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议论性开篇技法

 龙旺仔 2010-11-19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

文章要先声夺人,必须做到“两要”和“三不要”:

(一)   两要:

1.要照应题目,围绕中心,叙议抒写,融为一体。

应试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最好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或者论题,并照应题目。议论性散文还可以将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以突出文章的重点。

2.短小精悍,麟凤其采,先声夺人,事半功倍。

除了以故事开篇以外,引论一般要控制在150字以内。要注意文字精美,少用长句,多用短句,排偶句。

如果直接以新鲜有趣的故事开篇,那么既可以用故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又可以用故事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因此可以写300字左右。

(二)   三不要:

1 不要作多余的题解。

【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谈自信》)

——多余。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设想。(《谈理想的追求》)

——没有词典,难以解释清楚。

对于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用比喻来说。

【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是人的精神钙质,自信是事业大厦的奠基石。(《谈自信》)

什么是理想?流沙河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谈理想的追求》)

2、不要故弄玄虚,东拉西扯,入题太慢。

应试作文只有八九百字,冗长的开头使文章入题慢,无法深入论证,而且容易引起改卷人的阅读疲劳。

3、不要照抄原材料或复述不简练,充当出题者的传声筒。

文章开头切忌照搬话题材料或过多复述原材料,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

二、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

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一)修辞添彩法。

1.比喻。

——深入浅出,言近旨远。

【例】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风景。

你虽然是一条小溪,却养育了一池的精灵,灌溉了一方的沃野。

你虽然是一滴水珠,却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不管如何渺小,你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谱写生命的童话,创造这大千世界的奇迹。其实,你就是一道风景。

(2004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

——比喻+议论,强调“相信自己”的重大作用,突出了中心论点。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                                (《诚信是什么》)

——设问+排比+博喻(连续用几个喻体比喻一个事物)

 

2.排比。

——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⑴排比设置情景。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灰心,别丧气,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是的,听从心之召唤。

(2004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听取心灵的召唤》)

——排比+比喻,多方面设置情境,照应题目,重申中心论点,说明“听取心灵的召唤”的重要意义。

⑵排比略写一组事例导入法。

【例】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他们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海南高考优秀作文《作家们的故事》)

——描写+排比略写一组事例+议论点明中心论点。

3.对偶。

—— 交相辉映,或对立统一。

【例】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载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

可这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

(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镜中日本》)

——对偶叙事+议论,引出论题。

【说明】

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中的排比和对偶句式的运用,只要大结构相同就可以。

4.顶真。

——层层递进,气势不凡。

【例】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风雨任平生》)

——顶真+引用,层层递进地议论评价人物,照应题目,提出人物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

5.设问。

——多重设问,或多方作答,渲染铺垫,引人思考。

【例】

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当生活遭遇挫折》)

——连续设问+引用+对比+概述事例+议论,引出人物评论文章的评论对象。

【例】

朋友,如果有一天法国的卢浮宫着火了,你会最先去抢救哪一件艺术珍品呢?(《把握机遇》)

——用假设句设问,制造悬念,引人急于了解下文。以“朋友”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思想。

 

6.对比。

——正反对比,是非判明。

【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每个人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怨天尤人,说上帝不公,怎单单给他许多痛苦?因此一蹶不振,天天耷拉着脑袋,活得疲累而被动,甚至一辈子再也直不起腰来。

有的人却把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考验,勇敢面对困难,并能总结经验,爬起来后站得更直,对自己更有信心,脱胎换骨,更加顽强。

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何不把面对的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特殊考验呢?

(2004年全国高考Ⅱ卷优秀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正反对比举例+引用+反问,引出中心论点。

7.引用。

——宗经师圣,引诗摘句,意蕴深远。

⑴名言古语发端法。

【例】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穷则独善其身》)

——引用古语+解释古语+议论引出评论文章要评论的人物。

【例】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设问+用名言作答。

【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

(《给灵魂一个支点》)

——引名言+仿写名言。

 

 

⑵引用诗句发端法。

【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韩剧的生死恋情感动了大江南北,当金庸的武侠搬上了课本,当曾苦旅于“文化”的余秋雨变为成功的商业人……我们不禁要问:三千年前那片繁茂的“蒹葭”究竟是什么?

源于什么?而沉溺于今天的蒹葭丛中,我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又在何方?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引诗句+摆现实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寂寞的意韵》)

——连缀诗句,诠释题目。

 

⑶歌词古语并用法。

【例】

“鸡同鸭讲眼碌碌”,这是广东著名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正如“一言不合,倒戈相向”所言,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甚大,所以,我们在沟通中要重视语言。

( 2004广东年高考优秀卷《沟通,勿轻语言》)

——流行歌词+古谚,引出论点,俗雅相映成趣。

⑷引用并且化用诗词法。

【例】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盼热切的脸。

(2005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明月,照着我们的脸》)

——描写+化用诗句+引用诗句,照应题目。“唐时的风”和“宋时的雨”受“秦时明月汉时关”或“唐风汉骨”辞句影响而写。

⑸化用熟语法。

【例】

上帝造了一个萝卜,就为这个萝卜造了一个坑,凭借这个坑,小萝卜长成大萝卜。

上帝造了一个人,就为这个人安排了一个位置,凭借这个位置,平凡与低微成长为卓绝。人优于萝卜,因为人会动会找。所以你如果现在对自己感到不满,不要抱怨,那绝不是上帝给你的位置。

(2005年全国Ⅱ卷满分作文《纵横捭阖》)

——化用熟语+用相同句式编故事+议论,照应话题,引出关于位置与价值的论题。首句从“一个萝卜一个坑”演化而成故事。

8.比拟。

——活泼有趣,情理结合。

⑴拟人。

时光的呼吸,吹出历史悠远的萧声;轻风的手指,拨响扣人心弦的音响。

冥冥中,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气息,透过烟锁重楼的朦胧,羽化为感动者清澈的泪。

选一个多雨的夜,独啜清茶,静听天籁……

(《静听天籁》)

——拟人+对偶,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

⑵拟物。

【例】

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点点星光来取暖;前途茫茫时,我们需要一盏航灯来取暖……

四季轮回,心里滤不去的是烦恼和忧愁,脚下略不去的是艰辛和伤痛。寒天冷日,让我们用什么来温暖迎风而立的自己?

留些真诚给自己取暖吧!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留些诚信取暖》)

——平常事例+拟物+大致排比+议论兼抒情+设问+祈使句,引出拟物式的中心论点。

9兼用多种修辞法。

—— 互相映衬,先声夺人。

【例】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

(1994年高考优秀命题作文《尝试》)

——设问+比喻+对比+对偶,引出中心论点。

【例】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2005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排比+比喻+对比+排比+比喻,点题,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

排比、对偶、设问、比喻和对比是议论文特别是议论性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而且在一段文字中兼用两个以上修辞格的写法也是常见的。

 

(二)类比起兴法。

——神与象通,托物比兴。

1.动物类比起兴法。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可以起类比作用;还可以奠定情感气氛。写时要注意简短,点到就行,不要过长,以致入题太慢,影响下文的论述。

【例】

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

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这是弱势语言的悲剧。

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

(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卷《千斤之舌》)

——(续写、议论)+(对比+比喻+借代+夸张)。

【说明】

要说“语言”,先说鸟兽,把鸟兽的叫声喻为“语言”,对比叫声强弱的不同作用,以此类比语言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暗含中心论点,说理形象生动。

【例】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冲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海燕突破雷电的肆虐,迎来自由。

《自由》

——排比+托物起兴,照应题目,引出论题。

 

2.植物类比起兴法。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绽绿吐翠,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大地才充满生机;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当铺路石,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道路;农民是平凡的,但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了具大的物质财富……

(2004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平凡,我自豪》)

——拟人写植物+大致排比,由物及人,段末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

3.其它自然现象或事物类比起兴法。

【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和谐的自然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和谐的艺术美。

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富民强,万民同乐。这是和谐的社会美。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的社会之美,必须你我共同创造。

(编者下水文章《你我共创和谐之美》)

——对偶+引诗写物+议论,引出论题。

(三)   欲扬先抑法

——以退为进,曲折有致。

即先放低的调子,抑制住某人或事物,然后再升高格调,呈现给读者一种曲折的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

——“简单而明了”——“偏偏要”,说明生命并不简单,点明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引出论题。

【例】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

(引自广东2004年高考优秀卷《此时有声胜无声》)

——“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点明中心论点。
 

(四)描写。

    ——寓理于象中,通俗易懂。

1.景物描写引起法。

【例】

轻轻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

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

(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

——写景+叙事,照应题目。

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

【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

3.人物描写法。

【例】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

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

(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 “纪念”的论题。

  4.场面描写。

【例】

“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

(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

——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说明】

  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并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描写要精当,语言要简练,对每个典型形象作三两句描写以突出特点就行。

(五)抒情法。

——沟通心灵,引起共鸣。

1.直抒胸意法。

【例】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

(《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议论+抒情,引出比喻式论题,激发读者产生联想。

2.写景抒情法。

【例】

群山连绵,我仰观巍巍珠峰;百川奔腾,我遥望浩浩长江;绿树参天,我凝视苍苍劲松;道路曲折,我寻找灿灿明星,星光下与坚韧为伴共奔前程。

《坚韧伴我前行》

——写景+抒情,照应题目,提示中心论点。

【例】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2005年高考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写景+对比+抒情兼议论,照应“铭记”的话题。

【说明】

描写要大笔勾勒,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共鸣,便于接受你的观点。如果精雕细刻,则造成文体不清,且喧宾夺主,无法突出正题。

3.以物喻人,塑造杂文形象法。

——寄情于物,形象感人。

【例】

鲜红如霞,耀眼似火。

在通往北京香山的路上,一排排不知名的红叶树,恭立于秋风秋雨中,摇曳着簇簇红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无论这些赶去观赏香山枫叶的过客,是否向它们投去匆匆一瞥,它们都坚守岗位,始终如一。

俏也不争宠,艳而不为名。

一切只为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这不正是那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可贵的职业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说明】

议论性散文塑造杂文形象是比喻论证的一种方法。它与抒情散文象征手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具体形象来比抽象的精神。不同的是抒情散文对象征体的描写具体,全文的重点是用拟人法描写塑造象征体的形象。议论性散文对杂文形象的描写较少,主要在首尾两段,或者只在最后一段引进杂文形象,作简单描写后议论点明其比喻意义,而其本论部分,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

(六)叙事法。

——趣事奇闻,引人入胜。

1.       故事引入法。

⑴寓言、成语、童话或神话故事引入法。

【例】

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不知原因。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当它找到它的母亲,它向它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

它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找到了我,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人们走得不耐烦了,千百年历史的路沉寂在脚下,黄尘四起的时候,人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奔跑。抛弃老年破车,创造更年轻的工具,但人们似乎忘了牛的存在,因而忽略草原,一寸寸黄沙的侵蚀是一行行血泪的悔恨。人类想跑过大自然,跨越生命本源,寻找人造的天堂。美丽与错误共存的幻想,是否正在破裂?

(2005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真正的天堂》)

——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暗示中心论点。

【例】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讲故事+议论,引出论题。

【说明】

话题给了我们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借此想象,续编几句,给故事编个结尾。以此开篇,也会饶有情趣的。

【例】

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知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者寡助,以致自取灭亡。

长大了,却要质疑这个故事:孩子三次大喊“狼来了”,前两次是孩子说谎呢,还是救援的农民把狼吓跑了?难道非要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证实山上真的有狼?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要时时告诫自己和他人:“狼”要“来了”。

这个“狼”就是天灾,是人祸,只有时时敲响“狼来了”的警钟,我们才能在忧患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

(编者下水文章《时时敲响心中的警钟》)

——讲故事+点明寓意+寓意翻新+议论点明中心论点,照应题目。

【提示】

故事寓意翻新要注意两点:

①     要首先说明故事原来的寓意。而后再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②     提出新观点要慎重,要有理有据,如果无法说服评卷者,那就少说为佳。

⑵名人故事引入法。

【例】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鳞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提出论题。

⑶动物故事引入法。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放飞孩子》)

——讲故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

用寓言故事、哲学家的故事或是儒、释、道各家名人故事和文章,会使文章更富有哲理性。

(六)叙事法。

——趣事奇闻,引人入胜。

1. 故事引入法。(略,见上一篇博文)

2.摆现象,分析问题。

  【例】

据说,成年人图书中的图文书比例正在不断攀升,成年人阅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

时间性的艺术在成年人那里也需要图解,变为平面性的形象之时,人类的审美能力

无疑要打个问号了。不甘人后的王朔就曾说过要把自己的旧作改编成所谓“现代新派连环画”,很快即将面世;听说,海岩的《玉观音》也正在改编之中。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读图时代的忧虑》)

——直接摆出某些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照应题目,说明“读图时代的忧虑”是什么,即提出中心论点。

3.引述新闻时事法。

【例】

据新闻媒体报道,去年由于持续高温,某省公园里的一只骆驼热死了。

乍一听说,不可思议。素有“沙漠之舟”美名的骆驼以耐劳耐高温著称,怎么会因热而死?仔细一想,这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骆驼之悲,源于安乐;骆驼之悲,止于忧劳。

编者下水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新闻+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4.叙述身边见闻或亲历的故事

【例】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叙述身边或亲历的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

叙事写人目的在于摆现象或举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所以只能几笔完成。

(七)诠释法。

    ——解释题意,钩玄提要。

【例】

何谓“勤”?

“勤”就是勤用眼,勤用心,勤用脑,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脚。

《说勤》

  ——设问+排比,解释题意,提示全文论述内容。

(八)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会意象形,趣解字义。

【例】

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卑微,终日闭户不出,夙兴夜寐,或织布纺纱,或煮饭浆衣。室有女子,阖家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毁谤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罪恶、苦难加诸女人都那么理所当然。

(2005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说“安”——女子与“安”》)

——说文解字+比喻+议论+照应题目+引出对方错误观点。

(九)反常法。

——出人意料,合乎情理。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 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2004年全国高考Ⅰ卷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引成语+引古语+提问题质疑+作否定回答+引名言+议论,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

这种写法,推陈出新,也要谨慎使用,注意言之有理,有据,能够在短时间内说服改卷老师才行。

高考议论性散文开篇技法1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

文章要先声夺人,必须做到“两要”和“三不要”:

(一)   两要:

1.要照应题目,围绕中心,叙议抒写,融为一体。

应试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最好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或者论题,并照应题目。议论性散文还可以将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以突出文章的重点。

2.短小精悍,麟凤其采,先声夺人,事半功倍。

除了以故事开篇以外,引论一般要控制在150字以内。要注意文字精美,少用长句,多用短句,排偶句。

如果直接以新鲜有趣的故事开篇,那么既可以用故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又可以用故事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因此可以写300字左右。

(二)   三不要:

1 不要作多余的题解。

【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谈自信》)

——多余。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设想。(《谈理想的追求》)

——没有词典,难以解释清楚。

对于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用比喻来说。

【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是人的精神钙质,自信是事业大厦的奠基石。(《谈自信》)

什么是理想?流沙河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谈理想的追求》)

2、不要故弄玄虚,东拉西扯,入题太慢。

应试作文只有八九百字,冗长的开头使文章入题慢,无法深入论证,而且容易引起改卷人的阅读疲劳。

3、不要照抄原材料或复述不简练,充当出题者的传声筒。

文章开头切忌照搬话题材料或过多复述原材料,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

二、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

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一)修辞添彩法。

1.比喻。

——深入浅出,言近旨远。

【例】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风景。

你虽然是一条小溪,却养育了一池的精灵,灌溉了一方的沃野。

你虽然是一滴水珠,却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不管如何渺小,你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谱写生命的童话,创造这大千世界的奇迹。其实,你就是一道风景。

(2004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

——比喻+议论,强调“相信自己”的重大作用,突出了中心论点。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                                (《诚信是什么》)

——设问+排比+博喻(连续用几个喻体比喻一个事物)

 

2.排比。

——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⑴排比设置情景。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灰心,别丧气,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是的,听从心之召唤。

(2004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听取心灵的召唤》)

——排比+比喻,多方面设置情境,照应题目,重申中心论点,说明“听取心灵的召唤”的重要意义。

⑵排比略写一组事例导入法。

【例】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他们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海南高考优秀作文《作家们的故事》)

——描写+排比略写一组事例+议论点明中心论点。

3.对偶。

—— 交相辉映,或对立统一。

【例】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载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

可这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

(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镜中日本》)

——对偶叙事+议论,引出论题。

【说明】

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中的排比和对偶句式的运用,只要大结构相同就可以。

4.顶真。

——层层递进,气势不凡。

【例】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风雨任平生》)

——顶真+引用,层层递进地议论评价人物,照应题目,提出人物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

5.设问。

——多重设问,或多方作答,渲染铺垫,引人思考。

【例】

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当生活遭遇挫折》)

——连续设问+引用+对比+概述事例+议论,引出人物评论文章的评论对象。

【例】

朋友,如果有一天法国的卢浮宫着火了,你会最先去抢救哪一件艺术珍品呢?(《把握机遇》)

——用假设句设问,制造悬念,引人急于了解下文。以“朋友”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思想。

 

6.对比。

——正反对比,是非判明。

【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每个人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怨天尤人,说上帝不公,怎单单给他许多痛苦?因此一蹶不振,天天耷拉着脑袋,活得疲累而被动,甚至一辈子再也直不起腰来。

有的人却把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考验,勇敢面对困难,并能总结经验,爬起来后站得更直,对自己更有信心,脱胎换骨,更加顽强。

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何不把面对的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特殊考验呢?

(2004年全国高考Ⅱ卷优秀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正反对比举例+引用+反问,引出中心论点。

7.引用。

——宗经师圣,引诗摘句,意蕴深远。

⑴名言古语发端法。

【例】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穷则独善其身》)

——引用古语+解释古语+议论引出评论文章要评论的人物。

【例】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设问+用名言作答。

【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

(《给灵魂一个支点》)

——引名言+仿写名言。

 

 

⑵引用诗句发端法。

【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韩剧的生死恋情感动了大江南北,当金庸的武侠搬上了课本,当曾苦旅于“文化”的余秋雨变为成功的商业人……我们不禁要问:三千年前那片繁茂的“蒹葭”究竟是什么?

源于什么?而沉溺于今天的蒹葭丛中,我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又在何方?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引诗句+摆现实现象+议论,引出论题。

【例】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寂寞的意韵》)

——连缀诗句,诠释题目。

 

⑶歌词古语并用法。

【例】

“鸡同鸭讲眼碌碌”,这是广东著名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正如“一言不合,倒戈相向”所言,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甚大,所以,我们在沟通中要重视语言。

( 2004广东年高考优秀卷《沟通,勿轻语言》)

——流行歌词+古谚,引出论点,俗雅相映成趣。

⑷引用并且化用诗词法。

【例】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盼热切的脸。

(2005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明月,照着我们的脸》)

——描写+化用诗句+引用诗句,照应题目。“唐时的风”和“宋时的雨”受“秦时明月汉时关”或“唐风汉骨”辞句影响而写。

⑸化用熟语法。

【例】

上帝造了一个萝卜,就为这个萝卜造了一个坑,凭借这个坑,小萝卜长成大萝卜。

上帝造了一个人,就为这个人安排了一个位置,凭借这个位置,平凡与低微成长为卓绝。人优于萝卜,因为人会动会找。所以你如果现在对自己感到不满,不要抱怨,那绝不是上帝给你的位置。

(2005年全国Ⅱ卷满分作文《纵横捭阖》)

——化用熟语+用相同句式编故事+议论,照应话题,引出关于位置与价值的论题。首句从“一个萝卜一个坑”演化而成故事。

8.比拟。

——活泼有趣,情理结合。

⑴拟人。

时光的呼吸,吹出历史悠远的萧声;轻风的手指,拨响扣人心弦的音响。

冥冥中,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气息,透过烟锁重楼的朦胧,羽化为感动者清澈的泪。

选一个多雨的夜,独啜清茶,静听天籁……

(《静听天籁》)

——拟人+对偶,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

⑵拟物。

【例】

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点点星光来取暖;前途茫茫时,我们需要一盏航灯来取暖……

四季轮回,心里滤不去的是烦恼和忧愁,脚下略不去的是艰辛和伤痛。寒天冷日,让我们用什么来温暖迎风而立的自己?

留些真诚给自己取暖吧!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留些诚信取暖》)

——平常事例+拟物+大致排比+议论兼抒情+设问+祈使句,引出拟物式的中心论点。

9兼用多种修辞法。

—— 互相映衬,先声夺人。

【例】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

(1994年高考优秀命题作文《尝试》)

——设问+比喻+对比+对偶,引出中心论点。

【例】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2005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排比+比喻+对比+排比+比喻,点题,引出中心论点。

【说明】

排比、对偶、设问、比喻和对比是议论文特别是议论性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而且在一段文字中兼用两个以上修辞格的写法也是常见的。

 

(二)类比起兴法。

——神与象通,托物比兴。

1.动物类比起兴法。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可以起类比作用;还可以奠定情感气氛。写时要注意简短,点到就行,不要过长,以致入题太慢,影响下文的论述。

【例】

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

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这是弱势语言的悲剧。

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

(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卷《千斤之舌》)

——(续写、议论)+(对比+比喻+借代+夸张)。

【说明】

要说“语言”,先说鸟兽,把鸟兽的叫声喻为“语言”,对比叫声强弱的不同作用,以此类比语言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暗含中心论点,说理形象生动。

【例】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冲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海燕突破雷电的肆虐,迎来自由。

《自由》

——排比+托物起兴,照应题目,引出论题。

 

2.植物类比起兴法。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绽绿吐翠,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大地才充满生机;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当铺路石,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道路;农民是平凡的,但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了具大的物质财富……

(2004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平凡,我自豪》)

——拟人写植物+大致排比,由物及人,段末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

3.其它自然现象或事物类比起兴法。

【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和谐的自然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和谐的艺术美。

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富民强,万民同乐。这是和谐的社会美。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的社会之美,必须你我共同创造。

(编者下水文章《你我共创和谐之美》)

——对偶+引诗写物+议论,引出论题。

(三)   欲扬先抑法

——以退为进,曲折有致。

即先放低的调子,抑制住某人或事物,然后再升高格调,呈现给读者一种曲折的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

——“简单而明了”——“偏偏要”,说明生命并不简单,点明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引出论题。

【例】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

(引自广东2004年高考优秀卷《此时有声胜无声》)

——“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点明中心论点。

(十)铺垫蓄势悬念法。

——引而不发,激发兴趣。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千年的呼唤》

——“它”是什么?作者暂不点明。而用“它曾是”和“它曾在”的句式,正反对照以表现“它”的重要作用;又用“太简单”和“太复杂”一对反义词揭示矛盾,说明人们对“它”的复杂情感态度,让人拭目以待,了解“它”是什么,而后才引出话题,并且解了题义:“诚信”是人们“千年呼唤”的美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