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辨别的根本则在于学习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27

【原文】子曰:“恶1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我羞耻于那紫色抢夺了朱红色的地位,也羞耻于那郑国的音乐搅乱了真正的雅乐。也羞耻于那花言巧语颠倒是非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说明】“古者民有三疾”,“巧言令色,鲜矣仁”,本节还有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等这种人。这些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光明正大,然而骨子里却充满了个人的私欲。朱是红色,为正色,紫就是红得过分了,红得发紫,反而就侵夺了正色,盖住了正色。也就是说,清廉得过分的官员其实往往就是大贪官,他贪的不仅仅是一点金银珠宝,而贪的是最高的地位,一旦获得了最高地位,他也就会原形毕露了。郑声也是如此,当时郑国的音乐多是奢靡之音,下流而淫荡,柔美而软懒,多属于民间的鄙俗小调,确实好听,但这种音乐的流行也就搅乱了正统的音乐。而所谓利口者,也就是花言巧语了,但比花言巧语还胜一筹,说起来振振有词,光冕堂皇,似乎都是为国为民,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即使有,也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一个小地方的利益而不顾大局、而出卖大局,出卖了国家和人民。这三种人都是很能迷惑人的,辨别能力稍差一点的人,都会被迷惑住,从而与他们同流合污,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所以孔子要求子路一定要会辨别,而辨别的根本则在于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这个意思。

——————————————————

【注释】1.恶:(wù务)《诗·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老子·二十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公孙丑上》:“无盖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集韵·莫韵》:“恶,耻也。”这里用为羞耻、羞愧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