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寨现象与“破坏性创新”

 倔强石头1900 2010-11-18
山寨真正所代表的精神是破坏性创新

这种现象的最早描述,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创新学派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所称的“创造性毁灭的过程”,“通过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组织,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这是一个很正面的经济学力量。

  “山寨机”实际上是一种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产品,毕竟低阶层、低收入的人群也同时需要通信产品,因此,我认为“山寨机”应该被称为“白牌手机”更合适。从全球各个产业宏观地看,市场的领先者常常因为要维持自己的资源和运转速度而忽视了后来的竞争者,手机行业也不例外。山寨机或者说白牌手机可能没有品牌手机那么高端,但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基本的功能,同时价格比品牌手机低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市场后来者的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生在著作《创新者的两难》中提出的。克里斯汀生认为,市场赢家最常掉入的陷阱是:当他们站稳脚步后,把资源放在维持现有的事业和顾客,而忽略从边缘冒出来的破坏性竞争者,破坏者以打开低价或新顾客群的策略,慢慢掠夺市场,最后并吞市场在位者的顾客与事业版图。

  山寨机作为一个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手机行业的一个“破坏性创新”。事实上,破坏性创新不仅在手机行业有,在汽车、计算机和电信设备等各个行业都有。

  从产业经济的竞争来讲,山寨手机改变手机产业的结构,完全合乎创新理论;就产业现象来看,山寨手机的崛起,突显手机产业是一个动态的竞争,一线大厂不可能高枕无忧,二线厂商也不是没有能力去挑战一线大厂,联发科协助这些二线厂商,加速产品开发流程。这种从低价产生的破坏性创新,对于既有业者产生很大的压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平价、低价市场往往是最大的市场。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全球新兴平价手机市场具有很强的爆发力。

  白牌手机厂商中有合法经营的,虽然的确有一些白牌手机厂商有问题,但不能一味否定,很多白牌手机的质量不比品牌手机差。对应台湾产业发展现况,台湾低阶科技制造业已没什么生存空间,不往前走,就会被淘汰,如果台湾只是杀价竞争,竞争力只会往下走,必须要做价值差异化的竞争;祖国大陆有一个独特的环境,容许破坏式创新的发生,在这里,市场可以容许企业尝试创新。

  用山寨来形容内陆手机业对全球产业的影响力,是太过于简化了。今日山寨,可能成为明日主流,在祖国大陆有些比较有企图心的手机业者站稳大陆市场,考虑到长期成长性,会开始想在国际市场经营,并在新兴市场寻找机会

山寨现象与“破坏性创新”

 

96日《光明日报》网络版,以《如何看待手机领域的“破坏性创新”》为题,发表了一组文章,读后颇有启迪。我知道有山寨手机,却不知有这么多事情。其实组装计算机就是山寨现象了,只是没那么说,技术上突破也不多就是。

以打开低价或新的顾客群的技术发展策略,叫做“破坏性创新”。是不规范的,完全规范的情况之下产业就不活泼,市场就不够大,消费者就没有办法享受,没有消费者,产业也就做不大了。当然太放任了也要出问题,要逐步规范的。

这到使我对数字出版中的一些现象有所思考,我对以侵犯知识产权起家的一些企业,一直有很不好的看法。从“破坏性创新”的理论中,到是对自己的认识有所反思。对这些企业的看法,有了另一方面的体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对不规范行为是可以容忍的,问题在于要使其逐步纳入规范化操作。主要是出版主体无作为时,出现这种现象,在加强出版主体作为以后,这一现象就要调整。

至于我自己做事,又太拘泥于规范,没有 “破坏性创新”精神,因而很难成事,这是另一方面的体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