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燮羽 2010-11-29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
     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的重新组织链和分配责任。
一、责任链模式的结构
1、责任链模式涉及的角色
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下家的引用。这个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抽象类或Java接口实现。图中的聚合关系给出了具体子类对下家的引用,抽象方法handlerRequest()规范了子类处理请求的操作。
具体处理者角色(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由于处理者持有下家引用,因此,如果需要,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家。
抽象处理者角色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定义下家的引用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处理方法,调用此方法处理请求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赋值方法,调用此方法设置下家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public Handler getSuccessor()//取值方法,得到下家对象
    {
        return successor;
    }
}
具体处理者角色,如果有下家,就将请求传给下家,否则就处理请求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if (getSuccessor() != null)
        {
            System.out.println("The request is passed to " + getSuccessor());
            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he request is handled here.");
        }
    }
}
客户端角色
public class Client
{
    static private Handler handler1, handler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handler1.handleRequest();
    }
}
 客户端创建了2个处理者对象,并指定第一个处理者对象的下家是第2个处理者对象,而第2个处理者对象没有下家。然后客户端将请求传递给第一个处理者对象。
 
二、纯的与不纯的责任链模式
一个纯的责任链模式要求一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只能在2个行为中选择一个:继承责任或者把责任推给下家。不允许出现某一个具体处理者对象在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后又把责任向下传的情况。
在一个纯的责任链模式里面,一个请求必须被某一个处理者对象所接收器;在一个不纯的责任链模式里面,一个请求可以最终不被任何接收端对象所接收。
纯的责任链模式的例子很难找到,一般看到的例子都是不纯的责任链模式的实现。
 
三、责任链模式的实现
1、链结构的由来
   责任链模式并不创建出责任链。责任链的创建必须由系统的其它部分创建出来
   责任链模式减低了请求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耦合,使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一个链可以是一条线,一个树,也可以是一个环。链的拓扑结构可以是单连通的或多连通的,责任链模式并不指定责任链的拓扑结构。但是责任链模式要求在同一时间里,命令只可以被传给一个下家(或被处理掉),而不可以传给多于一个下家。
   责任链的成员往往是一个更大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责任链的成员不存在,那么为了使用责任链模式,就必须创建它们。责任链的具体处理者对象可以是同一个具体处理者的实例
   在Internet Explorer的DHTML的DOM事件处理模型里,责任链则是DOM等级结构本身。
2、命令的传递
   在一个责任链上传递的可能不只有一个命令,而是多个命令。这些命令可以采取抽象化层、具体化层的多态性实现方式,从而可以将命令对象于责任链上的对象之间的责任分隔开,并将命令对象与传播命令的对象分隔开。
   如果责任链上的传播命令只有一个、且是固定的命令,那么这个命令不一定要对象化。
四、DHTML中的事件处理
1、Netscape的事件模型
   Netscape的事件处理机制叫做“事件捕捉”(Event Capturing)。在事件捕捉机制里,一个事件是从DOM的最高层向下传播,window对象是第一个接到事件上的,然后是document对象,如此向下。因此事件的产生对象反而是最后一个接到事件上的。
2、Internet Explorer的事件模型
   当一个事件发生在Internet Explorer所浏览的网页中时,Internet Explorer会使用DHTML的“Event Bubbling”,即事件浮升机制处理事件。Internet Explorer的DOM模型是HTML对象等级结构和事件处理机制。在DOM里,每一个HTML标识符都是一个DOM对象,而每一个对象都可以产生事先定义好的几个事件中的一个或几个。这样的一个事件首先会发生在事件所属的对象上,然后向上传播,传到对象所属的容器对象上。因此,事件浮升机制是事件捕捉机制的相反面。
   在Event Bubbling机制里,产生事件的对象首先会收到事件。然后。事件会依照对象的等级结构向上传播。
   如果要阻止事件继续向上传播,可以在事件链的任何一个节点上把cancelBubble性质设置成True即可。
   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几乎为所有的HTML标识符都提供了事件句柄。因此Internet Explorer不用其它的方法来捕获和释放事件。
<html xmlns="http://www./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title>无标题文档</title>
</head>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onclick=click();
                    function click()
                    {
                       //return null;
                       alert('document event');
                    }
</script>
<body>
<form name="MyForm" onclick="alert('form event');">
<input type="button" value="click me" onclick=" alert(button event');"/>
</form>
</body>
</html>
 这断代码显示了个Internet Explorer的事件浮升机制,当点击button按钮时,按钮先处理事件,然后传给表单对象,它也可以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