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

 张敏337 2010-12-01
                    1. 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
    
     生我的人很严厉,我从小到大都怕她。只要听到母亲下班的脚步声,我立马噤声敛气,捧起书本,不敢造次。我的要求,都由父亲“上奏”,母亲的批复也由父亲传达。
    那时,觉得母亲神了,她总能对我所犯的错误明察秋毫,并毫不宽宥地处罚,我的手心和屁股领略过无数次“皮带肉丝”的味道。当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这个家,越远越好。
    谢天谢地,在我16岁的时候,这个机会来了,我毅然决然地下乡插队。乡村艰苦的劳动和生活,很快消磨了我的热情,我写信给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父亲来信说:“你妈让我告诉你,以后你一年的口粮要靠自己挣,我们只能给你一点零用钱。”我只觉得“嗡”的一声,眼泪夺眶而出,这不是明摆着不要我回家吗?多么狠心的母亲!
    知青点的同学都回家了,我独自留在茅屋里,与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冷灶孤灯,好不凄凉。我发狠地想,我永远不会回去,再也不要见到母亲。
    第一年,16岁的我就挣了300个工分,扣除一年的口粮,还有盈余。我接受再教育的态度,干得像模像样的农活,不仅给了我很多荣誉和上调的机会,还使我养成了好学上进、不怕吃苦的习惯。
    后来,父亲告诉我,母亲牵挂我,常常睡不着觉,当父亲表示要写信叫我回家时,母亲说,现在不狠狠心,就怕以后害她啊!
    等我当了母亲,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狠心”;有多深的爱,就有多大的“舍得”。
    我也学着母亲对儿子“狠心”:控制他的零用钱,给他穿表兄弟穿旧的衣服,严厉地对他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儿子一天天长大,可我发现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起先,他还能阳奉阴违,或者“沉默是金”,后来,他放学回家就关进自己的小天地,把门锁上。有一天,在我谆谆教导他时,他竟然情绪失控地哭喊道:“哪个妈都比你好,如果妈也能选择,我一定不选择你!”犹如当头一闷棍,把我彻底打晕了。
    许多个晚上我辗转反侧,心疼难忍。想老妈我为你操碎了心:清晨为你挤好牙膏,轻声唤你起床;黄昏为你做好饭菜,站在窗前盼你归来;唠叨唠叨中把削好的苹果,送到你的嘴边;大部分工资给你交了学费和生活费……这份劳碌、繁杂、操心又永无休止的工作,妈妈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毫无怨言,可竟然是这样的效果。
    儿子的反感让我震惊也让我反思:生我的人,为了造就她心目中的好人,横下心来让我吃苦,虽然她的目标实现了,可我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青少年。后来,我虽明白母亲的苦心,但在感情上,却与母亲亲近不起来,人家母女间亲昵的举动,我们都不曾有过,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直到现在,想起母亲对我的种种处罚,母亲不疼我给我造成的自卑,我还会流泪,不知母亲地下有知,是否后悔?
    我生的人如今恋爱成家了,虽然,我把他培养成没有坏习惯的好男人,可他有话还是不愿对我说,有事自己独立扛,他的情感不细腻,不浪漫,我真怕他以后也会这样严厉冷漠地对待他生的人。
    生我的人给了我生的权利,如果再给我爱的呵护,那么,我的人生可能改写;我生的人给了我存在的希望,如果我再给他正确的母爱,那我们两代甚至更多代人的日子应该更幸福美好!
    都说世上只有“生你的人和你生的人”最可靠、最信任、最亲近,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过犹不及,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善待和孝顺生我的人,呵护和教育我生的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人生的大学问啊!
                    
                 2.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

    对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对自己最为深刻、最刻骨铭心的那些影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
即便是对一个幼时并未呆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对孩子最具影响力的人,始终是父母两人。
在你的身上,在血液里,在细胞中,都永远存留着父母的印记。
若然要做到接纳自己,就必须得先全然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

   自幼儿起,孩子对父母,拥有无条件的爱与信任,他们热衷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小到洗脸刷牙、穿衣吃饭、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大到待人接物、性格品质,皆是如此。
父母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在孩子身上瞥到自己的影子一般,那不止是因为他五官可能像极了你,更是因为他由内到外都在以你为楷模,无时无刻在生活中效仿着你。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系统,在这系统中,孩子是其中最为敏感与薄弱的一隅。
当家庭中任何成员出了“问题”,孩子往往都会最迅速接收到讯息,因为模糊的思维与沟通,孩子并不能够适当处理这些“问题的讯息”,于是,就本能地在自己的情绪波动上反应出来,孩子因此可能变得脾气大、易哭闹、逆反行为多,或者是生病。
这些本能的释放行为,却常常让不明就里的父母抓狂不已,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孩子又来添多一乱。
事实上,若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当父母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出状况的时候也会随之增多,反之亦然。

对孩子的教养,管教技巧确实存在,有时,面对孩子的不可捉摸,你的确需要一些技巧来帮自己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
但事实上,对他们一生品性的形成影响力最深刻的,是父母自身的生活品质。
这生活品质,不是你拥有多少丰足物质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母的真实自我部分。

   父母如何看待自身,欣赏还是否定、快乐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
这些都会被生性灵敏的孩子,深深刻入心底,根深蒂固地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无论父母是否努力用微笑、用忙碌、用工作、用朋友等等面具,来掩饰自我内心的脆弱部分,事实上,你的孩子都能够感受的到你的全部真实。
因为,孩子和成人最大的不同是,孩子用感觉来认识周遭世界,感受直至心灵深处。而成人用头脑与逻辑来认识世界,学习分析与判断应不应该、值不值得。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灵敏的孩子都看在眼内,吸收在心。尤其对于六岁前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除一些特殊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个体外)都敞开心扉,无条件、无过滤地吸收外界的一切信息。
无论父母认为自己表现的是否优秀、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孩子都会无一例外地吸收,并有天赋的能力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品性。
   父母对孩子再多再有道理的说教,也远不及父母自身的身教来的更为深刻。

   因此,对孩子最深刻的教养,是父母对自己的爱与照顾,孩子的生命品质,取决于父母自己是否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本质。

一个身心如一对待自己的父母,当他们同样身心一致地对待世界万物、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时,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学会爱和照顾他自己,并推己及人。
这样的父母无须多言,无须说教,无须告诉孩子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父母的真实自我,已经为孩子昭示了一切答案,并且直观地进入孩子的感官世界,融入孩子的真实体验当中,根深蒂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