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发展形式

 虫爷 2010-11-25

中医学的发展形式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发源于中国古代,受到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强调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及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影响,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形成了“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
中医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古老而最宏伟的典籍,书中许多解剖,生理,病理学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1800年前写成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了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是世界药物学的最早记载。公元2世纪时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剖腹外科手术纪录。
中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优势,治疗优势,方药优势,养生保健优势,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药物学宝库,中国现存的天然中草药1万2千余种,其中有200种可以进行人工培养,载方6000余首,中药典籍8000余种,可见中医学是很有大的发展前景的。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皇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古代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先秦.秦.秦汉时期,中医学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治法,方剂和中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共18卷,162篇。它以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思想为指导,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从整体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等,同时书中蕴涵了社会医学,气候医学,时间医学,心理学等丰富内容。在治疗方法上,已经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导引疗法.物理疗法.手术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丰富手段。《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撰。《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结合前人和当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方剂,两书实载方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被称为“方书之祖”,《神农本草经》简《本草》,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共收藏中药365种,根据功效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
第二个时期,即魏,晋,隋,唐时期至五代,前后七百年。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代王叔和的《脉经》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了“三部九侯”及脏腑分配原则,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书,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无关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证,如指出寸白虫病是吃了不熟的牛肉所致。唐代王冰钻研《内经》
,对《黄帝内经-素问》重新编次和注释,对中医理论有所发挥,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疗手段为主的方书,书中载方5300首。
第三个时期,既宋,金,元时期。宋代科技的进步,哲学流派 ——理学的星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加之宋廷改进医事管理,开设国家药局,发展医学教育,使得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掀起了新的浪潮。宋代陈无择 《三因病—病证方论》,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宋代钱乙在 《小儿药证直诀》中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金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是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和朱丹溪,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提倡“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因此,治病多用感寒凉方药,故后世人称之为“寒凉派”。李东垣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被称之为“补土派”。张从正提出“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革新观点,批评当时的“强补”之风,主张治病应当首先以驱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攻邪派”。朱丹溪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药,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第四个时期,即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和发明,尤其是温病学说的迅速发展,明代找献可在《内经》的基础上阐发了“命门学说”,强调了命门之火的重要生理作用。明代医家张景岳深入研究《内经》,编写《类经》,以毕生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明代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清代医家王清任潜心于解剖学的研究,著成《医林改错》,改正了一些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镇了瘀血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淤的方剂。清zhengfu编著的《医宗金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使理论的研究风趋深化,临床分科更为明细。明代吴又可著《瘟疫论》,创立了厉气学说,提出了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被称之为厉气的治病物质,传染途径是从口鼻传入。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并创造性的发明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和白悖的方法,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吴瑭著成《温病条辩》,创立了三焦辩证方法。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温热病辩证论治体系。此外,清代薛生白的《湿热条辩》,王士雄的《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贡献。本草学的专著则首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著作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经三次大的修改而成。该书载方药1892种,附图千余副,载方药1万余首,被誉为我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五个时期,即近代和现代时期,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特别是西洋医学的传入,使得中医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医界的思想出现了空前的动荡,中医学的发展将和去和从?故在医学界出现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潮,其一,视中医学为玄学,主张废止中医学,全盘西化;其二,即认为西医不适宜中国,视中医为唯一之科学;其三,将中医学与西医学术沟通,进而演化形成特定时代下的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学派。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发生了大碰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开办中医高等,中等教育。将我国的传统医学写入宪法,开创了中医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没有科学根据,认为中医是巫医,可又有谁曾想过原因在哪里呢?是技术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啊,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有本书这样写到:学中医的人要有清华北大生的头脑,可以举一反三从多方位来思考问题,问题是有这种头脑的人不学中医,而学中医的人没有这样的头脑,那怎么办呢?那就让我们以后天补先天,用后天的勤奋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凝聚在一起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扬广大,朋友们,不要在炫耀西医比中医好,为什么不看看中医的优点呢?中医学是我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难道要让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掉吗?不要做历史的罪人好吗?不要感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团结就是力量,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向前发展。大家好好想想吧,在西医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医不也发展挺好的吗?为什么有了西方文化我们有些国人就想废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呢?回想西方列强欺辱中国的时候的吧,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不可以让历史重演,我们要强盛起来,发扬自己的文化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也不排斥西方文化,因为我们的身边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西医医生和学者,我只想告诉大家一点,西方的文化我们可以学,但是我们始终都要记住自己的”姓“我个人是不赞同中医医结合的,有这两门学科无论从治疗方法还是药理作用来看都不是相同的,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样的学科可以结合在一起吗?(纯属个人观点)
理论认识的重要性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就造就了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则。因此,这就要求所有的中医学者能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是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什么是治本呢?实在的就是大病重病西医帮忙度过了危,急,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调养,让中医来收尾,。那么中医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我们先来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上来想一下,当你生病去找中医治病时,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医生不是重新辨别病因寻找治法,而是建议你去找西医治疗,久而久之,在你的心里便留下了一个中医治不了病的映像,像这种学不好医学却从事医学工作的人不能称之为医生,而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巫师,也有很多人称自己是老中医,老是什么概念?中医界里“老”就是经验丰富,手段高明的意思,认为年岁越高技术就越精湛,可是有谁知道在这些老中医里竟然有人从医一辈子连阴阳五行也辩不明白,更有人大言不惭的说:见病治病,没必要辩证。当然有时候他们也可以把病治好,但是我们是不能那样的,医生的天职不单纯是治病,而是让有病的人恢复健康,健康的人促进健康,未病先防增强患者体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们在以一位学者的角度来看一下,当初接触中医的时候挺感兴趣,还曾信誓旦旦的说要学好它,可当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只是有些乏味的东西,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了兴趣,动力也就消失了,心里只想着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临床中的实践,当真正接触了临床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没有学好理论怎样去谈实践呢?就比如说是建造房子,你根基都没打牢固房子建得稳吗?学习不能操之过急,应从基础知识一步一步学起。
再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医学发展较慢的原因,其一,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每个人都想为医药卫生事业做点贡献,可总感觉自己的力量太小所以 就什么有不做,每个人都等别人来带头,有谁想过要从我做起?其二,就是人们对中医的了解不深刻,可以这样说,有很大一部分朋友从出生就接触西医,对西医有种依赖感对中医却没有多大信心,难道我们不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多了解中医信心中医吗?其三,就是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的聘用问题,几天前我听到这样的一个事,我男友是一名外科医生
在市一所中医院学习,有一次见以名本科中医毕业生去求职,那位院长却说:我宁愿要一名西医中专生也不会要中医本科生,这说明什么?我们的中医人士也想走西医这条路了,可悲,可叹啊!我男友告诉我不为别的,也是为了让我打消学中医的念头,他说是怕我累着,其实我很明白,他是看中医小处于弱势让我不要在学了,我什么也没说就问了他一个问题,问题是:“你姓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你都不想学,你到底想学什么?”
朋友们,中医的发展不是靠哪一个人就可以的,它需要的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医学生和医者来共同实现的。
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是你的,我的,大家的事,让我们众志成城,手挽手一起走进中医的门槛,到里面去学习学习,相信她精湛的知识会让我们每有个人啧啧称赞,从而接近中医,亲近中医,与中医同行。
相信吧,中医虽然难懂,但是只要含泪播种就一定会含泪收获。学中医就像顺利到达终点的那艘船,它只因为到达不是因为船上的指南针,而是船长熟练的航练技术,学中医也是这样的啊。
开始见到那难记的药方,复杂的辩论关系,再次是深入的研究君臣佐使药用法,然后记每种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最后又要整理分析,下结论,是够麻烦的,可火头想想,人活在世是为了啥?不就是创造生活,不断超越自己,在艰难的生活中运行,实现自我价值吗?
朋友们,相信我们的能力,拿起我们的信心,卸下不想学习中医的包袱,豪迈走进中医殿堂。
立下重誓:踏进中医大门,让它为我自豪的同时也要让它为我骄傲,学中医不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