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

  舍得 2010-11-25

7.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学会知足,人生才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欲望有度

欲望应该有,但要有度,适可而止。贪婪是人的本性:只关注自己的安逸与放纵,不管别人的死与活,在他们心中,自我永远放在第一位,一切所作所为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准则,从不考虑别人且不择手段。

俗语说:知足者长乐。懂得知足的人才不会有消涨的欲望。人若不切实际的去追求名利与虚荣的欲望,会让人深陷而焚身,简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明白这一点的人永无幸福可言。任何事情都不可过激,超出了原来正常的轨道就会颠覆,将自己毫不留情地摔的支离破碎。知足者才能常乐,让我们用一份平和的心态潇洒人生吧!中国古代贤哲可能是认识到这一点吧,提出要“君子”也就是统治阶级成员“克己”,克制自己私欲的过分膨胀;提出,君子为人处事,要争取做到“中庸”。

欲望的沟壑无法填满,因为那里充满着诱惑。生活的态度应该是快乐的,生命的信念该是轮回的。现代哲学有个概念叫做“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量的数量限度或者范围、幅度。主张维护人、心地平和的哲学家都提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正确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度”,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过头、过分、过火)或者“不及”。因此,人的一生要把握住度,才会轻装上阵。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宁静得以致远,淡泊得以明志。

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晨,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东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间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是一种快乐。知足,能使人的心境豁然开朗。曾经看到这样一段广告词:“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是谁?鄙视伊丽莎白?泰勒,不是英格丽?褒曼,而恰恰是你自己!”这句话多么鼓舞人心啊!

中国有句醒世名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欲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而知足常乐是教人不是不思进取,也不是畏难而退,是适可而止。对度的把握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是一个人道德的高低,价值的取向。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款10多亿美元,相当80多亿人民币,且宣布他60岁时,会把所有的财产无条件地献给社会。

当今世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物质对人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强烈。所以,许多人内心深处似乎都有一种骚动,一种对物质的骚动。有骚动就要抑制自己的欲望,挡住物的诱惑,要知道欲望如同宇宙,无边无际,今天的欲望明天可能实现,但明天的实现并不能使欲望消失,欲望将在实现时再生。所以过度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将会使自己被欲望困住,而终身与烦恼相伴,欲望一旦失去理智的控制,就会致人生于苦海,甚至丧失生命。

欲望犹如一匹烈马,骑在上面唯有紧紧地抓住缰绳方能使马依照我们的意愿前行,一旦手失缰绳,任其为所欲为,就有被摔得粉身碎骨或跌入山崖之险。所以为了我们快乐的生活和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让我们紧紧抓住缰绳,欲望有度,万事知足。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和尚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和尚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和尚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和尚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看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低,老板很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如今,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比起以前,真是天翻地覆。吃穿不愁,袋里有钱,然而许多人还是感慨不已:这好日子偏偏不好过。细细一想,的确也有道理,什么叫好日子,很难界定。温饱解决了,还有山珍海味呢?你在街边的快餐厅里吃鱼吃肉,而别人却在四星、五星级的酒店里一掷千金,吃的却是以前看都看厌了的野菜,还美曰其名:绿色食品,返朴归真。你省吃俭用,东挪西借,刚刚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而人家却在城郊的豪华别墅里过起了田园生活;公交车不拥挤了,大路上却跑来了一辆辆的私人轿车。想方设法地迁移户口,想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而面对几万元学费的贵族学校只能望而却步。刚刚换了大屏幕彩电,而时尚标榜的却是绿色、数码、纯平,让人眼花缭乱。正庆幸工资又提高了,有人赚钱却是成千上万……

原来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精神上的愉悦。“得陇望蜀”,是每个人的天性,只要你把持有度,懂得“人比人,气死人”,其实好日子就在眼前,坚守“知足常乐”,这日子总比以前好过多了,难道不是吗?如今,只要心存自足,即是好日子过。

古往今来,凡是武功高强的人,越是功夫上乘就越是“树大招风”、被人瞄准和暗算。容易引来多数的武功爱好者与之挑战,轻则受伤,重则丧命。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所以,我们的欲望要有度,适可而止。“事能知足心常惬,人生无求品自高”

知足就是乐

一个皮匠天天不停地唱歌,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就没有停过,凡是听到他歌声的人,也往往会受到他的感染,心情变得快乐起来。

皮匠的隔壁住的是个银行家,家里有万贯财产,却老是郁郁寡欢。他不懂为何贫穷的皮匠可以每天开心的唱歌?于是他就把穷皮匠找来,问:“请问你一年能挣多少钱?”

“我从来不知道我一年能赚多少钱。”皮匠没有一点自卑地说。“我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生活。反正,每天挣的钱够吃饭就可以了。”

“那你一天到底能挣多少钱呢?”银行家又问。

“有时会多一些,有时会少一些。”皮匠回答。

皮匠直率的回答把银行家逗笑了,他说:“我要让你从今以后不愁没钱用。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用,等你用完时可以再来拿。”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穷皮匠以为自己真的很幸运,立刻回到家把金币埋好。但是从此以后,他却整天担心自己的钱会让小偷抢走,只得天天目不转睛地盯着藏金币的地方,心里才会安稳,当然,由于只担心钱币被偷,他已经忘了唱歌,也忘了快乐。

后来,这位可怜的皮匠又跑到他的银行家的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收回去吧,我才能找回自己的睡眠和歌声。”

得与亡孰病?老子的反问从这个故事中不难得出答案。贫穷时可以过得很快乐,可是一旦真的拥有财富时,却总是担心财富而睡不着,怎么还可能有心情唱歌,怎么还可能有幸福和快乐可言。如果你总是过多地去追逐财富,最终你只会失去更多。

从前,一位老人没有孩子,一天他在路了捡到一个别人丢弃的孩子,于是他含辛茹苦地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儿子长大时他也老了。但那个忘恩负义的儿子不但不感激老人的养育之恩,反而觉得老人老了没什么用,就在树林里为老人搭了个简易的小屋,把老人赶到那里去住。

老人住在树林里,每天砍柴、种菜,生活还过得去。一天,老人在山里砍柴时发现了一股泉水,泉水汇集成一个小水坑,泉水清澈而甘甜,老人正巧口渴,就在那里喝了点水。后来,老人再口喝时就经常去那里喝水。一次,老人无意中发现坑里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发光的东西取出来仔细看,原来是金砂!

从那以后,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那股泉水处取一些金砂,然后,将这些金砂换成钱,重新为自己盖了间好的房子,还买了牲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看老人生活富足了,他那个不孝顺的儿子就来肯求父亲原谅他,还说要把老人接回家住,但老人对这个儿子丧失了信任,因为他知道儿子贪图的是他的钱,并不是真的悔改,于是他气愤地把这个不孝的儿子赶走了。

儿子并没有死心,他每天都悄悄地跟老人,想知道老人是如何发财的。十天后,他终于发现了老人在水坑里取金砂的一幕。

第二天,儿子早早地来到了水坑边,看见没有取出来的金砂。他想:“如果泉水再大一点儿,不就可以冲来更多的金砂了吗?”于是他用铁锹把石缝挖开,把水坑挖深。心想,以后这里就会有很多的金沙了,于是每天都来这里看,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一年过去了,水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金沙。这时他才开始后悔,当初不应该把水坑挖大,那样至少可以得到一些金砂,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麦家菲箴言:贪念不仅不会让你得到更多,反而会让你失去最初拥有的东西。因为老人懂得满足,只是过一段时间去取一些金砂,而且取的只够自己这一段时间用的,所以金砂可以细水长流;而他那个贪婪的儿子,只想一下子把金砂全部挖出来,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话道出了对于财富的追求要适可而止,如果总是无止境地追求,到最后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人生总有太多的不顺,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这时,看看那些为生活而辛苦工作的人,看看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回想当初我们走过的人生之路,我们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和不满。

有些人会问:人一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坦白地说,人生就是追求自由和快乐。或许,你会觉得追求太低,但你却无法否认人对快乐的渴望与追求。每个人都是渴望快乐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叹息和泪水中。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老子告诉我们:“学会知足常乐”。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得失,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长途跋涉时,让你痛苦的往往不是漫漫长路而是你鞋子里的那一粒细沙。所以心态对一个人行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帮助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当外部风云变化时,我们能处惊不乱、泰然处之。同时知足常乐也并非夜郎自大、裹足不前。知足,知现在所得到的已经足够。这样,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而用进取的心去开创未来。因为知足,便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负担,人生路上轻装上阵自然如鱼得水。所以满足今天已有的东西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也为下一次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满足于现在,所以你不会有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压力,对于未来你才能看得更清楚,才能更好地去把握。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谁也不能避免会有贪念,“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简简单单的一个“贪”字,留下了多少心酸旧事。因为贪,为官者不顾人民疾苦;因为贪,为商者见利忘义;因为贪,夫妻可以反目成仇。可悲的是欲望没有尽头,因为不知足,所以永远没有尽头,无穷无尽的欲望,无穷无尽的追求,也许可以带给你物质的富足,却无法带给你精神上的平静。没有了心灵的平静,纵使能享受一时的欢愉,又怎么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呢?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火可灭,不可使之寒;冰可消,不可使之热。”很多事,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若一味地苦苦追求,苦苦执着,于事是过犹不及,于己是徒添烦劳。岂能尽如人愿,但求无愧吾心!求过程,不求结果,成败何需烦心。事情已经过去,不管结局如何,我们曾经为此做过努力,所以就会无憾,就会知足。知足心就静,心静自然乐在其中!“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倾,日食仅为升斗”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以生为乐,知生存之足,知己有之足,常怀一颗知足之心,无非分之念,无奢求之意,人生便时时欢乐不断。老子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如此充满智慧的话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怎能不从先人的思想中吸取这智慧的经典呢?

知足常乐可以让我们懂得立足于现在,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大话西游》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是啊,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偏偏要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拥有的,不知足,得到的也不珍惜,醉心于贪念,求快乐只是缘木求鱼而已。虽然我们一再劝别人,要懂得珍惜拥有眼前的一切,可是,又真的能有几人做到这一点呢?

知足常乐是以一种发展的心情去看待事物,它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知足是一种坦然自足的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才可以从纷纭世事中把自己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在九霄云外,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平和融洽,在浅景淡色与花鸟虫鱼中享受悠然自得的快乐。知足常乐,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各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人生才会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北时,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体憩整理后,毅然前行。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便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达观,多一份开朗,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优雅。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可以活得这样开心!

其实,生活中那些功名利禄只是过眼去烟,古往今来,多少的仁人志士,多少的清官廉史,多少的名将侠士,多少的英雄豪杰,都把功名利禄看作是过眼去烟,从来不去苦苦追求,所以他们才会有一番大的作为,才会在历史上永垂不朽!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可谓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出了知足常乐者的真实情感。更多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岳飞在他的《满江红》里豪迈地唱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多少的功名利禄都被那些英雄付之笑谈中,独有一份安静平和的心情面对人生的起伏沧桑,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知足常乐的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无数的榜样,今天的我们又为何去苦苦追求那些无用的东西呢?何不学学古人的洒脱,学学老子的智慧,学学知足常乐呢?

8.生命重于一切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与生命相比,所有这一切都是次要的,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生命,也要尊重生命。

[原文]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珍爱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都必须、应该好好珍爱自己的生命。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只有一次。”这句话明确的写出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惊闻某某人死于睡梦,死于车祸,死于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常常让我们感到一种茫然,一种失落,感到生命竟也这般脆弱,竟也这般不堪一击。于万千红尘中,我们不停地奔波着,劳碌着,为得是一种生活,一种活着的质量,走过着也路过着,快乐着也疲惫着。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再也没有唐诗宋词里“兰舟催发”的浆声可以逐波千里烟波于楚江,一篙独去;再也没有一种清雅的心境,可以徘徊于轻烟小楼里数万点纤云弄巧,听无边细雨数自在飞花,只有也只有在沉醉中,追寻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守着满地黄花,雨打芭蕉……因为活着,所以要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一件极其昂贵的易碎物,一旦碎了就再也无法恢复原形。生命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生命又是何其珍贵!有了生命,才有了竞争和拼搏;有了生命,才会有理想与希望;有了生命,才会有快乐与悲伤;有了生命,才会有对于生命的珍爱。

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在他正值青春飞扬时,却突然瘫痪了双腿。在瘫痪的最初几年里,他天天都如同上班一样摇着轮椅去到离家不远的一座荒园里去沉思。当时的他不能接受双腿不能奔跑的现实,他到那里久久沉思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去死?”

终于有一天,史铁生想明白了,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死是每个人生命的最后节日。史铁生告诉自己,他不能因为瘫痪了就不热爱生命,他发誓,不但要活下去,而且还要好好地、有价值地活下去。

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对每个人来说,灾难的发生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

在一个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中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的朝树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很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的爬,一次次的昏迷过去,又一次次的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其实,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有很多人活着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为了自己的理想幸福地活着。而有些人,碰到不顺心的事就想自杀。一些人因为没有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就去跳楼……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总会经历一些挫折与困难。如果每个人一碰到挫折,就要自寻短见,那么这世界岂不是每一秒都要有人自杀。碰到了困难,就应该去面对,而不是用自杀的方法去解决。你也应该想想,你的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无量,是非常美好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不是对自己来说太可惜了呢!

对生命的珍惜与否,不是个人行为。上天给了我们生命,这个生命就不只是自己的,他是父母的、妻子(丈夫)的、儿女的,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他要担负起不同角色的责任。就算不为自己活着,也应该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而活着,他们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成人,而你却轻易的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又怎么会不伤心,不难过呢!虽然你死了,但是你却把所有的痛苦都留给了活着的人,这样能解决事情吗?人的生命很短暂,仔细算起来,每个人只不过拥有两万多天。这两万多天就像挂在树上的两万多片叶子,每天被时光吹落一片,当最后一片叶子也落了,我们就再也不会被闹钟吵醒了,更不会像窗外的那些树木一样还在用心地期待着在下一个春天重新抽出嫩绿的叶片。因此,人世间没有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了。不应该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非要夺去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因为情感上受了一点点挫折就想毁了自己一生。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些不顺心的事发生,你又怎能在社会中成熟和生存呢?珍惜自己的生命,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像伐木工人一样,在遇到巨大打击之后,仍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灿烂的未来,谁愿意让自己的生命过早的画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又有谁不希望自己能茁壮成长呢?珍爱生命,使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用钱买不来的,千万要珍惜这宝贵的生命!健康就是幸福,活着就是福气。生命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其他。官也好,名也好,再多的财富,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谈的。

时光与空间才是永恒的主人,世上的每个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生命在不可阻挡地流逝着,就像时钟嘀嗒地走着。甚至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这是一个无情的提示,它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数着。”

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才不会感到遗憾呢?作家毕淑敏在某大学面对学生这样一个提问时,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你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你会怎么度过最后一天,最后的24个小时,最后的1440分钟?那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明天就要离去,总以为死是很遥远的事,甚至远得和自己毫不相干。毕淑敏的反问让他们陷入了沉思。最后,毕淑敏告诉他们,想明白了最后一天该怎么过,自然就会明白一生该怎么过了。

人只有一辈子,什么是幸福的一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并让生命在崇高的追求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做到珍惜生命,我们就必需学会体会身边的点滴,哪怕是朋友的一句夸奖,父母的一句唠叨,儿女的一句天真话语,我们都应该把它当作是一种幸福。千万不要总是沉浸在极端的思想当中,一句玩笑,你也当真、一次失败,你就把它当作是永远的失败。那么,生命对于你来讲就自然没有什么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