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知识大全

 大唐民风 2010-11-17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主要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害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人们希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害五要素。

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的类型

  地震灾害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三种类型。原生灾害指地震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次生灾害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害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重。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汕尾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属于广东省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

  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近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口中,有54%死于震灾。地震灾害在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群灾之首。

震级最大和死亡最多的地震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

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未来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类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或地震异常。
  人类能凭借感官直接感知或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的前兆:叫宏观前兆;只能借助高精度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的前兆,叫微观前兆。

地震前兆的多样性

  地震前兆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动物习性异常、地声、地光、火球等等;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及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形变异常等等。宏观前兆由于易被群众直接感知,成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中的重要观测内容。

动物前兆

  动物前兆是最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科学家已发现130种动物在大震前可能有异常反应,其中生活中易见的有几十种,如马、牛、鸡、鸭、蛇、龟、鲫鱼、草鱼、蜜蜂、蚯蚓等等。

地下水前兆

  一些地下水有可能把地震活动的信息带到地面,因此地下水也被作为重要的地震宏观前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地下水异常主要是:不合规律的流量增减、水温突变、发浑发响、变色变味、冒泡、漂油花等等。
  公众在发现宏观地震前兆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地震部门。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地震预报由政府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当代科学难题

  在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下,人们可能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人类目前尚未掌握地震发生的科学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仍是当代一个未解的科学难题。

我国地震预报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1975年我国对辽宁海城7.3级大震的预报,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地震预报的实例。此外,我国还对松潘、龙陵、孟连等十多次强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报,有效减轻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观测仪器
  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地震仪,用以观测和记录地面震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一类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微观前兆,为地震预报服务。
  防止地震谣言
  如果听到某地某时将要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不管是打着科学家的招牌还是权威机构的旗号,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都应视为地震谣言。传言对地震三要素表述得越是“精确”就越不可信。对待地震谣言应该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震害防御利害攸关
  无论能否准确预报地震,震害防御都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健全,各类工程建设认真抗震设防,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城乡百业具有必要的防震准备,一旦强震袭来,震害必然会大大减轻。世界上是“大震小灾”或“小震大灾”的正反事例,无不在述说着震害防御的利害攸关。
  防震减灾法制化
  法制化建设是防震减灾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体系,我市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公民和法人都应该关注地震立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和发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公众学习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震害防御的重要内容。众多事例说明,能否储备一些基本防震避震知识,关系到地震时灾害损失的大小甚至公民个人的生存。
  防震减灾宣传
  防震减灾宣传是法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依照“服务大局、把握分寸、讲究时机、因地制宜”的方针来进行。习惯上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分为平时、临震、震后三个宣传阶段。三个阶段的内容、任务方法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工程要抗震设防
  城市中的地震灾害主要是由建筑物的倒塌、破坏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而提高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成为减轻城市震害的重要对策之一。科学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设计,认真按照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工程就会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强震发生时才能有效减轻震害。
  一般工程的抗震设防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设防标准进行设计。
  城中村建筑要抗震设防
  我市城中村建筑数量不少,且特别密集,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城中村民居作为一般建筑,也应该按照国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规定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在追求美观、效益的同时,还要讲求房屋的结实、抗震。
  特殊工程的抗震设防
  特殊工程是指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平常说的基础、生命线工程等多属此类。
  它们的抗震设防不能简单套用《区划图》。国家规定这类工程必须对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开展专门研究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就是为“特殊工程”确定“特殊抗震设防”依据的工作。换言之,就是在工程建设地区或场址周围开展专门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多方面研究,以工程界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形式,为建设方提供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抗震设防科学依据。
  避开活动断层
  地球表面大小断层不计其数。已停止活动的“死断层”一般不会发生地震;活动断层却很可能持续活动,造成震害。地震发生时,处于活动断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要比不在活动断层带上的严重得多。因此弄清活动断层的分布十分重要,经济发展布局、建设工程选址等更要设法避开活动断层。
  建设工程选址
  建设工程的选址是决定工程抗震能力和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选址时除了要避开活动断层之外,还要注意避开松散尤其是容易液化的砂层、淤泥层、人工填土层、陡坡河坎、采空矿区、地下溶洞区等等不利于建筑物基础稳固的场地。
  建筑抗震势在必行
  城市和经济高速稳步发展,对抗震设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平台。有效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建筑抗震可归纳为:1、慎重选择场地;2、科学确定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特殊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3、不同类型建筑要采用适合的结构形式;4、合理布置,平面立面要规则些,底层层高跨度不宜过大;5、尽量采用隔震减震技术;6、注重施工质量。
  中国地震烈度
  一级 无感
  二级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三级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四级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五级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六级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七级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八级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九级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枣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十级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枣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级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十二级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在不同环境中怎样避震?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平时的准备工作

1. 自己家的安全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平时的准备工作

,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2. 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5)现金、贵重品(6)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 从平时起,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体制

发生大地震时,可以预计在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伤员时的互助协作体制。

从平时起,邻里之间应就一旦有事时互助协作体制进行商谈。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在不同环境中怎样避震?

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1、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2、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3、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4、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5、 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6、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7、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8、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