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CCTV》(2)

 清轻 2010-11-20

或许是有人担心,我们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

  电话依然不响,我打开电脑,网络上已是众声鼎沸,让人痛心的是:几乎一边倒的网上留言都在幸灾乐祸。当时,还不知到底有多少生命逝去,也不知这些生命中,会有多少华人,然而可能是美国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情才刚刚过去几年,因此,一种愤怒本就无从消解,“9·11”意外地到来,给了很多人一种解恨的感觉。然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漠然。看着这些留言,我在想:如果一会儿直播,我该怎样说,又该怎样去追悼生命?
   然而,我注定不会有这个机会,“9·11”事件的直播,将注定不会出现在CCTV的屏幕上,也因此,CCTV将长久背上一个自己根本背不起的重负。
   电话终于响了,这时,各个媒体的直播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电话是时间打过来的,内容同样很简短:“洗洗睡吧,没戏了,不让直播。”
   我听得出时间的无奈与痛苦,我当然也听得出CCTV人此前的争取与请求,但是,一切都必须戛然而止。
   作为一家媒体,即使是CCTV,也天然地对新闻大事件有一种直觉的渴望,它自己要放弃这个报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主管新闻的副台长罗明,当时正在美国,事情发生后,他迅速确定事实真伪,然后便火速与家里联系,希望为有可能的报道提供支持。
   然而,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是有人担心,我们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正的历史。
   那一夜,我几乎无眠,而我相信,那一夜,在CCTV内部,无眠的人,绝不只我一个。
   8年后的2009年,我去做“岩松看美国”,在华盛顿,有一个新闻博物馆,里面的一个展板上,是2001年9月12日,也就是“9·11”发生后的第二天,世界主要国家最主要报纸的头版。几乎是同样的选择,不管哪一个国家的报纸,头版都是昨天发生的“9·11”。而唯一的例外,是中国的一张大报,头版头条是别的内容,“9·11”只是一个小豆腐块,藏在其他的文字之中。
   这一个“例外”是如此地刺眼。看来,美国人并没有领我们“大气”的情,反而对这“例外”迷惑不解。
   那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却遗留了一些“伤口”在遥远的中国。然而,也该感谢这“伤口”,让人们开始集体思考媒体的职责与本分。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大姐对我的指责,是一种期望之后的失望,是一种超越了自身利益的良知与责任,我将终生铭记,虽然有时,仅仅有我一个人记住是不够的。
   2009年元宵节的晚上,央视新台址配楼突遇大火,火光映天时,我被堵在与它相距30米的马路对面,几十分钟的时间,我虽然寸步难行,却被迫看着那火势从小到大,当然,也看到路边人群中复杂的表情。
   由于那天是元宵节,《东方时空》老《东方之子》节目组聚会,那是我作为电视人成长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空间,也是天南海北电视人当初因理想而聚集的地方,所以,大家彼此情感很深,再加上每个人也都有着现实中激情不再的诸种不如意,聚会便更有感召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