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梅伦访华超越经贸意义

 3gzylon 2010-11-12

    “全来啦!”英国驻华使馆近日在微博上发出预告:11月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率“史上最豪华阵容”访华,成员包括财政大臣、商业大臣、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教育大臣以及约50位工商界资深领袖人物。

    英国政府加强对华经贸关系有着对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今年以来,面临经济衰退严重威胁的一些欧洲国家纷纷表示,希望借助对华出口来拉动经济,英国也不例外。但中欧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经贸合作产生的效应,会远远超出经贸的意义。恰如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7日的报道所说,此行的重要性要超出任何旧有的贸易使命。

    近年来,中英关系出现不少积极变化。2008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声明称,英国政府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100多年来英国政府首次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去年,英国外交部发表了对华关系文件《英国与中国:合作框架》,称发展对华全面关系将是英国政府今后数年外交工作的“重大优先目标”。这是英方首次公开对华关系文件,文件所体现的平等性、战略性,以及所强调的对华关系的重要性,都是过去没有过的,在欧盟成员国中也不多见。新任首相卡梅伦今年5月上任后,也发誓要“更密切地与中国打交道”。

    一个老牌西方大国开始用一种更符合实际,更愿意平起平坐的心态和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与中国的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也意味着两个多世纪以来中西交流史已经揭开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英国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英关系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深入、更透彻一些。英国人也更能够体会到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也更可能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在观察英国代表团访华和中国领导人近期对欧洲的访问时,不应把目光只盯在经贸合作上。经贸合作当然不能简单地与多卖些产品、多吸引一些投资画等号,通过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中英、中欧的了解就会加深,互信就会增多,两个不同的文明就会走得更近一些。

    我们从不回避中欧关系存在的问题,但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合作。合作中有风雨、有困难,但不经风雨磨砺,就没有更加坚实的合作。合作才能消除误解,创造双赢。合作不是赢者通吃,更不能损人利己,合作需要的是包容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目前的欧洲,复苏与衰退仍处于激烈较量的状态,但危机中蕴含着进一步推动合作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才是200年来最大英国代表团访华的意义所在。(丁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