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三喻,书读三境

 常有理 2010-11-25


教师博览 2009-05-10 08:03:24 阅读278 评论10   字号: 订阅

读书三喻,书读三境  - 哥们干杯! -

  一、读书三喻:男女、住舍、饮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1、较早地把读书同性联系起来的是明代才子袁牧,他曾说了句在当时乃至现在颇为大胆的话:“余好诗如好色”,这种说法在现代香港作家董桥那里有新发展,这位才子先说了句“人对书确会有感情,跟男女间的关系有点象”后,一系列妙喻接踵而至: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也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徐娘,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风韵尤存,最要紧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女子,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男女有别,如女人读书,他则说: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辈子;诗词小说不是婚外恋关系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子,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2、有两个明代人将读书与房舍相联系。其一,田艺蘅在《玉笑零音》中说:人之为学,四书其门墙也,五经其堂殿也,子史其廊庑也,九流百家其器用也。居不可不广,学不可不博。其二,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四子书如户,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类书如书柜,说部如庖井,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皆不可偏废。

  3、把书视作饮食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如话剥董桥,工具书便是西湖龙井;学术著作,贵州茅台;诗词小说,可口可乐;政论时文,雀巢咖啡。如工具书是家常便饭;学术著作便是正式宴席;诗词小说如莫斯科餐厅偶尔的风光;政论时文便成了各式应酬。食固不可偏,读自不宜专。

  (三味书屋的“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读诸子百家味如”的古语。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当时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读书三喻,书读三境  - 哥们干杯! -

  二、读书三境:消遣、装饰、长才干

  “一既是多,多既是一”(弘一法师)世界是一,也由一个人来感受,只是若干感受者先天天分、后天熏陶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个世界乐山乐水,见仁见著也各不相同,各种体验芜杂错综成花花世界。世界的理也是这一个,亦由一个人来参验,人将参验后所获精神产品诉诸于文字便是书籍。种种道术文艺本同出一源,千差万别仅在于参验者的观点、角度、领悟的层次,因此种种书籍自然也就品格不同,雅俗存别。

  天生一物自有一物之用,世出一书自有一书之读,从而存书读三境:

  1、“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是大众的读法,大众的境界。芸芸众生劳苦之余翻翻书,旨在消遣娱乐,因此读无他图,只看兴趣。而大量通俗(也有庸俗)的书,包括一些畅销书便是为他们提供的。当然有时也读一些雅、品格略高的书。如牡丹、西厢、红楼,但大都是各取所需,即所谓“以世眼观之,无真不俗”(黄庭坚)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以致用是许多人所求之读,,这类多为专业工作者,故所读之书也多入专门一途,其情趣虽多在雅俗之间,见识又易流于一隅所得,一孔所见,又往往抱残守缺,一叶障目。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百川到海,异途同归。学术道艺上诸多大师巨匠看起来似乎成名于各自的专门领域,究实质则成就于对世间极理、至理的彻悟,故大凡登峰造极者都是“心体洞彻,万物一体”(王艮)自然就没了道艺之别,门户之见。大音稀声,曲高和寡。真正的大读家独具法眼,博览群书,如严沧浪说:读书穷理以极其至。如钱钟书说:博采有所通,力索有所进。这些人读雅所体会圣哲大手笔的深远高华,读俗化腐朽为神奇,将各种学术道艺触类旁通,相反相成。“直到雪消冰后,百川春水自东流”(刘秉忠)

  同是作画,画匠有别于大师,同是做文,作者不同于文豪。故王充《论衡·超奇》中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之别。所谓鸿儒“精思著文,连结篇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的灵魂划为三个层次:情欲、意志、理性。《文子·道德篇》将学分为三等: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晁文元《法藏碎金录》卷三中说:觉有三说,随浅深而分。一者觉触之觉,谓一切含灵,凡有自身所触无不知也;二者觉悟之觉,谓一切明哲,凡有事之所悟无不辩也;三者觉明之觉,谓一切大圣,凡有性之所至无不通也。此四人说均可为“读书三境”之佐证。

  读书三喻,书读三境  - 哥们干杯! -

  三、读书--摘自《老舍的写作生涯》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的很快,而且记不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远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跳过几页。不合我意的,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时,我先看最后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姻缘》?”要大家都不读它,人家写它干吗?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一通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着自私一点。

  再说,我读书似乎只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是足以破坏全体的美,但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若我真地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

  第五、哼,算了吧。

  连接:老舍的自传 --1939年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学志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法文译音)之仁不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以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弄花,不得甚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苍狼的评注

  读书的真谛在于:为自己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生。

  我们软弱,需要在书中千百万铮铮铁汉身上吸取刚强;我们跪着,需要在书中那宁折不弯的人们面前坚定地站起;我们苦闷,需要让深邃的哲理把苦闷化为绕指;我们得意,需要在冷静的鞭辟下获得负疚与警醒。

  读书,一旦读出了自己,也就真正读出了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