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篇4:读书功夫在课外

 naiga书馆 2010-11-15

育儿篇4:读书功夫在课外

 

一直以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精髓是启发。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学问中自主学习并掌握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启蒙阶段才需要灌输,等到学生认识一定量的字词会看书,能理解文章和各类习题的语义后,一切教学只剩下启发和诱导了,老师的全部精力只需放在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所谓优秀教师,我以为,主要是在启发能力上比其他教师强。假如我当教师,会要求开一个试验班,不讲课,只解惑。从小学三年级到中学哪级都行,也不管文科理科。上课只用10分钟把当课内容的总体要求和要领要点提纲携领地讲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不懂的地方和迷惑的问题下堂课集中提出来进行讨论和启发式解答。只要学生用心,一段时期后,对课本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能力,会有质的提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在校读书是入门,是打基础,是掌握自学能力的,所以孩子从小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极为重要。

我所希望的,莫过于让孩子以兴趣与热诚投入学业,为将来不间断的自学和所从事的事业打好坚实基础,并努力成为一个讲诚信、负责任、有能力的杰出男子汉。对儿子的学业,针对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我只抓课外的东西。我的《不管功课,只管娱乐》那一篇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不管具体的功课不是不管整体的学习。在读书学习上,我的总体要求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把读书精力放在课外;两个基本点一是提前预习功课,二是多看课外读物。

这个做法是有实践基础并被证明是成功的。我跟孩子讲怎样学习,用的是现身说法和身体力行。

提前预习功课,使学习从被动到主动,变得轻松和充满乐趣。
本人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与趣味相投的2个同学自发形成了学习兴趣小组,课后经常在一起或自己做完当天功课后,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把难以理解的地方记下来,下一课重点听老师这方面的讲解。放寒暑假时就预习下一学期的课本。新课本发下来之前,借用上学年同学刚学完的课本,仔细的通读一遍。看不懂的地方,语文靠查字典词典、算术靠看例题解法,有个初步的似懂非懂的印象。因为预习过,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也知道了难点和重点,上课再听老师讲解,某种意义上就是检验预习的成果,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样有准备有目的的听课,学起来就很轻松,掌握很快,也容易巩固。我们还利用假期看了初一的代数课本,初步学会了简单的解方程。哇,原来那么复杂的算术应用题用代数一代,用方程式一列,就迎刃而解了,再顺着代数的思路去列原始的算术题就轻松多了。那时就想,吃饱了撑的哦,折磨小学生啊,初一初二的代数课真应该搬到小学五六年级来上的。

多看课外读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力,使学习效果倍增。
学习语文除识字阶段需要灌输外,基本上靠课外。本人的歪理邪说是语文不需要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好语文的目的首先是看得懂,然后是写得好,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看得多了,肚里装得满了,出口成章。小学期间,我就抓住一切机会看书,通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和一般的课外读物。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化学反应,对学业上语文课的基础内容和基本要求,如语法、词组、描写、结构、主题等就能驾轻就熟。当时小学语文课除了学一点新字和词组外,无非是文章的分段及其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开头和结尾、具体描写技巧等等,上课提问时频频举手,屡屡被老师点名回答,成为家常便饭。理科也需要课外的功夫。如小学五六年级的有些算术应用题很难,叽哩拐弯的,式子得列一大堆。如姜昆相声段子中说的一游泳池放水几小时放满,抽水几小时抽光,同时放水和抽水多少时间放满之类,比这难的有的是。那时我们对解难题兴趣很大,到旧书店淘一些数学兴趣书,类似现在的奥数题,一道一道琢磨例题解法。这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么多难题都会解了,还会被课本上的题难倒吗。

预习和阅读,是一种知识的强积累,提前读到的和外部看到的,与课堂上的教学碰撞磨合,就会产生火花。通过联想,类比,归纳,推论,演绎……,不仅理解掌握了课堂上的知识,还能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达到升华和创新的境地。

于是,我把自己的经历和成果推演到儿子身上。儿子小学阶段,我正在连续几年自学接力式的参加3个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妈妈正在紧张学习参加会计师全国统考。家里形成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氛围。吃完晚饭,全家人各自看自己的书,气氛安静而温馨……

时间一长,效果显现。儿子积累了文化素材,提高了人文素养。具体到学业上,大幅度提高了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使学习变得相对轻松。小学、中学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多次获奖。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大学考上上海交大。在入校后的选优考试中名列全学院第一,得以自主任意选择第二专业同步攻读双学位。中考、高考前一周,应该加紧考前复习备战时,他却临阵枪也不磨,竟然放下书本开始放松地游玩和健身,这应该是基础扎实、成竹在胸的感觉吧。

(此为旧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