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吓症系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所致。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界的干扰。祖国医学认为心主惊,心藏神,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而引发诸症。临床以夜啼、消化不良、面色青灰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认为惊吓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的变化特别是声音的变化不能做出正常反应而引起[2]。但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我院采用捏脊敷脐疗法治疗,疗效确切。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地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从而起到安神定惊、健脾和胃之功效,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夜啼等症。镇惊散方中朱砂、茯神、远志、龙齿、琥珀镇惊安神;胆南星、僵蚕、郁金、菖蒲化痰开窍;黄连清心泄热;甘草调和药性。敷脐疗法是通过患儿脐部给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外治法范围。中医将脐部称为神阙穴,又名气会、维合,属任脉穴位。任脉乃阴脉之海,它能和督脉互为表里,共同调理人体的诸经诸脉,故脐部能与诸经诸脉相通。脐部的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相比,其表皮的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因此,药物最易穿透脐部而被人体吸收。而且脐部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周的血管丰富,这就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脐部敷药能起到内服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我们采用捏脊敷脐疗法治疗小儿惊吓症,疗效可靠,作用迅速,是患儿及家长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不但取材方便、价廉、安全,而且操作简便,方法灵活,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宜于小儿怕打针、吃药者。符合“简、便、灵、廉、广、快”的要求,极宜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