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石新贵——黄蜡石

 威灵仙9998 2010-11-16
                2009625151748478.gif
                                                   (河南鲁山黄龙玉“富贵安康”)
      蜡石,因其质地光泽若蜡状而得名。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为摩氏6.5度~7.5度。蜡石因以黄色的色彩最为丰富、高贵、光亮,也最为多见,而黄蜡又最具蜡石的特征和最受赏石玩石者的喜爱、推崇,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蜡石亦称为黄蜡石。另说:黄蜡石首先发现于真蜡国(今柬埔寨),故称黄蜡石。
     
     其形成过程为:石英岩矿物因地质变动而破碎,并沁入酸性泥土之中,因长期受酸性物质的低温溶蚀,使其表面产生蜡状釉彩。后受外力作用而落入水溪之中,长年被江河流水冲刷、浸泡和风刮日晒,又经水中各种矿物元素长期渗蚀以及沙砾碎物的摩擦,从而造就了蜡石质地的优劣好坏、形状的千姿百态、色泽的异彩纷呈。

     蜡石的类别:根据其形成过程中因渗杂的矿物不同而形成的色彩,蜡石可分为黄蜡、白蜡、红蜡、黑蜡、绿蜡、彩蜡等品种,其中黄蜡最为常见,亦最具蜡石的特色。根据其二氧化硅的纯度、石英体颗粒的大小、表层熔融的程度,可分为冻蜡、胶蜡、晶蜡、细蜡、粗蜡等,其中冻蜡细腻润泽、纯净剔透,也最为珍稀。通常人们将粗蜡、细蜡仍称之为黄蜡石,只有对达到玉石质地的晶蜡、胶蜡和冻蜡才称之为“黄龙玉”,也称“黄蜡玉”。

   

     黄蜡石的重量:从几十克至几十千克,个别的达到几吨甚至更重。

   

     黄蜡石的鉴赏:黄蜡石原石不能以“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标准鉴赏,而应以质地是否细腻凝润、彩釉是否光滑美丽、造型是否引人入胜、图案是否清晰形象为鉴赏理念。当然,也有不少的天然黄蜡石符合“瘦、漏、透、皱、丑”的传统鉴赏标准而博得人们的青睐,但如果质地不好、色彩较差,亦不能成为一方好石。反之,虽然不具备“瘦、漏、透、皱、丑”的特征,但只要质地晶莹凝润,或是色釉光滑美丽,或是图案清晰形象,亦是人们喜爱的宝物。黄蜡石的色釉丰富多彩,多呈黄色,而黄色既是黄金的颜色,又是以前皇家的主色调,是权力和神圣的象征;另外,我们华夏子女都是黄色人种,对黄色有着本性的亲切和亲近,所以,在人们心目中,黄色是富贵和神圣的色彩。因此,钟爱鉴赏黄蜡石是历史和传统的积淀。

     

     黄蜡石在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河南、湖南、辽宁、云南、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