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YYeTs专题策划组】“在路上”专题之——人在旅途:寻找自己

 倔强石头1900 2010-11-27
我不能歇下而不去远行,我要把生命之酒喝个点滴不留!
                                                                     ——丁尼生

在路上,这是专题策划组成立后的第一个主题,针对同一个主题,不同的爱好者表达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为独特的个体,生活环境,职业工作,兴趣爱好,都是如此的千差万别,可是我们仍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都在努力追求着心中的梦想。

在路上,在上学的路上,在上班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在旅游的路上,还有最根本的,在人生的路上,这就是我感兴趣的题目,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在艰苦的学习中,在繁忙的工作后,他会停下脚步,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我最渴望什么?我该如何追求它?我是否快乐?我是否迷失了方向?然后重新确定前进的道路。

我们身处一个博客的时代,人们写日记,感想,评论,这不象写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隽刻记忆铭记理想寻找希望,孤独的与生活抗争,而在网络这堵防火墙下我们可以把自己无法坦露给身边人的情感与苦闷发表出来,求得释放与知音。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喜悦与悲伤,无论它的内容是什么,无论它是否表达的足够好,重要的是情感真切,朴实执著,当我们从将来回首现在,它会重新为我们带来喜悦,令我们为逝去的时间而悲伤,但却不会为这种付出而后悔,它记载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留下的记忆,对这生活的爱恨纠缠。

我们都走在努力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的道路上,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当我这样写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否真能写出一些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命题作文,但是我愿意为此冒险,愿意为此付出时间,我渴望能够说出一些首先令自己满意的词句,就好像别人问你你对自己的人生怎么看时,你可以滔滔不绝的说出你的观点,既不无聊乏味,也不会充满牢骚抱怨,而是饱含情感的回忆与憧憬,你已经历过无数的喜怒哀乐,正在向着未知的前方探索。

如何使自己的人生美好?这是回荡在我们每个人思想中的问题,它的答案大多数时候并不在于我们找不到目标,而是找不到通向它的道路,谁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呢?对我来说,我一直想要成为这样一种人,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既不过分有侵略性也不过分退缩,不过分自信也不过分批评自己,不过分谦虚也不过分大胆,能够与人睿智幽默的交谈,令他人快乐也让自己满意。

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无时无刻不武装着自己,就像在我们行走的时候背上还背着一座山,累也把人累死了,可是这似乎又是在这世界上获得成功的唯一办法,无论与什么人相处,不管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我们都不能随心所欲,都需要仔细斟酌,我说的话是否合适?我是否笑的太夸张?我是否应该保持沉默?玩笑是否开的过分?是否过分考虑自己而忘记了他人的感受?

有时我会怀疑的这样的要求是不是正确?为什么总想把自己表现的比实际要好呢?自然的与人交谈就行了,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真诚的与人相处而不是表演着一个想象中的自我,那不是源于虚荣就是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而不得不如此,比如在工作中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要努力表现自己,也许把生活一分为二是不错的想法,在家里、在最好的朋友面前可以自由自在,而在工作中只好苦心经营,但是家人朋友对你不也有所期望?我们还是要面对着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己不相适应的问题。

当人们说找到了真爱时,有最为知心的朋友时,不就意味着,你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出来,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她爱你,因为你就是你,没有伪装,不加掩饰。他愿意和你交朋友,因为你们可以坦诚相待。但是仍然有许多许多人不能如此幸运,找不到伴侣,缺乏知己,似乎没什么人认为你值得交往,你成了没人喜欢的类型,这到底该责怪谁?是我走错了路?还是别人都不理解自己?

有时候这种冲突会变的异常尖锐,不停的责怪自己,或者不停的仇视现实,近来在网络上读一个女孩日记中一些零星段落的时候我就遇到这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面临毕业却看不到什么前途?面对父母的所有投入与期望却无法不让他们失望,女孩最终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自己,在心灵的法庭里宣判自我有罪,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却连一门在现实中生存下去的技巧都不具备,更别说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了,而大多数的读者又把责任都推给了教育。我不想只是哀悼她也不想只是抱怨教育,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再有另一个同样的人面临这同样的困境怎样能不走上同样的道路?

当人迷惘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追问生存的意义?为什么没有适合我生活的道路呢?我的要求又不是太多,为什么却没有一片属于我的天空呢?当我承担了一个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角色,我该怎么做?放弃自我或者拒绝扮演它,相信总可以开拓出自己的世界,活的真实而又能得到幸福,而不用勉强自己成为自己不愿意是的人。而当你发现你已经成为了你不愿意成为的人而远离自己的理想时——不管是由于自己的无知与犯错或者强大环境的迫害——你又该怎么办?放弃反抗自暴自弃或者不断向着理想挺进与命运抗争。

当人开始对生存的意义迷惘时,人们感觉到的是虚弱与无力,面对强大的障碍或者噬心的悔恨,他们失去了奋斗下去的意志,这样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象是最终面对失败命运的麦克白在那里哀叹: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便悄无声息的退场了,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躁动,却没有一点意义。

因此生存的意义就是顽强的意义,是相信完全有足够的力量与智慧去冲破一切障碍从而实现理想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对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极其深刻的洞察和实现之上的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时刻流淌在我们身上的活力,它想方设法要坚守中心,要保持自我周身的完整,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体,刀枪不入,持久,自主。失去了它人就会象失去军心的军队一样土崩瓦解,这是我们最根本的需要,这也是我们需要艺术家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不仅仅是娱乐我们,还要能感动我们,给我们力量。

最近看了部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是一部04年的老电影了,名字翻译的也挺有意思,《灰姑娘的玻璃手机》,王子再也不用依靠一只鞋子来寻找自己的公主了,电影将青蛙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创造性的融合在一起了,故事编的美极了,男主角是非常喜欢的那个Lucas Scott,而达芙似乎是有点过于肥胖了。主题是那个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中都可以见到:成为你自己!


奥斯汀艾姆斯是橄榄球队长、学生会主席,父亲期望他以此进入大学,走他走过的道路,然后接管他的事业,然而暗地里他却是个诗歌爱好者,渴望成为一个作家,通过网络和有着同样爱好的萨姆成了知音,而萨姆却是一个住在后母家的孤儿,备受折磨,却仍在拼命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在餐厅招待与勤劳学习之间艰难的寻求平衡,两个人身份地位虽然天壤之别,可在实现个人意愿方面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化妆舞会上,奥斯汀向萨姆解释自己的双重身份时说,大部分人都过着伪装自己的生活。他只是看起来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花花公子,而实际上他却完全可能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的诗人。但是奥斯汀缺乏反抗外部压迫的勇气,他不象萨姆那般坚定的积蓄力量,不断与外部环境斗争,部分原因在于他父亲是出于过度的爱而支配他的,而你象萨姆的后母只是喜欢折磨她,而另外的原因显然是他丢不开那众星捧月般的身份,抛弃啦啦队长喜欢上一个灰姑娘,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虚荣心可不是个容易对付的敌人。

面对软弱的奥斯汀,萨姆勇敢的跑到更衣室里怒斥了他一番,主题被鲜明的亮了出来,我就是我,不敢承认真实自我的是你,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即使我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钱上大学。但我可不会为了这一切把自己伪装成不想成为的人。结局不言而喻,奥斯汀抛弃了那个虚假的自我,抛弃了啦啦队长还有父亲强加的梦想,而萨姆也找到了父亲的遗嘱,又有钱上大学了,还有个最帅最有才华的男朋友在身边。

人们很容易嘲笑这样结尾的荒诞性,生活怎么会如此幸运,大多数人都会采取典型的犬儒态度,总是想着如何向生活妥协,而不是想着如何坚持理想,所以他们对这样的大团圆嗤之以鼻。这是个童话故事,而这样的童话故事却在不断上演,近来大热的《歌舞青春》系列的主题亦是如此,这样的电影总是能打动人心,总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原因正如萨姆的父亲在电影中告诉她的,童话并不是只讲公主是怎么遇见英俊王子的,童话是是关于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是关于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的,绝对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让你不敢做你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最需要的东西,一种可以牢牢把握自我奋斗方向的信仰。

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是在人们不断坚持着理想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否则我们也许还在茹毛饮血呢?结尾不只是一部电影的最后一幕,而是关于我们对生活所持的认识与信念的总结,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悲剧显示的是前者,而童话显示的是后者。

奥斯汀和萨姆是幸运的,并不是指他们的结尾,而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他们也有才华去实现,唯一的障碍是强大的外部的环境,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并被渴望追求它们的向往所支配的,恶只能存在他们心灵的外面,而决不会进入他们的灵魂之中,这也是童话故事区别于一个现实故事的根本原则。

在一个更加黑暗的现实故事里, 恶已经从外部世界进入了主人公的心灵之中,心灵开始被各种各样的弱点所包围,意志薄弱的,心灵邪恶的,坠入黑暗深渊的。英雄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周围世界,还要面对更加可怕的内心世界,英雄人物不仅必须战胜外部敌人,而且还必须征服自身的缺陷。人物必须治愈他们的精神创伤,只有这样的角色才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它也能逐步引导观众学会面对自身的弱点,通过沉浸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不自觉的学习着治疗自身的问题。

前两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丹泽尔•华盛顿导演的《冲出逆境》,电影本身并不吸引人,拍的过于平淡,有点学习《普通人》的劲头,通过心理医生的逐步引导,安东尼•菲舍尔逐渐开始理智而又平静的面对着自己的过去,思考困绕着他的情感与记忆,学会分析它,那些折磨着他的情绪冲动痛苦与愤怒得到表达以后,压着他心灵重担的东西就被卸下来了。

最初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时刻把任何的轻微玩笑当成是不可宽恕的挑衅,这样的性格是不正常的,他缺乏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因此任何的情感在他的心灵里都会走向极端,愤怒如此,软弱亦如此,他喜欢同为海军的一个女孩,可是除了跟踪她之外,在她面前他连话也不敢说,这与他动不动就和别人大打出手的卤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他不断的反思自身的生活以后,他学会了控制那些情感,而不是总会无法控制的被它们所支配,最终他也解开了所有心结。

引人注目的是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从一个受尽折磨的孤儿到一个成功的作家,这样的故事永远吸引人,只是无缘读到他的书《寻找自己》(Finding Fish),这个事件的真实性给了这部电影以坚实的基础,菲舍尔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好医生达文波特。他也为自己的书起了一个吸引人的名字,他只是把自己遗忘在了黑暗的过去,只要他能穿透黑暗,穿透愤怒的控制,穿透软弱的控制,他就会发现那个富于爱心,热爱生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仰,达文波特医生如何在他一次次闹事后仍然继续不断的帮助他,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仰,安东尼•菲舍尔如何能够相信自己可以从那样一个人难以生存的环境中幸存下来,而且还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只是他人的帮助与理解,支持与信心。

尽管我们只能从艺术中不断获得相信坚持自我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而不能获得成功的保证,我们总是需要机遇女神的眷顾,可我们无路可退,我们只能不断走在发现的路上,坚持的路上,努力的路上,创造的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