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婺人返皖”运动

 zqbxi 2010-11-28
 
(老照片:1943年3月26日,婺源郊县溪头村耆老举办“回皖”活动) 
 

   近读《皖报》,1934年6月26日,在第二版左下角,有则标题为《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推选理事监事》消息。《皖报》前身是《民国日报》,创刊于1928年,初是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机关报,1932年改为面向大众读者的《皖报》。这则消息中的“徽属六邑”,是指徽州府下辖的绩溪、歙县、休宁、 黟县、祁门、婺源6县。“旅省同乡会”是指“徽属六邑”旅居省城安庆的同乡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徽商。笔者对这则消息感兴趣,不在同乡会本身,而在于会议讨论的第三个事项,“婺源划归江西本会如何表示案”。

   本是“徽属六邑”中的婺源,设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隶歙州。之后虽多次变动,但至清同治时期,仍属安徽省徽州府。1934年春夏之交,国民党政府出于“剿匪”需要,欲将婺源县区划调属江西省。消息传出,婺源本县,徽州本府,安徽本省,一片反对之声。在安庆,300余出席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的代表,也表示出强硬态度。大会做出两条议决:一,由前推代表向省府请愿时连带陈述不能划分理由;二,分电国府中央党部行政院内政部南昌行营力争。

   国民政府自然不理会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的小小议决,尤其是蒋介石,在他心中,政治高于一切。当年 9 月 4 日,蒋介石签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决定将原为安徽的婺源,划归江西,隶属于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三个方面的解释——其一,政治需要。“察其地势,大部分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 ,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其二,军事需要。“值剿匪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苟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其三,交通需要。“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香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

 

   (未完,敬请关注周五的续篇)

 

 

(刊发在《皖报》上的《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推选理事监事》新闻)

 

 

 

 

 

 

 

 

 

 

 

   

 

(1947年4月2日,婺源街头的“回皖”大标语)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下发后,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旅外婺侨,以及类似安庆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性质的团体,纷纷表示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习俗是地域风格的构成要件,经济是地域形象的创建基础,文化是地域风格的传承平台。这三者,“徽”与“赣”有明显的区别,强行改隶,确实不妥。“婺人返皖”运动极端之处,婺源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徽”与“辉”同音,在婺源人看来,只有回到安徽,才会回到“光辉”之处。

   但,努力无果。改隶后一年后的1935年9月12日,歙县《徽声日报》刊发《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称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均较隶皖时“窳败不堪”。“九·四”婺源改隶江西之日,实“婺民一页痛史也”。

    接下来是八年抗战。1945年秋日本战败,国内形势趋于稳定。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更有甚者,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表明决心。“婺人返皖”宣言,拟照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也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本文附图的几张老照片,拍摄于1943年至1947年间,是当时“婺人返皖”运动的真实写照。

   “婺人返皖”高涨情绪前后持续了20个月。1946年12月底,南京国民大会期间,徽州同乡会通过胡适,将“婺人返皖”请愿书,转内政部长张厉生代呈给蒋介石,最终促使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到婺源进行实地勘察。胡适是坚定的“婺人返皖”支持者,“徽州人岂肯把朱夫子的出生地划归江西,他们还把二程先生的祖先还算是徽州人呢!”他的旗帜鲜明表态,从中起到很大作用。

   1947年8月16日,国民党政府终于做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

 

   

 

(1947年4月2日,婺源街的“回皖”气氛)

 

 

 

 

 

 

 

 

 

 
 
(1947年3月26日,婺源澄坑小学的学生要求“回皖”)
 

   回到文章开头的“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上来。徽商是安庆商界业主的主体,仅徽州人在老城公立的公馆,就有徽州会馆、泾县会馆、旌德会馆等3家之多。清末民初,徽商在安庆主营的行业,有钱庄、当铺、绸缎庄、南货号以及笔墨纸张等。老城几条主要繁华街道,如四牌楼、司下坡、西正街等,都有徽商经营或资金参与的商号。老城商界,徽商占据半壁江山。

   1934年6月25日,星期一,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召开地点,就在徽州会馆。徽州会馆占地近5000平方,由大墨子巷现邮政局大楼东侧,向北一直拉到倒扒狮子街。徽州会馆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马头高墙,石雕漏窗,大门两侧置有石狮与抱鼓石。会馆内客厅、餐厅、下居一应齐全,另外还建有宽敞的议事大殿,并有相当规模的戏台。徽州人爱听戏,逢聚会或议事等,免不了还请戏班子来唱一场堂会。1934年,徽州会馆趋向衰败,会馆入不敷出,不得已情况下,将原有议事大殿加以改造,建成可容纳600余观众的大戏院。6月25日,有300余徽州老乡参加的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就在新改建的大戏院里召开的。

   当天的会议由临时主席陈必贶主持,讨论事项包括:一,讨论章程;二,讨论如何应对祁门匪势猖獗的局势;三,讨论的婺源划归江西对策;四,公推理事监事。经过投票,最后推选理事有:许也宜、叶熙春、程用宾、余裴山、程绍安、程霄羽、洪铁琴、陈必贶、郑诫轩、邱光远、舒景濂、唐少澜、汪士藻等13人,汪令吾、胡希邹、方英鸿、方文斗、李朗川、曹镛臣等6人为候补理事。徐笃安、金慰农、胡文轩、汪涛松、胡威候、卢伟庭、胡钟吾等7人为监事,张我华、程颐仲、方仲谋等3人为候补监事。

   监事中的徐笃庵和金慰农,笔者有一些了解。徐笃庵是安庆商界巨头,在萧家桥开有永祥当铺。1928年安庆总商会改组,通过二次选举,徐笃庵当选为主席。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彭保友藏有一枚徽章,圆形,内外两环,内环图案为寿桃、佛手、莲子等吉祥物,中有飘带相隔,飘带上镌有“笃庵先生七秩大庆”8字。这枚徽章,就是徐笃庵为庆贺自己70大寿专门制作的。类似徽章,在安庆,在安徽,甚至在中国,也不多见。另一位金慰农,是位高官,1929年前后,曾主持安庆市政筹备处工作。当时吴越街刚刚建成,社会各界纷纷呼吁以革命志士吴越之名,命名这条新街。提案转到金慰农手中,正好符合他的心意。金慰农是吴越的同道中人,在河北保定两江公学时,他们曾联手创办《直隶白话报》。后经金慰农上下周旋,最终征得省府同意,正式将这条街命名为“吴越街”。

 

    

 

“笃庵先生七秩大庆”徽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