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几年就业形势

 怡红公子在怡红院 2010-11-16
 

 

 
 
 

 

 
-------------------------------------------------------------------------------------------

一、近几年就业热门行业及其特点

(一)热门行业一览

    据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看,新形势下具有热门就业岗位需求、正在获得迅速发展的产业依次是:

    /1.信息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通讯器械生产业、通讯服务业、网络服务业及其他信息技术业等。

    /2.经贸行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国内贸易业、对外贸易业、物流业、广告业及各类经济服务业(如经济信息、技术市场、管理咨询、会展等)。

    /3.现代生活产品制造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汽车、家用电器、时装服饰、家具、工艺美术与艺术收藏品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的制造业。

    /4.建设行业。包括居民住宅业、大型设施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建筑装饰行业、绿化园林事业等。

    /5.基础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钢铁、材料、能源、化工、城市公用事业等。

    /6.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劵、保险三大行业,并进一步扩大到风险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理财等领域。

    /7.教育产业。包括幼儿学前教育、正规学校教育、职业资格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上学校等。

    8.社会服务业。包括各类社会生活与民事服务、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等。

    /9.医药行业。包括医疗卫生业、生物工程、制药业与保健品生产业等。

    /10.健康产业。包括保健行业、体育行业及心理咨询行业等。

    11.文化与生活休闲业。包括出版业、大众传播业、旅游业、餐饮业、宾馆业、娱乐业等。

    12.老年产业。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老年用品制造、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医疗、托老所、老年教育、老年休闲等诸多领域。

    13.环境行业。包括环境保护行业、资源再利用行业、节能行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业(如太阳能、“绿色材料”、替代资源的人造材料)等。

    /14.科学技术业。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核利用技术等各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技术业发展的灵魂。

    /15.社会管理业。主要指政府机构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工作。

    /16.知识产业。包括上述教育、信息、文化、科技业、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搜集和管理的部门,以及进行专门知识的训练(如人工智能训练、国际关系训练、精神护理训练)和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的部门,构成需求旺盛的知识产业。

    (二)热门行业特点

    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人员需求接近六成,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人员需求较多。

    /2.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仍为人员需求的主体。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员需求居各行业之首;制造业居第二位;建筑业居第三位。此外,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人员需求也有增长。上述六个行业人员需求占到人员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一。

    /3.中小企业是就业岗位的增长点。其人员需求占总需求的80%左右。

    /4.从地域分布看,近郊区城镇单位人员需求高于城区单位及远郊区城镇单位人员需求。

    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分析

    /1.由于毕业生总人数连年以两位数增长率递增,市场需求增长率相对缓慢,加上有待就业或考研人群扩大等因素,初次就业率便逐年递减。

    /2.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其他部委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致在同一水平,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在85%左右,而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就低得多,也就在50%左右,比部分院校要低30多个百分点。

    /3.从学历层次来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旺盛,本科生的需求大体持平,专科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

    /4.从就业市场需求的分布来看,需求量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与电子工程、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市场营销、土木建筑、生物工程等。

    /5.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不一定是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而一些特殊专业或行业性明显的专业就业率反而较高,一些时髦专业就业则显困难。

    /6.以往热门、需求趋减的专业有会计审计等专业、市场营销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新闻传播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等。

    /7.从各学科大类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来看,只有医学类专业就业率有增长趋势,其他学科大类毕业生就业率都有所降低。

    /8.根据对70个二级学科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分析,近几年就业率相对稳定或逐年略有升高的有地矿类(约92%)、机械类(约88%)、能源动力类(约90%)、水利类(约91%)、测绘类(约93%)、航空航天类(约96%)、农业工程类(约90%)、公安技术类(100%)、森林资源类(约79%)、基础医学类(约90%)、护理学类(约93%)、药学类(约93%)、动物生产类(约85%)、动物医学类(约86%)、预防医学类(约90%)、中医学类(约75%)、农业经济管理类(约13%)等。

    三、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状况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截止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的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析

    从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来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比例较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增加。2007年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另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这一结果说明,随着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主要去向不再仅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非国有单位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

    从不同性质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学历比例情况看,本科生仍然是各类单位接收的主要部分,在各类单位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非国有单位对专科生的吸纳能力较强,招聘的专科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当。整体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研究生的接受比例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单位。

    (三)不同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同时,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5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数量差距。这一变化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吸收和引进人才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和目前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比如到西部农村地区的毕业生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可以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毕业生中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的达到58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

    四、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平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其次,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数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将影响到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

    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赠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