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大学》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4

为什么要读《大学》

(代序)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春秋时期,写定于战国时期。按传统说法,《大学》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少孔子四十六岁)。《大学》其实就是指关于人生的学问,指做人的学问,指端正心态的学问,弄懂规律的学问。

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人生快乐。因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使自己快乐,同时也使别人快乐!自己身边的亲人都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宗教都把快乐放在死后,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却要求我们现在现世就能快乐。怎么能快乐呢?学习,今天我们就从《大学》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是什么?就是客观规律。明德,即是明白人与自然的道路和规律,我们知道,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路,各自遵循自己的道路。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天和地既然有道路,大自然既然有道路,那么所有的这些道路都会有其不同的运行变化规律,人类生活在这个天地间,生活在这个大自然间,就必须要懂得这个天地和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而只有懂得了这些道路和规律,才能知道人类的道路和规律,才能知道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道路和规律。

那么人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在亲民”也就是说,大学之道在于亲近人民。为什么要亲近人民?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而我们现代人,只有自我意识,丧失了群体意识: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视我的幸福为最幸福,视我的痛苦为最痛苦,视我的利益才是利益,所以我们现代人生活得很累很苦。这就是我们丧失了群体意识的结果。在很原始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国家的起源。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没有人民的国家也就不成其为一个国家,没有人民的企业也不成其为一个企业,没有人的家庭也不成其为一个家庭。所以,人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么样亲近人民呢?那就在“止於至善”至善是什么?就是停留在那周密的善的境界。国家既然是由人民组成,国家的统治者也就必须要与人民保持亲近的关系,而保持亲近的关系则在于“与人为善”。因此,知道了停留在善的境界而后才会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善的方向走,坚定不移而后心里才会清静,内心宁静而后才会安然不乱,安然不乱而后才会思虑周全,思虑周全而后才会有所得。

为什么要与人为善呢?前面说过,人是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生存的,人都要依靠群体。人的衣食住行,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群体。这就叫懂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走近大的学问的道路了。

那么大学还讲什么呢?讲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混乱了,但枝末却是治理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就如商纣王,心性如此残暴荒淫,很难想象殷商王朝被他治理得很好。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正如他看重的人冷淡他,而他所冷淡的人反而看重他一样,这样的事从来不会有的。也就是说,如果商纣王一心为了人民,看重人民,厚待人民,人民会冷淡他吗?而商纣王冷淡人民,一心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声色犬马,酒池肉林;那么人民会看重他吗?绝对不会!所以,一个领导人、一个统治者,如果不以人民为重,人民也就不会以他为重。就拿在家庭里面来说,处处事事都是大男子主义,家长作风,夫妻间不平等、兄弟姐妹间不平等、父母子女间不平等,那么他的家人会看重他吗?能指望这种人在单位上也与下级平等吗?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平等,也就等于没有修身。这就是人际关系间的对等原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规律。

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是相同的,其规律亦是不一样的,有的曲折,有的平坦,有的艰难,有的苦难,各不一样。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或快或慢,或停下来休息不走了,或者越轨了,甚至走上了岔路了,全在于个人自己。至于道路上出现的绊脚石、大山、河流、沟坎等困难,也是由自己去克服。至于道路上出现的财富、名誉、地位,也要看自己是否会辨别,是否去获取、去占据。所以,明白规律,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也就很重要了。

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植物的根本和枝末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都有根茎和枝叶,没有根茎而光长枝叶花果的植物是没有的。而人的根本呢?人的根本就是学问和本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的过程,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需要学习。太阳在运转,地球也在运转,人世间瞬息万变,凡事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生、问世,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学习行吗?我们不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行吗?所以《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学习而又经常不断地调节自己,每天根据新情况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有不喜悦、不愉快呢?如果一个人不会调节自己,不会调整自己,有了固定的形态和心态,那么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每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环境、新的情况,他就不能适应。如果他要求环境来适应他,要求别人都来适应他,那就是痴心妄想了。环境就是这个环境,而且是经常变化的环境;宇宙就是这个宇宙,而且是经常变化的宇宙;它们是不会来适应某一个人的。而人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每个人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大部分的都是只想着自己,视自己为最重要,视自己的幸福为最幸福,视自己的痛苦为最痛苦。因此,要求别人都来适应自己,也是不可能的。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学问,就等于一个人没有根本;而没有根本,只有一点点知识,那生活得就很艰难了。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知识就随着要更新,就象植物开花结果一样,根茎在,它就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然后又不断地开花结果落叶,反复循环。而没有根茎的植物,顶多开一次花结一次果而已。这就叫“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根本上是混乱的,然而枝节上却治理得很好,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植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出生了也就意味着终是要死亡的,这是地球上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因为要死亡而不出生,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恐惧和害怕死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人生的规律是由出生而成为婴儿,然后是少儿,然后是青年,然后是中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这中间还有天灾人祸、疾病痛苦,爱情友情等等。知道并深刻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各个有利时期,利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从事最有利的事情。比如少年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要想去挣钱就很不利。然而很多人基础尚未筑好,便急着要去闯荡社会,那显然就是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不愿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历史的经验,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而去闯荡,结果是到了老年才知道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摸索出一点点人生经验古人早已讲过,此时悔之晚矣。中年壮年时期是上有老下有小,是挣钱养家糊口的时期,是人生享乐的时期,这个时期去学习本事和研究学问,显然也是不利的。所以从周文王到老子到孔子一直都在讲要明白这个明白无误的规律问题,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

这就称之为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态。”而端正心态就在于学习而且经常调节自己,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使自己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使自己心中充满仁爱,用智慧,用真诚,寻求到与人相互交往的最佳行为方式,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这也就是人生的规律。

古代想要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个国家。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专一;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专一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格物”,在于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

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而后,也就是说,认识到事物的根本后,这个根本就是群体意识,就是亲近人民,就是与人为善,那么我们才可以知道周密与周到,知道周密与周到而后意念才会诚挚专一,意念诚挚专一而后心性才能端正,心性端正而后自身才有修养,自身修养而后才能使家族里的人平等。齐家就是平等,为什么要平等呢?平等并不是不要等级,而是要在这个家庭家族里面的行为规范面前平等,在国家法律面前平等,这个平等实际上就是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领导人、管理者就瞧不起下面的人,就不尊重人。因为一个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只是社会分工不一样而已。所以,做到这些,家族里实行平等而后整个国家才能治理,国家得到治理而后天下才有太平。全部《大学》就紧紧围绕着这一人生“规律”主题而展开。详细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不同阶段,尤其是强调了个人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那么,在读了《论语》之后还要不要读《大学》呢?当然还需要读!正因为曾子认为在“明明德”、“正心、诚意”这些问题上《论语》没有完全说清楚,所以才写下《大学》。“明明德”是什么?就是要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在于亲近人民;在于停留在那周密、周到的善的境界。古代想要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衡量事物的原理。

 

 

 

武艺

第六稿

20098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