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5

 

第三章   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子曰:“中庸其至1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等的需要是很周密的,人民已经很少能够长时期保持着这种品行了。”

【说明】在举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后,子思接着又举了孔子说的另一句话。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之所以是一种人生规律,其是周密、周到的呀,人民已经很少有这种东西了。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为什么是周密和周到的呢?在《论语·雍也》中接下来还有一段: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能守中庸之道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能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广泛地博施于人而又能成就大众,这就更难了。所以子贡说“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是的,能这样做的人当然能算是仁人。但子贡想得太简单了,谁能够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都能送给别人?看到有人挨饿,就把自己的饭送给挨饿的人吃,自己不吃,乃至于饿死,有这样的人吗?这是连尧、舜那些圣人都做不到的。是的,尧、舜可以将帝王的位置让出,连一个国家都可以让给别人,这很了不起。但是,要他们把自己的饭碗也让出去,而自己饿肚子,这恐怕就做不到了。所以,孔子不提倡这样做。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要去追求那过度、过份的需要、需求,在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起来,在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就是一个仁人了。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饿了,也要想着别人也是饿的,自己冷了,也要想着别人穿的衣服够不够。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别人,或是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到别人,这样的人也就是有仁义的人。而且,这样做并不伤害自己。也就是说,在不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同时,尽力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也就可以了。如果是踩着别人的身体往上爬,捞取自己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损人利己,那就显然是不对的了。利人利己的中庸思想即是依据自己的个人性格和个人需要而生活,理解一个人对善恶品性的观点,理解他的意向,他的自由意志,他愿意或不愿意去做对他最好的事,理解他的责任感、道义感和正义感,才是孔子的思想。不过,这要遵循一种方式,使每个人都部分地依靠他人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而找到自己的自我实现。所以,只有保持着中庸的品德、品行,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境界。这就是周密而周到的中庸之道。

那么,为什么人们已经很少能够长时期保持着这种品行了呢?这也就是前两章所说的,私有制激发了人们的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又促使了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私有制所带来的副作用却是人们远远没有想到的。自夏启立国后,自孔甲始,君王们荒淫无度,至桀时更甚。到商纣王时更是“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格之法。”既然地位与财富能带给人这么多的身体感官的享受,有谁不愿意享受呢?有谁不盼望享受呢?得到舒适而且悠闲的享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因为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春秋时期是私有制发展的旺盛时期,财富的聚集,地位的提高,促使人们的需要、需求的野心更为膨胀,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无法满足那些诸侯邦国的君王们。这个时期的你争我夺,就是人们对需要、需求的无止境的渴望,于是乎巧取豪夺而弄得你死我活,国家才由此而衰败,人民才由此而贫穷。

人类的原始共和社会不值得提倡,然而人类的未来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就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看,人们已经意识到,拉大贫富差距,使富裕的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人更贫穷是不可取的。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的国家,人们已经在开始帮助贫穷而落后的人群。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未来社会必然就是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环境的社会。这不是所谓的妄想的“大同世界”,这是人类必然要走的道路。所以孔子和子思都认为,应该把生活方式保持在中间状态的需要理解为一种良好的品德、品行,使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社会才能安定团结,这个国家才能富强。

——————————————————

【注释】1.至:《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荀子·儒效》:“《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