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六拓展材料1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林中小鹿 2010-11-22
专题六拓展材料1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李荣
摘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数学教育中经常论及的问题。由于数学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因而具有预设性。预设是指在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定计划或方案。这是教师们颇为熟悉的工作,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再据此设计教学方案。在方案中教师会对重点问题或学生容易产生障碍的难点问题作预先思考与设计:怎样提问,怎样引导,怎样讲解,估计学生会产生什么反应,教师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这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生成也就是动态生成,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经验、思维、情感等的参与与影响,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活动或探索中,有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教学发展的过程。有的生成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计划之中,有的生成脱离或超出了教师的预计。这是由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学过程的发展具有多种可变性。而课堂教学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从而使教学呈现出动态与开放,因而就可能产生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由于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因而教学要讲究实效性。因此教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动态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利用学生的生成(正确的或错误的),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包括一些优质课、观摩课,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生成,把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流”,任由学生信马由疆,发散得漫无边际,导致教学目标不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教师较多地注重自己预设的教案,把课堂变成教案剧的表演,学生的活动变成了教学的点缀。当学生的探究没有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时,教师就急于上阵,抛出一个个问题,连环套似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定的目标,或干脆就自己讲解。这两种现象说明如果教师深陷于预设的巢穴中,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维,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因此我们应在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心理历程,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应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动态生成。
其次,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才可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互动的课堂,会不断生成许多意料不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预设与生成的动态统一。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前提。
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需要教师心中有教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知识落到实处成为可能。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思考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教师要对教材作全面分析,明确本课包括哪些知识点,与前后教材有何联系,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有何活动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确立能力与思维目标等。这当中,前者是显性的,具体的,后者是隐性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心中有数,才能对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正确的判断,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引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弹性教学方案,是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键。
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像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此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这一设计要求,较之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教学方案的风格来说,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四、落实教学目标,是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结果。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师生间形成积极的双向互动,生生间的双向互动,使课堂呈现多元、变动态势,但又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全过程,故这样的课堂是有序而非任意的,是务实而非浮华的,因而教学目标必然是落实的。当我们的数学课堂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时,教学活动就会呈现出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同时也就凸现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正是由于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