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鼓励孩子交朋友
在家庭中,父亲究竟该做一些什么呢?如果父亲恰好工作一直非常忙碌,现在看儿子跟妈妈粘得很紧,也希望儿子能够跟自己亲近一些,无奈就是没有时间。这时就可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的男生多交往。社会是很大的缓冲系统,不管家庭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孩子是面向社会的,是愿意在社会上交朋友的,他就会得到补偿,也会得到修整,会通过同龄孩子的行为来修整自己的行为。尽管男孩心中没有父亲的形象,但是如果他能够在社会上结交到其他的男孩或者男老师,或者去崇拜一些男性的形象,照样可以成长得很男性化。
对男孩子的引导,父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亲不管多忙,哪怕是国家的主席、总理,也应该至少一周有一个半天来陪孩子玩,是玩,而不是教育他。这半天完全由孩子来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里,孩子让爸爸干什么就干什么,由此来补偿孩子对父亲的需求,这个方法的效果很不错。可能会有一些父亲,的的确确每周也抽出时间了,但却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应该把自己交给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于被爸爸妈妈保护得很多,本身社会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八岁的时候,让他去结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旧会觉得很难适应。虽然很难适应,但还是要适应,走路再难也得走,不能退。社会适应不是退回家庭就能解决的,必须要面对,要社会化,要社会化就要接触社会的人,这是不可调和的,除非一辈子在家里面躲着。
要是遇到孩子交朋友比较困难的情况,就要给他鼓励,要不停地说,“你看那孩子不错,很像你,你们之间一定很……”。有些时候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把同学邀请到家里来或者支持孩子到别的家庭去串门。中国社会不是很讲究家庭聚会,西方社会孩子的交友很丰富,可以课外交友,也可以开Party,组织家庭聚会。文化也是可以学习的,现在的文化都在交融,我们也主张孩子和一些同龄的孩子交往,跟同龄孩子交往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包括家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现在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情感,但这个情感在孩子的发展中非常重要,所以父母可以鼓励他从社会上同龄孩子那里获得兄弟姐妹的情感。
从父母方面来讲,从孩子两岁开始就要鼓励他尊重、喜欢别的小朋友。家长应该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除非他是科学家,像陈景润这样,不需要什么太多的交往,只要专心科学就行了。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必须学会普通人的生活技术,和人交往就是很重要的技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如果孩子初三还不能和别的孩子交往,家长也不要太着急,偶尔提醒提醒就可以。往往是这样,越想交朋友,越交不上朋友,顺其自然反而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当然,交朋友并不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就这个家庭来说,母亲要让孩子意识到,他这个年龄应该把一些情感、兴趣投向于家庭外部的人。把这个信息传达到就行,并不一定要疏远孩子。如果爸爸妈妈疏远了孩子,孩子仍然可以和爸爸妈妈保持亲密的话,那也是可以接受的。亲密的经验是学习获得社会情感的前提,孩子首先要能跟爸爸妈妈建立亲密关系,才可能学会跟别人亲密,这很重要。
李子勋支招:如何处理孩子和父母分离的焦虑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语言,指孩子在五岁前后一段为了对抗与母亲的分离焦虑而激发的依恋母亲的情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恋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如果孩子在五岁前和母亲形成稳定安全的关系,恋母期伴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感知方式会慢慢因为心身成长,被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取代,开始社会化过程,恋母的心理趋向也慢慢地潜抑,并在成长中转化为爱的动力,形成与人达成深层亲密的能力。如果妈妈忙着工作,忽视了孩子,或个性比较冷,不怎么喜欢孩子,不能给孩子及时的照料,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不容易与母亲形成稳定温暖的关系,恋母阶段的心理成长
也就无法完成。孩子会因此在潜意识里去寻求补偿,甚至过度补偿。比如总是渴望母爱,不愿离开母亲,害怕不被母亲接纳,对母亲的话过度认同等。
也有孩子用控制母亲的方式来表达恋母情结。为了让母亲变成自己需要的样子,做一些非理性的行为,用各种办法纠缠母亲。母亲不愿意满足他的需求时,就仇视母亲。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母亲过度依恋孩子,强化和鼓励孩子与母亲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无意识地控制、压抑、挫败孩子自立的能力,让孩子离开母亲就不行。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甚至结婚生子后还会需要妈妈参与自己的生活。这种情况的恋母不是纯粹心理学的恋母,而是混杂着对母亲的依赖和服从,内心可能有冲突与痛苦。
在上面的案例里,儿子与母亲间的亲情更像姐弟间的感情,是一种彼此依恋。依恋是典型的恋母方式,是孩子与母亲的习惯性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妨碍孩子的社会生活。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家庭存在恋母情结的状况。而且这个问题是妈妈听广播后提出来的,就更有可能是她对广播信息的误解。
15.孤独是金
陷入困境的男孩
我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心灵孤单、寂寞,很少有人爱我,我总是在心灵最深处抱怨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伤心的时候,总会躲到角落里哭,从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家庭服务员的角色,爸爸身体非常不好,年老体衰,家务都是我做。爸爸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家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总是面临雪上加霜的窘迫。在懂得了这样的处境之后,我拼命地学习,但忧愁总是缠绕着我,学习也总不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一样烦恼。在家里,当我向父亲要钱的时候,父亲总是唠叨我这不好,那不好,说我乱买东西,骂我骂得翻天覆地,还说我是无用的人,我的心就像插下了一根铁棒,感觉非常沮丧。我经常会怨恨父亲,因为他给我留下了很消极的影响,可我还是深深地爱着他,总是为他着想,但这种感情从来都是隐蔽的。在初中遇到学习的挫折,我总是想要默默的去奋斗,但成绩一直在下降。我并不害怕别人不重视我,我害怕的是会对不起父亲。
我该怎么办呢?在学校里我不喜欢跟同学交往,有时候能够开朗起来,但有时候又非常压抑,我是不是有毛病呢?我在伤心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我恨透了自己这样的生活绝境,我不知道在这样的现状当中,是能够交朋友呢,还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对这个男孩而言,很多困难要看我们怎么对待,如果把它看成挑战、锻炼、经验,就能够培养生活的能力,面临的困境也就不是困境。也可以把困难看成很大的障碍,比如爸爸的身体不好,挣不了更多的钱,生活境遇不好,就会让自己失去自信与自尊,万般烦恼、焦虑。
解决困境关键在于态度,认为问题是什么,它就会为我们显现什么。事实上,很少有小时候非常顺利的成功人士,他们回忆早年时,都会对曾经经历的苦痛困难表示感谢。没有那段让人困窘的日子,也不会学到坚强和坚韧,那是不良境遇送给人的很好的心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看看那些知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年轻时往往都经历过痛苦,没有父爱、饥饿、流离失所、亲人分隔等。痛苦常常使人觉醒,给人以力量,也让人知道奋斗。因为人的欲求有一种张力,当欲求被满足时,人往往比较松弛,没有进取心。这就是为什么富裕的家庭不要全方位满足孩子的物欲,而要让孩子处在欲求不满中,促使他为自己奋斗的原因。欲求不满的孩子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人。如果从小生活顺利,就很少会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这种思考正是对成长的激励。
这个孩子正处在困境中,但没有看到困难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如果只被困难的消极意义控制,孩子就会因此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比如不好好学习,放弃责任,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还以为那才是摆脱困难和痛苦的方法。如果孩子知难而进,越是环境艰苦,越管理好自己,过更有效率的生活,那么他将能够利用困境激励自己,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的目标。关键要看孩子自己如何对困境的意义做选择。
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有一种忧郁的味道,一个男孩子写这样的东西,像在做自我觉察,他在分析自己。从信里看出他是很压抑的,没有情绪释放的时候,不能开放自己,不能忘情地大声喊叫或者开怀大笑。对这样的孩子我常常会鼓励他建构一个强有力的兴趣来支撑自己,兴趣可以是体育运动,也可以是文艺爱好或者是对艺术的追求,兴趣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当然,他也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学之间建立感情,维持对社会的接纳与信任。如果什么兴趣都没有,同学之间也没有朋友就很不好,会失去心境缓冲的资源。一旦他喜欢某种运动、知识或者特定兴趣,他的生活就会突然舒展开来。
当然,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不一定适合广泛社交。有的孩子因为太孤独、太压抑就去找朋友,但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过多交往,他只能找到学习不好的同学,或者是不读书的社会青年做朋友,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着他玩,但是这样的玩有一种麻醉感,结果会越来越脱离学生的身份。所以建议在学校的时候,不妨培养运动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运动中心情舒畅,得到快乐的体验,产生幸福感,一方面又会因为多了一门技术而增加自信和喜爱自己。当然,学习与交朋友可以是不矛盾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在交往中可以切实地促进学习进步。
怎么跟父亲相处呢?父亲有病闲置在家,只能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能理解到,发火是父亲的一种心理需要,对 身体康复有好处,他的内心就要好受一些。人与人之间往往关系越好,距离越近,越容易彼此产生伤害。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不好的感觉告诉爸爸,爸爸批评或者无端埋怨的时候,他可以跟父亲说:“你心情不好让我很难受,我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不快乐!”不要说爸爸错了,不要在是非上跟爸爸争吵。孩子如果想让父母改变态度,关键要直接把感受说出来,比如“爸爸你这样说我,我特别难受”,让爸爸知道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是爱孩子的,下次发火就会有所收敛,因为人都有共情能力。
很多家长骂孩子的时候,是因为看到孩子没表情、没反应、无所谓,所以就一句话比一句话重,越来越厉害,直到孩子发脾气了他才收口。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跟爸爸说,“我很痛苦,我不快乐,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架就不会吵下去,因为这种说法不是批评。相反,孩子要是说爸爸说错了,爸爸就会强调,“我说错了吗,你上次干什么事情是不是也这样呢,你那次也是什么什么样的”,争吵就会继续。所以孩子一定要把感受说出来,让父亲能够体会到,这样父亲才会慢慢学会跟孩子说出有分寸的话。
李子勋支招:将单亲的伤害降到最小
生活在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心理建构会不会出现问题?如何避免?
很多专家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长大后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案例里的男孩,缺少母爱的关怀,今后在和女性的关系或者情感方面就可能出现一些麻烦。但是,这种可能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社会是一个资源系统。比如说,这个孩子没有妈妈,但是他有女老师,有像家长似的女邻居,他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补偿情感,而且父亲在没有妻子的时候还有代替母亲的功能,可以缝缝补补,给孩子做饭。所以不能绝对地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和负面影响。当然有些孩子会受到影响,但是大部分孩子,仍然会正常、健康地发展。客观地说,这个男孩在没有母亲的环境中长大,父亲多病,他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像女孩一样多愁善感,原因是两个太男子气的人是难以共同生活的。人的性格具有一种社会性或环境性,这是互动的需要。我们在前面个案里的男孩的信中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比较细腻的婉转惆怅。但这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幸福。
在欧洲和美国,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幸福,没有出现被大家认同的“单亲问题”。我们的文化喜欢给任何事物下定义,尤其是新事物。事实上,单亲家庭作为家庭的新形式,并没有真正的问题,只是文化假定了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长大心理会有缺陷。由于文化压力,很多单亲的孩子变得不正常。
那么,什么样的单亲家庭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困境?如果单亲一直处在婚姻的抱怨里,离婚以后心并没有离,还在
不停抱怨离开家庭的那个人,比如逼迫孩子去仇恨他的亲人,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受到心理创伤。如果一个亲人离开以后,家庭还是接纳他的,宽容的,而且鼓励孩子和离开的亲人继续交往,协助对方尽养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很小,甚至没有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