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石红

 zhangji2979 2010-11-30
 

  火石红为古瓷胎釉之间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元明清官、民窑瓷器中此一现象多有存在。在所有器型的露胎处与足底(釉与圈足亦或盖与边沿之露胎处)在胎釉之间产生的颜色。
  大凡元代至明中期,其色泽较深重呈砖红色,通称火石红或窑红。

 
明中晚期以后。瓷器火石红颜色渐浅淡向黄色过渡。故清代时亦称为黄溢。(如下图)

 

 

 

清晚期表现更为浅淡.至晚清时已变的若有若无.或只在露足胎处出现轻微的油润黏稠感.故也称为窑黏.

在民国以后即电窑、燃气窑成立以后已慢慢消失.火石红、窑红、黄溢、窑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间的一种特征表现.我们可以知道火石红的浓度与红度都是渐渐浅淡.越接近现代其表现越弱.虽然火石红在古瓷中并不是一定有的表现.却又在瓷器鉴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证、依据作用!所以历代古瓷鉴定名家以[多有]来形容.意即大多数古瓷有火石红的表现.也偶见无火石红的少数例子.因此此一现象不是绝对的.所以用[多有]来形容!

  火石红的形成说法各不相同.至今没有统一定论.一说是景德镇窑瓷土特有的矿物成份的一价铁在高温中还原成二价铁而呈现红色.一说是当时垫在圈足处的草木燃烧后的附着颜色.又有说火石红随年代越近现代而浅淡.是因为当时瓷土开采的越早越接近地表.是表土中富含的有机物氧化后出现的颜色.随着瓷土的越挖越深层.逐渐减少了有机物的含量!一说是只有以燃柴能才出现的颜色.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火石红其颜色与红度是随着年代越接近近代其表现则趋于浅淡.并且在器物越大胎体厚重时表现越强烈.如大瓶、大罐、大盘.

纵关此一红度的表现相当具有弹性,在元至早明时期其火石红较为稳定并表现的比较具体,其红度也较浓重。在成化期间则浅淡,红度下降呈琵琶黄色嘉万之间又较为明显,但已不若永宣浓重。康雍时又若成化朝时。至于乾嘉时器物大小明显区隔。同光时官窑器物底足更则偶见黄溢,但已可称为窑黏了!

  其间又以[黄溢]来形容其颜色与表现.亦甚为贴切.其色浅黄.似由胎骨中溢出.此一表现为由内而外的溢出.若以十倍放大镜下观察.此种存在于露胎处的琵琶黄色正是由胎上晶莹的窑黏由内而外自然溢出的表现。

然而大件器物往往会以红度较高的砖红色表现在整个露胎底部.亦或在胎釉之间形成一条特有的玄线随足底器型而走.

也会产生在瓶口内部以里或是施釉不足之处.

  由于火石红是鉴定古瓷至为重要的鉴别项目之一。所以历朝皆有仿品。尤以晚清民国时最为盛行。亦有清仿明、民国仿明清、现代仿古。唯其差别仍是以[不自然]为破绽。一般民国至近代仿品多会在胎釉之间[染]色,或是刻意在胎足之间上火石红釉[烧]上一层黄溢,再将器物足底打磨以乱真。随其器物造形与年代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需要,但其表现僵化色泽不一,缺乏真品油润黏稠感,也不能出现自然的、由内而外的表现。大凡现今高端彷古赝品,都已十分注重火石红的工序。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一级仿古早已突破火石红的烧造难度,单凭火石红在现今高仿品众多的年代已难以区别真伪,仍需要以古瓷的全面表现作为鉴别的准则。不断上手真品,并在胎、釉、型、发色、画工、款识与时代风格上全项目的研究,进而综合出通达的鉴赏能力!

                                               

                                               哑舍编辑部敬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