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厂平"银币---我国第一套机制币

 天上星星期二 2010-11-11

"吉林厂平"银币---我国第一套机制币

(2009-02-03 06:3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博文
"吉林厂平"银币---我国第一套机制币
    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自嘉庆年开始国势日衰,从道光年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捻军为代表的多次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军饷激增,税收大减,造成国库空虚,还得向英美列强缴纳巨额赔款,财政上更是日不敷出。太平军、捻军的先后兴起,使清王朝铸钱的主要原料云南铜矿运销受到很大的影响;云南回民的起义使铜矿元气大伤,产量急剧下降,采矿能力迟迟不能恢复,造成市场商品铜数量减少,铜价不断上涨,铸钱成本上升超过所铸钱值,使铸钱者还要贴钱,各省铸局无利可图,自然不願贴钱开铸。福建自咸丰年间停铸20余年,广东制钱自咸丰七年以后,三十来年未开铸过,其余各省大体如此。原有制钱己不敷行用,咸丰、同治年间铸造的小制钱也不多,铜价的上涨又使毁钱制铜器以获厚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致铜钱严重不足,货币供应问题一直困擾着清政府。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靠铸行不足值大钱应付战争开支,还是难解燃眉之急,所以又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流通市场上除上述钱钞外,还有银块、外国银元、外国银元票,外国银两票、中国各省银两票,钱票、制钱等混杂使用,币制极为紊乱,而清朝的流通主币----制钱,在流通市场中奇缺,对商品的交换,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巡抚吴大徵在吉林设立机器局后,花五万两白银向意大利订购造币机器和铸币钢模,但由于机器的运输和安装,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运套中国当时最先引进的造银元设备才在吉林机器局落成。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省制钱久缺,生银使用又多不便,市面益形萧条,吉林将军希元为解决现钱的短缺,拟先从军饷中提白银五仟两,交吉林机器局制造足色一两、七钱、五钱、三钱、一钱五种不同重量的银币,搭配发给军饷,使之进入流通市场。光绪十年十一月希元等人上奏朝庭称:"吉省制钱久缺...臣等筹议再四,惟有仿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以济现钱之缺...即以此项银钱搭配发给各兵,俾在街面行使。"十多天后清政府军机大臣奉旨在这份奏片上批示:"览,钦此。"就是这短短三个字,是清朝中央政府首次同意了地方政府自铸银币。
    吉林机器局据此试铸了制钱式的"厂平五钱"银币样币,该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个汉字,中心铸有方郭园孔,外缘饰云纹,背面中心与正面相同,方郭上方为"厂平"二汉字,方郭下方为"五钱"二汉字,左右两边分别为汉满文"吉"字,外缘饰云纹。吉林俗称船厂,故纪重从俗称厂平。该币显然是按照希元上奏片所称"仿照制钱式样"而铸,但未批量生产铸造流通。同时吉林机器局批量铸造了仿外国银元式样的"吉林厂平"银币,这是我国第一套机制银币,计有一两、七钱、五钱、三钱、一钱等五种币值,一两币正面中央一个大四方框,内有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十二个汉字,框外上方有园形篆书"寿"字,龙形图案分列方框左右,与"寿"字一起构成二龙捧珠图案;背面中央小四方框,内有楷书"厂平壹两"四个汉字,方框外四方为满文纪重文字,祥云环绕,据传银币图文皆出自吴大徵之笔。其余四种币值不同的银币,与"厂平壹两"银币图案相同,仅纪重数不同而已。"吉林厂平"银币有毛龙版、夹龙版,钱币纪值文字"一"有大字和古写两种版别。
    "吉林厂平"银币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机制币的先河,使我国铸币工艺发生了一场大变革,机器铸币逐渐替代了手工浇铸的造币方法,并使我国钱币从方孔园钱的旧形制向无孔园钱新形制过渡。由于这套银币的铸额仅五仟两白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暂时缓和了钱荒,但仍不能解决吉林通货短缺的问题,在当时市面流通着各种钱票,物价不停上涨的时期,"吉林厂平"银币这种良币很快就被劣币驱逐出流通市场,让民间收藏而消声匿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