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健康的心理观念和正确的思想品德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15

【原文】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2者,与瞽3者,见之虽少4必作5;过之必趋6

【译文】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见到穿国家制服而衣冠整齐的官员与见到盲人,他们要来见孔子,即使来的人很年轻,孔子也必然要站起身;要是从他们身边走过,也必然要快步急走。

【说明】这是《论语》的编纂者们追述孔子行为的一段注解,是用来表明孔子之自认为“无知”而尊敬他人的谦逊的言行举止。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以自己博学多闻而骄傲自满,而瞧不起其他人。这种事情,从文字上看来很平常,似乎我们人人都能做到,但如果深入研究下来,就会觉得这些事很难做。看到“齐衰”的人,我们现在很难起同情心,但孔子一见,即起同情心;同情他们丧失了亲人,为他们感到惋惜。而见到“冕衣裳者”时,就象我们现在看到国旗一样,必然应该致敬,以崇敬心看待;但我们现在的人看到穿国家制服的国家官员,还会有这种崇敬心吗?对于盲人,孔子则是以同情心、怜悯心来看待;而我们现在的人如果看到盲人,就如视而不见,甚至还嫌他们挡了自己的路。当然,还是有不少人会帮助盲人过马路躲汽车的。如果是同龄人或是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有这些同情心、崇敬心、怜悯心,那就比较容易;但如果是年龄小于自己的人,我们往往也就容易生起傲慢心了。所以孔子“见之,虽少必作”,也就很难得了。《论语》之记载这些事,并不是无事可记了,无话可说了,而是想通过孔子的这些言行举止,力图表明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不健康、不平衡的,即使他有以上这些行为,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不可能有长时期的良好行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长时期地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也才会具有这些同情心、崇敬心、怜悯心。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从这段论述看,他确实是做到身体力行的。

——————————————————

【注释】1.齐衰:(zi.cui崔)古代用熟麻布做成的缉边的丧服。《论语·乡党》:“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2.冕衣裳:冕,帽;衣,上服;裳,下服。是指穿国家制服而衣冠整齐的人。

3.瞽:《书·尧典》:“瞽子。”《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论语·季氏》: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不见星。”《韩非子·说林上》:“瞽,两目,君奚为不杀?”《说文》:“瞽,目但有朕也。”这里用为虽瞎但有眼珠之意。

4.少:(shao哨)《战国策·齐策》:“寡人少。”《史记·秦始皇本纪》:“少近官三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秦官。”这里用为年轻之意。

5.作:《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书·无逸》:“作其即位。”《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中军作好。”《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周礼·士师》:“凡作民。”《诗·大雅·常武》:“王舒保作,匪绍匪游。”《论语·乡党》:“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说文》:“作,起也。”这里用为起身之意。

6.趋:《书·康王之诰》:“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论语·乡党》:“趋进,翼如也。”《礼记·王藻》:“走而不趋。”《礼记·曲礼》:“帷薄之外不趋。”《说文》:“趋,走也。”这里用为快步急走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