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奉为“书中之龙”的《十七帖》

 dxdr大写的人 2010-11-15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释文及今译文   

    二十一、《汉时讲堂帖》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二十二、《诸从帖》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二十三、《成都城池帖》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以前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时遇见诸葛显,曾经详细地问过他有关蜀中的事,他说成都的城池、门屋、楼观都是秦朝时司马错所修造的,令人遥想前人,多有感慨。果真是如此吗?请你来信具告,只为了想增广异闻。

二十四、《旃罽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收到你寄来的旃罽物品与胡桃药品两种,得知你将送致戎盐,这正是我需要的,是服食所须的物品。您说应当服食,方回离我这里很近,他却不赞同我服食。“知我者希”,前人早有这样的话。没有机缘见您,所言当一笑了之。

二十五、《药草帖》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你所需要我这里的药草,可来信告知,我当送致。

 二十六、《来禽帖》释文: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著较好,若封在信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二十七、《胡桃帖》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您所寄来的信上说,这种水果很不错,可以帮我弄到种子,我将取来种下。在这里所种下你那里的胡桃都生长了。我最爱种果树,现在在田里,只做这件事,所以向在远方蜀地的你提起。你送来这些种子,真是很实惠。

二十八、《清晏帖》释文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4] 

    知道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时世清和,年岁丰收,所生产的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形势也是一样的著称,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

二十九、《虞安吉帖》释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虞安吉曾经与我共事,时常惦念他。现在是殿中将军。他前不久经过这里,对我说与您是中表亲,他不在乎年纪大,非常想到您那里去做您的下属。我推论他的资格,可以担任小郡的郡守,您愿意录用他吗?这是我所关心的,因此在此远道特别提起。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释文及今译文   

    二十一、《汉时讲堂帖》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闻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时那个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史迹,应有尽有;画的本身也颇精妙,甚有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告诉我。

      二十二、《诸从帖》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二十三、《成都城池帖》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以前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时遇见诸葛显,曾经详细地问过他有关蜀中的事,他说成都的城池、门屋、楼观都是秦朝时司马错所修造的,令人遥想前人,多有感慨。果真是如此吗?请你来信具告,只为了想增广异闻。

二十四、《旃罽胡桃帖》释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收到你寄来的旃罽物品与胡桃药品两种,得知你将送致戎盐,这正是我需要的,是服食所须的物品。您说应当服食,方回离我这里很近,他却不赞同我服食。“知我者希”,前人早有这样的话。没有机缘见您,所言当一笑了之。

二十五、《药草帖》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你所需要我这里的药草,可来信告知,我当送致。

 二十六、《来禽帖》释文: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著较好,若封在信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二十七、《胡桃帖》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您所寄来的信上说,这种水果很不错,可以帮我弄到种子,我将取来种下。在这里所种下你那里的胡桃都生长了。我最爱种果树,现在在田里,只做这件事,所以向在远方蜀地的你提起。你送来这些种子,真是很实惠。

二十八、《清晏帖》释文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4] 

    知道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抚)那里(蜀地)时世清和,年岁丰收,所生产的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形势也是一样的著称,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

二十九、《虞安吉帖》释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虞安吉曾经与我共事,时常惦念他。现在是殿中将军。他前不久经过这里,对我说与您是中表亲,他不在乎年纪大,非常想到您那里去做您的下属。我推论他的资格,可以担任小郡的郡守,您愿意录用他吗?这是我所关心的,因此在此远道特别提起。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草书无疑是每一个书法人对于书法的最高追求,如果你仅仅想写一笔规范字,这仅仅属于书法最为初级的阶段,甚至说还是书法的门外,而门内则是一个无比艰深、复杂、美妙且引人入圣的境界,这便是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书法哲学之美。

       要深入到这个层面,无疑是需要深入学习和体会的。

       对于草书的而言,每一个书法人都需领会其发展的理路,包括历代的草书大师,历代的草书作品等等。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草书可以分为章草、小草和大草三种,而章草脱胎于隶书,小草又从章草中发展而来,大草又是在小草的体势演变出来的,很多没有学习草书的朋友,总以为“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其实就是对于书体演变和笔法体系的不了解,如果说非要给草书找一种书体基础的话,那无疑隶书与草书共通之处最多。

在草书史上,有两个人和两件作品乃是最应该铭记的经典,且是每一个草书学习者最应该终身临摹的最佳范本。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这就是王羲之的《十七帖》。这是古代最伟大的一幅草书作品,几乎无人不学,值得你毕生珍藏!王羲之也是古代最伟大的草书大师,如果没有他,中国书法将一片黯淡!

王羲之的小草《十七帖》就好比行书中的《集王圣教序》,就像是内功当中《九阳真经》的存在,是天下武学的总纲。同样《十七帖》也是草书的总纲,后世的所有草书大师皆是从此种汲取营养的。

可惜的,《十七帖》存世只有刻本而没有墨迹,这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没有一定的小草笔法训练,你很难领会其用笔的方法,这就好比你身负绝世武功,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是一样的道理。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所以这时候,你就需要看一看经典的墨迹临本,这种学习方法是古人学书最常用的方法,就像你学《集王圣教序》要想王羲之手札中寻找笔法,学习《九成宫碑》要从《行书千字文》中寻求笔法一样。

历代名家临摹《十七帖》的墨迹作品很多,苏东坡临摹过、康里巎巎临摹过,大书法家董其昌临摹过,王铎也临过,但是我们仔细看来,这些人的临本都有着浓烈的时代印记下的个人特色,在整体的气格上与王羲之的晋人风度相去胜远。

而正在能将《十七帖》临摹出精髓的,要属朱大有了!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朱大有这个人在书法史上寂寂无名,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他一生以临摹《十七帖》逼俏称雄一世,就像姚孟起临摹《九成宫碑》一样。他完全继承的晋人用笔特点,将王羲之《十七帖》以阁帖笔法呈现出发,且是墨迹临摹,在单字的变化以及行气字组的处理上,自承晋人一脉,是距今发现书法史上临摹《十七帖》最佳的一个人。

    当你将王羲之的《十七帖》与朱大有的临本放在一起对照参详的时候,你对于晋人草书的理解,将卓然立于时代之上,这就是朱大有数十年精专的经验总结!

朱大有临摹的《十七帖》,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小草领域当中的翘楚。

朱大有草书《临十七帖》长卷  如今,我们将朱大有临摹的这卷《十七帖》按照原作大小进行1:1复制,还原出了跟原迹墨色毫无差别的作品,连墨色的浓淡都清晰毕现!

      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草书曾经也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就像篆书是秦朝的通行字体,隶书是汉朝的通行字体一样。

     到了魏晋时期,草书乃是文人士大夫之间日常交流的主要书体,所以我们今天见到了晋人尺牍绝大部分都是草书。草书与篆书和隶书不同的是,草书的艺术发展空间要远远高于篆隶和楷书。

      草书是在极为严苛的“草法”(规矩)当中,拥有巨大的创作空间,是最能发展个性的一门书体。所以我们常说,评价一个人书法的境界高低,往往看的是他的草书水平。

      而对于唐代之后,楷书成为通用书体的时代,学习好草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来讲,“打通五体”是其必备功夫,所以写好草书便成为了每一个书法家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唐太宗在《帝范》当中谈过一句话,他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次!

     这句话被后人普遍应用到了书法的学习当中,要想学好书法,需要向高明的老师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倘若跟水平一般的老师学习,就算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在唐代贞观年间,由此从梁代之后的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从民间大量搜集和购买的王羲之作品共有3000纸,而唐太宗将其中王羲之从永和三年到生平5年,这14年间书写的最精彩的17封书信,编成一册。成为当代的“煊赫名帖”。

这件作品就是被后人奉为“书中之龙”的《十七帖》。

《十七帖》在中国草书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相当于行书中的《集王圣教序》。它是一部草书教科书式的存在,全篇总计943字,是后世学习草书最为重要的范本。

     《十七帖》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内在气质的中正平和,在历代的经典名帖当中,值得终身学习的作品,必定不是有着极强个性的作品,而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作品,这种作品境界极高,学习者能够千人千面,能够最大限度在继承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来。

而《十七帖》便是这样的作品,此作“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朱熹语),在笔法上变化万千,在结字上韵味无穷,后世草书中的所有技法和变化方法,都能在《十七帖》当中找到依准。这是一部草书“神帖”,令后世学习者无限敬仰

     可惜的是《十七帖》存世仅为刻帖,对于后人研究其内在笔法存在障碍,所以对于后世学习者而言,需要一件对于此帖理解极为透彻的墨迹本作为对照临摹,方有奇效。

      后世临摹此帖者颇多,大文豪苏轼曾经临摹过,精神气韵与晋人气脉相近,但用笔和结字之法,个性太强,不宜学习。

      元代人康里巎巎也有临本传世,但是康里简化了《十七帖》的用笔方法,也不值得提倡,此外,大书法家项元汴、董其昌、王铎等人也都临摹过此帖,皆不能尽如人意。

      而如今最佳的一部传世墨迹临本,乃是明代的朱大有所临,将《十七帖》从气格到笔法,从结字到章法,无不与右军契合,他临摹的《十七帖》,可谓是千古第一临本。

      朱大有在书法史上地位并不显赫,但他一生痴迷于《十七帖》,将此帖临摹出了晋人神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当你对照王羲之的《十七帖》原帖,再去审视朱大有的临《十七帖》的时候,就好比一位高明的老师为你细细讲解一般,如此学习,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书法史发展到了唐代,就已经诸体完备,唐楷的成熟,为中国书法史书体的完备划上了一个句话,之所以在后世发展甚微,原因是多种的,比如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文化道统的易辙,还包含了唐楷已无发展的余地等多种因素,此不再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成为了学草书者必临的神贴。我们称之为“草书圣经”。

点画的起讫

   ▼观察字帖中点画的起讫变化就好像是一个侦探,在努力发现“字帖”中破绽的同时,尽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

王羲之《十七帖》之《远宦帖》局部

    对于《十七帖》中点画的起讫问题,由于刻帖一刻再刻,笔画显得相当混淆,有些动作如果按照刻本来做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为好,一旦笔画形成,虽外形很像,但一无神采。

而我们来临习其他王羲之的摹本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弊病,尽管很难临像摹本,特别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光注意字帖点画的缘故),但每一个笔画却有几分神似。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该帖中的《远宦帖》来分析,以此类推。因为《远宦帖》有唐摹本,尽管不是墨迹,但是与真迹已无二致,这对点画的理解和临习来讲可有一定的帮助。


王羲之《远宦帖》唐摹本

    从《远宦帖》中的点画来看,几乎看不见相同的起笔和收笔,各有异趣,妙不可言,仅有第二行的“足下”(如下图)二字的第一个点的起笔有相似之处。

比如,起笔。其间虽用了大量的“切”笔,但由于角度不同,形成点画的形态也不同。有些动作是“引”、“搭”与“顿挫”并用(如下图),由于它们间的组合不同,形成点画的外形也不同。

      为此,我们在读帖时应全面观察所临字帖的每一个字,它们的起讫是如何变化的,收笔是“引”还是“连”,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态。我们这样分析就可以防范在临习时点画的起与收产生雷同的结果。

     再进一步看。每一点画的起笔处,一般有两种情形。

     其一,“入笔”时大都没有明显的顿挫,毛笔在纸面上的跳跃性都不是很大,往往表现为一入纸就进入平铺状态,以较为微妙的提按来过渡到圆转或其他笔法的运用中去。这种用笔是王羲之书法受隶书影响的缘故,虽说是新体,但去古未远,依然有着隶意,这种用笔习惯到了唐代就彻底了。

孙过庭《书谱》局部

我们可以从《书谱》来作比较(如上图),《书谱》中的笔画跳跃性明显增多,虽是二王的结字,但过度的跳跃弱化了魏晋气韵,也影响了草字的格局,气度不大。这种笔法的转变,到了米芾手里就变本加厉了。

由于《十七帖》中运用平铺手法,尽管草书字形千变万化,但不激越,还是较为“平缓”,王书的“中庸”之意也从此体现出来。这种情形主要集中在上下不连或每一行的开笔处。

     其二,“入笔”处由“引”、“带”转而为顿挫,这里的顿挫主要是为了调锋,随后,迅即转为平铺,这主要表现在文章中间的汉字上。

      我们理解了《远宦帖》,再来分析其他的帖就有了一定的经验。要熟练掌握其间每一个字的不同起笔、收笔方法,区分它们间的异同。如此,临习的点画就趣味盎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