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专题

 jxfshch 2010-11-13
冬病夏治专题

      冬病夏治,主要是指中医范畴。中医根据阴阳四季变化规律,万物皆生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天人相应的道理,治疗许多好发于冬季的疾病,疗效往往显著。
      本版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专家教授,就一些常见的冬病夏治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王拥军


      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按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骨肿瘤起源于骨的基本组织,包括骨、软骨和骨膜或骨的附属组织(血管、神经、脂肪及骨髓网状内皮系统等)。继发者,由体内其他组织功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循环、淋巴系统或直接侵犯骨组织所致,其发病率远较原发者高,常来自肺、乳腺、前列腺、甲状腺、胃、肝等处的癌症,为晚期癌症的表现之一。
      此外,肿瘤样变为原因不明的骨质病变,病理上不属于骨肿瘤,但临床上及影像学上与骨肿瘤不易鉴别。疼痛和压痛是骨肿瘤最常见的症状,轻者稍有酸痛不适,重者如刀割样疼痛难忍,造成患部功能障碍及压迫症状,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可引起病理性骨折,而脊柱肿瘤压迫脊髓则可导致截瘫。
  中医对骨肿瘤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经验方、实验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相当的成绩。骨肿瘤分属于中医“石瘤”、“骨疽”、“骨痹”、“骨痨”、“肉瘤”、“肾虚劳损”等范畴。关于病因,中医学分内、外因及体质因素三方面。有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等病邪,有七情内伤的忧怒,有饮食不调的食滞痰浊等病理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年老体弱的脾肾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无力驱邪外出,同内外致病因素相搏结,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从病机而言,骨肿瘤或为阴毒壅滞,或为气滞血瘀,或为肾虚髓伤致骨骼瘀毒,表现正虚邪实之象。但概括起来有两大论述:一是血瘀发病学说。由于骨瘤迅速增大,疼痛加重,刺痛灼痛,皮色变紫外发瘀,肢体活动障碍,舌暗红有瘀斑。此均系毒邪阻碍经络和络脉,血液循环障碍,瘀血内结,不通则痛。所以治疗时活血破瘀之法常用之。二是肾虚发病学说。中医认为“肾主骨”,所以凡骨病都离不开补肾填精之法。骨肿瘤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亏损,劳倦内伤,骨髓空虚。肾主骨,骨生髓,因此肾虚则骨病。另还有人持痹证论和火毒论。
  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有其独特性,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骨伤科,还十分重视“手摸心会”。中医对骨肿瘤的诊断大多以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依据(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以及可触及的肿块,较晚期病人可有面色苍白,极度消瘦等)因而在历代医家著作中主要对一些晚期肿瘤的症状和体征的描述,但也有一些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早期肿瘤的表现。近年来,肿瘤四诊客观化研究已逐步深入,以舌诊的研究最为突出,有学者观察了1046例肿瘤病人的舌象,指出青紫舌、舌脉粗胀、花剥舌在恶性肿瘤中具有临床意义。因此中医在骨肿瘤的早期诊断、普查、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综合现代医学诊断手段分析则更有意义。
  现代影像检查主要有:常规X线片检查,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动脉造影检查,MRI检查,超声检查。转移病变的诊断还有闪烁成像(核素扫描)、胸部平片及CT检查等。
  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外周血液及免疫学化验,对骨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然而,血沉可帮助鉴别感染与肿瘤,因前者血沉升高,后者多为正常。但尤文氏肉瘤、白血病、淋巴瘤、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血沉可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在半数的骨肉瘤病人中升高。ALP高表达的肿瘤更多的有转移。低ALP,高OC(骨钙素)的多为成熟的成骨型骨肉瘤,预后较好。尤文氏肉瘤不表达ALP及OC,因而是与小圆细胞骨肉瘤鉴别的良好标记物。
  病理检查常规方法有:针刺活检、冰冻切片、切开活检等。组化与免疫组化以鉴别细胞中所含物质与细胞间物质的特点,辅助诊断。近年,免疫组化广为应用,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虽不能代替特殊染色,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并对瘤细胞的抗原性进行定性与定位,对鉴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重要价值。
  电镜包括透射、扫描与组化电镜。虽然大多数肿瘤的病理诊断可用光镜得到解决,但仍有8%的疑难病例需配合电镜检查,约3%的病例需要依靠电镜观察才能确诊。电镜可观察到光镜下不能发现的细胞膜形态与结构,胞浆中的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与染色质的分布,以及基质的超微结构,对分辨肿瘤细胞成分的性质、组织来源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疑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骨肿瘤的治疗,特别是恶性骨肿瘤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结合中药综合治疗。手术可切除原发病灶,但术后还不能防止发生多脏器转移,放疗仅是起到局部止痛等作用。化疗虽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大剂量氨甲蝶啶和阿霉素,对骨肿瘤有较好疗效。但大剂量化疗药所带来的口腔溃疡、心肌损害等毒副反应,对病人无疑增添了新的痛苦,且化疗药物有耐药性,病人不能长期持续接受。结合中医药治疗,不仅可减轻毒副反应,还可能有增加化疗、放疗的疗效,对控制恶性骨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大有裨益。有些骨肿瘤,如脊索瘤,虽然恶性程度低,生长慢,但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机会多。如肿瘤体积较大,或压迫神经,则疼痛非常剧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能力,正确有效地运用中药治疗,不但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而且可以一定程度缩小瘤体,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邪实证骨肿瘤的分型及治疗,以祛邪为主。
  1. 阴毒壅滞型:骨肿瘤初起,症见酸楚轻痛,局部肿块,皮色不变,遇寒加重,压痛不著甚至不痛,病程较长,舌淡,脉沉细迟。温阳通络,祛寒化滞。阳和汤加减。熟地30g,麻黄15g,白芥子6g,肉桂3g,生甘草3g,炮姜1.5g,鹿角10g,补骨脂20g,路路通10g,威灵仙30g,透骨草15g,川乌2g,草乌2g。同时,肿瘤局部可配合外敷阳和解凝膏、鲜商陆、独角莲、麝香回阳膏等。
  2. 邪热蕴结型:骨瘤迅速增大,疼痛加重,刺痛灼痛,皮色变紫暗红瘀,肢体活动障碍,有时伴有发热,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脉细数或弦数。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消毒化瘀汤加减。银花藤30g,蒲公英30g,黄柏15g,肿节风30g,徐长卿20g,刘寄奴15g,黄芩10g,威灵仙30g,土鳖虫10g,天花粉20g,乳香5g,没药5g,当归10g,透骨草30g,赤芍10g,生甘草3g,龙葵30g。
  3. 气滞血瘀型:骨或关节刀割样疼痛,局部肿胀紫暗色肢体功能活动明显受限,或为胸胁剧烈疼痛难忍,脉细弦,苔有瘀斑,舌质紫暗。活血化瘀,解毒散结。逐血破瘀汤合散结灵加减。水蛭6g,虻虫6g,地龙10g,黑丑6g,路路通10g,透骨草20g,紫草10g,水红花子10g,盘龙参10g,莪术10g,刘寄奴10g,威灵仙20g,血竭10g,徐长卿20g。以上药物均为煎汤内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正虚证骨肿瘤的分型及治疗,以扶正为主。
  1. 肾虚火郁型:局部肿块肿胀疼痛,皮色暗红,疼痛难忍,朝轻暮重身热口干,咳嗽,贫血消瘦,行走不便,全身衰弱,舌暗唇淡,苔少或干黑。补肾填髓,佐以化瘀止痛。寄生肾气丸全三骨汤加减。桑寄生30g,生地20g,山萸肉10g,土茯苓30g,猪苓20g,丹参3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生薏苡仁30g,骨碎补20g,补骨脂20g,透骨草20g,全蝎6g,蛇蜕6g,车前子30g,牛膝10g。
  2. 肾阳衰弱夹瘀型:肢体畏寒怕冷,夜悄清长,腰脊酸软,疼痛时作,脉细弱,苔薄,舌质淡胖或淡暗。温肾壮骨,化瘀消肿。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5g,茯苓10g,菟丝子15g,益智仁12g,附子5g,肉桂6g,牛膝10g,补骨脂15g,仙灵脾15g,锁阳15g,透骨草30g,威灵仙30g,桑寄生30g,杜仲15g,炙蜈蚣2条。

  术前治疗:手术时间的早晚,对骨肿瘤的预后具有重大影响。虽然我们提倡尽可能早地施行手术,但临床实际中常常受到患者全身情况的制约(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据临床实践经验,许多学者提出此阶段中医药的运用,调整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为原则,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这是早日进行手术并顺利完成的关键。中医药在此阶段的调理以扶正培本最为常用,如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常用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现代药理亦证实,这些方药大都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病人术前的各种应激能力。
     术后治疗:1. 根治术的术后治疗:该阶段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残留的癌细胞,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转移。其治疗原则是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具体说,主要是对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如常见的低热、盗汗、食欲减退、乏力等,多属气血两虚或气阴两虚,可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治疗;并发感染发热者,多治以清热解毒,或滋阴清热,常用金银花、连翘、柴胡、败酱草、蒲公英、半枝莲、黄连、玄参、生地黄、麦冬、天花粉、芒根、知母等;并发消化道功能障碍者,可治以健脾理气和胃,常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木香、鸡内金、焦三仙等;若见腹胀便秘者,可酌情予以通腑理气,选用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口服或灌肠,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耗伤正气;并发呼吸道症状,可治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理气化痰等,常选用黄芪、党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杏仁、陈皮、半夏、紫菀、款冬花、瓜蒌等。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给予不同的辨治,以恢复其正气,为进一步的综合治疗提供条件。
  2. 非根治术的术后处理:骨肿瘤的非根治术,即所谓的姑息手术。常常是针对骨肿瘤过程中某一主要矛盾而采取的措施,从中医而言,就是“急则治其标”。这种方法可尽快缓解患者的痛苦,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但对非根治术后肿瘤的针对性治疗是非常复杂的,应该有效地祛邪。对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未分化以及对放、化疗敏感的,可选用放、化疗祛邪;对于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则可选用中医药治疗,至于祛邪为主还是扶正为主还是二者兼顾,则须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辨证确定。

  饮食疗法:中医学认为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辛辣煎炸、嗜烈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形成徵瘕(包括肿瘤)。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并认为医食同源,许多饮食也像药物一样具有燮和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因而可除疾治病。此即中医食疗学。这种寓医于食的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预防、治疗及恢复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谓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实用的辅助疗法。
  1. 癌症患者饮食的基本原则:食物同药物一样,禀受自然之气而具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及归经之能,这是中医食疗的基础功能。籍此食物可运行脏腑气血,发挥平衡阴阳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同药疗一样,癌症患者饮食的基本原则为辨证施食,各适其宜。具体而言,癌症患者的食疗应遵循祛邪与扶正的法则。祛邪即是择用对癌细胞有抑杀作用的食物,如食用海参可以治疗皮肤癌。扶正即是服用对机体气血阴阳亏虚有补益作用的食物。由于癌症发病每有正气先虚,祛邪之法(手术、放疗、化疗等)又往往损伤正气,因此,扶正之法在癌肿的食疗中尤为常用。
  2. 辨证施食的具体选择:癌症放疗后多见伤液耗津之征,此时可选用清肺养胃,滋阴生津之品,如雪梨、荸荠、西瓜、冬瓜、柚子、罗汉果、菠萝、猕猴桃、甘蔗、枇杷、银耳、香菇等。癌症化疗期间常有胃肠道反应,多属脾胃受损,此时可选用健脾和胃之品,如山药、扁豆、薏苡仁、芡实、马铃薯、赤小豆等。癌症放、化疗时出现的骨髓抑制,每呈气血亏虚之象,此时可选用补益气血之品,如大枣、桂圆肉、莲子、枸杞子、黑木耳、乌鸡骨、动物肝脏、动物骨汤等。癌症患者不宜吃肥腻、辛辣、燥热刺激性食品,如肥肉、辣椒、酒、煎炸或熏制食品、公鸡、狗肉、羊肉、蚕蛹、虾、蟹、螺、蚌等。
  
作者简介:
      上海龙华医院骨伤科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现任龙华医院副院长,擅长中医药治疗骨肿瘤、颈腰椎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等
      每周五上午特需门诊,每周一上午专家门诊

 

夏季膏方运用

周 端

      为什么可以夏令进补、服用膏方
  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一年四季可以存在,机体出现的虚损、功能紊乱在冬令通过进补调整,那么在其他季节也可以调整,夏季也一样。
  我们发现冬令进补的作用持续一般半年左右,很多人反映到了下半年,膏方的作用显现不出来了,机体又感到力不从心,一些慢性病又难以控制,所以,有必要在夏天重新接受一次接补,以使一年四季都处在健康状态。
  《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云:“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说明人之真气,也就是基本的精微物质,一年四季需要调养,每个季节有所侧重。此生彼长,是自然界的规律,天人合一,同此理解,一年四季,人体的补养也会有这样的作用。夏令进补,则人体气血旺盛。
  《内经》还提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可以包括冬病夏治的各种手段,同样也可以体现在膏方的进补,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
      冬令和夏令膏方的区别
  季节特点不同,把握上应有区别。冬令寒冷,为封藏之季,可不断服用,保存营养,持续发挥作用,可用温补之品。
  夏季炎热、开泄、多汗多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营养物质不利封藏,更需不断补充阳气,以防止入夏之后,阳气渐衰。夏季可运用凉补、保津、益气为主,少用温剂。另外,还要顾及夏季的特点:热扰神志,精神欠稳;多食生冷,肠胃易伤。
  在把握膏方时应注意调摄情志,保护胃肠功能。《内经》“使志无怒,,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气内守,病安从来”。
  冬季与夏季疾病谱有所不同,在具体处理中应有所区别:冬令:哮喘、慢支、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夏季:中暑、疰夏、胃肠功能紊乱,调理不当者,可进一步引发冬令疾病。
  药物不宜太热,毕竟是夏季,要注意对人体内环境会有影响。
  辅料运用时要注意:针对人体的特点,膏类、糖类,都可运用;适当应用人参、冬虫夏草、石斛等补气生津,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胶类、糖类也需运用,不然不能收膏;必要的食物,如蜂蜜、芝麻、胡桃肉、银耳等可因人而异、合理选用。
      总体来说,强调辨证施治,但防太过。
夏令如何服用膏方
      1. 强调运用开路方,因天热暑多夹湿,肠胃功能易伤,先用开路方较为合适。
      2. 建议使用小包装,不用罐装,否则很易发霉。
      3. 服用膏方期间多用蔬菜,如冬瓜、番茄、芦笋等化湿祛浊,防止滋腻。
      可结合其他进补办法:学广东,喝凉茶(罗汉果、板蓝根、藿香、佩兰);米仁粥;冬瓜粥;用枸杞、石斛、西洋参、麦冬泡茶,或人参、红枣、枸杞泡茶。
  要当心出汗与营养物质的吸收问题。出汗可引起的后果:1. 虚脱;2. 血粘度增高;3. 电解质紊乱;但不会引起营养丢失。
      营养不能吸收主要是由于,肠胃功能不好、慢性泄泻等,所以要保护好肠胃功能。夏令不会造成吃不下去及营养物质很快丢失的问题。

(作者为龙华医院教授)

 

夏季治风湿病

苏 励

      邻居张大妈多年的“肩周炎”,每到冬天双肩冷痛、活动不利,提篮买菜这种日常小事对她都变得很困难;而退休工人李大爷,久患“类风湿关节炎”,每逢刮风下雨,关节酸痛僵硬,令其痛苦不堪;大学生小李则因“强直性脊柱炎”腰背板硬疼痛,远离了社交群体活动,孤独和自卑时时困扰着他;同事赵女士,产后受寒,周身冷痛、畏寒怕风,即便夏天也是长裤厚衣,不敢穿裙子……痛苦烦恼无时不刻地困扰着他们,而这一切似乎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多了解决的途径,因为他们每年一度的风湿病个体化“冬病夏治”开始啦!
      很多朴素有效的中医养生、调摄、治疗理念总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春捂秋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冬令进补”等,已经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分不开了。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将冬天好发的病,选择在夏天来治疗,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因为“冬病夏治”顺应了自然四时消长规律,择时治病,且确有疗效,故而备受医家和病患推崇。
      中医认为,一些好发于冬季的疾病大都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伏邪留于体内,当冬季阴气上升之时,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加重。而在夏天,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一些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疾病,能最大限度的扶助阳气,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节则不易被寒邪侵袭,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
      “冬病夏治”核心思想是“扶阳气、去寒性”,而风湿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冷痛、僵硬、肿胀、麻木,中医认为其多是阳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痹阻气血所致,发病与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而风湿病非常适合于“冬病夏治”。龙华医院风湿科倡导个体化的风湿病“冬病夏治”疗法:该疗法包括穴位艾灸、穴位敷贴、火罐、针刺、药物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内服等治疗手段,治疗因病而设、因人而异,多管齐下,突出辨证,强调个性化。主要针对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颈腰椎病、产后风湿痛等因风、寒、湿、痰、瘀导致的脉络瘀阻、血行不畅的病症。如强直性脊柱炎多采用中药蒸汽熏蒸、督脉华佗夹脊排刺、隔姜灸、白芥子铺敷并配合关节操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中药浸液关节涂擦、穴位敷贴、中药熏洗、针灸、关节功能康复治疗;而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腰肌劳损等病采用热腌包、温针、中药离子导入、超声导入、中药涂擦等治疗手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病夏治”正是顺应了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念,乘伏天阳气充沛、人体经络畅达之时,通过多种中医治疗手段,扶助阳气,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可以事半功倍地防治疾病。
      (作者为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教授)

温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隔姜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华佗夹脊排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养生保健“勿瞎来”

唐靖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小窍门常常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与此同时,一些专门宣传这些窍门的书籍以及介绍这些窍门的大师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常常会被引入一种误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运用了这些小窍门,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拥有健康,甚至百病不侵了。
  不可否认,这些保健方法的确有其各自的功效,但是也绝不是给我们感觉中的那样包治百病。很多时候,运用不当的话不但起不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妨碍健康。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并不少见,就笔者门诊时所见举例。有一位患者就诊时诉说自己总觉得口渴怕热,容易出汗,查其舌红苔腻脉弦而略数,追问之下发现此患者从天冷食用芝麻核桃粉一直到现在五六月份,当即嘱其停用,并处以清利湿热之品。还有一位患者无意中在自己手臂内侧皮下发现大片红斑和瘀青,反复检查后最终发现原来是其平时颇喜经络保健,闲来无事习惯在身上各处拍打抓挠,因方法和用力不当所致。以上两位,前者的体质中湿热之象甚重,而核桃性偏于温而质偏于润,尤其在暑热之季就不甚合适;至于后者所喜爱的经络保健,在实际运用中多有虚实补泻、脏腑归属等等变化,更需注意区别。
  此外,市面上有很多“大师”在介绍他们的保健方法和窍门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把功效加以强调和突出甚至夸大,而对于一些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后果则多有回避,至于适用群体则又含混不清,仿佛这些方法都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男女通用,老幼咸宜。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可取。从中医理论来说,每个人的脏腑偏正,气血虚实都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气候环境下,所运用的调理方法也都各有区别。至于那些保健方法和小窍门更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些收效,绝不可能包治百病。
  就拿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绿豆治百病”和“生茄子治百病”来说,绿豆性寒味甘,功擅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临床多用于痈肿疮毒、暑热烦渴以及解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药食中毒上。然而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则往往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肠滑泄泻,而在运用时多有所避忌。至于茄子则和绿豆相似,同属甘凉之品,《本草纲目》对其描述“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同样不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更不宜多食、生食。
  归根结底,这些现象产生还是来自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其实,养生保健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并没有速成的捷径可走。《黄帝内经》中早就提到,真正懂得保健的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想要强身健体,祛病于未成之际,只有依靠合理的饮食结构、维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长期予以坚持,方能够得到良好的收效。而若是一面“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起居无节”,一面又期望那些“万灵丹”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则无异南辕北辙矣。
(作者为龙华医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