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Value论坛]

 昵称3558753 2010-11-20

爱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作者:华特?艾萨克森

Walter Isaacson 

书摘 1

序曲 光束骑士 THE LIGHT-BEAM RIDER

「我一共会写出四篇论文,」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封日后成为重要科学史料的信,重要性却被当事人一贯促狭淘气的口吻掩盖了,毕竟他开头才称朋友是「死家伙」,还说抱歉写了一封「胡言乱语」的信。不过谈到这些空暇时间写出来的论文,还是多少能看出他清楚它们的分量。

他解释道:「第一篇论文讲光的辐射和能量特性,是相当具革命性的。」是的,这篇论文确实具革命性,主张光不仅可视为一种波,也可当成小粒子构成的量子束(quanta)。从这理论所进一步解释的,宇宙并没有严格因果关系或确定性,后来也终其一生缠绕着他。

「第二篇论文是确定原子的真实尺寸。」虽然当时对原子存在仍有争论,但已是这一批论文中最明确的,也是为何他选博士论文题目时,会认为这是最安全的赌注。此刻,他正在对物理学进行革命,但不管想找学术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以便从专利局三等审查员升级到二等职位,他的努力都屡屡遭受挫折。

第三篇论文利用随机碰撞的统计分析,来解释液体中微小粒子的颤动,在这过程中确立了原子和分子真的存在。

「第四篇论文目前只是构思阶段,主要是利用修正后的时空理论来探讨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好吧,这肯定不是胡言乱语了。爱因斯坦纯粹靠思考实验(在脑海而非在实验室中进行),已经决定丢弃牛顿绝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这将会变成日后的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当时他没有告诉朋友(他也还没想到),是那年他会写出第五篇论文(是第四篇论文的补遗),提出能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从此诞生了物理学最出名的方程式:Emc2

回顾二十世纪,大家会记得是一个愿意打破古典束缚并展望未来的新时代,具有孕育滋养科学创新需要的创造力。当中最突出的一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偶像:这名逃避迫害的难民生性良善,一头狂野的头发、闪烁慧黠的目光、博爱人道的精神和异常聪颖的天资,让他的脸孔成为象征,让他的名字等同于天才。

现今爱因斯坦的档案已完全公开了,让我们得以探究他私人的一面,包括不墨守成规、天性叛逆、好奇心强、热爱求知和超然离群等等,如何与政治面及科学面交织缠绕。了解爱因斯坦可帮助我们了解其科学源头,反之亦然;个性、想像和创造天分统统相关,有如统一场(unified field)环环相扣。

爱因斯坦的生活与工作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氛围下,社会确定性与道德绝对性的瓦解。当时,空气中奔驰着无拘无束的想像力,毕卡索、乔伊斯、佛洛伊德、史特拉汶斯基和荀伯格等人纷纷打破传统的束缚。带动这种氛围是一种新信念:在我们的宇宙,空间、时间和粒子特性会随观察而改变。

然而,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真正的相对主义论者,虽然许多人如此解读,包括一些对他嗤之以鼻的反犹太主义者;事实上他的所有理论(包括相对论)都是在追寻不变、确定与绝对。爱因斯坦感觉到,在宇宙法则下有一个和谐的真实存在,科学的目标即是发现它。

一八九五年十六岁的他开始探索之旅,突发奇想说若是与一道光束并肩前进,不知道会是何光景。十年后「奇迹之年」诞生了,如前面信件所述,从此为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论(quantum theory)奠定基础。

再过十年光阴,一九一五年他在自然界更臻至高无上,创造出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成为最美的科学理论之一。如同狭义相对论,他透过思考实验推敲思索,想像自己被关在一具于太空加速向上的电梯中,感受到与重力一样的效应。

他认为重力是空间与时间的弯曲,并根据物质、运动和能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描述曲率动态的方程式。这可用另一个思考实验说明︰想像将一颗保龄球放置于二维平面的弹簧床上,接着在上面滚动几粒撞球,撞球会滚向保龄球,不是因为保龄球有什么神祕吸力,而是它使弹簧床的质材弯曲所致。现在想像这一切发生在四度空间和时间中。当然那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是爱因斯坦的原因了。

十年后到一九二五年,学术生涯走到一半的爱因斯坦,出现了转捩点。他一手推动的量子革命此时以不确定性和机率为基础,正蜕变成一种新的力学。那年他仍对量子力学做出最后的重大贡献,同时却也开始加以抗拒。接下来的三十年,甚至一九五五年临终前在病榻写下的潦草算式,他都固执地要批评量子力学不完整,努力将它纳入统一场理论。

不管是革命性的三十年,或后来抗拒性的三十年,爱因斯坦自始至终都能怡然自得、淡然处世、不守成规。他擅长独立思考,想像力带领他打破传统智慧的疆界;他不仅特立独行,也是可敬的反叛者,双眼炯炯发亮,深信上帝不会玩骰子,允许事物随机发生。

他的故事包含现代科学的大震荡:从极小到无限、从光子(photon)发射到宇宙扩张。即便他的伟大功绩已超过百年,我们仍然活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一个可巨观用相对论定义,亦可微观用量子力学定义的宇宙;这个亘古恒久的宇宙至今仍让人惶惶困窘。

今日科技处处可见爱因斯坦的身影,包括光电电池和雷射、核能和光纤、太空旅行,甚至半导体都可追溯到其理论。他签署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警告原子弹制造的可能性,此后只要我们想像原子弹的蕈状云,内心总是会浮现他讲述能量与质量关系的着名方程式。

如果他没有触电般的头发与充满穿透力的目光,还会是科学界最耀眼醒目的海报明星吗?假如我们也用思考实验,设想他长得像蒲朗克(Max Planck)或波耳(Niels Bohr),会沦为同等级的名人,只是位着名的科学天才而已吗?或者他照样会登入万神殿,与亚里斯多德、伽利略和牛顿一起受供奉呢?

我相信,答案还是后者!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需求,应尽可能恢复大众对科学的喜爱与探索。这不是说每个主修文学者应该选物理课,或者法律顾问应该拥抱量子力学,而是指学习与认识科学方法是一项有用的资产,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好公民。

这就是为什么值得花时间研究爱因斯坦的生平了。在爱因斯坦生命接近尾声时,纽约州教育局曾请教他应该加强哪类课程,他回答道:「在上历史课时,应该多探讨哪些人靠着独立的个性和判断力,造福全人类。」这正是爱因斯坦的写照。

书摘 2

爱因斯坦所表的新时代

(摘自第十一章 名望FAME 一九一九年)

「光会弯曲」

正当世界厌倦战争,渴望人类能有超越性的成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闯进了世人心中。残忍的战争结束快满一周年时,科学界宣布一名英国贵格教徒已证实一位德国犹太人的理论了。物理学家殷菲德(Leopold Infeld)欢呼道:「两个敌对国家的科学家又再度携手合作,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十一月七日,《泰晤士报》报导战败的德国人被召到巴黎,将与英法两国制定条约。但同时也出现下面三行标题:

科学革命

宇宙新理论

牛顿被推翻了

报导宣称,「宇宙构造的科学概念必须修正」。爱因斯坦最新获得证实的理论,「势必出现新的宇宙哲学,一切过往将不复存在。」

《纽约时报》在二天后追上这条故事。由于伦敦没有科学通讯记者,于是请高尔夫球专家克罗区(Henry Crouch)代打。他原本想跳过皇家学会的发表,后来虽然改变心意,却已无法进入会场。于是他打电话给爱丁顿问大概情况,但觉得有点儿困惑,便请他用简单的话再讲一次。

也许是爱丁顿转述得太热情,或者是克罗区报导得太兴奋了,总之爱丁顿对爱因斯坦理论的评价被抬高,报导为「人类思想史上最高的成就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高的成就!」不过跟后来的风靡相比,标题已经算相当保守了:

日食显示重力变动

光线偏移,牛顿法则受动摇

划时代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次日,《纽约时报》显然觉得太过保留,于是做了更动人心的追踪报导。自报纸开始知道如何写出经典标题后,那六排标题也成为经典之作:

满天星光都会转弯

日食观测结果撼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理论大获全胜

星星不在想像或计算之处,但无需担心

为十二名智者所写的书

非常有勇气的出版社,因为爱因斯坦说:除了这十二人,全世界没人能懂!

《纽约时报》另外有位驻柏林的记者锲而不舍,在十二月二日到爱因斯坦家中做访问,并且掰了一段相对论的伪传。在形容爱因斯坦位于阁楼的书房后,记者宣称:「数年前就在这间顶楼书房里,他观察到一个人从附近的屋顶掉落,所幸这个人落在一堆垃圾上,几乎毫发未伤逃过一劫。他告诉爱因斯坦博士,在往下掉时并未感受到平常说的重力作用。」在该篇报导的标题中,便有一行这么写道:「爱因斯坦像牛顿一样受到启发,但灵感是来自从屋顶掉落的男人,而非从树上掉落的苹果。」

这则报导事实上和文章内容所指一样,都是「一堆垃圾」。爱因斯坦是一九七年于伯恩专利局工作时进行思考实验,并不是发生在柏林,而且根本没有人真的掉下来。

厄文(Rea Irvin)在《纽约客》画了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困惑的工友、妇女、门僮、小孩等人走在街上,每个都搔着脑袋拚命猜想。图说是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人们渐渐开始觉得空间本身之物理状态,即是物理终极真实。」如同爱因斯坦对格罗斯曼说:「现在每个车夫和服务生都会辩论,相对论究竟是不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的朋友们发现无论自己何时谈到这个题目,都会被听众包围。后来与爱因斯坦一起做研究的殷菲德,在当时是波兰小镇的年轻教师。他回忆道:「那时候,全世界也有几百人跟我一样,在公开演讲相对论。在寒冷的冬天夜晚民众大排长龙,让镇上最大的场所都容纳不下了。」

爱丁顿在剑桥三一学院演讲,也上演相同的场面,大厅里挤进了几百人,但还有好几百人被挡在门外。爱丁顿试着讲得浅显易懂,指若他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将会变成只有三呎高,结果这成为报纸标题。洛伦兹演讲时观众同样爆满,他把地球比喻成是一部行进中的车辆,用各种例子来说明相对论。

很快的,许多最好的物理学家和思考家开始写作解释相对论,其中包括爱丁顿、劳厄、弗伦狄区、洛伦兹、蒲朗克和包利等等,即使是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也不例外。结果在日食观测结果发表六年后,有关相对论的书籍与文章出版超过六百种之多。

成名的矛盾

当明星应该有的条件,爱因斯坦都具备。记者知道大众渴望有一位形象清新的国际名流,对于刚崛起的天才竟然不是沈闷保守的老学究,当然感到莫名兴奋。这号人物正处于风采迷人的四十岁,从英俊出脱得更具个人特色,其头发浓密狂乱、外表不拘小节、眼神闪烁明亮,并且乐于用妙语如珠分享智慧。

爱因斯坦的确一再哀叹自己的名气暴响,一直被「新闻媒体及无聊人士追逐」。他向波恩抱怨说:「太可怕了,我简直不能呼吸,更别提做些有意义的研究。」对另一位朋友,他将成名的危险做了更生动的描述:「自从报纸报导泛滥成灾后,我被一大堆问题、邀请和请求淹没了,甚至做恶梦自己在地狱里被大火猛烧,邮差成了对我咆哮不停的魔鬼,将成綑新邮件用力丢到我头上,因为我之前的信件都还没回完。」

爱因斯坦对追捧奉承的反应,如同重力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一样复杂。他对摄影机又喜欢又排斥,热爱出名又喜欢抱怨。他对名气和记者的爱恨情结看似不寻常,但其实跟其他许多名人那种乐在其中却又反感讨厌的复杂心情,并无不同。

爱因斯坦之所以不是蒲朗克、洛伦兹或波耳,而是一名偶像,除了因为他的外在条件,也因为他有能力也有意愿扮演这个角色。物理学戴森(和皇家天文学者狄森(Frank Dyson)没有血缘关系)就曾说:「要变成偶像的科学家不能只是天才,更要是表演家,能对大家演出并享受喝采。」

面对一切,爱因斯坦不为所动,避免名气毁了简单的生活方式。有一晚要待在布拉格过夜,他害怕权贵名人或者有好奇心的人会想要为他庆祝,所以决定待在朋友法兰克的住处。问题是法兰克夫妇住在物理实验室的办公室套房(爱因斯坦也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于是爱因斯坦便睡在沙发上。法兰克回忆说:「对于这么有名的人可能不够好,但又很适合他喜欢简单生活的习惯,以及爱违反社会常规的倾向。」

那天傍晚爱因斯坦演讲完后,由物理系举办一个小型招待会,有些人讲了些很感性的话。当轮到爱因斯坦回应时,他跟大家说:「与其讲话,不如我为各位拉一首小提琴,或许会更愉快又更容易了解。」于是他拉了一首莫札特的奏鸣曲,让法兰克称赞说:「其简单精准令人加倍感动。」

他从布拉格搭火车到维也纳,那里有三千名科学家和兴奋的群众正等待听他演讲。主办人在车站等他从头等厢下来,但是没找到人,他望向二等车厢的月台,还是没找到人。最后,爱因斯坦慢慢从月台最远端的三等车厢走过来,像是一个巡回表演的音乐家一样自己拎着小提琴盒。他告诉主办人:「你知道,我喜欢坐头等车厢旅行,但是我的脸孔现在太出名了,在三等车厢比较不会被打扰。」

他告诉仓格尔说:「由于名气,我变得越来越笨,当然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在为《泰晤士报》撰写介绍相对论的文章中,爱因斯坦幽默地暗示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他写道:「运用一下相对论,今天在德国我是一名德国的科学家,在英国我是一名瑞士犹太人。若我开始被讨厌时,那么情况便会颠倒过来,对德国人来说我会变成一个瑞士犹太人,而对英国人来说我则变成一个德国的科学家!」

这并不完全是玩笑话。就在成为世界闻人几个月后,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原本他被告知一九二年初将会获颁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优等金牌奖,但是一群英国纯正的爱国分子反对,强迫撤回此项荣誉。更不妙的是,他的祖国出现一小帮日益壮大的团体,认为他是犹太人而不是一名德国人。

「孤独的旅人」

爱因斯坦喜欢说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虽然笑声像是海豹在吠,很具感染力,不过有时却是冷得刺人。他喜欢跟大家一起演奏音乐、讨论想法、喝浓咖啡与抽刺鼻的雪茄,但隐约中却筑起一道墙,连至亲好友都被他排除在外。

他不喜欢受拘束,对家人也很冷淡。然而他喜欢与有知识的伙伴一起共事,也有一辈子的朋友。他对身边接触的各种年龄与阶级的人都很和善,与同行和职员也能和睦相处,对人类全体有热切关怀的倾向。只要不对他有强烈的需索或情感负担,爱因斯坦很容易与人建立友谊,甚至是感情。

冷热交替的特质让爱因斯坦在面对人世时,产生很奇特的疏离感。他省思道:「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总是与我不需要与人类社群建立直接关系形成明显对比。我是一个真正『孤独的旅人』,从来没有全心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是最直接的家人。当面对这些情感连系时,我始终保持距离感,我需要孤独。」

爱因斯坦对疏离的渴求也反映在婚外情上。只要女人不要求名分,让他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如,他不排斥露水姻缘。但一旦让他害怕失去独立,他就会竖起一道防护罩。

这种情况在与家人的关系上更明显。再婚不久后,爱因斯坦到苏黎士看儿子。那时汉斯十五岁,宣布他要当工程师。

「我认为这念头很不好,」父亲和叔叔都当工程师的爱因斯坦说道。

「我还是会成为一个工程师,」儿子回答说。

爱因斯坦怒气冲冲走了,父子关系再度恶化,尤其是他收到汉斯一封口气恶劣的信件之后。爱因斯坦写了一封痛苦的家书,对次子爱德华说道:「没有一个好人家会写这种信件给父亲,我很怀疑会再跟汉斯重拾关系。」

那年后来,爱因斯坦又和长子恢复通信,话题从政治到科学都有。他也感激马里奇,还开玩笑说她现在应该比较快乐,因为不需要忍受他了。爱因斯坦写道:「我计划很快来苏黎士,我们可以将一切不愉快抛诸脑后。妳应该享受生命的赏赐,例如很棒的孩子、房子,以及庆幸和我离婚了。」

汉斯到父母亲的母校苏黎士技术院学就读,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他在一家钢铁公司找到工作,然后回到技术学院当研究助理,学习水利河川学。特别是在他考试拿到第一名之后,父亲与他讲和了,更为他感到骄傲。一九二四年爱因斯坦写信给贝索:「我的阿尔伯特已经变成健康强壮的小伙子了。他是一个堂堂正堂的男人,是一流的水手,而且谦虚可信。」

爱因斯坦最后终于对汉斯说了同样的话,强调他决定当工程师也许是正确的选择。他写道:「科学是一项困难的专业,有时候我很高兴你选择一项实际的领域,不需要寻找四叶幸运草。」

相对论与毕卡索的抽象画

为时近三世纪,牛顿以绝对确定性与法则为基础的机械宇宙,形成启蒙时代与社会秩序的心理学基础,相信因果关系、前后有序甚至是责任。现在诞生一种称为相对论的宇宙观,指空间及时间与参考架构有关。这明显是去除确定性、抛弃绝对的信仰,在某些人来说好比是邪端异说,甚至是无神论。史学家詹森(Paul Johnson)在综论二十世纪史的着作《现代》(Modern Times)写道:「这个新概念是一把刀子,让社会从传统定锚处切掉漂走。」

世界大战的恐怖、社会阶层的崩溃、相对论的来到以及对古典物理学的明显破坏,这一切造就了不确定。在爱因斯坦的理论获得证实的消息传开后,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家普尔(Charles Poor)也在同一星期告诉《纽约时报》:「过去几年来,整个世界处于不安的状态,心理与实际上皆如此。战争、罢工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等实际层面的不安,很有可能是底部更深层动荡的具体表现,这股不安的精神气息也渗透进科学了。」

受到大众对爱因斯坦思考的误解而非忠于其思考,相对论间接与道德、艺术和政治上一股新的「相对主义」产生关连;「绝对性」的信仰式微,不仅是时间与空间,也包括真理与道德。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篇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社论「攻击绝对性」中,《纽约时报》很担忧「所有人类思考的基础都已经遭到破坏了。」

在二十世纪初热气滚滚的现代化大汽锅中,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社会酝酿涌现的观念与情感之间具有更复杂的关系。达雷尔(Lawrence Durell)在小说《巴撒扎》(Balthazar),透过主角宣告:「相对论的主张,直接造成抽象画、无调性音乐和没有形式的文学。」

当然,不能说这所有事情都跟相对论直接相关。相反地,它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奥妙的互动。在历史上,有些时刻诸多力量会共同塑造人类观念的变迁,这在文艺复兴之初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曾发生过,在启蒙之初又再发生一次。到二十世纪初,现代化因打破旧思维的侷限而诞生,发生一种自燃现象,包括爱因斯坦、毕卡索、马蒂斯、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乔伊斯、艾略特、普鲁斯特、狄亚格列夫、佛洛伊德,维根斯坦等诸多创新者,他们的作品似乎打破了古典思维的束缚。

在《爱因斯坦与毕卡索:空间、时间和造成大破坏之美》(Einstein, Picasso: Space, Time, and the Beauty That Causes Havoc)这本书中,科学哲学史学家米勒探索是何种共通泉源,创造如一九五年的狭义相对论以及一九七年现代主义杰作的「亚维侬姑娘」。米勒指出两人都是魅力十足的男性,「然而却都偏好情感疏离」;他们都感觉到他们各自的领域某部分有问题,也同样受到同时性、空间与时间等主题的启发,尤其是庞加莱的着作。

爱因斯坦被许多现代主义艺术家和思想家视为灵感泉源,即便他们并不了解他。艺术家歌颂「从时间秩序自由解放」这类概念时更是如此,例如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的结尾便放上这段话。一九二一年普鲁斯特写信给一位物理学家朋友:「我会多么乐意和你谈论爱因斯坦!我不懂数学,没办法了解他理论中的任何字,(然而)我们对于使时间变形似乎有相似的看法。」

一九二二年现代主义革命到达巅峰,那年爱因斯坦赢得诺贝尔奖,乔伊斯的《尤里西斯》与艾略特的《荒原》也在同年出版。五月在巴黎富丽酒店有一场为《狐狸》首演举办的午夜宴会,这齣芭蕾舞剧是由史特拉汶斯基作曲、狄亚格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史特拉汶斯基和狄亚格列夫都在场,毕卡索也出席了,另外还有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他们「正在破坏十九世纪文学的确定性,如同爱因斯坦正在对物理学革命那般确定」。曾经定义古典物理学、音乐和艺术的机械秩序以及牛顿法则,不再统治世界了。 


  • 爱因斯坦考几分

文/李家同(静宜、暨南、清华大学荣誉教授)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科学家,甚至被认为是继牛顿后最伟大的一位,他的天才形象深入人心,写的论文不仅被张贴在百货公司橱窗供众人争睹,同时代的重要人物也常常被问,懂不懂相对论在讲什么,而记者们更是一抓到机会就要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弄得爱因斯坦有次跟朋友说,「现在每个车夫和服务生都会辩论,相对论究竟是不是正确的。」

燃起许多人尤其是非研究者对科学理论好奇与热情的爱因斯坦,却一直被传言从小数学不好,甚至有老师认为他反叛成性,断言他成不了气候,作者艾萨克森特别查证此事,结果爱因斯坦不仅没有数学不好,他甚至乐在其中,喜欢超前自修,十五岁前就会微积分。不过即使有天分,爱因斯坦始终不是第一名的人物,高中时法文与化学还被学校要求课外辅导,但爱因斯坦的父亲接到通知时,却说自己习惯儿子有的成绩很好,有的成绩普通,不会特别在意。

我们一天到晚说爱因斯坦最大的优点是他能独立思考,所以我们也成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我最反对这种想法,因为在我们独立思考以前,一定要有学问,没有学问的独立思考,仅仅是胡思乱想而已。我们要学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以前,必须先将数学学好。

我们看到伟大的科学家,都会想到创意,也羡慕他们伟大的创新能力,而往往忽略了伟大科学家都是有学问的人。爱因斯坦的创意固然特别,他的数学造诣其实非常好,这是值得大家重视的。


  • 又见爱因斯坦

文/高涌泉(台大物理系教授)

爱因斯坦如果还活着,到了今年318日,就是130岁的老人了。130年有多久?拿1831年出生的物理大师马克斯威尔(他是爱因斯坦心仪的英雄)来对比,我们今天回头看爱因斯坦,就好比1961年的人看马克斯威尔,而当时马氏早已是写进历史的古人,除了他的贡献还人人称颂之外,马氏的一生大约只有科学史家在意了。可是爱因斯坦对我们来说却彷若不久前依旧在世,除了也写进了教科书的功绩之外,其为人、面貌还是十分清晰,一点也没有褪色。这种持久发光的人物,历史上没几个,科学家之中,爱氏之外,就是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少数几位了。

4年前我们才大肆庆祝过爱氏于1905年的伟大成就、才宣扬过他传奇的一生:大学毕业后无法立足于学术界,却于26岁之龄,在瑞士专利局审查专利之余,提出狭义相对论、光量子、E=MC2、布朗运动理论等震撼物理界的思想;继而在1915年底完成了被赞誉为「最美丽理论」的广义相对论;公开和亲近的同僚唱反调,反对德国军国主义;流亡美国后于1939年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促其注意原子能在军事上的用途;在母亲反对之下爱上大他3岁多的同学米列娃,两人的私生女交他人收养,娶了米列娃后终于又嫌弃她,以预期中的诺贝尔奖奖金为赡养费和她离婚;虽然身为量子论的开创者之一,却一辈子拒绝接受量子力学思想;晚年踽踽独行,「虽千万人,吾往矣」地埋首研究统一场论。这是小说家也想像不出来的一生!

知名记者兼作家艾萨克森也染上了爱因斯坦热,他花了数年工夫,翻阅了原始文献,访问了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撰写出这本最新传记。在此之前尽管爱氏传记众多,内行人最推崇的是物理学家派斯(A. Pais)所写的《上帝的心眼不易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一生》。派斯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爱因斯坦共事,本人又熟知爱氏的工作,所以能够以内行人的角度,正确地描绘爱氏的科学。但是派斯的书出版于1982年,故未能放进最近20多年来对于爱氏的研究成果,甚至连爱氏有私生女这回事也未提到。

艾萨克森曾任CNN董事与《时代杂志》主编,写过广受好评的《富兰克林传》,文笔一流,所以此书十分好看。但是我在意的是非物理出身的他能否精确地呈现爱氏的科学,又能否涵括最新的材料。他没有让我失望:譬如说,科学史家在研究爱氏笔记后,对于爱氏如何发现广义相对论的最新心得,艾萨克森写进了本书;此外,物理学家如贝尔(J. Bell)对于爱因斯坦晚年于量子力学的批判(EPR吊诡)的评论也出现于书中。这些都在派斯的书中寻不着。

爱因斯坦是有趣但不见得是好写的人物,艾萨克森没有砸了自己的招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