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别气阻与纠偏

 华夏董氏大全 2010-11-21
识别气阻与纠偏
 作者:左临溪  文章来源:气功网   


本文简介: 识别气阻与纠偏

       一、气阻前额不一定都是偏差
        气阻前额的现象,在气功锻炼的人中常有发生。一般人将这种气阻现象都归咎为练功操作不当出了偏差。其实气阻前额的现象,固有属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偏差,但也有因慢性疾病经络气道塞滞,气血不畅而产生者。所以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兹引病案一则于次,以资佐证。
        叶XX,男,42岁,浙江省瑞安市XX医院皮肤科医生。因患坐骨神经痛,于1987年学练真气运行法。半年后自觉有一股真气沿督脉行走,顿觉精力倍增,坐骨神经痛也减轻。因此练功更为努力,期望出现更佳境界。但不久每次练功后总觉真气停于两眉间的印堂,眉上前额胀重不适。渐渐扩及整个前额,胀痛难受。开始仅练功时及练功后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即使不练功时,只要身心一安定,就会出现这种前额气阻胀痛。真气运行法的气功师认为是练功意守太紧、太重引起的偏差,嘱其似守非守,淡化意守。但没有效果。有的气功师要其改守足心涌泉穴,引导真气,向下排放。这样练功时似乎气阻稍弱,但平时只有不停的工作劳动时才觉好些。若看书写字,或稍事安静休息,前额仍是气胀疼痛。经医院各种仪器检查,前额并无病症。医生们认为是官能症。停止练功后,症状不见减轻,反而日趋严重。因此,终日陷于“气功偏差”和“官能症”的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心神不宁,精神疲惫,身体日渐瘦弱,影响工作和学习。自忖身为医生,在医院工作,精神正常,不象是官能症;如果是气功偏差,停功已4年,各种纠偏方法都试过,也应该自然消失,为何久缠不愈?他带着痛苦和疑问于1992年3月从浙江来上海找笔者。希望能与他测气查病,弄清病根,解除痛苦。
        经仔细测气查病后,发现他患有慢性鼻炎,病域经络气道闭塞,前额和头顶积有大量滞气。断定气阻前额的现象是慢性鼻炎引起的。患者也承认曾患过鼻炎,不过时间不长,看来是病根未除。既然不是练功操作不当引起的偏差,所以改变操作方法不能消除。意守涌泉只能暂时排除部分真气,不能排除所有真气。况且练功有素之人产生真气的功能较强,今天排除,明日又会再生。工作劳动时,真气向四肢及躯体分流,督脉气流减少,所以气阻前额现象不出现,看书、写字身心安静时,四肢躯体的真气,经督脉和任脉向丹田反流。督脉气流量大增,至鼻梁因鼻炎经络气道闭塞,气流受阻,壅滞前额,所以产生前额胀重疼痛。遂按照治疗鼻炎的方法给他治病,并为他打开闭塞的经络气道,疏通任督渠道,气阻现象立即消失。笔者鼓励他继续练功。同时传授自我点穴、按摩、导引治疗鼻炎之法,回去后又自己治疗。经过两次治疗和指导,病人自我感觉良好,欣然返浙。
        二、前额凝气的即刻纠偏
        在一次练功中,我正全神贯注地练着,忽觉一股气冲上左面颊,直上至左半额头。我立刻意识到可能出偏了。于是试图以继续练功来消除它;但这股气不仅未散去,反而由左而右,顿时整个额头都凝集了气,重如铅块。我立即停功,意守涌泉,想用意引气从涌泉泄出。数十秒后,未觉减轻。便改守丹田,意想全身之气贯入丹田。两分钟后,觉得舒适多了。但祖窍及其周围仍有凝气,而且意念稍一到祖窍,便觉得难受。于是,我又意守双劳宫,这样又约过了2~3分钟,气渐散去;额头顿觉轻松。我继续意守劳宫,片刻即止。稍事休息,便接着练功,未再出偏。笔者体会,在平时多读纠偏和功理文章的同时,在具体的练功实践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不能生搬成法。
        三、“安全气功”消除额前凝气
        笔者习静养气功已逾两年,自觉已通小周天。但近四月来,由于练功时环境喧闹和情绪低落,导致气机运行紊乱,久而久之,气团云集于以印堂为中心的头顶、前额和鼻梁之间,大有泰山压顶之苦衷。令我倍感焦虑。后经我采用“安全气功”纠偏,始得治愈。
        预备:采用仰卧式,全身放松,双眼微闭,舌尖轻舔上腭,鼻吸鼻呼。
1.引丹田真气至会阴,这时呼气,腹部逐渐隆起,胸部渐渐凹陷;当真气透过会阴时,提肛吸气。
2.引真气顺督脉上升至百会穴,这时吸气。同时,轻轻往上略仰一下头,两眼向上内视百会,然后把头低下,两眼同时下视,并用左手中指沿百会、印堂、鼻准、嘴唇、喉头、膻中至丹田的任脉一线缓缓移动。注意:在作这些辅助动作时,意念要随同一起导气下行,做到“以意领气”。
然后,重复做第1、2式。
        四、额前凝气消除
        我在一次练功中,因受惊而出了偏差。额前凝气,就象贴着一块膏药,无论看书、睡觉,都受影响,用手按摩稍觉轻松,但过后又恢复原状。经过练功自疗,方得解除。其法如下:
1.采取坐式或站式,全身放松,意存丹田,意想空中有温水从头顶倾下,洗掉身上的污秽,洗去一切杂念和烦恼,整个身体如水晶般明澈、无瑕;再意想有一条清溪(恰如额前凝气一般大小)从百会流向患处,经脸部,向下流。如此反复多次,自有轻松感。
2.采取坐式或卧式,全身放松,有如睡在水中,微有快感;又想象自己睡在蓝天底下,自己的头颅仿佛成了天空下的一个小湖,平静如镜,闪发清辉;过一会儿,再意想湖心有条小鱼(注意:要觉得小鱼是在患处),尾巴一晃,波粼就一圈圈向外扩散。如此反复练习,不适感自会消失。
        五、消壅祛滞法两则
        练功中姿势不当,不能很好地放松,或意念不适当,很可能出现气壅之弊。其症状,或颈项胀痛,转侧不利,或肢体关节疼痛,或肌肉某一部位疼痛等。如此其气必壅于十二经某经,或壅于十五络某络,或壅于经筋等等。气壅则气血周流不畅,疼痛乃属必然。纠正的方法无非是壅则导之,使气行通畅,则壅可除,疼痛可解。方法便是按真气运行法的要求,取卧式、站式、坐式皆可。
        1.十二经流注法:全身放松,心无杂念,以意念引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意想气按十二经流注顺序而行。沿途经过本经所属各穴而流注,可能有的人无气感,只要意念到了亦可。沿途经过本经所属各穴而流注,如手太阴肺经,默想“起自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两腋下→中府→云门→天府……直至是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相接续”,共将十二条正经循环完毕为止。十二经流注顺序可参见各针灸书籍,如有必要,还可加做任督二脉的循行,也就是小周天路线。要注意的是,意想每一条经脉或穴位,都应是形象想象,而不是文字想象,所谓形象想象就是意念中想象每一经脉在身体上的实际循行,而不是单单背诵“起自中焦,下络大肠……”。用此法纠正气机壅滞,笔者体会是效果颇佳。如患者无经络、穴位等基础知识,会觉得有些繁杂,那么可练下一种纠偏法(当然,有经络、穴位基础知识者会毫不费事,并可一举两得,兼背经穴而不会忘记)。
        2.意气鼓荡法:意想腹部如一气球,随呼吸而带动胸腔鼓荡。吸气时鼓腹,呼气时则随气之呼出而腹部相应地自然收缩,如气壅上肢,则同时意想两上肢各如一气球,随呼吸而鼓荡;如气壅下肢,则同时想两下肢各如一气球随呼吸而鼓荡。胸腹部乃手足三阴经交接循环之地,六阳经也多有支脉循环,更有十二经之海”的冲脉和“阴脉之海”的任脉及带脉等,全身经络,如大地之江河渠泽分布,腹部鼓荡,则全身气血如百川入海,数次鼓荡,则壅滞必可消除。这里应该注意两点:1.鼓荡时应以腹带动胸,勿以胸带动腹,否则旧症不除又添新症。2.鼓动之力是在自然呼吸的基本上微微用意引发即可,过大、过小皆非所宜,亦不可过频,恐生弊端。以每分钟14~16次为宜。
        六、气盘头顶治法
一次,我在乘电车的半小时里,坐练小周天,不知何故气冲上头一直下不来,头上如缠上了一条松紧带,很是难受。意守丹田、涌泉及慧功收功法,均无济于事,干了一下午的重活,减轻一些;一想起头顶,气又马上聚到一起,人们把手放在我的头周围,还出现电麻感。第二天早上,我照常到公园练大雁气功,当练到飞荡、贯气颤动时,头顶气感、明显减轻。故练完功后,我全身放松,意想头顶气在率谷分成两半圆。然后,两手往百会穴贯气,催气下行。前半圆从印堂沿任脉冲出涌泉,后半圆从督脉过涌泉直入地下,大约两分钟,又从涌泉吸气归入丹田,最后默念慧功收功的语言:“神返身中气自回,反观内视小腹腔。听一听,看一看,小腹腔内有什么?达到回阳不漏。”此时,千万不要想头顶任何地方。待全身气感消失后慢慢睁开眼,顺经轻轻拍打,头顶气感竟全部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