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

 工厂管理专区 2010-11-25

什么是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

公司经营的核心就是满足客户的同时,获得利益。持续获得利润是公司永续经营之根本。满足客格决策来源于企业经营的成本。要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仅仅依靠经营层及财务人员是不够的。

  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Total Cost Management,TCM)中要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艺、每一个部门、甚至生产现场每一个工位操作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同时,强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发挥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相结合,通过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来达到经营层的要求同基层部门的追求的一致性。推行全面成本管理体系(TCM)不但要体现“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而且要将“科学性、主动性、一致性”融入其中。因此,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就是:以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为依据,建立由全员参与、包含业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并汇集全员智慧,发挥全员主动性,让各部门全体员工自主改善不断降低成本,使经营层与各部门员工具有降低成本的一致性,谋求在最低成本状态下,进行生产管理与组织运做。

  在全面成本管理体系中,标准成本制度是以设计开发、工程技术人员为核心,财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采购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它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能事先预知成本,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核心部分。所谓在客观、科学的基础建立标准成本,就是从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及管理流程角度出发分析成本的方法。我们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基准是标准成本制度”。

  预算体系:企业根据经营班子及企业市场营业部门,对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进行预测(或者是已收到订单),根据预测结果由各部门管理者提出自己部门的支出,再经财务总监(或经理)及经营班子审核后,确定支出项目及各项目的费用。随后,在财务经理的监管下,各部门管理者在各项目范围内使用。执行制度是在预算体系下,建立相互监督制衡的监督执行机制。预算与执行体系由财务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共同建立与维护,它同标准成本制度共同完成成本计划(PLAN阶段)。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控制是预算与执行制度”。

  在全面成本管理体系中,费用(成本)发生后的实绩记录、成本核算与成本差异分析,基本上由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即图示1中虚线部分,在我国一般企业对此都有基本制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录已发生过的经济行为的数据、结果,因此,通过成本核算去管理成本是无法事先获取成本的信息。但是成本核算是成本执行与确认阶段(DO阶段与CHECK阶段),是所有成本管理的平台,没有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也就没有了依据,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平台是成本核算制度”

  摸拟公司制度:将公司内部各部门(或内部对成本影响大的部门)以类似公司经营方式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使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变成各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将成本控制的职责和业绩目标落实到各现场单位;让现场单位的各员工追求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建立起经济成本控制方法。通过摸拟公司制度,使成本控制工作由财务部门及高层关注、转化为中低层的日常管理控制。可以说:“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载体是模拟公司制度”。

  一流企业所要求的报价资料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同海外企业交往中,逐渐知道了标准成本概念。例如与欧美或日本制造商有业务往来的话,会发现对方要求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单上有许多详细的项目,如:

  原材料单价

  原材料损耗率

  设备加工费

  人员加工费

  材料管理费

  间接管理费

  运输包装费

  税率

  利润

  等等

  最后一项为报价。他们的这种报价要求,是建立在标准成本制度上的,将来商议采购合同时就可以逐项目进行谈判。另外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实际上反映了产品的生产流程。以下事例将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标准成本。

  某产品设计用了20个3×8mm的螺丝,该螺丝用电动螺丝刀来紧固,按IE(工业工程)的标准时间得知,用电动螺丝刀紧固一个螺丝需要3秒,该公司人工费用5元/h,该产品仅紧固螺丝的标准人工成本为:20个×3秒×5元/3600秒=0.08元.

  要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就要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每道工艺对应的成本,以及将企业管理间接费用按一定规则分摊到产品上。因此,在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时,设计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将成为核心。同时,通过标准成本的建立,提前预知产品的成本,为预算、为生产组织提供成本基准,从PDCA管理循环角度出发,它属于成本管理的计划阶段(PLAN阶段)。 (有关TCM详细资料请参阅本公司网页“知识库”中相关内容)

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后全员参与改善事例介绍

  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与改善,下面是某公司在实施TCM后的一个改善成果。

  在封箱工位,实施TCM后,由于成本管理落实到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消耗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1、通过标准化使胶带的使用量降低7%,相应地成本也就降低 7%。

  2、改变供货商,经多次测试,换用另一牌号的产品。购入单价 从17.8元/卷,降为14.5元/卷(长度相同)。成本降低18.5%. 该企业每月用量4000卷左右,2次改善在一年间成本降低总额为: [4000卷×17.8元/卷×7%+4000卷×(17.8-14.5)元/卷] ×12月 =218,208元/年

  事例虽小,如果没有实施全面成本管理TCM体系,没有基层员工的参与,胶带的改善也不会存在,年二十余万元的费用继续浪费。象这样的改善往往只有在全员参加的成本管理中才会出现,如果仅仅是经营层或财务人员进行成本管理,类似问题是很难发现,自然浪费将继续发生下去。

  重要的是构筑TCM体系,在体系中各班组、工段的使用面积、消耗品、损坏零部件的金额等等纳入到成本管理中,培养全员以最低的成本运做的意识,如:能用150平方米做好工作,绝不使用160平方米,那么,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就被打造出来!

“改善”是一种经营理念

在国内不少企业管理者看来,“改善”是小打小闹的玩意,对企业来说意义不大,企业需要流程再造、需要TPM(全面生产管理)、需要6SIGMA,但“改善”实际上是一种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改善是一种经营理念

美国MBA教材这样写到:日本人用“改善”一词来描述永无休止的改进过程——不断制定并达到更高目标。在美国,则用TQM、零缺陷和6σ来描述类似的努力。1993年版牛津英文词典中这样定义“改善(KAIZEN)”: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用以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与人员的效率等。

国内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热衷于借助科技上的突破、最新的管理思想或最新颖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大步伐的革命性改变。虽然这种创新式的改革也能带来一个充满戏剧性、令人瞩目、感受到实质的成果,但是创新是一触即发式、有风险、并且它的成果经常有争议。而且,毕竟科技上的突破、最新的管理思想或最新颖的生产技术并不是经常有的,有些管理思想也并不适合国内的企业现状。比如6SIGMA,对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全面的6SIGMA是无法触及的。一定要推行,结果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半途夭折。

相对于一触即发式的创新思想而言,改善思想所带来的效果许多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效果。但改善的步伐虽然是一小步一小步、阶梯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带来戏剧性的重大成果。改善思想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要以相对较少的费用来改进工作方法。而这种运用常识的方法及低成本的改善手法,即能确保阶梯式的持续进步。长期而言,所积累的大成果足以获得回报。“改善”也是一种低风险的方式,因为在改善的过程中,如果发觉有不妥当之处,管理人员随时都可回复到原来的工作方法,而不需耗费大成本。事实上,许多“独特的日本式”管理,如:TQC(全面质量管理)、QCC(品管圈)等都可以浓缩成一个名词——“改善”来表示。日本式的TPM管理、美国式的6SIGMA管理的核心部分:TPM课题、6SIGMA课题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改善课题,通过改善来达到良好的成果。

达标——被动式的管理思想

过多的达标要求会损害企业自身主动改进的精神,会消弱企业干部积极改进的工作意识

国内许多企业强调达标。所谓“标”无非是国际、国家或者上级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要求,达到了这些标准或要求就是达标。标准达到后,就一直等(!)下一个标准的出台,如果没有新的标准的出台,企业就没有管理提升的意愿。有一次笔者去指导一家企业,某车间主任说,我参观过几家优秀的企业,现场管理得非常好。看到这位主任所管的车间现场的混乱状况,笔者问道,既然参观了优秀企业的现场管理,为什么你不在车间里推行这些好的管理方法呢?这位主任的回答是:公司企管部没有要求。明明知道现场有问题,但因为上面没有要求就不去改进,这就是国内许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达标”思想。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因为行政部门会逐步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来自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标准、规定会逐渐减少,如果企业仍然保留这种“达标”思想,无疑将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竞争压力。

上级制定的标准、规定不是针对某企业、某车间的,而是对许多企业共性的要求,比如要求设备安全、完好,但具体到本企业某台设备,什么是真正的安全?什么是真正的完好?一套设备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阀门,如何操作才是安全?仅靠工人的记忆进行操作能保证安全吗?许多优秀的外资企业没有什么设备“达标”之说,只强调对每台设备都要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出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当然需要借鉴以前的经验),与要求进行设备管理达标的国内许多企业相比,现场设备实际的管理状况差距之大,实在让我们感到汗颜。“达标”意识造成企业管理没有个性,各企业千篇一律地按上级制定的标准指导工作,但各企业因人、环境、文化的不同,即使同类型的企业,在实际工作其管理也不尽相同的。

在国内许多企业,达标的思想不仅存在于企业的重大管理决策上,而且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如此。许多企业对现场干部的考核中有各种各样的指标,例如,吨耗指标(生产一吨产品允许消耗的各种材料或能源),只要在半年内或一年内实际消耗数值在吨耗指标以内就是好的,在吨耗指标以外就是差的。所强调的是吨耗指标这条相对静止的线,比这条线好就是达标。不去关心整个过程的变化趋势:是逐月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还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实际是一种静态管理的思想。海尔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一种动态管理思想,不只是与吨耗指标这条线比较,更重要的是与历史比较:与去年比较、与上月比较、与昨天比较!在动态管理上,优秀的制造型企业几乎莫不如此。

此外,当重点强调吨耗指标这条线时,各级管理者就会讨价还价,想法要求降低这条线。而如果重点是改善的动态管理思想时,各级管理者将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此时,吨耗指标的达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改善——主动式的管理思想

改善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追求比现状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交货期更短,至于如何达到的方法没有规定,需要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与达标思想不同,改善思想所强调的是越来越好,“标”固然重要,需要的“标”当然要去达到。但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改善意识,追求更好的意识!

当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到改善的意义,刻意培养改善文化时,各级管理者一定会一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况,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

达标大都是封闭式的管理,只要求按标准、规定的去做就可以,容易束缚人的思维;改善却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追求比现状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交货期更短,至于如何达到的方法没有规定,需要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改善意识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刚出任某世界500强公司在国内最大的部门制品制造部时,1000多人的部门月人均改善提案件数只有0。07件。一年后达到月人均3件,月改善提案数量上升40多倍,因改善所带来的年效果金额高达数百万人民币,整个部门形成一种以改善为荣,比改善件数、比改善效果金额、比改善事例发表、比改善事例揭示等充满活力的改善氛围。有此改善文化,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自然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下面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达标与改善的案例:

某公司遵照前国家部委制定的企业设备达标、安全达标的文件及标准,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贯标(编制许多标准文件、背诵、考核),历时一年终于达标。一年后,3A公司咨询师前去指导时,选择四个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二人(工作要求一样,只是白、晚班次不同),让每个人写出所负责设备的巡检要求,结果全部八人中相同岗位的人写出来的内容只有20%一致,80%不一样(项目、顺序、方法、频次等)。下面是3A咨询师与现场工人的一问一答:

问:不是大家都背过并且达标了吗?怎么不一致呢?

答:达标时只有设备要干净、不缺件、没有异音、异常要记录、定期加油等笼统的要求,至于每个具体设备每天应该擦什么地方、检查什么部位、检查基准、方法、频次等并没有明确,还且那些贯标文件都是公司组织人写的,我们只是背下来这些“宏观”要求而已。

问:为什么同岗位的人员做法不一样。

答: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工作了多年,都有自己的经验教训,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想法去做。

问:那大家理解可能不一样,异常记录有可比性吗?

答:因理解、方法等不完全一样,不同人的异常记录可能没有可比性。不过,记录仅仅是记录而已,并没有定期仔细分析异常记录,针对设备薄弱部位进行改善。

3A咨询师指导企业进行改善的做法:在公司整体设备管理的要求下,组织每一个车间干部、工人从自己所操作的设备开始,对每个设备进行问题发掘、问题分析、改善对策、交流,拟订每个设备具体的、详细的巡检方法(明确部位、项目、方法、基准、频次、工具、耗材等),甚至巡检线路图。统一工具、耗材种类,使得其种类变少,库存、购入量减少31%左右。

这个事例说明除了公司的宏观要求以外,还必须引导现场干部工人参与改善,针对每一台设备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要求,并将方法标准化,任何人都必须按标准作业,从而保证设备巡检的准确性及效率。而且今后随着改善的深入,更多好的方法将充实、完善作业标准。培养“只有更好,没有达标结束的理念”。

此外,在现场管理方面,重要的不是采用美式的6SIGMA、还是日式的TQC、TPM,培养不断改善的意识、培养改善文化才是至关重要的。

 “改善”决不是像国内有些企业管理者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现场管理的补充活动,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小打小闹的做法,它是一种经营理念、一种企业文化。

现场常见的十二种动作浪费

1. 两手空闲的浪费

2. 单手空闲的浪费

3. 动作中途停顿的浪费

4. 动作太大的浪费

5. 左右手交换的浪费

6. 中途变换状态的浪费

7. 步行的浪费

8. 转身角度大的浪费

9. 不懂技巧的浪费

10. 掂脚尖勉强动作的浪费

11. 弯腰动作的浪费

12. 重复动作的浪费

“以世界最低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这是日本企业界在20几年前喊出的口号。今天当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时,我们是否也能喊出同样的口号?

以世界最低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

——精益生产方式JIT

众所周知,日本制造的产品以其优质、耐用、高性价比而闻名于世。国内许多企业,以日本企业为赶超对象,希望能早日打造优质的“中国制造”产品。但笔者作为咨询顾问走访了国内数十家企业后,深感国内企业界对如何达到世界一流缺乏正确的认识。

国内某知名电脑生产企业一名管理人员说,除非自己跟着戴尔的流程走一遍,否则他无法想象戴尔如何做到只有4天库存的,该企业是直到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成功运转后,才达到了平均22天库存。

一、仅靠ERP并不能与世界一流同步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推行了EPR管理信息系统,但不知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还是对问题的认识不清,许多软件公司鼓吹ERP软件能让企业一步进入信息化管理,并且能实现JIT(适时、适量、适物)生产,大幅度降低库存,马上就能与世界一流企业同步。但事实上多数中国企业并没有发挥ERP的全部功效,许多企业仅仅用到库存查询、订单管理等功能,真正能将计划与各种成品、半成品的生产指令及仓库物料出库指令进行准时、精确地设定,从而大幅度降低库存(减少流动资金被占用)的为数极少。ERP不仅仅是一种管理软件,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当企业管理以“精益、卓越”为宗旨,以准时化“零浪费”为目标时,没有ERP同样能达到低成本、高品质、短交期的生产。日本丰田公司的70、80年代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事例。反之,即使企业使用的ERP管理软件与世界500强一样,也不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管理达到了世界500强的水平。上述国内某著名的电脑制造商的现实情况无疑验证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花巨资引进了ERP,仅仅是多了几台电脑及各种制表格的软件,但企业库存依旧庞大,工厂内物流依旧混乱,生产效率依旧低下,生产周期依旧很长,对市场的反应依旧迟钝,那么经营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ERP设置及系统维护成本。

二、管理信息化的推行应该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现状

管理信息化的推行应该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在首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能达到一些切实的绩效目标的前提下再引进优秀的管理软件,而非盲目的信息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花巨资引进了ERP,仅仅是多了几台电脑及各种制表格的软件,同时戴了一个信息化帽子,但是企业库存依旧庞大,工厂内物流依旧混乱,生产效率依旧低下,生产周期依旧很长,对市场的反应依旧迟钝,那么经营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ERP设置及系统维护成本。显然这种信息化是失败的。国内知名企业推行ERP失败的事例,时有耳闻。推行ERP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而只有默默吞下苦果的企业就更多了。

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企业应该充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改善、流程再造。建立精确量化的管理系统,没有精确就没有量化,没有量化就没有有效的信息化。并不是企业只要出钱就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比如,某企业库房没有定置坐标,总装车间也没有工序坐标,同时总装车间也不能准确提出几点几分需要那些物料,那么即使实施了ERP,也只能根据生产计划将某产品的物料全部一次性发出指令给总装车间,导致原料大量堆于现场。而在精益生产的情况下,仓库中有准确的位置坐标,总装车间也有明确的工序坐标,各工序同时又能准确的提出几点几分需要那些物料,物料供应按准时化进行,现场绝无大量原料及中间半成品,生产处于同步化、均衡化状态下,那么信息化则水到渠成。

不具有精益生产的思想就导入ERP,无疑就像一辆高级小轿车跑在山间的小路上。

三、精益生产的过程管理是ERP能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

ERP应该是基于企业精益生产(JIT)生产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化,它并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管理系统电子化就可成功实施的。它需在成功地进行了管理革新的基础上,即将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建立在以拉动式(PULL)生产系统即JIT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方可取得最大效益。

事实上,不在JIT模式下构建的ERP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不是先进的ERP。如果实施了ERP后库存依然庞大,生产工时依然不能有效控制,交货周期及生产周期不能有效压缩,企业花巨资导入ERP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当然,建立了ERP再全面推行JIT会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当企业在实现了精益生产方式后,又要请回原软件公司,再次花巨额费用追加ERP软件的功能(软件业称其为升级)来适应已改善的新的生产管理方式。

我们可以不循别人所走的路,但有些地方是必须经过的。

四、精益生产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

国际上众多的知名企业都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建立了精益生产方式,然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实施MRP(ERP)系统。通过精益生产强化生产管理,通过ERP使得管理信息系统(MIS)工作效率化、整合企业资源管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许多世界一流企业借助ERP将精益生产发挥得淋漓尽致。戴尔的4天库存、理光的7天库存、爱普生的5天库存无不是如此。

在精益生产诞生、发展、成熟,并在工业化国家广泛推广应用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同工业化国家在企业管理方面几乎没有交流,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因此在管理升级的道路上,国内绝大部分企业跨越了国外几十年实践精益生产的历史,直接实施ERP(MRP)。正因为如此,国内似乎没有人指出戴尔的这种模式就是西方经过多年研究之后引进的日本精益生产的生产模式,它追求的就是零库存,系统整体优化,从而降低成本。国内制造企业在大量导入ERP后,如果把目标定在“同样的产品以世界最低的成本生产”、“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那么补精益生产这一课是不可或缺的了。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管理信息化要走精益生产与ERP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保证ERP的实施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当然有了国外几十年的成熟经验,我们只要善于学习,也许只需要几年时间。

国内缺少对精益生产精通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知名电脑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产生“除非自己跟着戴尔的流程走一遍,否则无法想象戴尔如何做到只有4天库存的”这样的感叹。

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

五、何为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之称,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是当前工业界公认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

精益生产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它是从丰田相佐诘开始,经丰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也是追求卓越的过程,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其目标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追求七个零的终极目标。

精益生产的特点是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在传统的管理中,零部件、半成品的搬运被认为是必要的,但实际上“搬运”本身并没有给产品增值,因此在精益生产中被认为是浪费。精益生产中每个工人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精简是它的核心,精简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中一切不产生附加值的工作,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响应。

精益生产的思想就是一种排除浪费的思想,而排除浪费的手段多种多样。我们曾经对4台冲床进行精益生产的一个流改善,将原来各自独立的冲床串成一条生产线,取得以下良好的效果:

·生产周期缩短(5工作日→2个工作日),能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

·半成品数减少

(数百个→3个,每月平均减少流动资金占用12250元/A产品)

·节省包装及搬运人员3人(每月省6000元)

·节省场地18平方米

·节省内包装材料及包装票复复印费(每月1800元)

·节省大量中转箱及搬运叉车

IE是精益生产的基础。我国企业在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场IE,从基础IE的普及推广入手,进而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六、 精益生产与工业工程(IE)

精益生产是当前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而IE则是为完成精益生产方式的工程基础,IE又是精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的一门学科。

日本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时,运用基础IE中大量的作业研究、动作研究、时间分析技术,使精益生产始终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生机勃勃、卓有成效。日本企业在运用IE方面有极大的创造,使得精益生产不仅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的质变,而且带来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与用户关系等一连串带根本性的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其中最受影响的还包括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丰田生产方式(JIT)就是IE在企业中的应用。

日本从美国引进IE,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形成富有日本特色的IE,即把IE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现场管理优化。我国企业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场IE,从基础IE的普及推广入手,进而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20世纪工业取得巨大成就,在管理技术上贡献最大的莫过于IE技术了”。

附:精益生产管理的特点

1. 拉动式(pull)准时化生产 (JIT)

■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 强调物流平衡,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最终实现零库存。

■ 组织生产线依靠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工序间需求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 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只作最终产品的主生产计划,过程中各个生产单元自主协调。

2. 全面质量管理

■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过程质量管理来保 证最终质量。

■ 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 团队工作法(Teamwork)

■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顺利进行。

■ 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

■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率。

■ 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 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 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七个零的终极目标:

1. 零切换浪费

2. 零库存

3. 零浪费

4. 零不良

5. 零故障

6. 零停滞

7. 零灾害

日本制造的工业品曾因品质低劣,在欧美只能摆在地摊上卖。但随后他们发明了“5S管理法”,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有规定按规定做”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了日本人,为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切都处在管理之中

走进海尔的车间,许多企业界人士都会被那里的整洁、井然有序所折服,对于那些一遇领导视察或检查团光临,就要发动大扫除来“迎接”的企业而言,这样的场景更是认人羡慕。这里面就有5S的贡献,只不过,海尔在5S的基础上有加了一个“安全(Safety)”,称为“6S”。海尔的车间里还专门设有醒目的“6S大脚印”,这是专门用来总结6S经验的场所,足见海尔人对6S的重视程度。

深圳3A企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智军先生拥有丰富的日资企业现场管理经验,致力于研究和推广5S管理,并编撰了以实用著称的《5S活动推行实务》一书。为进一步探求5S的奥妙与真谛,在近期企业管理杂志组织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与改善培训班”期间,记者采访了作为主讲专家的肖智军先生。

5S是现场管理的基石。5S可营造出一个“对”、“错”一目了然的环境,使得每个人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人的品质。

记 者:您经常提到一句话——“99%的中国企业应该实施5S”,为什么?

肖智军:这句话其实是一位企业老总在接受5S项目咨询,看到现场变化、人员意识变化之后的有感而发。众所周知,国内企业一直强调文明生产,其目的是希望企业有干净、整洁的良好工作环境。日本企业一直坚持做5S,规范现场、现物。几十年下来,我们国内的企业脏乱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规定不按规定去做,随心所欲的现象司空见惯。反观日本企业,我在1993年第一次去日本时,所参观的企业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工厂,真是窗明几净,现场干净、整洁,给人感觉是一切都处于管理中。同样的初衷,几十年下来中日企业现场管理之差距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有学员曾经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出两点原因:

第一,定位不同。国内许多企业管理者将整洁、清爽认为是卫生问题,与生产是两回事。既然是两回事,自然工作忙时可以放在一边。或者当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临时来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做给别人看。而日本企业管理者认为5S是现场管理之基石,5S做不好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因此将坚持5S管理作为重要的经营原则。

第二,方法不同。国内许多企业热衷于口号、标语、文件的宣传及短暂的活动(运动),似乎相信在厂区多树立一些诸如“员工十大守则”就能改变一个人,提升人的品质。我们根本就不能指望天天在一个没有行为约束、在工作细节上可以随心所欲、脏乱的现场环境中工作的人,能具有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优良的工作作风。这种没有结合日常工作的空洞口号、运动,对提升人的品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反观世界优秀企业,把5S看做现场管理必须具备的基础管理技术。5S明确具体做法,什么物品放在哪里、如何放置、数量多少合适、如何标识等等,简单有效,且融入到日常工作中。5S既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时也是现场科学管理的基础。每天都在一个“对”、“错”一目了然的环境中工作,使得每个人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人的品质。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做为生产型企业,光靠目前低价的人力成本是无法长期与人竞争的。必须通过提升人的品质及灌输科学的管理思想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海尔总裁张瑞敏关于人的品质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六遍,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上世纪40、5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的工业品因品质低劣,在欧美也只能摆在地摊上卖。但他们发明了5S管理方法,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有规定按规定做”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对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如果想与国外企业竞争,应该像海尔一样大力推行5S管理,提升人的品质。

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对5S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5S理解为大扫除; 二是没有认识到5S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品质。

记 者:5S的实施使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然而,也有部分企业推行5S未能取得成功,其中主要原因或许是对5S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您看来,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对5S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肖智军:目前主要存在的误区有2点。第一,将5S理解为大扫除。去年10月在青岛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与改善培训班”上,某企业领导说道:我们企业1992年就开始推行5S,只推了一年,因效果不好而终止。2000年又推行了1年,还是没能推下去,这次听完肖老师的讲课后,才知道5S管理中的许多方法、技巧我们根本没有使用,推行过程控制不当,对5S的精髓完全没有把握住,结果最后推成了大扫除。第二,没有认识到5S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遵守规定的习惯、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国内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是把5S认为是一种能让现场干净、整洁的管理工具,完全不了解5S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因此,认为5S可有可无,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这种意识下,推行5S的效果可想而知。

记 者:您本人对5S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和转变过程?

肖智军:我于1991年有幸进入全球500强之一的理光公司,当踏入公司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有与我以前接触的工厂完全不同的感受,干净、整洁、各种标识一目了然,根本看不到脏乱的现象,一切井井有条。比如个人工具箱中,在工具的放置处将工具的形状画出来,任何人一看就知道此处应该放什么,有没有物品丢失;用一条斜线给文件夹定位,当文件夹位置摆放不正确时,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真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曾经怀疑过是否需要这么“小题大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体会到一个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有约束、能自我提升的环境,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规范、效率、遵守规定。人造环境、环境育人。通过5S的推行,也体验到了工作光有认真、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工作方法非常重要。比如,以前经常发生工人搞错品种的现象,在使用目视管理用不同的颜色纸做检查表后,此种错误的现象极少发生。此外,在理光工作的同时,到许多供应商指导工作,看到不良的现场所造成的效率、品质、成本、精神、形象等损失时,更加体会到5S管理之重要性。

总体来说,5S带来的影响有:提升人的品质、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效率、构筑工作(产品)品质保证的基础、减少浪费、创造安全的工作场所、营造令人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等7大方面。5S是工人、干部、企业“3赢”的管理活动。

记 者:总结以前的推行和应用经验,您认为5S的推行可给企业带来哪些变化?

肖智军:有效地推行5S,能在以下7个方面带来良好的影响:提升人的品质、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效率、构筑工作(产品)品质保证的基础、减少浪费、创造安全的工作场所、营造令人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这么说:5S是工人、干部、企业“3赢”的管理活动。

我们在昆明某企业进行5S辅导时,当看到仓库管理员十分辛苦地查找各种半成品的尾数箱时,我们建议明确规定红色箱装不合格品、绿色箱装合格品、黄色箱装尾数,花了一周时间对整个工厂内的红、黄、绿色箱进行调整后,对尾数箱一目了然,既减少了寻找的时间,又不容易混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

另外,在2001年5月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美国某汽车权威机构将全世界小汽车分为16类,每类评出1款品质最好的车,结果16款最高品质的车中日本独占10款!品质管理的基础是现场管理,而现场管理的基础是5S管理。许多管理专家认为日本工业成功的因素中有2点非常重要,5S与QCC(品质管理圈)。5S解决了人的品质问题,养成了日本人有规定按规定去做的良好的工作作风;而QCC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了全员的智慧。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只要理解了5S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的话,除了工厂需要5S,医院、学校、百货商场、行政事业单位也非常需要5S。香港政府在全社会推行5S方面就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5S只是现场管理的基础工程。建议5S之后再导入TPM(全面生产管理)、TCM(全面成本管理)、JIT(精益生产)、MBO(目标管理)及ERP(企业资源计划)。

记 者:要成功实施5S,企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肖智军:第一,5S推行办公室在推行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应该由有一定威望、协调能力强的中高层领导出任办公室主任。此外,如果请顾问辅导推行,应注意避开生产旺季及人事大变动时期。

第二,如果自己推行,那么全方位整体的实施、有计划的过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3A公司倡导样板区先行、通过样板区的变化引导干部工人主动接受5S,并在适当时间有计划地导入红牌作战、目视管理、日常确认制度、5S考评制度、5S竞赛等,在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全员良好的工作作风与科学的管理意识。

第三,最高领导必须树立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的理念,要年年讲、月月讲,并且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深化现场管理活动,提升现场管理水平。“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必须经常有新的、更高层次的理念、体系、方法的导入才能保持企业的活力。毕竟5S只是现场管理的基础工程,根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建议5S之后导入TPM(全面生产管理)、TCM(全面成本管理)及JIT(精益生产)、MBO(目标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顺便说一点,在理光运行多年ERP的经验及接触国内众多企业实施ERP的结果,我认为在许多现场管理基础没有构筑、干部的科学管理意识没有树立之前,盲目花钱导入ERP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因为ERP不仅仅是一软件管理工具,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文化。

记 者:企业实施5S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多大投资?

肖智军:5S的推行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实施时间”或“辅导时间”是指开始推行到效果显著的时间周期。如果请经验丰富的顾问师辅导,视企业规模一般需要3~6个月。自己推行能否取得显著的效果很难说,如下表所示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影响自己推行的效果。因此无法肯定地说自己推行需要多长时间。

至于投资,这要视企业情况及希望达到的目标而有巨大的不同。我们辅导过的企业中,总投资从数千到数十万的都有,客户对效果均十分满意。有一个客户,开始要求我们少花钱办好事。但当公司领导参观完海尔、通用之后,希望达到海尔、通用的标准,这自然投入就会大增。那种只把旧的、破的全部丢掉,花钱买新的做法不能称之为5S管理。

什么是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几个词的日文拼音第一个字母都是S,日本人首创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将这几个部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5S”。

整理——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有必要与不必要,把二者明确、严格地区分开来,并将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处理掉。目的在于:腾出并活用空间; 防止误用、误送; 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把留下来的必要的东西依规定的位置分门别类排列好,明确数量,进行有效的标识。目的在于: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

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在于:培养全员讲卫生的习惯,创造一个干净、清爽的工作环境。

清洁——通过制度化和定期检查,维持上述3S的成果。

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队精神。

肖智军:深圳3A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首席顾问师,工学硕士。曾先后在国内外多家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在日本理光公司8年中,担任过6个现场(计划)部门的经理。

姜 林

推行5S,晶华没有用豪华办公家具,但现场却变得十分宽敞整洁、井然有序。

图为2002年4月企业管理杂志社在昆明主办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与改善培训班” 部分学员参观晶华公司生产现场。

以作坊生产方式组织上亿元产值的生产,结果会怎样?

昆明晶华光学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成立于1958年的街道集体小厂,主要生产玩具。1992年以前,我们每年的产值只有100万元左右,生产方式主要是作坊式的,不论是管理素质还是人员素质的基础都比较差。1992年开始进入天文望远镜市场,公司的业务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产值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 1.0664亿。以作坊生产方式来组织上亿产值的生产,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基础管理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速度,出现了管理严重滞后于公司发展的弊端,各方面的管理都比较混乱,尤其是生产现场的管理,生产现场堆满了原材辅料、半成品、成品和包装材料,连走廊里两个人对面走过都要侧身。根本分不清哪里是仓库,哪里是生产现场。

晶华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欧美各国,经常有外商到公司考察访问,外商对我们的现场状况无不摇头叹息,他们无法相信我们在这样的现场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只对我们的低档产品感兴趣,因为我们的低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价格优势。我们在1997年遭受了质量事故的沉重打击,损失达600多万元,公司也因此陷入了绝境。

从1998年开始,我们调整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从抓产值、抓订单数量,转变为抓管理、抓质量、抓效率、抓对客户的服务。由于公司是从一个街道小厂发展起来的,不论是职工的素质,还是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比较差。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搞技术出身的,对工厂的管理都是出于一些本能的感悟,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更是知之甚少。很多方面我们感觉自己做得不好,但大家都觉得无从下手,怎么样做才能做好,心里都没有底。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慢慢探索。公司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走了不少的弯路。

与5S结缘,推动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现场规范的形成

1999年中旬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笔者得到了深圳3A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肖智军先生编著的《5S活动推行实务》,随即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知道了什么样的现场管理才是规范的管理,现场管理的规范化要做哪些工作,走哪些步骤。我立即与肖智军老师取得联系,请肖老师的公司为我们进行现场5S管理活动的管理咨询服务。1999年底,肖老师为我们讲了第一次课。通过听课,使我们的管理干部全面了解了什么是5S现场管理活动,日本的制造型企业是怎样对生产现场进行持续不断的5S管理改善的,5S活动都有哪些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同时,我们根据咨询师的要求,成立了以各有关生产现场部门领导干部为主体的“5S活动推进委员会”,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了5S活动的推进工作。

5S绝非“大扫除”,要通过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去规范

5S活动刚开始推行时,很多职工,包括一部分管理干部,都认为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大扫除运动,只不过大扫除的时间变成4个月了,大家应一应这个景就可以了。但随着5S活动的逐步推行,每个职工都感觉到这次和普通的大扫除有本质的不同。

5S活动要求我们每个生产现场的职工,在整理阶段,如何制定必要物和不必要物的标准,如何将不必要物清理出生产现场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在整顿阶段,如何根据“3定”(定点、定容、定量)和“3要素”(场所、方法、标示)原则对生产现场的必要物进行规范有效地管理,如何整理工作台面和办公桌面,如何对工作场所和必要物进行科学而规范的标识,如何根据“直线运动、最短距离、避免交叉”的原则重新规划生产流程;

在清扫阶段,如何制定每个区域、每个员工的清扫责任和清扫方法;

在清洁阶段,如何科学严谨的制订每一个员工的5S职责,保证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与每个现场员工的考核挂钩,以有效确保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

在素养阶段,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以上4S的规范变成职工的生产习惯,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每一个阶段。更为关键的是,咨询师都帮我们导入了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了制度的长期性和严肃性。

从前,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 现在, 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工作现场的管理者,现场的好坏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且能做到相互提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通过4个月的5S活动,我们的职工彻底体会到了5S和传统意义上的大扫除的不同,彻底改变了公司生产现场的面貌和职工的精神面貌,使我们的工厂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通过5S活动的开展,晶华全体员工的现场规范化管理意识得到了提高。从前,所有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觉得自己在工厂的现场管理中是一个被管理者,现在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工作现场的管理者,现场的好坏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且能做到相互提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因为现场管理的评比结果关系到每个人、每个班组、每个车间的荣誉。高层管理人员完全从现场管理的一些琐事中解放了出来。过去我们一到生产现场看到混乱现象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因为没有一个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办法,下次还要纠正其他人的同样的问题。现在所有的做法都在制度中有规定,并且这些规定根据生产实践也在不断改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到了生产现场根本用不着去规范现场的管理工作,基层的管理人员会按照有关的责任制度去自己把现场管理好。所有来我们公司参观访问的外商,无不赞叹晶华公司的现场管理水平变化,这又增强了我们全体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现场保持和现场改进工作,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我们高层的管理人员可以腾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更多和更高层次的管理问题。

实施5S管理,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每个人都要和自己头脑中的习惯势力做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

通过开展5S活动,我觉得企业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对外部知识的整合能力。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不一定可以在每个职位上都能找到最好的管理人才,但你可以找到有学习能力和开放心态的管理人才,然后找到一家好的咨询机构,将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整合到自己的企业中来。而且5S活动必须强调全员参与的意识。我们在开展5S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工人喝水杯的摆放位置,我们先让工人自己讨论是统一位置摆放方便,还是单独定点摆放方便,然后将形成共识的方法制定成制度,大家遵照执行,这样的制度实际上是工人自己制定的,更有利于长期保持和遵守。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方面,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地精神,要有在管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通过规范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将管理工作的细节,交给基层干部去执行,自己腾出精力来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帮助基层干部协调工作中的难题,只有这样,各级干部的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保证企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我们认为,实施5S管理,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每个人都要和自己头脑中的习惯势力做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好的工作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改正,必须用“自己革自己的命”的精神来对待变革,只要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效力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的方法,但又和自己的习惯做法不同,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进自己的思维定式。只有这样,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才能与时俱进,永远站在变革的最前列,不被时代所淘汰。

5S可对ISO9000等现代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在推行5S管理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们,5S与ISO9000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认为,ISO9000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因为要照顾到各种各样的企业,因而它只可能是一个框架性的体系,在这个框架下,对具体的项目做什么样的具体管理安排,ISO9000的标准中不可能有具体的规定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用很多具体的管理方法来支持这个体系的执行,5S管理在生产现场的管理方面就是对ISO9000的有力支持。我们是先搞的ISO9000认证,但当我们再推行了5S以后,我们的各级管理干部对ISO9000有了更深的认识,执行ISO9000的自觉性有了更大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5S和其它的管理方法以及ISO9000都没有矛盾的地方,对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品质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好方法,关键是看执行的意志和方法。

我们公司在推行5S管理取得显著效果之后,2002年,我们又请3A公司继续为我们做MQM(现代品质管理)的管理咨询服务,2003年我们准备推行模拟成本的管理,以便企业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品质,我们的目标是与时俱进、永续经营。

何为5S?

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

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拼音均以"S"开头,简称5S。

5S起源于日本,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

1、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

(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

2、遵守规定的习惯

3、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良好习惯

4、文明礼貌的习惯

  ☆整理:

  ◇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有必要的与不必要的   

  ◇把必要的东西与不必要的东西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

  ◇不必要的东西要尽快处理掉。

  目的:

  ●腾出空间,空间活用

  ●防止误用、误送

  ●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生产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残余物料、待修品、待返品、报废品等滞留在现场,既占据了地方又阻碍生产,包括一些已无法使用的工夹具、量具、机器设备,如果不及时清除,会使现场变得凌乱。

  生产现场摆放不要的物品是一种浪费:

  ·即使宽敞的工作场所,将俞变窄小。

  ·棚架、橱柜等被杂物占据而减少使用价值。

  ·增加了寻找工具、零件等物品的困难,浪费时间。

  ·物品杂乱无章的摆放,增加盘点的困难,成本核算失准。

  注意点:

  要有决心,不必要的物品应断然地加以处置。

  实施要领:

  ⑴、自己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

  ⑵、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

  ⑶、将不要物品清除出工作场所

  ⑷、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

  ⑸、制订废弃物处理方法

  ⑹、每日自我检查

  ☆整顿: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

  ◇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地标识。

  目的:

  ●工作场所一目了然 ●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

  ●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 ●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注意点:

  这是提高效率的基础。

  实施要领:

  ⑴、前一步骤整理的工作要落实

  ⑵、流程布置,确定放置场所

  ⑶、规定放置方法、明确数量

  ⑷、划线定位

  ⑸、场所、物品标识

  整顿的"3要素":场所、方法、标识

  放置场所 · 物品的放置场所原则上要100%设定

  · 物品的保管要 定点、定容、定量

  · 生产线附近只能放真正需要的物品

  放置方法 · 易取

  · 不超出所规定的范围

  · 在放置方法上多下工夫

  标识方法 · 放置场所和物品原则上一对一表示

  · 现物的表示和放置场所的表示

  · 某些表示方法全公司要统一

  · 在表示方法上多下工夫

  整顿的"3定"原则:定点、定容、定量

  定点:放在哪里合适

  定容:用什么容器、颜色

  定量:规定合适的数量

  ☆清扫:

  ◇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

  ◇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

  目的:

  ●消除赃污,保持职场内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稳定品质

  ●减少工业伤害

  注意点:

  责任化、制度化。

  实施要领:

  ⑴、建立清扫责任区(室内、外)

  ⑵、执行例行扫除,清理脏污

  ⑶、调查污染源,予以杜绝或隔离

  ⑷、建立清扫基准,作为规范

  ☆清洁:

  ◇将上面的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

  目的:

  ● 维持上面3S的成果

  注意点:

  制度化,定期检查。

  实施要领:

  ⑴、落实前面3S工作

  (2)、制订考评方法

  (3)、制订奖惩制度,加强执行

  (4)、高阶主管经常带头巡查,以表重视 ☆素养:

  通过晨会等手段,提高全员文明礼貌水准。培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开展5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靠素养的提升。

  目的:

  ● 培养具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

  ● 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

  ●营造团体精神

  注意点:

  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施要领:

  ⑴、制订服装、仪容、识别证标准

  ⑵、制订共同遵守的有关规则、规定

  ⑶、制订礼仪守则

  ⑷、教育训练(新进人员强化5S教育、实践

  ⑸、推动各种精神提升活动(晨会、礼貌运动等)

5S推行步骤

掌握了5S的基础知识,尚不具备推行5S活动的能力。因推行步骤、方法不当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中途夭折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掌握正确的步骤、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5S活动推行的步骤(11-STEP)

  步骤1:成立推行组织

  1.推行委员会及推行办公室成立

  2.组织职掌确定

  3.委员的主要工作

  4.编组及责任区划分

  建议由企业主要领导出任5S活动推行委员会主任职务,以视对此活动之支持。具体安排上可由副主任负责活动的全面推行。

  步骤2:拟定推行方针及目标

  方针制定:

  推动5S管理时,制定方针做为导入之指导原则

  例一:推行5S管理、塑中集一流形象

  例二:告别昨日,挑战自我,塑造捷虹新形象

  例三:于细微之处着手,塑造公司新形象

  例四:规范现场·现物、提升人的品质

  方针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要有号召力。方针一旦制定,要广为宣传。

  目标制定:

  先予设定期望之目标,做为活动努力之方向及便于活动过程中之成果检查

  例一:第4个月各部门考核90分以上

  例二:有来宾到厂参观,不必事先临时做准备

  目标的制定也要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步骤3:拟定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法

  1. 拟定日程计划做为推行及控制之依据

  2.收集资料及借鉴他厂做法

  3.制定5S活动实施办法

  4.制定要与不要的物品区分方法

  5.制定5S活动评比的方法

  6.制定5S活动奖惩办法

  7.其他相关规定(5S时间等)

  大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以便大家对整个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项目责任者清楚自己及其他担当者的工作是什么及何时要完成,相互配合造就一种团队作战精神。

  步骤4:教育

  1. 每个部门对全员进行教育

  ·5S的内容及目的

  ·5S的实施方法

  ·5S的评比方法

  2. 新进员工的5S训练

  教育是非常重要,让员工了解5S活动能给工作及自己带来好处从而主动地去做,与被别人强迫着去做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讲课、放录像、观摩他厂案例或样板区域、学习推行手册等方式均可视情况加以使用。

  步骤5:活动前的宣传造势

  5S活动要全员重视、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最高主管发表宣言(晨会、内部报刊等)

  2.海报、内部报刊宣传

  3.宣传栏

  步骤6: 实施

  1.前期作业准备

  ·方法说明会

  ·道具准备

  2.工厂"洗澡"运动(全体上下彻底大扫除)

  3.建立地面划线及物品标识标准

  4."3定"、"3要素"展开

  5.定点摄影

  6.做成"5S日常确认表"及实施

  7.红牌作战

  步骤7:活动评比办法确定

  1. 加权系数:

  困难系数、人数系数、面积系数、教养系数

  2. 考核评分法

  步骤8:查核

  1.现场查核

  2.5S问题点质疑、解答

  3. 举办各种活动及比赛(如征文活动等)

  步骤9:评比及奖惩

  1. 依5S活动竞赛办法进行评比,公布成绩),实施奖惩。

  步骤10:检讨与修正

  各责任部门依缺点项目进行改善,不断提高。

  1. QC手法

  2. IE手法

  在5S活动中,适当的导入QC手法、IE手法是很有必要的,能使5S活动推行得更加顺利、更有成效。

  步骤11:纳入定期管理活动中

  1. 标准化、制度化的完善

  2. 实施各种5S强化月活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因其背景、架构、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的不同,推行时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出现,推行办要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可行的对策,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及其意义

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日本所采用的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所需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产品开发、生产系统,还是工厂的其他部门,与大量生产方式下的工厂相比,最低能减至1/2;

2. 新产品开发周期—最低可减至l/2或2/3;

3. 生产过程的在制品库存—最低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一般水平的1/10;

4. 工厂占用空间—最低可减至采用大量生产方式下的1/2;

5. 成品库存—最低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平均库存水平的1/4;

6. 产品质量—可大幅度;

精益生产方式是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够灵活地生产适应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诸多方法,对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精益生产的核心,即关于生产计划和控制以及库存管理的基本思想,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精益生产管理方法上的特点

(1) 拉动式(pull)准时化生产 (JIT)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运作是依靠看板(Kanban)进行。即由看板传递工序间需求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2) 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过程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

--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 团队工作法(Teamwork)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顺利进行。

--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

--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1) 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 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

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

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3) 业务控制观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 质量观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5) 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精益生产体系的目标

(一) 精益生产的基本目标

工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因此,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成为企业的基本目标。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精益生产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防止过量生产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为实现这一基本目的,精益生产必须能很好地实现以下三个子目标:零库存、高柔性(多品种)、无缺陷。

(二) 精益生产的子目标

1.零库存

一个充满库存的生产系统,会掩盖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设备故障造成停机,工作质量低造成废品或返修,横向扯皮造成工期延误,计划不周造成生产脱节等,都可以动用各种库存,使矛盾钝化、问题被淹没。表面上看,生产仍在平衡进行,实际上整个生产系统可能已千疮百孔,更可怕的是,如果对生产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长此以往,紧迫感和进取心将丧失殆尽。因此,日本人称库存是“万恶之源”,是生产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过程不协调、生产操作不良的证明,并提出“向零库存进军”的口号。所以,“零库存”就成为精益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柔性

高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及时组织多品种生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面临市场多变这一新问题,精益生产方式必须以高柔性为目标,实现高柔性与高生产率的统一。为实现柔性和生产率的统一,精益生产必须在组织、劳动力、设备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柔性。

(1) 组织柔性:在精益生产方式中,决策权力是分散下放的,而不是集中在指挥链上,它不采用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静态结构,而是采用以项目小组为基础的动态组织结构。

(2) 劳动力柔性:市场需求波动时,要求劳动力也作相应调整。精益生产方式的劳动力是具有多面手技能的多能工,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适当调整操作人员的操作来适应短期的变化。

(3) 设备柔性:与刚性自动化的工序分散、固定节拍和流水生产的特征相反,精益生产采用适度的柔性自动化技术(数控机床与多功能的普通机床并存),以工序相对集中,没有固定节拍以及物料的非顺序输送的生产组织方式,使精益生产在中小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接近大量生产方式由于刚性自动化所达到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同时具有刚性自动化所没有的灵活性。

3.零缺陷

传统的生产管理很少提出零缺陷的目标,一般企业只提出可允许的不合格百分比和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它们的基本假设是:不合格品达到一定数量是不可避免的。而精益生产的目标是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品的原因,在加工过程中每一工序都要求达到最好水平,追求零缺陷

高质量来之零缺陷的产品,“错了再改”得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强调“第一次就作对”非常重要。每一个人若在自己工作中养成了这种习惯,凡事先做好准备及预防工作,认真对待,防患于未然,在很多情况下就不会有质量问题了。因此,追求产品质量要有预防缺陷的观念,凡事第一次就要做好,建立“零缺陷”,质量控制体系。过去一般企业总是对花在预防缺陷上的费用能省则省,结果却造成很多浪费,如材料、工时、检验费用、返修费用等。应该认识到,事后的检验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且往往太迟。各种错误造成需要重做零件的成本,常常是几十倍的预防费用。因此,应多在缺陷预防上下功夫,也许开始时多花些费用,但很快便能收回成本。

精益生产支柱与终极目标

“零浪费”为精益生产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PICQMDS七个方面,目标细述为:

(1)“零”转产工时浪费(Products•多品种混流生产)

将加工工序的品种切换与装配线的转产时间浪费降为“零”或接近为“零”。

(2)“零”库存(Inventory•消减库存)

将加工与装配相连接流水化,消除中间库存,变市场预估生产为接单同步生产,将产品库存降为零。

(3)“零”浪费(Cost•全面成本控制)

消除多余制造、搬运、等待的浪费,实现零浪费。

(4)“零”不良(Quality•高品质)

不良不是在检查位检出,而应该在产生的源头消除它,追求零不良。

(5)“零”故障(Maintenance•提高运转率)

消除机械设备的故障停机,实现零故障。

(6). “零”停滞(Delivery•快速反应、短交期)

最大限度地压缩前置时间(Lead time)。为此要消除中间停滞,实现“零”停滞。

(7).“零”灾害(Safety•安全第一)

人、工厂、产品全面安全预防检查,实行SF巡查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