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生子女家长爱犯的五个错

 宝贝心声 2010-11-26
 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是,孩子的现在只是为了他的将来,而对于孩子自身个性的成熟和作为孩子的各种需要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一些儿童在家中成年人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接受的强迫性“早期教育”,被限制在成年人设计的成长轨道上,父母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剥夺了孩子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忽视童年成为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是:

  一是成人本位,把孩子当大人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祖辈扮演着孩子的伙伴的角色。据风笑天年对湖北五镇市1293名小学生情况的调查:独生子女的父亲经常陪孩子玩的有74.4%、母亲有83.4%。调查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父母经常陪孩子玩的比例都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其中父亲的比例高近15%,母亲的比例高20%以上。父母们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儿童世界,精心为孩子设计的活动空间、学习内容,却很少考虑是否真正是儿童需要,对儿童的发展有多大的价值。现在,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父辈和祖辈的期望,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儿童的生活就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家中自主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小,自由表达自我意愿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成年人的陪伴和指挥下,孩子像成人一样忙碌,孩子的表情变得与成人一样焦虑,孩子的语言像成人一样“一板正经”,无拘无束嬉戏的儿童已经很难见到。
二是认识偏颇,把特点当缺点

  在许多成年人的心目中,规规矩矩、老实巴交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好动、顽皮、贪玩伤透脑筋。

 
 
事实上,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有自我中心、直观性、情绪性等理解特点。例如孩子往往按自己的感知觉来推知其他事物,当他们感到冷,就会往鱼缸里加热水,好让鱼儿“暖和暖和”。遇到类似这样的事,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便是孩子淘气,故意搞破坏,甚至会打骂孩子;孩子的语言具有真实性、真诚性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推理方式和成人有所不同。当孩子陈述一个自己感知的事实或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的时候,比如有关性的提问,成年人却对此进行道德的判断,觉得是在胡说八道而不让他乱讲,孩子的好奇心、好问、好说的天性就被压抑了;还有的父母把孩子“贪玩”当缺点,一提到孩子的玩,首先想到的是耽误学习。当老师拿着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的时候,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孩子贪玩”了。学习与玩是对立的,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的心理定势。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他们因玩而感到充实,他们也通过玩摆脱孤独,从玩耍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快乐。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当父母们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总是试图改正的时候,事实上也毁掉了童年阶段最真实、具有发展活力的方面,而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光彩。

  三是,不允许失败,把过程当结果

  在过去多子女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是前一个有失败的地方还可以在抚育下一个的实践中加以纠正,即多子女家庭教育中允许付出失败的代价。而独生子女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在子女教育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由此一些父母产生了教育孩子的紧迫感、焦虑感,感情自控容易处于失调状态,很难理智地把握行为的度。天津市妇联与天津市家教研究会2008年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位未成年人父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8.1%被访者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多数父母的消极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认识上的偏差。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问题太多,总是失败。小到一次作业出了错,大到一门升学考试没考好,都会引发家长对孩子的不满。不允孩子许失败,以失败为耻,是父母们的普遍心态。实际上,在孩子人生的马拉松当中,考试、升学、甚至跌更大的跟头,都是孩子成长的过程,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和失败中孩子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可是父母们把某一点失误当作结果,过于看重这个结果,就很有可能让很小的挫折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了进步的动力。
 
 四是,急功近利,把部分当全部

  一些父母过于看重知识学习,孩子的奋斗目标就是考高分、上重点校,把学习好当作评价孩子的全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上学前就开始了知识灌输。

 
 
天津市妇联与天津市家教研究会2008年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位未成年人父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孩子上学前88.6%的父母曾经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28.2%让孩子学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孩子上学后,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自己则成了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父母中有49.3%让孩子上课余学习班,57.6%给孩子布置课余作业、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或相关文化知识、给孩子请家教。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为了孩子的学习,54.8%陪着孩子写作业,52.3%亲自辅导孩子学习,47.1%检查孩子作业后帮助他改错题,40.7%为孩子整理学习用具……一些父母从孩子暂时的学习成绩提高中尝到了“甜头”,但学习的重压减少了孩子的睡眠、娱乐和运动时间,威胁着孩子的身体健康,限制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形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给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制造了障碍。

  五是,角色错位,把“外力”当“主力”

  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满足儿童身心需要的有利条件。孩子因为是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生活上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体贴和更周到的照顾,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教育。但是一些独生子女父母,过于看重自身对孩子照顾、保护的作用,不是从孩子生活的实际需要和生活自立的程度出发,而是把对孩子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和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手段,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对孩子的很多事情,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把自身本应为孩子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条件的“外力”当作了“主力”,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的发展常常受到成年人的阻碍,表现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状况。这一方面是由于成年人对儿童的本质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把自身活动的特点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结果。代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其自我发展的机会,自身潜能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和释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自我角色认知偏差、自制与自理能力弱等等社会化不完全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