶性循环;(3)具有压抑心理。由于基础不好,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帮助和家庭的关心,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导致心理压抑;(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进步,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学困生常常受到批评、指责和嘲讽,对老师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6)志向水平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每天无所事事,毫无积极性可言;(7)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速度慢,遗忘快;(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力差。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9)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问题,不善于分析解决问题。
        找到了学困生的成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分析,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透视,通过平时观察、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找到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立学困生分类档案,便于教育者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三 寻求方法,积极干预,改变策略,促进发展
        1.学校干预 
        (1)改变教育方式。首先,建立学困生心理辅导咨询站,转变办学模式,把转化学困生纳入教师个体考核中。学困生由于学习困难大,心理承受能力弱,往往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既有心理共性,又有其个性,只有把握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多给学困生关怀、友爱和帮助,多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正确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他们正视困难,正视挫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才能教育他们勇敢接受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合理用好教师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基本功水平。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升心理素养。最后,构建教育体系。整合教育体系,形成合力,多管齐下,搭建不同平台,展示个人长处,帮助学困生重建自信。
(2)转变教学观念。第一,树立新的质量观。即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教师要在教学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三,树立新的学生观。俄国教育家 K·S·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要多检查自己,因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有其特殊的原因,因而应表现出同情、真诚、热爱和关怀。第四,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落下的功课较多,一般的方法无法使学生较快地弥补缺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学生知道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从来不用,就等同于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如果学生借鉴他人称之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却屡试不通,也不会心满意足,特别是学困生,教师不仅要提供一套科学的学习技巧,而且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各种学习技巧,学会自我评价,并依据反馈信息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总结学习方法,通过一次次地总结、提炼,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 
        应如何转化后进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以满腔的师爱感化学生。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 针对学校建立专门的档案,对缺乏母爱(或父爱)的学困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如与他们一起过节日,多为他们辅导功课,为他们添置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②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在全校要求老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要多看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容、积极、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③通过活动疏导鼓励学生。老师要利用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活动,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个人成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④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学校要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3)重视教育主渠道,全面施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要摆脱长期以来“一刀切”的局面,承认差异,允许后进,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根据学困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让学困生通过思考、探究,能够较好地完成基础层的内容,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还可以在提高层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大难度,扩大其思维的空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使用分层测试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灵活安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层次要求: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习题;也可以要求学生能做到哪层就做到哪一层。让大批学困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有明显的进步,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转变学困生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地告诫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针对学困生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审慎的态度,选择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式;②创造听懂课的机会。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要特别提醒学困生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③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课堂提问时,尽量做到对学困生优先提问,适时把握好难度,降低要求,尽量使他们获得成功;④创造读、说、议等动口的机会。提出的问题再让学困生说、议一遍,诱导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⑤创造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⑥创造暴露和矫正错误的机会。
        2.家庭干预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首先,重视家访,动之以情。要采用家访报喜方法,对学困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功以及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奖励,利用家访向家长报喜。其次,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另外,还可以举办“家长座谈会”,给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方法。
        (2)营造氛围,促进发展;转变观念,付诸行动。当然,每一位家长为生活而劳作,为赚钱而奔波,往往是照顾了生活,忽视了孩子。学困生原本学习基础差,发展相对滞后,能坚持正常学习实属不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努力,可得到的回报却不尽人意,长期学习带来的压力极有可能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校有教师的引导,同学的熏陶,在家却是“一只孤鸟眼茫茫”,这时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帮助与陪护,由扶到放,持之以恒,让学困生感受到家人的理解与关心,便会无形中激起学习的欲望,扬起自信的风帆。一旦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必会“无需扬鞭自奋蹄”。所以家长要意识到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教师,勇敢挑起“摇篮教育”的重担,不要因为一棵树木而失去整片森林。
        (3)创设环境,营造氛围。“环境造就人”,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季雅择邻”的故事,可见环境的重要性。一间书房、一张书桌、一个书架..构成了温馨的学习环境。一句适宜的鼓励,一个充满赞许的暗示,一句关切的话语,都会点起学困生心中希望的火焰,构建学困生乐于学习的氛围。
        (4)注重交流,沟通感情。半数以上的亲子沟通交流的时间是在吃饭时,且谈话内容均涉及到学习,其实,只要方式得当,这无疑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良好契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遗忘是按照负加速曲线进行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是不均衡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重复”是最好的记忆方法。鼓励家长在餐桌上适时地将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到当日的学习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而时习之,学困生必然会得到长足进步。
        (5)保护能力感,永远充满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爱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爱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类似“你真笨! ”、“你怎么这么没用! ”、“我不要你了!”的话语容易形成一种惰性,使学生丧失自信,不思上进,甚至误入歧途。这就要求家长以欣赏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实际的行动,去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赞扬的声音中成长。
        3.社会干预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制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学困生在世界上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并努力转化,教师放弃“累赘一族”的观点,多关注他们,把握好有效开发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就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相信“无能生”最终会成为“潜能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