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子与做戏

 书城问道 2010-11-25
面子与做戏
惠铭生
最近,我痴读《中国人的德行》一书,作者是美国作家阿瑟·史密斯。对于此书,鲁迅先生曾力荐“立此存照”;也有学者如是评价:“我读到这本书,心里长久地被刺激着,觉得被一种异样的利器,挑透了自己的隐痛。那是怎样刻骨难忘的感受!”当然,也正是由于当年史密斯的奔走呼吁以及《中国人的德行》出版,才感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国会议员们的“恻隐之心”,将庚款退还中国,创办了清华大学。
  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耐读的是《面子》那篇文章,虽然仅有1400多字,是全书中最短的一章,对我们民族的“病根”之一可谓鞭挞入里,入木三分,让每一个有自尊的中国人脸红,甚至愤怒!比如:“对中国人来说,永远不是事实问题,而总是形式问题”,“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等。
  中国人爱要面子,已植根于整个民族之心,根深叶茂,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从遥远的历史,到文明发达的今天,从官场到市井,到处都是大舞台:从懵懂孩童,到青年,到老年,几乎人人都是天才演员。皇帝,最忌讳的是触了“龙颜”。当官的,要是不喊他“大人”、“老爷”或者局长、处长甚至小股长等级别称谓的,他们会很生气,假如在名字排序或者安排会议、吃饭座位时,稍有纰漏,都会招惹他们勃然大怒,甚至会歇斯底里上纲上线地叫喊:这不是称呼、排序问题,而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因为要面子,所以中国认识问题,办事情,看重的是形式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譬如一个下属指出领导写错了一个字,领导会认为下属与他过不去,故意让他丢面子出丑,于是记恨于心。
  中国人喜要面子,激发、炼就了国人做戏的本能。类似历史典故还不少,如“包青天”力陈正义,“棍打龙袍”;曹操以身作则,“割发代首”;刘备爱将如子,怒摔阿斗等,哪个不是赤裸裸的为面子而做戏?历史上,像魏忠贤等善于逢场作戏,见风使舵的奸佞小人数不胜数,像魏征、房玄龄这样敢于谏言的官员却寥若晨星。屈原投江,比干剖心,晁错被斩,邹阳入狱,苏东坡遭贬,王安石罢相盖因为不会做戏、性情过于率真而招惹祸端。即使在今天,敢于、乐于不做戏的人又有几何?
  中国人要面子,好做戏,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炼就的,已形成民族的一种心理,一种品行!这个陋习不摈弃,我们当然活得虚伪、劳累,关键是,工作上的,尤其是官场的要面子、好做戏,却会阻碍社会的文明、民主与法制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
  揭批国人的“疮疤”,不是自我羞辱,而是为了寻找推进我们民族前进的助推器。鲁迅说得好:“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责己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