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常说的“不孝“到底有哪“三”

 dxdr大写的人 2010-11-26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有所指呢?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篇》。根据赵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确实指三种具体的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2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等词句中的“三”和“九”都是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