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 英雄在诗乡

 百了山人 2010-11-29
诗中家园

  时至今年,南宋诗人陆游离世已800年。陆游游宦而不辞辛劳,且视之为生命的磨炼,以成就自身的才情积累

  ■那秋生

  你从稽山走来,又向镜水行去。整整八百年啊,仿佛只在瞬间。

  诗魂长歌——“六十年间万首诗”;英灵不朽——“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是名副其实,一生三游: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他用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铸就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洋溢着生命的风流。

  陆游出生于仕宦之家,时逢乱世之际。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出自《列子》:“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其意图是望子修心治物,可达人生至境。

  面临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安危,陆游从小立志报国,以抗金大义激励自己,誓死恢复中原。他寄情于抗敌征战——“少年志功名,目视无坚敌”(《短歌》);“陆生少日心胆壮,万里凭陵寄疏放”(《秋霁遣怀》)。他曾有过一段从戎的经历——“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最怀清渭上,冲雪夜掠渡”(《念昔》)。

  他慨然想象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情景:一边参加民间抗金的武装活动,积极练武,学习剑法;一边研读兵书,请教谋略,筹划未来的战事。“少小遭丧乱,妄意忧元元”的陆游,一心准备杀敌报国,完成自己“少携一剑行天下”、“少年志欲扫胡尘”的夙愿。

  参加科举试选,年轻的陆游遭到了秦桧的嫉害。但他决不向投降派低头,坚持上书献策,力主抗战。正是,“报国寸心坚似铁”,“忧国忧家虑万端”。

  少年陆游,侠气冲天。

  陆游的仕途十分坎坷,而且迁徙不定——“十年走万里,何适不艰难”(《咏怀》);“白发书生不自珍,天涯又作宦游身”(《开元暮归》)。诗人潇洒,苦旅中洋溢着诗情画意——“陆驾少游车,水泛渊明舟”(《自咏》);“万里只作游山看,看尽吴山看蜀山”(《感怀》)。

  身在官场,他不图自己的功利,只为百姓尽责尽心。“得福常廉祸自轻,坦然无愧亦无惊”(《书斋》)——这便是诗人的为官准则。他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贵重,而对追名逐利者嗤之以鼻:“利禄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感怀》)。

  陆游是一个真正关切民生的好官:“作官觅饱最缪算,羡尔为农过一生。”他的心与民众是息息相关的:“我要上天仁,顾哀民语悲”(《闵雨》);“政本在养民,此论岂迂阔”(《书叹》)?即使他蒙冤遭贬,依然为百姓着想:“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书感》)。

  他游宦而不辞辛劳,且视之为生命的磨炼,以成就自身的才情积累。他也不迷恋官场,“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

  毕竟,诗人才是他的本色。

  陆游老年回归故乡后,诗情依然不减,他有个“一字神仙诀”——“顽”。面对饥、寒、贫、病的困境,诗人超然视之——“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杂兴》);“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生闲”(《村居》)。

  老年游仙,须进入忘我之境:“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诗书为乐,可以忘愁;“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安神宁志,可以忘病;“花前自笑童心在,又伴群儿竹马嬉”——一颗童心,可以忘年延寿。

  游仙,乃人生之反璞归真,诗人已经进入了生命之最高境界。

  诗人临终,一曲《示儿》奏响最壮丽的人生乐章,神州大地至今仍有着余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生命是富有传奇性的,游侠、游宦、游仙,这个人生三部曲曾是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不懈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