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特点及教学对策 - 论文交流 - 贵州省黎平县第三中学

 箭=即发 2010-11-16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特点及教学对策

作者:钟苏昌          文章来源:动感物理教学网       点击数:2130次        发布时间:2006-10-09
 

武平一中    钟苏昌

当代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如何?其心理特点与物理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该如何进行高一物理教学?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是广大物理教育者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本文从学生物理学习心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角度出发,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及思维一般发展规律
  1、心理发展规律: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发育与成熟期普遍提前2-3年,而且他们中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他们生活上倍受阿护,从家庭到学校,事事处处有人操心甚至代劳,心理发育受到一定的阻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发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出现高大的个子与儿童性格并存的现象。
  从心理上讲,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2、有稳定的学习动机。3、有明显倾向的兴趣。4、有一定的学习能力。5、有一定的自制力。6、有明显的独立意味。在课堂上的表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大不相同,随意接嘴及举手发言的情况在减少,逐渐趋于成熟变得较为深沉,有的不论懂与不懂均含而不露,向老师每问一个问题都似乎要下很大的决心似的。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思索,听到得意处,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有的喜欢有选择地听,自己多看书,笔记有选择地记。有的喜欢独处,连座位也宁愿一个人独自坐在后面,以免受到干扰。他们的独立性大为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不希望老师过多地讲,希望课堂上能留出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
 
 2、认识与思维发展规律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地位。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序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根据这种思维习惯,初中的物理教材大量地安排了演示实验,并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物理概念,强调从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定性的感性的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带有经验性的、浅层的,且由于各人的体验不同而带有个人色彩,搞不好往往会对高中进一步的学习带来干扰,由于不严密因此有潜在的不正确成份。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高一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时中学生的思维成分、个体差异水平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发展变化的可塑性渐小。但由于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物理大大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物理,因此将这种思维的转变,在物理学科中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就较为常见,且在数理化等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而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不适应的原因。前几年高中调整意见,为了减小这种不适应,又将高一物理中思维程度高的内容全部改为高三的选修内容,试图将这种转变再向后移,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三年教学实践中已被广大教师否定。
 
 3、物理学习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物理的学习,通常是从生动的物理事实出发,认识这些物理事实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而形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是第一个飞跃。利用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则是由理性到感性的第二个飞跃。因此中学生学习物理一般需经过以下心理过程。
  (1)从物理感受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眼鼻舌身对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形成物理感觉,从中了解到某些属性和特点形成物理知觉,这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在物理感知的基础上,有可能建立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形成物理表象,是物理事实非本质属性与外界的联系,它虽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仍属于感性阶段,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是从具体的物理感知到抽象的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多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由于内涵和外延因素的隐蔽性,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能形成的,必须在物理表象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因素,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抽象思维,这是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关键。
 
 二、高一物理在学生心理发展和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众所周知,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年级,是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期,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各方面对学生来说均是一个飞跃。其中相当一部分的飞跃进需在高一阶段特别是期末完成的。如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因此高一阶段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高一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刻,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是佼佼者,一进入高中,由于不能及时适应高中的学习,在短时期内多门功课学习成绩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不及极的现象频频出现,学生的自我意象即自我评价将自己列入弱者行列,这对正处于转变期尚未成熟的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其沉重的压力,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开始动摇,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不正确地引导,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就会泯灭,精神支柱与学习动力即将丧失,学习发展通道被堵塞,精神世界会自我封闭,人会变得消沉悲观。
  从物理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特点来看,高一上期基本上将高中物理中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已提出:比值定义法、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多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极限与微积分处理问题的方法、类化的思维方式、数学中的变量问题、比例问题、图象问题、三角函数等在物理中的应用。因而高一物理上期物理学习的好坏与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学习的力学知识也是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加深的内容。
  三、教学对策
  1、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物理难学,高一物理难学,高一上期的物理尤其难学,这似乎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对现在带的两个班级调查,认为物理内容太多太难的有38人占71.7%,不能够顺利完成作业无成功感的占27人为50.9%,因此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理想、自信心、自尊心和奋发精神是学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和最宝贵的积极的心理因素。在高一物理教学中乃至整个教学中保护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在论及达到工作目标的精神状态时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它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因此如何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时有这种激情,以达到学生思维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以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投入物理学习,是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时首先需要考虑的环节。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1)积极观察、激发兴趣。要观察学生的每一节、每一阶段情绪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经常让学生的心理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状态中。用学习的乐趣、满足感激发出来的兴趣是持久的兴趣。(2)及时反馈、保持兴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能及时帮助腾飞。每次作业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讲评,每次重要考试对成绩要正确地反馈信息,不看绝对分而相对比较情况,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当天交的作业当天批改当天还当开评价。上课补充例题及重要练习的详细答案入手一份,主要错误时分布详细答案,及时将学习困难消灭在初生阶段。(3)美化心理,巩固提高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给以成功与满足感,并且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较为简单而基本的问题不经意地让学生回答,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满足,这种理性美的享受,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巩固和提高。(4)理解学生、增进感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适当交换对学习外一些问题如不排除流行歌、小说、足球、体育新闻等内容的看法;加强对学习心理发展状况的了解,特别要有长者风度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在作业中对做不出的题留空白等,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使学生由喜欢教师逐步变为喜欢物理课。
   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从根本上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的新环境,还应做好下列工作:(1)对高一物理学习心理上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2)让学生了解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区别及方法;(3)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已,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成绩;(4)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快建立一套适合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好第一堂物理课是极其重要的,这是高中物理及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某种程序上会决定其今后对本门学科的喜恶程度。
 2、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1)精心备课,从学和的实际出发,在具体教学中抓好连接点、间断点及深化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从旧知识的不足处找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自然展开新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2)填补新旧知识的间断点。新旧知识上的间断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在高一物理学习中由于从初中的定性研究到高中的定量计算,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且有些数学知识初中已删去或变为选学,因此适当复习初充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斜率、图象、解字母方程组是必要的,并且在讲解物理例题时除分析物理过程外,还需对数学运算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以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抓拓宽知识的深化点,即前面讲过的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初中所学内容进行深化,校正学生的一些经验性、浅表性的理解。
 (2)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三个基本,即基本语言、基本思路与基本结构。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学习物理首先要掌握好物理的基本语言,通常包括一些物理的基本术语、基本的物理符号及基本的物理语言结构,即物理概念;这些概念之间联系的表述定律公式。看不懂或不习惯一门课程的语言,就无从学习这门课程,因此通过听课提问、看书、学生复述、作业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语言是高一物理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概念的建立,应用和物理问题的求解都需要通过思维来进行,要思维就有一个思路问题。在物理学习中常用的基本思路包含有二类,一类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建立理想化模型、多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类比归纳、解释等常用逻辑方法的应用,还有利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物理概率等;另一类是常见的各种物理习题类型的思维过程即解题步骤,掌握了这二种基本思路,物理学习就有法可依,有意可循,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思路的教学。经千百年人类不断研究发展,物理已形成了一个相当独立完整的基本结构。除了其本身按知识归纳分成中学的力、热、电、光、声、原子结构等子系统外,每一部分知识都有其相同的内在认知结构,即:由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出发,利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抽象出思维过程得到正确科学的物理概念,找出这些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即物理规律,再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基本思路,即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序的开放的知识系统,使知识系统内容的各要素的组合、排列有个合理恰当的安排,使孤立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序化,并能主动地利用这种结构方式不断建立新的系统,由被动盲目的学习转化为主动清醒地学习,为独立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基本结构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具体的每章每节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因此从上第一节绪论开始到章节新课的讲述、小节、教材的阅读、期末复习及目录的应用中都要不断地贯彻。
 
四、指导物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学习方法将会使每个当代高中生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越学越明了,给物理学习带来的是高效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使之在头脑中再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帮助和组织的作用。在当今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的情况下,用汗水加时间的方法是没有出路的。正确指导学业习改进学习方法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即一方面改革教法,着重能力培养,一方面具体指导学习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抓好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听好一节课的开场白、结束语、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例题的分析,并帮助指导学生当场记忆,指导学生如记笔记,如何阅读教材,从字句段到节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复习,写章节小节常见的形式,怎样进行章节复习及期末复习,当然学习方法的形式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学生刚开始高中物理艰难学习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生在高一上期出现的方法问题,特别是强调对典型例题的理解、记忆与应用,通过典型例题的学习来掌握好相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意条件与变异弄清物理过程,分析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习惯、反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从目前学生情况来看,主要是记忆不够,因而帮助学生掌握典型情况更为重要。
  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同一年级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来说,永远是一个永恒而崭新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