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学者:中产阶层成愤怒的中产 政府应思考不再剥夺

 44txuliang 2010-11-15

专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

中国应培育而不是伤害中产阶层

王羚 江艾欣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现在国内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无论是称谓的确定,还是群体的界定,都还有很多争议。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您如何理解中产阶层?在中国,什么人是中产阶层呢?

李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它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们讲阶级的时候,都是有属性的,有明确界限。唯独中产阶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从收入上说,假定你月收入5000元到2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那4999就差一块钱是不是?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反过来,正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觉得是协调社会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层,那这个社会不是很和谐吗?可惜在中国,能够说自己是中产阶层的人还很少。就是说主观调查和客观调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人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对于中产阶层,我认为有三个指标:收入、职业、教育。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具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要考虑区域差异,因为北京跟贵州的生活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你在这个地方算中产,在那个地方可能就不是。

因此,我们加入职业的指标,一般有四类职业:中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经营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

第三个指标就是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较好的教育。

日报:我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明明收入和职业都符合中产的标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这是为什么呢?

李强: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中产阶层往往压力比较大,他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他们其实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对经济变动很敏感,我称他们为“敏感的中产”。敏感的中产在遭遇到伤害或利益受损后,会变成“愤怒的中产”。这是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

而且中产不幸福也说明中国的中产是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中产,它的阶层构成是不完全的,因为整个社会结构不是完善的。本来中产应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容易幸福,但现在许多中产往上看就看到许多一夜暴富阶层,他的心理会有极大的不平衡。

日报:中产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因为他们一般有着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观。中国现在拥有的是一群分裂的中产,还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吗?

李强: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一个社会的中产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中产是不完全的中产,富有阶层是个不完全的富有阶层。目前中国的中产确实是分裂的,他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品位等,所有的标准都不一样。从数量上说,根据我的测算,目前中国中产占就业者比例不超过20%。

总的来看,中国的中产阶层多数目前有比较保守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维持现状,支持现在的政府。

日报:关于中产阶层的人数现在到底有多少,还有不少争论。国家在收入分配改革方向上提出“扩中”,您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扩中”?

李强:中国现在培育中产的任务很艰巨。而且培育中产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任务,它要求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比如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主体后才可能出现大量中产阶层。你看北京、上海、广州,是有典型中产的社会。但是你到现在西北去看,它就不是典型的中产社会。其次是职业结构转型,这是与产业结构转型相伴随的。

中国现在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社会结构转型。现在中国低收入人群规模巨大,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中产和富有阶层像个立柱立在低收入人群这个横杠上,形成一个“倒丁”字结构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是中产严重匮乏的社会。必须想办法扩大中产的数量,才能使这个社会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健康。

日报:但是从目前来看,政策对中产阶层并不是那么有利。很多时候中产阶层感觉到自己被伤害了,就像最近争论很激烈的车船税。

李强:是的,现在的很多政策对中产是不利的。比如个人所得税政策,中产一般是单位代扣,一分都少不了。但富人就不一样,很多富人反而交税极少,他买辆宝马,他说那是生产成本,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中国应该思考,应该培育中产而不应该伤害中产阶层。如果你那样去剥夺中产的话你不但没有培育中产阶层,反而在缩小它的比例。

中产虽然人数不多,但它是一个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有极大话语权的阶层。虽然中国的中产阶层不完善,但是依然在社会上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从汶川地震的NGO 都能看出来了,中产阶层正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上发挥作用。

现在国家在拉动内需,中产阶层是消费的主力军,所以培育中产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我的预测,中国的结构转型需要30到40年的时间,中国真正实现中产阶层社会差不多到204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