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80后爱情心理:爱情心灵安全岛(二)

 miyasa 2010-11-15


  二、 好爱情有心法

  一味迎合只会“贬值”

  学会说“不”来保持审美距离,才会一直闪耀“可以被爱”的光芒。你的他会更尊重、欣赏、爱你,有时棋逢对手的“较量”让爱走得更长久。

  一直怀疑自己是个“恋爱低能儿”,谈了三次恋爱,结局都是被对方抛弃,理由差不多:“我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有压力。”我觉得很委屈,我几乎为他们做尽一切,居然连爱也换不到。

  尤其是对第三个男友,我简直让他过上了“皇帝”的生活。第一次见到他,我就动心了,打听到他的手机号码,收集温馨好笑的短信给他。他第一次约我,我乘他不注意结了账,我是想塑造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后来他好像也习惯了约会不带钱。在上床这件事情上,我没有扭扭捏捏,他一提出就答应了,他说不习惯用安全套我也情愿自己吃药。

  后来我提出同居,我喜欢为他收拾屋子洗衣服,为他买菜做饭;每天下班我都会按时赶回去,按照菜谱给他做四菜一汤;冬天我会提醒他添加衣服,夏天我备好各种冷饮在他手边;加班的时候,我会贴心地打电话问进度,有时候带着“爱心汤”去他办公室;他出去和朋友玩,太晚了我会担心而不停地打电话……

  我觉得自己就是他的贴心小棉袄,努力为他打造最完美的爱情生活。最初他还会开玩笑说我像他妈,后来就变得不怎么回家,不接我的电话,接了也是很不耐烦地说:“你很烦,别再打了”,我每次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却还是连连说“对不起”可是如此忍耐居然还是分手的结局。

  我很迷惑,到底要对一个男人有多好才能搞定他?

  心旅人:青宁

  我们常常以为对一个人好,就等于“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却无意间把自己变成了自助餐中无限供应的免费水果,谁想要都可以拿走,咬了一口也可以随便丢掉。

  一味迎合只会“贬值”

  心旅人青宁就为我们示范了一个“免费水果”的命运。她视爱人如“君主”,像奴仆一样精心“伺候”,为他收拾房间,为他做四菜一汤,甚至为他吃避孕药……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把所有该两个人承担的责任,变成了她一个人的“义务”。而结果却适得其反,男友觉得她像“妈”,更可怕的是,他觉得享受她的无偿奉献像享受母爱一样,是予取予求,不用还的。

  她的“奉献”并没有提升自己在男友心里的位置,反而因为随时可以“牺牲”贬低了自我价值。爱人越发对她的“奉献”视若无睹,也越发“瞧不起她”。

  恋爱关系需要“拒绝”

  拼命对爱人“好”,往往就是拼命对自己“坏”,也是玩命地给自己的恋爱关系“使坏”。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必须靠“拒绝”来保持美好的距离。一路“Yes”,只会让爱人看低你。

  如果一个人不顾自己,自然就会丢掉自己的空间,把对方的空间当做自己的来“服务”。这在对方看来,就是一种“侵占”。就像青宁的行为,她在男友加班时会打N个电话询问何时下班,在男友聚会时用连环Call催他回家……她以为这是关心,而在男友看来这是一种“控制”。每个人都需要独立空间,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尊重对方。

  上帝让亚当、夏娃拥有爱情时,就用了一颗“禁果”,让他们对“拒绝”产生好奇,对禁止产生欲望,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禁果效应”。我们想要拥有爱情,也需要把自己变成一颗懂得说“不”的“禁果”——你忙着工作,拒绝他要你洗袜子的要求,才能给他心疼你,帮你洗袜子的机会;你拒绝和他出席你不感兴趣的聚会,才让他有机会了解你的兴趣;你拒绝“不戴安全套”的性爱,才能让他有机会学习替你考虑。

  人都有“得不到的东西最美”的心理,当你是一颗得不到的禁果,对你的爱人而言你就充满了长久的吸引力。

  在两性心理中,幸福的恋爱关系需要“心理较量”,双方要投入平等的“心理资源”,比如牵挂、依赖、尊重、支持……这样的爱情才能进化。你们是彼此的“禁果”,才会有势均力敌的“较量”,才有机会进入长久的婚姻。

  如果你想要赢得爱,就请变身“禁果”,用拒绝保持自己的价值。这个规律不仅仅适用于两性之间,在人际交往中也很通用。无论是朋友,还是上下级,我们都需要保持独立的“自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懂得说“不”,忠实于自我的人,才会一直闪耀“可爱”的光芒。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夏娃被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也就是说适当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心理上愈加对结果期望。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禁果”的吸引力。②要把大多数人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两个人要靠多近

  相爱的人距离太近容易产生摩擦,亲密距离好比是一个磁场,不能太近也不要走太远,自由是调料,让爱的味道更美好。

  我和俊鹏高考结束之后恋爱了,那是一个甜蜜的暑假,不再有考试的压力,天天黏在一起。他是一个贴心的男友,每个细节都会考虑到我的感受,我一天比一天依赖他。

  长假结束,我们离开家去同一个城市上大学,但在不同的学校。我有点失落,以后俩人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在一起了……俊鹏很快就投入大学生活中,总在电话里兴奋地和我说参加了什么协会,又领到什么任务……我觉得他似乎有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我不再是他的全部。

  我开始在QQ上、电话里和他闹别扭,如果他的道歉不及时,我就会下线或者挂电话。他打来电话求饶也不接,好几次他都是气喘吁吁地赶到我们学校,亲自和我说对不起,带我去吃饭才能哄我开心,我乘机提出要求:“反正我们学校离得也不远,我们每天能见面就见面吧。”俊鹏跑来跑去坚持了一个月,就不干了,他说:“不能参加协会活动就算了,班会也错过了,晚自习也不能兼顾,这样下去我的大学生活都在路上了。”听完他的话,我全身冰凉,他怎么想到的都是自己?难道他不要我们的爱情了吗?

  到了期末,他开始找借口减少见面,不是说要准备考试,就是班主任突然找他谈话……我继续和他闹。最后他发来一条短信提出分手,他说:“让我们分开一段时间吧,我想我的人生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我要的只是他的爱和在乎,他怎么可以这样绝情?

  心旅人:子诺

  黏糊糊的爱情往往很诱人,就像黏玉米很香甜一样。煮黏玉米,需要采用“隔水煮”的方法,就是接半锅水,放上箅子,把玉米放在箅子上,然后盖盖蒸煮。这样煮出来的玉米,黏糯可口,而且营养不会流失。

  爱情好比煮玉米,想要黏糊糊,就要先“隔水煮”——也就是说,想要携手白头的爱情,就要保持适当的“亲密距离”。

  三种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保持多远,算“适当”?

  我们可以把两个人画成两个圆,用位置关系来演示一下我们与别人的三种亲密距离。

  第一种:纠结型。这一型可以用“亲密无间”“两个人如同一个人”来形容。很多人都认为亲密无间是两个人要好的表现,实际上这样的距离很可能产生问题。两个人不分彼此,对方的事都要有闻必究,干涉对方作的每一个决定,要认识对方身边的每一个人,完全占领彼此的私我空间——就像子诺要求俊鹏每天见面,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学校的活动。这样的亲密关系到了最后,往往会产生冲突,直至分手。

  第二种类型:疏离型。这一阶段的亲密距离是指两个人一方隐形蒙面,一方铁甲护身,守着极为严格的界限,谁都无法进入对方的心里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着两条永远不能交叉的平行线运动的行星,只会按照程序条款进行互动,毫无热情。这样的关系,让人感受不到一点“亲密的温度”,虽然人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

  第三种类型:平衡型。平衡型的亲密距离是最为适当的,像部分交集的两个独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远。两个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独立却又能在不干涉对方的前提下表达关心与支持,两个人一起成长,有部分交集,亲密却有“小间”,界限富有弹性,必要时可以开放让对方进入。在这样的关系中,彼此是安全与温暖的,总能体验到幸福感。

  靠近前先问需要

  在恋爱里,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忽略亲密距离,一下子就靠得太近,就像子诺和俊鹏。坠入情网时一刹那的“纠结”是可以的,但慢慢地需要调整回平衡的距离。衡量这个度,需要学会在“靠近前,先问问对方的需要”,并且“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之前,先尊重对方的需要”。

  两个人在一起,就好比一起旅行的两个旅伴。要先问过彼此的需要,才能结伴而行。他要往哪边走?想去哪些地方?一路上想看哪些风景?……在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记得对方的需要。如果子诺可以看到俊鹏的需要是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并能给他时间和空间去满足这种需要的话,相信俊鹏对她的爱,不会这么快就离开。

  两个人相互爱着,总要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学会用信任联络着对方,而不是短信、电话、无休止的争吵……体察需求,才能安全地爱对方,才能让两个人在美好的距离里体验亲密,并实现各自的理想。

  【亲密距离】——

  指建立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之间保持的自我距离。亲密距离决定了亲密关系可以发挥的程度,影响亲密感,调整亲密距离,才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亲密距离有三种类型:“纠结型”“疏离型”与“平衡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情侣夫妻,都面临着“纠结”和“疏离”两个极端的考验:有些仿佛重叠的两个圈,过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则像分开的两个圈,没有交集,形同陌路,不会互为悲喜。这两个极端,都让我们痛苦,真正亲密的亲密距离,应该像部分交集的两个独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远。

  付出是一种感情挟持

  为对方付出太多好比是一种感情挟持,感情债越积越多,有一天他承受不了只能逃。

  半年以前,我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我和小雪被周围的朋友一致选为:“最让人羡慕的情侣。”

  第一次看到小雪,我就对自己说:“小子,这就是你要娶的人。”随之展开追求,说实话我的条件还不错,长得帅、性格不错、工作也稳定。小雪在“鲜花加柔情蜜语”的攻势下成为我的女朋友,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她穿着婚纱站在我面前的样子。

  我很爱小雪,这种爱不仅在语言上,更多是在行动上。每天都接送她,甚至帮她送下午的点心,帮她的表哥表弟找工作;她崇拜的明星要来开演唱会,我托人帮她弄来第一排的票……我所有的人生决定都是围绕她制定的,我把小雪当成了生命的全部。小雪也和我说过:“你比以前任何一个男友对我都好。”

  我把她介绍给我所有的朋友,叫他们都要待她好,接下来我也打算认识她所有的朋友。再带她去见我父母,最后见她父母,这样差不多就能尘埃落定了吧。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小雪对我的做法充满敌意和抗拒,她不愿意带我去见朋友,至于去见我父母这件事情,她更是抗拒,用各种借口推脱,而见她父母那更是遥遥无期了……有一天我们吵起来了,小雪怒斥我:“我不要你自以为是的付出,你有想过我的感受吗?”

  我那么费心费力地爱着她,为何她还不满足不接受?我是弄不懂小雪,还是看不懂爱情?

  心旅人:小风

  两个人谈恋爱,就像两个装了水的纸杯,你倒给我点,我倒给你点——是相互滋润的游戏。如果你把自己杯里的水都倒给对方,他那杯装满了,你这杯却空了,再没得可倒,你们的游戏也就宣告结束。

  这就是心旅人小风“自我牺牲”的行为模式,他把爱都倒给女友,为她做了很多,每天接送、照顾她的家人、满足她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资源都压在爱情上,连人生规划都要以女友为标准……在他心里似乎有个“公式”:做得越多,获得的爱情也就越多。可是面对他的付出和牺牲,小雪却并没有领情。其实小雪不是不爱他,只是她“喝不下这么多水”。

  一个人的自我牺牲,对另一个人并不是好事,有时候那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情感挟持”。他什么都没付出,而你做尽一切,让他欠你的“情感债”,要用今后漫长的感情来偿还,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呢?所以小雪才会认为小风的付出是“自以为是”的。

  精神分析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自我牺牲,并不完全是无私的。表面上是爱的付出,实则是内心恨的表达——我要爱你爱得让你透不过气;我什么都替你做让你失去做任何事的能力,以后就只能依靠我;我要为你牺牲让你下半生都活在内疚里……这对他人的确是一种强加的爱。

  所以,那个公式应该修改一下:做得越多爱情反而消失得越早。

  对于自我牺牲者来说,做得越多,也是对自己越多的伤害。拼了命地爱对方,连自己的人生都压上,怎么肯轻易输了这场赌局?付出了越多,就越想得到。就像小风要求小雪像自己一样带他进入她的圈子,要求小雪见他的父母……可一旦被对方拒绝,就会充满委屈,觉得自己一腔热血都白费了。此时不仅会伤心,还会变得非常敏感,试着在对方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态度里去找平衡……可也始终无法把水再填回自己的杯子。

  表面上看,自我牺牲者似乎是委屈的一方,为别人做这么多,却被拒绝。可实际上,自我牺牲者做的事,都不是负责和担当,而是把自己丢给别人——我把我的人生交给你了,为你做牛做马,所以你要对我负责。

  如此自伤与自失,怎么可能享受得到爱情的甜蜜呢?对另一个人好,给他爱,往往是要给予符合他需求、符合他接受能力的爱。这时候,我们自己就需要控制这股爱情的能量,需要忍耐,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得他人的接纳,是一种委曲求全。尊重彼此的需求,公平的付出,才能营造健康的爱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尊来保护爱的能力,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换而来,而不是由一方不断地退让、牺牲来保全的。因这样的自我放弃,而破坏了公平的亲密关系。

  再爱一个人,也请少做一些,给对方留点爱你的空间。

  爱情有时候做得越多,消失得越早,越是不顾一切地投入,越是为对方做尽一切,越是要面临终结——因为在这样的爱情里,爱的人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为对方改变,全心配合对方的需要,成为附属品。你自己消失了,爱自己的理由便消失了,紧跟着,别人爱你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在爱情中,并非你选择对方,对方就要选择你。在小风排除万难去把对方当做结婚对象时,他已经表现出了“舍去自己,占有对方”的气势。面临这样的气势,小雪会不会害怕得跑掉呢?每个人都需要保有自我,即使在爱情面前,也是一样。看上去是小风在拼命地对她好,但实际上他开出了一份惊人的交换条件——放弃自我来要小雪的自我,小风用彻底的好来让她许给你一份永远——这压力太大,小雪受不了……

  【自我牺牲者】——

  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总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得他人接纳的人。这不是一种健康的人际角色,反而容易让自我牺牲变成一场惨烈的作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尊,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互换而来,而不是由一方不断地退让、牺牲来保全的。“自我牺牲者”往往具有一些边缘型、依赖型人格的特质,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在亲密关系的每一步,都做出自我牺牲,也因这样的自我放弃,而破坏了需要公平的亲密关系。

  “理解他”也要有底线

  相爱的双方是互相平等的,过分溺爱和纵容会使爱畸形,真爱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互相成长,彼此引导。

  我们在一起已经三年了,认识时他刚走出失恋,那段感情伤他很深,他很爱对方,却不能在一起。我也曾为他们的这段爱情故事感到可惜。正因如此我感到他是一个重情义、有责任感的男人,所以我关心他、安慰他,当他的倾诉对象,直到他注意到我。

  毕业后我们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我有时发短信给他,他不怎么回,我觉得孤单,但我要自己去理解他,毕竟现在好好工作才有将来,而且他经常出差,所以,不能及时联络我也不怪他。

  我在一家小报社做社会新闻记者,经常在外奔波,我很爱我的工作,可是他不喜欢,总说不稳定,不适合女孩子。他希望我能到他身边照顾他。我觉得她也是为我好,希望我能做一份不要那么辛苦的工作,于是我辞职来到他身边。

  但他的父母并不认可我,觉得我是外地人,不适合做他家的媳妇,我也理解他父母的想法。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他选择追求别的女孩子,这让我很伤心,可我努力让自己理解他,想他也是出于无奈。但后来那个女孩拒绝他了,他就反过头来找我。人总会犯错的吧,我想,而且他能回来找我,说明还爱我,所以我原谅了他。

  但我发现他总是对我很不耐烦,对我发脾气,对我任性,他有很多的现实无奈,这些我都懂,可是我的心也不那么坚强,也会受伤,我希望他能理解我,再大的难题我们只要彼此理解总能解决吧?

  心旅人:杜米

  在这整段心旅中,杜米在反复说着:“我理解他”“我努力去理解”……让人感觉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可是,她对自己提出的“理解”要求,已经近乎强迫——无论男友做了什么过激的行为,也无论男友的决定是否考虑了她的处境……她都义无反顾地“理解”。

  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善解人意”的范畴,成了无条件的逆来顺受,对男友的接纳也变成一种纵容和溺爱。

  她的“善解人意”,并没有感动男友。反而教会他“欺负”她的耐心和宽容,他要她放弃工作,要她来到自己身边,父母不同意时要她离开,和别人的恋情失利又要她来填补空缺——简直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她都接受了,每次还都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解释,为他找理由。

  要知道,女孩子的善解人意是一块磁铁,能把男人牢牢吸住。但有时候放错了南北极,成为溺爱惯坏了男友,反而离爱情越来越远,直到把自己变成一块废铁。

  为什么杜米要这么努力塑造自己“善解人意”的形象呢?

  看上去她的动机是出于爱,但实际上这只是她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不断提出的需求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指我们对父母形象的内化,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指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内化。“内在的小孩”总是不断提出“被宠爱”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不满足能让父母看到,获得关注和理解。当这个“内在的小孩”得不到满足时,我们最常的表现方式就是“利用投射,用溺爱别人的方式来溺爱自己”。

  杜米想要理解男友,是因为想要被男友理解。她使劲溺爱男友,也是为了从男友那获得溺爱。

  因为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人在爱情里的成长能力。溺爱源自我们的自恋,为了心痛自己“内在的小孩”,以“爱”做幌子,用溺爱把对方变成幼稚、情绪化的个体。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对方,让对方和自己“内在的小孩”永远在一起。所以,杜米的善解人意最终将男友溺爱成一个不懂爱、不会爱的情场低能儿,从此,他不再有能力追求别的女孩,只能不断回到她的怀抱。

  虽然,他们的现状是,男友只能选择她,因为只有她忍受得了他的无理和任性,但却并不能得到爱情里的快乐。她用溺爱得到了这个人,却失掉了他的真爱之心。

  善解人意本来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一味迁就和纵容,把对方培养为“爱无能”,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也无法获得健康的爱情。健康的爱情需要帮助对方成长,而不是一味理解长不大的他。

  爱情能长久的诀窍,在于建立两个人相互体谅和相互理解。对爱的人有条件地理解,才是让爱情天长地久的保证。

  【内在的小孩】——

  是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中的重要概念,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居住着一个“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角色的内化,是童年时的我们对所见所闻的记录,因为那时我们还不会说话,所以“内在的小孩”绝大多数的反应是“感受”。

  让父母看好我的爱

  做好父母与Ta之间的沟通桥梁,推翻双方因缺乏信息而筑起的“心墙”,互相接纳,互相了解,让你们的爱得到父母的祝福。

  我是独生女,从小爸妈就把我当宝贝疙瘩。上大学谈了一两场恋爱,终于碰到了这一生我最爱的人——李伟。他疼我爱我,又能支持我,我再也不会遇到这么适合的人了。

  快毕业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让爸妈知道李伟的存在,就在电话里和妈妈说了,妈妈并没有替我高兴,反而盘问了不少关于他的问题:身高多少?家是哪儿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学什么专业?找工作了没?……妈妈对我的回答似乎不是很满意,我吼了一声:“是我在交男朋友,又不是你!”就挂了电话。晚上爸爸打来电话,安抚了我半天,说我妈也是为我好,并说:“你别着急去定,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我把李伟领回了家,爸爸妈妈没有给他好脸色看。妈妈竟然和他说:“你们的关系我们没有认可,所以你们不要再进一步了。”李伟脸色低沉地走了,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发誓一定要和他在一起,再听到爸妈反对的声音和理由,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和他们争吵起来。爸妈反对的意见很老土:李伟家和我们家门不当户不对,他个子太矮,专业冷门,以后不好找工作……他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根本不看他的人品。

  我很恨他们成为我爱情的拦路虎,可我也知道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边是我爱的李伟,一边是我的爸妈,我该何去何从?

  心旅人:兰西

  很多子女都不明白,平日里那么懂道理的父母为何突然变成了“势利眼”,对自己选择的爱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他们在意的都是最“世俗”的条件,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得家喻户晓,怎么自己的父母还不懂得引以为戒?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父母并不是“势利”,而是因为“信息缺乏恐惧”,所以产生了防御。

  父母是恐惧不是势利

  正如兰西对妈妈说的:“是我在交男朋友,不是你”——就是因为与这个人恋爱的是我们,不是父母,所以父母才不像我们一样了解他,所以他们的防御和反对也很正常啊!

  我们与一个人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感受他丰富的性格和完整的人格,所以我们有机会透过“长相、身高、家境”等外在条件去了解他。但我们的这份了解,不能替代父母的了解。对父母来说,这个人完全就是陌生人。

  而且这个陌生人,还要带走他们的儿子或女儿。因此在极度缺乏信息的恐惧下,父母当然会本能地筑起心墙,防御和审视的态度会先跳出来。这个时候,他们不关注外在条件又能关注什么呢?外在条件是人们最能直接把握的有效信息,并对这些条件评头论足一番,显得好像没有那么“高兴”。在心理上,他们其实是在安抚自己的恐惧感。

  毕竟,父母和子女的感情是从小到大一日一日累积的,对于突然出现的这个“要将子女带走”的人,会感到格外“恐惧”和“防御”,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的这些“硬邦邦”的行为是人们在“信息缺乏恐惧”下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作为子女不能理解这一层,像兰西一样,直接就给父母贴上“老土”“势利眼”“不爱我”“拆散者”的标签,就更难与父母沟通了。两边的墙自然会越筑越高。

  做信息传递者

  想让父母允许你们的爱情,首先就要照顾好父母的“信息缺乏恐惧”,做父母和爱人间的信息传递者,给父母机会,让他们像你一样了解你的爱人。

  拿兰西来说,认识李伟三年后才跟父母说起这个人,父母会觉得这个人做了什么,让女儿三年来都不向他们透露消息。人最怕蒙在鼓里,尤其是被身边最亲近最爱惜的人。如果兰西在交往的初期,就能一点一滴渗透李伟的消息给父母,让父母感觉自己是陪着女儿经历这段恋情的,好像每天都能看到李伟的表现,看到他对女儿的好,看到他的处世为人,自然就能了解他的性情和人品。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不会只用外在条件去评价他,而是和兰西一样更看重李伟的人品。

  信息给人安全,它像星星之火,在于你一点一滴地渗透。所以当父母挡在你的爱情中间时,请不要着急,切忌不要在父母因“恐惧”防御时,和父母闹性子对着干,这会让父母更缺乏信息,更抵触你的爱人。先试着每天传递一点他的信息,缓和父母心头的“信息缺乏恐惧”,然后再用你的感情去沟通,让他们看到因为这个人你成长了多少,让他们得到“这个人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并适合与我的孩子携手创造生活”的信息。这样他们的视线自然从“现在这个人拥有什么”上转移开,而放在“未来这个人能创造什么”上,也自然会更侧重他的内在而不是外表,并且也会更加赞同你的眼光。

  让父母看好我们的爱,就要先让父母感到安心,不要让他们感到你还是一个任性哭闹,只会误解他们的小孩。你要将因为爱情更加成熟的那个你展现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安和恐惧,并有能力争取幸福。

  【信息缺失恐惧】——

  是指在对某件事、某个人缺乏信息、缺乏了解时,常会产生的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引发防御心理。我们在光线暗的地方会比在光线亮的地方容易不安,就是因为光线亮时,视觉能收集更多的信息,而在光线暗的地方,我们缺乏信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不太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喜欢通过认识的人打听这个人的情况,而不是直接与这个人相处,就是因为在缺失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安——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导致的“由部分推理全部”的心理。

  学会对爱人示弱

  把自己伪装成一只刺猬,能更好地对抗生活中的磨难,但同时也让爱人和亲人无法靠近,其实你柔软的心,也渴望被关爱。

  当我自我介绍时,最爱说的就是:“我是一个独立坚强的人。”别人对我的评价,往往也是这几点:独立、勇敢、坚强、开朗……

  我是家里的老大,虽然是女孩,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父母分担家务,帮妈妈照顾弟弟……大学毕业,我靠自己的实力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弟弟的学费也转移到了我身上,我升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男朋友是别人介绍认识的,见了面彼此都有好感,水到渠成就在一起了。我们像这所城市里的小情侣一样,住在一起过小日子。因为从小持家,所以家务事我一肩扛,有时加班很晚回家,我还是要把家打扫干净,把男友的衬衫熨好。不加班的时候,我尽量保证他每天回到家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他很了解我的这种“强”,所以袜子都从来不洗。

  我工作压力很大,却从没对他说过。单位里的人事关系很复杂,我处理不好,经常窝一肚子的郁闷,在回家的路上哭一下,然后警告自己要坚强。进门依旧像平常一样做饭洗碗,不会让他察觉。

  弟弟考大学失败,父母要把他塞到一家民办大学,高昂的学费要我去支撑……我本想向他借点钱,但怎么也开不了口。最近睡眠越来越差了,总感觉莫名其妙地恐慌。昨天男友的同事看到我们俩,对男友说:“嫂子看起来脸色不好,你可要好好照顾她啊!”可男友却说:“她那么强哪轮到我照顾啊……”听了这话我觉得心很酸。我其实多么希望有个人能来心疼我、保护我啊!

  心旅人:筱晴

  筱晴的愿望是,能有个人来保护她。可是她一直以来习惯的做法,却把别人的保护都赶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会爱,是因为我们都有寻找安全感的需要,而安全感来源于对自己弱小的承认。越敢于承认自己弱小,承认自己是容易被伤害的人,越容易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安全放在相信的人身上;反之,越是强势得让人感觉不到需要保护,越是离安全很遥远。所以,其实强势的人,才是最最脆弱的不安者。

  筱晴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安者”,她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强独立”“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强大,其实内在却住着一个极度不安的“弱小自我”。她很担心自己的弱小不安被任何别人看到,所以就用“坚强”把自己包裹起来。她下班很累,还要做家务,却不告诉男友其实她承受不了这种辛苦;她在外面受了委屈,只是自己偷偷地哭一下,不让男友看出来;她供弟弟上学,手头缺钱,只是自己失眠,却不敢告诉男友……她不敢把自己的安全感分出一部分,让爱人帮自己去承担,所以只好一个人扛。

  因为在她的心里,她相当在意“安全感”的控制权,假如自己把这些弱小不安交给别人,就有可能被别人抛弃。所以,她连爱人都不信任。她不把安全感交给任何人,他们都被挡在“弱小的自我”之外,他们不曾认识完整的她,只以为她很坚强,崇拜着她的强大,并习惯性地被她“罩着”……男友感受不到筱晴的脆弱,却常常见证她的坚强……筱晴的装强,让他慢慢感觉到“她并不需要自己保护”,所以他自然就不再心疼她。

  筱晴的弱小不安,来自于她对安全感紧紧抓着不放的行为。因为安全感有一部分是指向外界的,我们需要别人作为我们内在安全感的外在载体。把内心的安全放在身边的人和物上,比如自己的小屋、一本书、一段音乐、一只心爱的小狗、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位亲密的爱人……只有把我们内心的安全需要放在他们身上,我们才能获得完整的安全感,才能真的脱离弱小的自我,获得真正的强大。

  所以,筱晴需要做的,是向自己的爱人表露出自己的弱小,释放出那些和别人一样的脆弱与渺小,那些不安与无助,那些想要被保护的需要。

  我们和爱人之间,是靠彼此交付安全感,才能紧紧爱在一起的。安全感的交付是一种信任的表达,而信任是爱到深处的表现,把安全感托付给别人,对爱人示弱,等于对他说“我爱你”。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要到20多岁,才开始恋爱婚姻之旅。是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内在的安全感基本稳定,需要向外寻找那些能让我们安全的对象。只有当我们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安与弱小时,才能让对方了解完整的自己,才能让别人心疼和保护我们。亲密关系才能从信任开始建立。

  安全感始于示弱,示弱让我们真正地向他人开放自己,向周围的人伸出信任的求助之后,让我们真正能直面自己的需要,并理解他人的需要,让我们真正拥有彼此。拿出一点勇气来坦诚自己的弱小,告诉你的爱人“我真的很需要你给我的安全感”!学会对爱人示弱,你才能获得安全的爱情。

  【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内在感受。向外指向周遭环境的稳定、物质基础的安稳、他人承诺的兑现等;向内指完善稳定的自我控制。安全感都是相对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感。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感都需要通过信任来完成,相信别人,相信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吵架的潜规则

  吵架也是一种恋爱潜规则,背后隐藏着双方心理的虚弱,当心理虚弱大于安全感时,便会引爆沟通危机。

  我和女友的感情生活大吵有时,小吵不断,但过几天两人会默默地又好起来,不会道歉,也没有沟通。我以为这是我们的默契——无论怎么吵,都不会分开。

  可是半个月前我和她山崩地裂地吵了一回,这次她哭着跑了,临走丢下一句话:“我们分手吧,和你在一起没有什么将来,以后都不要联系了。”我也正在气头上,说:“分就分,离开你我还能找到更好的。”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我发短信她不回,打电话她不接;到她住处找她,发现她竟然退租搬走了……我在QQ上给她留言,写了一大篇“求她回来的信”,说我错了,她依然没有理我。

  只是一次吵架而已,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过几天自然重修旧好,到底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是我错了吗?现在我一片混乱,两个人明明非常相爱,却因为吵架而彻底分手。这样的误解造成现在的结局,是我不想的,我们两个人都很重感情,也非常专一,这次分手了我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再这样爱一个人。

  心旅人:韦斯

  “吵架”是一件披着“坏事”外衣的“好事”,但如果不想法子,脱掉“坏事”的外衣,吵架就会成为“爱情核武器”,一旦爆炸,片甲不留。

  心旅人韦斯就不幸被炸伤。他误以为“不会道歉,没有沟通,默默好起来”是他和女友的默契,却误入“吵架潜规则”的圈套。

  我们都知道吵架多是由情绪驱使的,气上来不依不饶,气过去顿时清醒,明白两人刚才说的都是气话,所以冰释前嫌,重归于好。有些人经历了几次这样的吵架,就以为所有的争执都是如此——“只要等情绪过去,自然会和好”。于是形成一种心理习惯:有了情绪就吵架,释放完了便躲开,冷静之后再回来——这就是吵架的潜规则。

  每对恋人都有自己的吵架“潜规则”,它在不经意间形成,两人都默认,且无声地遵守——“不会道歉,没有沟通”,这就是韦斯和女友的吵架潜规则。他以为这个规则永远“玩得转”,却突然发现,有一天,女友不再遵守这个规则,真的和他分了手。

  潜规则,之所以潜,是因为它见不了光。它不是由两人真诚的信任和积极的相处所建立的沟通模式,只是一种省力却不省心的偷懒方法。

  吵架潜规则的背后,隐藏着恋爱双方心理的虚弱——不敢面对分歧,懒于解决问题,不肯向爱人认错,怀着侥幸心理,逃避沟通。这些虚弱就如同滋生细菌的温床,最开始它们还很弱小,所以能默默地和好,但随着温床的“营养”——两人相处的磨擦像细菌一样越积越多,越压越大……最后终于突破了忍耐的极限,只能一刀两断。

  其实,在潜规则的运行中,韦斯有无数次机会,可以阻止这种“慢性自杀”的关系,可他却没有意识到,潜规则是隐患,有多么不安全。

  两个人有矛盾,有差异,才会吵架,无论是情绪性的,还是理智的——吵架本来是促进理解、沟通的机会,他们却错过了。而那些被放过的矛盾问题,并不会因为“侥幸逃生”而溜走,他们不会自动消失,反而越来越嚣张。不道歉,让彼此的信任和感情逐渐变得不安稳;不沟通让那些被隐藏的表达成为感情的炸药包。

  “吵架潜规则”是可以变为健康的“沟通模式”的,首先你可以观察一下你和恋人的吵架模式,你们常常会为何事而吵,是否带入强烈的情绪,吵架过后彼此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请格外注意吵完之后“默不做声”就恢复关系的行为,如果你们常常这样,在你们的关系中,可能已经存在着“吵架潜规则”。这时就需要你马上叫停,让自己有意识地在情绪飙完后主动去和对方沟通。

  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激的行为,就要尽快认错,如果觉得拉不下脸,也可以用写信、留言、短信的方式。然后和恋人谈论一下吵架所隐藏的相关问题,避免再为同类事件吵架,做好一些必要的约定。

  千万别让你的爱情里“潜伏”着潜规则,有了矛盾即时解决,不要再麻痹自己忽视它。

  幸福长久的恋人,他们也吵架,只是他们的吵架是“好事”,是两人之间顺畅沟通的一种“热乎乎的方法”。他们能避免吵架潜规则,并拥有健康的沟通模式,所以会越吵越好。

  【吵架潜规则】——

  是恋人间常有的一种摩擦、消解的隐藏规律。它往往以两个人忽视问题,仅凭冷静下来之后的不甘心来恢复关系,并不是从沟通模式上进行调整。所以这种规则联结的是极为脆弱的关系,很容易因为同一种矛盾的重复发生,而将彼此的心结越系越紧,导致关系破裂,直至分手。

  去爱不去指责

  恋人之间的沟通也有技巧,任性、指责、撒娇或许都不是坏事,前提是以对方接受的方式。

  我是80后独生女,从小六个大人围着我转,习惯了做“掌上明珠”。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宠爱我的“特权”转交给了男朋友小光,我们的恋情本来一帆风顺,可是他近些日子却说我“自私蛮横”。

  我的脾气是不太好,有点任性。但我也是为了他好啊。比如他老抽烟,我要他戒烟,起初他会努力克制,但后来忍不住就背着我抽,我发现了很生气,会说他:“你怎么还抽烟啊,你这人怎么老是这样啊,每次都要提醒你。”这样就蛮横了吗?我跟他说:“你身体要是不好怎么保护我呢?你这种行为应该改改了!”他却对我吼:“你心里只有自己。”

  我觉得两个人谈恋爱,男孩子总该让着女孩子,不是有句话说“老婆就是娶来疼的”吗?虽然我们还没有结婚,他也应该学着疼我才对。我很想知道他的想法,可是他什么都不告诉我。我要怎样改变自己,或改变他呢。

  心旅人:瑜儿

  瑜儿和男友,遇到了沟通的困难,瑜儿觉得男友“屡教不改”,而男友却觉得瑜儿“自私蛮横”。他们的爱情错了吗?不,是他们的沟通姿态错位了。

  瑜儿习惯使用指责型的沟通姿态,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她的男友却一点也不喜欢这种风格。

  我们都不太喜欢被别人指责,可以接受自己做了错事,却不愿接受自己“人品不好”。而指责型的沟通,往往打击的是人品的层面。比如瑜儿说男友:“你这人怎么老是这样啊,每次都要提醒你。”这就是一种直接的攻击,会让男友感到被动。

  不喜欢被指责,也因为我们不太喜欢被否定,所以,在对恋人说话时,尽可能不要用否定的语气,尽可能少说“不”。比如瑜儿想提醒男朋友照顾身体,她的说法是“你这种行为不好,应该改改啦!”——“不好”透露否定,透露着强烈的谴责语气。也让男友听了很不舒服。觉得瑜儿只会蛮横地责怪他,并不真的期望他好。

  本来是爱的关切,却被恋人误解成攻击的谴责,这多么令人郁闷啊。其实瑜儿完全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沟通姿态,采用对事不对人的姿态,不上升到人品,避免说不,就能马上改善和男友的“火药味”。

  首先,摆明自己的姿态,说明自己的目的很重要。对于劝男友戒烟的事,她可以这样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不然我会担心你哦。”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心实意,又让男友感到有人关心他。越是关心,越要把关心正面地、直接地说出来。

  其次,需要注意用词的重音。比如“你怎么还抽烟啊,你这种行为应该改改啦!”重音放在“应该”上和放在“改改”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重音在一句话中,起着强调的作用,如果强调“应该”就会给人带来“你在提要求”的感觉,而强调“改改”,则着重在于行为的“改变”。

  最后,沟通的时候,多问少说。我们通常会说:“我很想知道他的想法,可是他什么都不告诉我。”他为什么不告诉你呢?有可能是他已经说了,只是我们没有听懂。所以,如果你不太知道爱人的想法,可以很直接地问他。

  比如瑜儿问男友:“你是不是觉得我脾气不太好,有点任性,有时候让你感到很为难?”男友若答:“嗯,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呢!”时,瑜儿说:“哼,我看出来了,你一点都不喜欢我。”这样的回答会造成什么效果呢?如果她下次再问类似的问题,男友保证会拍着胸脯说:“不是啊,蛮好的,我挺喜欢的。”其实这并不是心里话。

  想要爱人说出心里话,首先要保证自己能诚恳地接纳对方真实的需要。同样是这个问题,当男友回答:“嗯,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呢!”时,如果瑜儿说:“那下次觉得为难就直接告诉我好不好,我不想令你感到难受呢!”男友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他可能会很感动,会感到女友很爱自己。而且信任她,愿意继续吐露心里话。

  恋人之间,任性、指责、撒撒娇并不是坏事,可是要让对方知道你什么时候是在诚恳地沟通问题,什么时候仅仅是撒娇而已,别让你无意识形成的“沟通姿态”成为“破坏”的行为。请有意识地用自己的真心,表里如一地去表达欣赏,这才是美丽的爱的语言。

  【沟通姿态】——

  是指与他人沟通时所惯常使用的心理模式。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会将与生俱来的沟通需要和愿望,都寄托在恋人身上。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健康的沟通姿态应该是表里一致型。这种模式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彼此多一份宽容

  “性格不合”是爱情的头号“杀手”,但爱情好坏不在“性格”好坏,对对方的“零容忍”才是爱情之死的原因。相爱,就彼此多一份“容忍”。

  我和女友“性格不合”,我性格开朗,朋友多,喜欢和大家一起聚会吃饭唱K打保龄球,每个星期都有人约。但女友却很安静,不爱说话。每次和我一起参加聚会,她都静静坐在一旁,而我没坐多久就被人拉着去玩了,我想带着她,可她死活也不愿参与,最后就剩她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百无聊赖地玩手机。后来她就找借口不去了,这让我很困扰,我很希望她能融进我的朋友圈。

  我有问题就喜欢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倾诉一下很快就没事了,也喜欢和人交流,一起去应对。女友却和我相反,她喜欢把事情憋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也不想麻烦我。

  她在工作上有很多压力,却不和我说,反而是我遇到一点问题就会立即汇报。她知道我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对她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信息不对等让我有点郁闷。

  人家都说性格不合很难在一起,我很爱她,但我也感到这些“不合”,不知道这些差异会不会成为影响我们感情的绊脚石?

  心旅人:小张

  “性格不合”简直成了爱情完结的头号“杀手锏”,很多本来顺遂的情侣分手,或者已经携手的夫妇离婚,都是用这“四个字”作为理由。难道“性格不合”真的不能在一起吗?

  其实真正令人想要分手的,并不是“不合”的差异,而是对于差异的“零容忍”。就拿这位心旅人小张来说,他在遇到女友时,她就已经是一个偏向安静,不爱说话,喜欢把心事隐藏的人。小张明知道对方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还愿意与之交往,这就说明,他起初是不在意对方与自己在性格上有不合的。但相处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无法接纳这样的人,所以才心生矛盾。也就是说,是他对自己和女友的差异的“零容忍”,让他感到不痛快的。

  吸引你的也是差异

  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像雪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看着,你会觉得非常吸引你,因为它很少见,很新鲜。但倘若你用手捧起来仔细把玩,就会发现它很容易融化,并不能被你接受,而且还会冰到手。

  外向性格的人,习惯了喧嚣和吵闹,很容易被“静悄悄”的内向人吸引;而内向的人,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寂寞久了,会容易被活泼好动的外向人吸引——不同世界的人,总会向往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因为差异,我们会心生爱意。甚至有人说,差异越大,越容易强烈吸引,激起极大的爱情火花。

  可爱情毕竟不等于吸引,真正相处之后,这些差异会被近距离观望,我们才会实在地体验到差异带来的种种不便。正如小张所感受到的:女友不能融于他的圈子,不喜欢他的社交方式,也不愿事事敞开心扉。这时,人的“求同性”——渴望物以类聚的需要便超过了差异带来的吸引力,使我们对于恋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产生“零容忍”。

  “性格不合”唯一的“药”

  “零容忍”绝杀爱情,“容忍”则可以拯救爱情——对于性格差别比较大的恋人来说,“容忍”对方和自己的不同,是唯一相处下去的办法。两个人都必须学习一件事情: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和朋友社交,有话就说对于小张来说,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但是这点简单的事放到他内向的女友那里,就变成了不容易做到的事。反过来也一样,安静坐着,独处内观对女友来说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但这样的事对小张来说却“不可能”。

  我们都不能以自己的性格作为标准,让对方向自己看齐。毕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性格,这些个人风格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面对爱人和自己的差异只有两条路:要么“容忍”地去接纳,要么“零容忍”选择分手。

  接纳差异,对于爱情这趟路程,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对于我们的人生,接纳其他个体和我们自身的不同,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世上的事物并没有绝对零点,我们需要试着让自己的标准模糊一些,学着欣赏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的美丽。

  所以,在爱情里,请不要遇到“不合”就想“拆伙”。请试试“容忍交换原则”吧,这个原则就是说两个人分别容忍对方一处“差异”作为交换。比如小张可以请女友陪伴她去参加朋友聚会,同时以陪女友去图书馆看书作为交换。这是对彼此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差异的“小容忍”行为。

  性格不合也可爱,两个脾气不那么相同的人也可以走到一起,只是我们都需要时间去熟悉对方不那么像自己的地方。更需要用一些方式来协调两个人之间的不一致,去容忍差异,了解个性,尝试交换,才能越走越快乐。

  【零容忍】——

  顾名思义就是零度容忍,不能容忍。“零容忍”口号作为言简意赅的流行语,被人们用于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在心理学领域,“零容忍”指对特定的差异无法容忍,无法调和,总会怀有改变或干预的心态。不接纳某些人的某些性格品质,都可以成为对这个人“零容忍”。

  爱Ta的期待

  爱情不必煞费苦心,明确彼此的恋爱期待,有意识地互相满足,亲密关系会走得更远更久。

  我对男友越来越失望了。当初选择他,是因为他对我真的很好,我感动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是一支“潜力股”,但至今他的潜力还是没有发挥出来。我不愿相信自己看走眼,我还是在期待。当初我是不顾父母朋友的反对就这样认定了他,可我真受不了他的“新想法”。我刚认识他时,他正在做美发学徒,很努力,他告诉我,他的梦想就是成为有名的美发师。可过了半年,他却突然跟我说,美发没什么前途,顶多就是自己开家店。所以他就不干了,学起了计算机,他说如果学成了,到大的IT公司薪酬会很高,也比较稳定。我觉得也是,就继续支持他。可这回过了还没有三个月,他又要放弃,他说搞电脑不适合他的性格,他决定去卖房子,说房地产能挣大钱。他这样一次次地“失信”于我,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这次还会半途而废。我希望他这次真能坚持下来,做一次我心目中的男人。可他那种自恃怀才不遇的心理一直困扰他安稳下来,他越是这么“不靠谱”,我越是在行动上远离他,说来自私,但我怕受到伤害。我到底怎么做,才能真的帮助我们的爱情?

  心旅人:江菱

  从表面上看,心旅人江菱遇到的似乎是事业破坏爱情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恋爱期待没有获得满足的心理问题。

  对江菱来说,她的恋爱期待是什么样的呢?她期望拥有一份“安全爱情”。她期望恋人能给予自己安稳的生活,不仅照顾她,还要有能力把握自己,有坚持自己选择的恒心。她期望自己的恋人值得依靠,可以让她放心地依偎——这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强壮可以依靠,她更看重的是对方内心上的强大,能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所以她会表现出,希望男友拥有一份稳定的、发展着的职业。在男友每次转换职业,有了“新想法”时,就会感到失望。

  男人在事业上的不专一,往往会让女人暗暗觉得这是一种“暗示”,暗示着他可能在爱情上也会不专一。而恋人的情感专一,这也是江菱的恋爱期待,也是她要的“安全爱情”中的重要部分。很显然,男友并没有让他感觉“安全”,她觉得他“失信”,觉得他“不靠谱”。这撼动了她对这份爱情的信心。

  同样的,江菱的男友也有恋爱期待,他期待什么呢?从他不断变换工作,不断告诉江菱“IT高薪、房地产能赚大钱……”可以看出,他需要在恋爱关系中找到一种鼓励,他需要恋人扮演支持者,赞美者的角色。能理解他的想法,并且为他的想法叫好。无论他在外界的打拼中是否能够实现自我,都希望获得自己恋人的“崇拜”。可江菱是怎么做的呢?她很少赞美他,总显露出自己的失望。所以他那怀才不遇的心理才会那么强烈,他为了争取到女友的认可,只有不断地尝试更“有前途”的工作,挣大钱,来证明自己真的是支“潜力股”。所以他的职业选择,才会出现一旦短期内无法成功,就要换轨。而每次换轨,都能有“堂皇”的理由告诉江菱,他期望听到的是女友这样说:“你好棒啊!一直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生活去努力,而且还那么敢闯,加油!我会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

  看,这就是江菱和男友的恋爱期待。就现状而言,他们两个谁也没能满足对方的需要。更进一步来说,他们谁也没有看懂对方内心中的这种恋爱需要。所以江菱才会不断失望,而男友才会不断换轨。

  我们总会在恋爱关系里去寻找自己的恋爱期待,渴望满足,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不自知的固执。即使爱情很炽热很浓烈,即使恋人再好再完美,倘若他没有满足我们的恋爱需要,我们都会怀疑这份爱情的未来。

  比如一个期待被时刻陪伴的女人,男友工作忙碌不能经常陪她,即使他给她一张无限度的信用卡,她买尽奢侈品,依然会觉得不幸,觉得丧失爱情;又比如一个需要自由空间的男子,女友再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都不会感觉到被爱,他想要的爱其实只是两小时的自由时间。

  所以说,爱情不必煞费苦心,先搞清楚你的恋人心中的“恋爱期待”是什么样的,直接满足就好了。不用做得太多,也不用做得太完美,踏踏实实去爱Ta的期待,事半功倍。

  回到心旅人身上,江菱和男友需要看懂对方的恋爱期待,一旦懂得,就不会再“费力不讨好”。男友不必真的去赚大钱,只要他能认真地坚持一份选择,能一步一步地发展,向目标努力,让江菱看到自己的奋斗,就能给她需要的安全感、稳定感。而江菱只要正面地支持男友,经常鼓励赞美他,他那需要认可的心马上就会充实起来,不会再因为无法“获得女友的支持”,而尝试新的职业。

  爱一个人,一定要爱Ta的期待,一段亲密关系,必须要彼此满足。这就好比用把手开门一样,切中要害。一旦切中,必能长久。

  【恋爱期待】——

  指一个人对爱情能带给自己的内心满足的预期,是一个人对爱情的真实心理需求。人类的恋爱期待存在一些共性,比如都期待被爱,都期待安全感和归属感,期待对方能带给自己亲密的体验等。每个人的恋爱期待也存在一些差异,这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有些人期待别人完全来掌管自己,而有些人渴望一定的自由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