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ygyc-gc的个人空间 - 真正的水的世界:天下河流 - Powered by Dis...

 陋室仙人 2010-12-01





概  述





  长江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是中国第一大河,按长度和年径流量均占世界大河第三位。干流宜昌站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3亿t。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还伸展至甘肃、陕西、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8个省(自治区)(见长江水系及流域规划示意图)。
  长江在江苏镇江以下因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今扬州),故名扬子江。国际上普遍使用英文译名Yangtze River。

水系组成




2.1 干流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全江长度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流域面积12万km2。长江上游从源头至当曲口称沱沱河,长346km,从当曲口至玉树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28km;巴塘河口至宜宾称金沙江,长2290km。宜宾至宜昌的1040km河段又称川江,从枝城至城陵矶的一段长339km,又称荆江。
2.2 主要支流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km2以上的有49条,8万km2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了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长江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见长江主要支流水文特性表。
  (1)雅砻江。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于渡口市注入金沙江。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干流长1637k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14m3/s。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72万kW,可开发的水力发电装机容量2494.1万kW,甘孜以上称上游,长约610km,落差1330m,平均比降2.18‰。甘孜至大河湾为中游,长约600km,落差1790m,平均比降2.98‰。大河湾以下为下游,长约360km,落差750m,平均比降2.08‰。全流域可开发水能资源2494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525亿kW·h。
  (2)岷江。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四川盆地西部,穿越成都平原,至乐山接纳大渡河,于宜宾注入川江。干流全长735km,灌县以上称上游,长340km,落差约3000m,平均比降8.82‰;灌县至乐山称中游,长约232km,落差372m,平均比降1.6‰;乐山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63km,落差97m,平均比降0.59‰。流域面积13.3万km2,多年平均流量2850m3/s,总落差3560m。水能蕴藏量为4886.6万kW,可开发量为3056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672亿kW·h。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山东南麓,于乐山汇入岷江。流域面积9.1万km2,干流全长1062km,多年平均流量1570m3/s。水能资源主要蕴藏在双江口至铜街子河段,该段河道全长600km,天然落差约1800m,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748万kW。在河口段有青衣江汇入。
  (3)沱江。沱江发源于岷山山系九顶山南麓,于泸州市注入川江。流域面积2.78万km2,干流全长702km,多年平均流量519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2万kW,可开发的为26万kW。干流金堂以上称上游,长约200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07‰;金堂至内江为中游,长约300km,落差147m,平均比降0.49‰;内江以下为下游,长约202km,落差67m,平均比降0.33‰。
  (4)嘉陵江。嘉陵江发源于秦岭西段南麓,在合川市接纳涪江、渠江后在重庆市注入川江。流域面积16万km2,干流全长1120km,多年平均流量2120m3/s,总落差2300m。水能理论蕴藏量1522万kW,可开发水能资源870万kW,干流昭化以上称上游,长约394km,平均比降约3.8‰;昭化至合川为中游,长约633km,天然落差189.9m,平均比降0.30‰。  
  (5)乌江。乌江源出乌蒙山东麓,分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和北源六冲河汇合后始称乌江,流经贵州省中部和东北部,穿过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于涪陵汇入长江。流域面积8.792万km2,干流全长1037km,多年平均流量1650m3/s,总落差2124m。水能理论蕴藏量1042.6万kW,可开发的为880万kW,干流化屋基以上称上游,化屋基至思南称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
  (6)清江。清江发源于鄂西利川县齐岳山龙洞沟,于宜都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67万km2,干流全长423km,多年平均流量414m3/s,总落差1430m。水能理论蕴藏量250.4万kW。恩施以上为上游,恩施至资丘为中游,资丘以下为下游。
  (7)汉江。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于武汉市注入长江。流域面积15.9万km2,干流全长1577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10m3/s,总落差639m。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093万kW,可开发的为614万kW。干流丹江口以上称上游,长约925km,落差555m,平均比降0.60‰;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km,落差50m,平均比降0.19‰;钟祥以下为下游,长382km,落差34m,平均比降0.09‰。水能总的理论蕴藏量1006万kW,可开发水能资源600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43.9亿kW·h。
  (8)湘江。湘江为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广西灵桂县海洋山,于湖南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9.466万km2,干流全长844km,多年平均流量2370m3/s,总落差756m。零陵老埠头以上为上游,长约240km,落差110~220m,比降0.9‰~0.45‰。老埠头至衡阳为中游,长约284km,比降0.29‰~0.18‰。衡阳至濠河口为下游,长约320km,比降0.083‰~0.045‰。
  (9)资水。资水以夫夷水为源,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北麓,于湖南省益阳甘溪港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2.8142万km2,干流全长713km,多年平均流量759m3/s,总落差972m。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4万kW,可开发149万kW。邵阳市小庙头以上为上游,小庙头至马迹塘为中游,马迹塘以下为下游。上、中、下游河段的长度分别为250、276、187km。
  (10)沅江。沅江主源马尾河发源于湘黔两省边界的云雾山,于常德县德山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8.916万km2,干流全长1022km,多年平均流量2170m3/s,总落差1462m,水能理论蕴藏量为794万kW,可开发593.8万kW。干流洪江市以上为上游,长537km。洪江市至桃源县上游凌津滩为中游,长389km。凌津滩到德山为下游,长96km。
  (11)澧水。澧水发源于湖南桑植县杉木界(南源),于津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1.8496万km2,干流全长390km,多年平均流量574m3/s。水能理论蕴藏量205.2万kW,可开发的为141万kW。干流桑植以上为上游,上游河段长约94.2km。桑植至石门为中游,中游河段长226.8km。石门以下为下游,下游河段长约69km。
  (12)赣江。赣江发源于赣闽交界处武夷山的黄竹岭,在南昌市附近分四支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8.35万km2,干流全长766km,多年平均流量2130m3/s。水能理论蕴藏量364万kW。赣州以上为上游,长255km。赣州至新干为中游,长303km。新干以下为下游,下游河段长约208km。
  (13)抚河。抚河发源于赣闽二省边界的武夷山脉,经青岚湖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811万km2,干流全长349km,多年平均流量480m3/s。干流南城以上为上游,南城至抚州为中游,抚州以下为下游。上、中、下游河段的长度分别为158、77、114km。
  (14)信江。信江发源于浙赣二省边境的怀玉山,在余山县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941万km2,干流全长329km,多年平均流量579m3/s。
  (15)鄱江。鄱江是昌江和乐安河的总称,乐安河为主源,两河在波阳县姚公渡汇合,至龙口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5428万km2,干流全长309km,多年平均流量为489m3/s。
  (16)修水。修水发源于湘鄂边界的幕阜山,于吴城注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4793万km2,干流长357km,多年平均流量390m3/s。
  其它直接注入长江的还有青弋江、水阳江、巢湖水系、太湖水系等等。
2.3 湖泊 全流域现有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760个,总面积17093.8km2。其中江源区湖泊总面积758.4km2,云贵高原区湖泊总面积540.8km2,最大的湖泊为滇池,面积297km2。中下游区共有湖泊642个,总面积1579.6km2。长江中下游主要淡水湖泊见长江中下游主要淡水湖泊及其面积变化情况表。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涝、调蓄洪水的天然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垦殖等原因,面积日趋缩小。

流域特征




3.1 地貌 长江流域位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
  由江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阶梯。第一阶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横断山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第二阶梯为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许多山峰海拔达6000m以上,终年积雪。金沙江段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约2000km长的高山峡谷。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峡全长17km,落差达210m。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镇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节性通航。新市镇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宽,水流平缓,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砻江汇入。雅砻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观,河谷宽阔,径流以雪水补给为主。中下游高山峡谷,两岸山高达1000~1500m,河宽100~150m。
  宜宾至重庆的川江河段,接纳岷江、沱江和嘉陵江,这些河流的源流地区,地势高峻,有的海拔达3000~4000m,到四川盆地边缘地形突然下降至200~600m。岷江上游,属高山峡谷,河槽多呈"V"形,宽50~100m。中游江口镇至乐山段进入丘陵区,水流平缓,漫滩发育,个别河段河谷宽达数公里,江面宽155~500m,洲滩密布,水流分汊。下游为低山宽谷河段,河宽400~1000m。岷江支流大渡河,除源头一带为高原宽谷,下游铜街子以下为丘陵宽谷外,均为典型的峡谷河流。大渡河泸定西南的贡嘎山,海拔达7566m,是长江流域最高的山峰。与大渡河谷地,直线距离不到30km,相对高差竟达6500多m。沱江上游山区河段水浅滩多,流经成都平原时,水网纵横,中、下游丘陵区河道弯曲,滩沱相间,水流平缓。嘉陵江上游深切崇山峻岭,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多滩险礁石,广元至合川段,河道逐渐开阔,先流经盆地北部深丘,而后过渡为浅丘区,曲流和阶地十分发育,比降变缓。合川至重庆段,河道经过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形成峡谷河段,谷宽约400~600m,水面宽150~400m,其间有横切华蓥山脉所形成的"小三峡"(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
  川江自宜宾至江津段,流经四川盆地南缘,两岸为由红色砂页岩构成的起伏平缓的丘陵,河谷较宽,一般达2000~5000m。江面宽500~800m,沿河阶地发育。江津以下河段,进入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内由20余条近东北-西南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当川江穿过背斜时,形成了猫儿峡、铜锣峡、黄草峡等峡谷。最窄的黄草峡下峡口江面仅宽250m。当川江经过向斜层时,又形成宽谷,江面最宽达1500m。自奉节白帝城至宜昌南津关之间近200km河段,为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峡谷南岸山峰高1000~1500m。
  重庆以下南岸有乌江汇入。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要为石灰岩地层,山峦起伏,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多溶洞、暗河。
  长江出三峡过宜昌后,右岸有清江汇入。清江流域除利川、恩施、建始三个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小片丘陵外,其余均为高山区。两岸大部为石灰岩,小部分为石英砂岩,岩溶发育,为高山峡谷河流。
  长江经过一段丘陵过渡,进入荆江河段北岸为江汉平原,南岸为洞庭湖平原,并有三口(以前为四口,其中一口现已堵塞)与洞庭湖相通。长江洪水通过三口向洞庭湖分流,洞庭湖是调节洪水的天然水库。但由于多年泥沙淤积,洞庭湖日渐缩小,调蓄洪水的作用明显减弱。荆江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属蜿蜒型河道,经常发生自然裁弯,留下许多牛轭湖。荆江两岸受洪水威胁严重,两岸均有堤防保护,北岸为著名的荆江大堤。
  长江在此北岸有汉江汇入,南岸有湘、资、沅、澧四水经洞庭湖汇入长江。汉江上游穿行秦岭、大巴山之间,高山峡谷间有河谷开阔的盆地。中游流经丘陵和盆地,河床宽浅,属游荡性分汊河段,下游蜿蜒在冲积平原上。四水上游一般为高山区,山高1000~2000m,河谷狭窄。中游为丘陵区,间有盆地,下游进入洞庭湖平原,属冲积河流。其中沅水中游峡谷、盆地相间,最长的沅陵-五强溪峡谷,长达90km。
  长江过九江市,右岸有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水"后注入长江。赣江上游为高山峡谷,两岸山高1000~1500m。中游河谷狭窄,形成赣江十八滩。万安以下为山区宽谷,下游为滨湖平原湖沼。
  长江自城陵矶至江阴的1168km河段,大部分流经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河网湖泊密布。部分河段流经山地和丘陵,河谷宽阔,阶地发育。河道呈藕节状,时束时放,多洲滩分汊。
  江阴以下为长江河口段,全长约200km,呈喇叭形。长江口潮汐属非正规浅海半日周期,平均一个周期为12小时25分,平均潮差4.62m。平均总进潮量洪季大潮53亿m3,枯季小潮13亿m3。长江的潮流界汛期至江阴,枯季可达镇江;潮区界汛期至大通,枯季可达安庆。长江年输沙总量4.86亿t。平均含沙量0.54kg/m3,还有一部分泥沙来自口外,全潮平均含沙量为1.55~2.52kg/m3。长江口咸淡水以缓混为主,口外平均含盐度16‰。在潮汐、泥沙、地质、地貌、地球偏向力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口门处的沙洲不断消涨移动,江口多处分汊。经过1300多年的变迁,口门处已形成面积达1083km2的崇明岛。崇明岛将长江分为北支和南支。北支正在逐渐淤浅萎缩。南支是长江径流下泄的主要水道。南支在吴淞口附近由长兴岛分成南港和北港,南港又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南槽原是长江主泓道,但近年主泓道已逐渐转向北槽。长江口入海航道的滩顶水深一般在6m左右。不足10m水深的滩长,北港约40km,南港约64km。
  长江中下游河段,比降小,水深江阔,终年可通过大型的船舶,是著名的"黄金水道"。
3.2 气候、水文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变化大,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也经常发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6~18℃,夏季最高气温达4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左右。四川盆地气候较温和,冬季气温比中下游增加约5℃。昆明周围地区则是四季如春。在金沙江峡谷地区呈典型的立体气候,山顶白雪皑皑,山下四季如春。江源地区属典型的高寒气候,年平均气温-4.4℃,四季如冬、干燥、气压低、日照长和多冰雹大风。
  长江流域夏季和夏季前后,盛行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挟带着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季风进退与冷暖气流交锋过程中,形成降水。6月中旬副高脊线跃进到北纬20°~25°,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7月中旬北跃,该地区出梅,进入伏旱天气。冬季和冬季前后,流域内盛行来源于极地和亚洲高纬度地区寒冷又干燥的冷空气,降水很少。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100mm。雨季为4~10月,其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85%。流域内除金沙江白玉以上,支流雅砻江炉霍以上,其余150万km2的广大地区时有暴雨出现。流域主要暴雨高值区有二:一是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和鄂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mm;二是以川西雅安地区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和滇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0mm。流域内较大日暴雨覆盖面约4万~15万km2,最大达21.3万km2。各支流降水量为:雅砻江上游地区600~800mm,中下游900~1800mm;大渡河上游地区370~600mm,中下游652~1949mm;沱江上游地区1200~1400mm,龙门山为暴雨区,中下游900~1000mm;嘉陵江流域1494mm,大巴山南麓为暴雨区;乌江流域1163mm;清江流域1400mm,恩施和五峰是鄂西暴雨中心;汉江流域700~1100mm;资水流域1200~1800mm,六都寨附近和柘溪至桃江一带为暴雨区;沅江流域1100~1800mm;澧水流域1300~1800mm,五峰、鹤峰一带为暴雨区;赣江流域1400~1800mm。近百年来流域内发生过大暴雨的年份有1870、1896、1931、1935、1954、1981、1983年等。暴雨的基本类型有两类:一类是持续时间长的全流域性暴雨,这类暴雨发生机会较少;另一类是常见的为期数日的降雨强度特大的地区性暴雨。1870年暴雨为大面积暴雨,发生在7月中旬,从金沙江中下游至长江中游地区普降暴雨,其中降水量在200mm以上的面积就达16万km2,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中下游,中心雨量为562.7mm。1935年暴雨为地区性暴雨,主要暴雨在鄂西和湘西,还涉及豫南、陕南等地,暴雨中心在湖北省五峰县和兴山县两处。其中五峰县最大日降水量为422.9mm,3d暴雨为1075.6mm(这也是流域内3d暴雨之冠),10天全过程降水量为1318mm。24小时实测最大暴雨量为江苏省如东县潮桥站822mm(1960年8月4日)。
  长江水量丰富。金沙江屏山站(位于新市镇与宜宾间)集水面积48.51万km2,多年平均流量4570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9000m3/s。宜昌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4300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1100m3/s。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5000m3/s,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9000m3/s。干支流的水文特性(包括泥沙)见"长江主要支流水文特性表"。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出现时间一般是:鄱阳湖水系及湘水为4~6月,沅水、资水、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10月。中下游干流承泄上游及中下游支流洪水。宜昌站6~10月为汛期,其中7、8两月水量最大。大通站的汛期为6~8月。汛期的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70%~75%。宜昌以上的来水量是汛期水量的主要来源。据1931、1935、1949年和1954年几个大水年资料,宜昌站6~10来水总量占汉口站同期水量的59%~64.2%,占大通站的49.1%~57.1%;7~8月份主汛期宜昌站的来水量占城陵矶站、汉口站、大通站来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1.8%~77.3%,54.2%~73.2%,49.1%~65.8%。长江洪水频繁发生干流,干流宜昌站自187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的有24次;自1153年以来,调查洪峰流量,超过70000m3/s的有19次,超过80000m3/s的有8次,超过90000m3/s的有5次,最大一次是1870年的105000m3/s。金沙屏山站,196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9000m3/s,调查最大洪峰流量36900m3/s(1924年),长江支流也发生过大洪水,如岷江高场站1961年的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341000m3/s,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51000m3/s(1917年);沱江李家湾站,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8600m3/s(1898年);乌江武隆站1964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1000m3/s,调查最大洪峰流量31000m3/s(1830年);清江长阳站1969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900m3/s。长江洪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区域性洪水,一是流域性洪水。 

  几次大洪水的概况:

  1870年洪水。这次洪水是1153年以来上游发生的最大洪水。洪水主要来自嘉陵江和三峡地区。北碚、寸滩、宜昌和枝江的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56000、100000、105000m3/s和110000m3/s。汉口最高水位27.55m。
  1931年洪水。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均发生大水,岷江高场站最大洪峰达40800m3/s,寸滩站最大洪峰流量63600m3/s。与此同时,洞庭水系与汉江也发生洪水,城陵矶(七里山)站出湖流量为57900m3/s,汉口站最高水位达28.28m。
  1935年洪水。澧水、清江、汉江同时涨水。澧水三江口、清江搬鱼咀、汉江丹江口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30300、15000m3/s和50000m3/s,使汉口站水位达27.58m。
  1954年洪水。全流域长时间发生大面积降水,使长江全线出现高水位,沙市最高水位44.67m,汉口为29.73m。长江中下游汛期长达69~135d,汉口站30d洪量达2182亿m3,60d为3830亿m3,仍是至今为止的最高记录。
  1981年洪水。岷江、沱江、嘉陵江同时涨水。岷江高场站、沱江李家湾站、嘉陵江北碚站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25900、15200、44800m3/s。三江洪水遭遇使寸滩水位达191.4m,洪峰流量达85700m3/s。因三峡区间和长江中游无雨,洞庭湖水位低,洪峰到达沙市时,流量仅54200m3/s。
  1991年洪水。洪水主要来源于乌江、沅水、澧水、鄂东北诸河,同时巢湖、滁河、太湖地区发生严重洪涝。澧水最大洪峰流量15600m3/s,鄂东北9条支流,合成最大入江流量达19400m3/s,使之汉口出现27.12m的最高水位,相应洪峰为66700m3/s。巢湖水位达12.72m,滁河汊河闸闸上水位达12.56m(7d洪量18.4亿m3),太湖水位达4.79m,均超过历史记录。
  1996年洪水。洪水主要来源沅水、资水、洞庭湖区、干流中游及鄂东北支流。资水桃江站洪峰水位达44.44m(相应流量17400m3/s),沅水桃源站洪峰水位达44.90m(相应流量37000m3/s),超出了历史记录最高水位,洞庭湖区几乎全部超出了历史最高水位,最大超出者(南嘴)为1.57m。干流中游监利、莲花塘、螺山水位分别达37.06、35.01、34.17m,也超出了历史最高水位很多,且涨势凶猛。汉口站亦达28.66m的高水位,相应洪峰流量为70700m3/s。
  1998年洪水。1998年来水早,1月份中下游干流有些河段水位破同期最高记录。3月份湘江、赣江和抚河超警戒水位,干流城陵矶、湖口、大通站1~4月水位超过正常值,最大超值达4.43m。6月11日~7月4日为首度梅雨期,鄱阳湖、洞庭湖和中游干流水位猛涨;7月16~31日,为二度梅雨期,乌江、澧水、沅水、鄂东北、鄱阳湖地区同时再次发生洪水。从6月28日~8月下旬,由于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三峡地区发生洪水,使宜昌站出现大于50000m3/s的洪峰流量达7次。其间8月中旬,汉江也出现一次较大洪水。川水与干流中下游洪水遭遇,致使监利至大通之间的汛期长达81~97d(仅黄石站只有75d)。虽然洪峰流量仅有澧水的19000m3/s和湖口的31900m3/s超过实测最大记录,其他干支流各主要控制站均少于实测最大记录,如宜昌为63300m3/s,汉口为71100m3/s;汉口站30d洪量也比1954年少297亿m3,但是最高水位沙市达到45.22m、监利38.31m、莲花塘35.80m、螺山34.95m、九江23.03m、湖口22.59m,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其中莲花塘水位超过1954年水位1.85m。造成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调节洪水的湖泊面积缩小;由于成功地奋力抗洪,分洪、溃口流量比1954年大大减少,洪水"上压下顶",形成渲泄不畅的水势等。
  1999年也是大水年,汉口水位达28.89m,洪峰流量为70100m3/s;沙市水位达44.74m,洪峰流量48400m3/s。
  据历史记载,自汉朝至清朝(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年中,曾发生大小水灾214次,平均10年1次。近代自1921年以来,发生较大水灾11次,约6年1次。1931年洪水,荆江大堤溃口,汉口闹市行船,中下游平原淹没殆尽;333万hm2农田和2887万人受灾,死亡人数约14.5万。1935年洪水,汉江、澧水、清江灾情惨重,共淹没耕地146万hm2,受灾人口1000余万,死亡人口达14.2万。汉江遥堤溃口,其中下游一夜之间淹没8万人。荆江大堤万城段溃口,江汉平原尽成泽国。澧水下游淹死3万多人。1954年洪水,在党和政府采取有效的防洪、分洪措施后(实际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m3),全流域受灾耕地仍达317万hm2,受灾人口达1888万多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中断100天。
  流域内还经常发生涝灾和旱灾。大水年一般是先涝后洪的。一般年份受涝面积77万hm2;流域内一般(1949~1983年)每年受旱面积约379.4万hm2,受灾面积158.5万hm2。
3.3 水资源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左右,水资源总量961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9513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重复水量2360亿m3。由于流域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为276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长江水资源特征,主要反映在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上,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9%;在地表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又占96%以上。汛期的河川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70%~75%。径流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单位面积产水,以金沙江和汉江水系为最少,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为最大;按行政区,青海、河南最小,湖南最大。
  长江流域水系庞大,水力资源丰富,其理论蕴藏量为2.68亿kW,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为1.97亿kW,年平均发电量1.03万亿kW·h。

河流利用




4.1 流域水利简史 中国有着治水的悠久历史,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221年以前(秦以前),已广兴水利,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修建了渠道,以沟通航运和引水灌溉,如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公元前214年在广西兴安县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联结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587~610年间(隋代)基本上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汉代已开始在荆江和汉江两岸修建堤防。到唐朝,中国南部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长江流域的堤防与灌溉工程也就日益增多。长江的主要干堤如湖北的荆江大堤、武汉江堤、黄广大堤、安徽的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等,大部分在明、清时代已经形成。1912年在云南昆明滇池出口螳螂川上修建了石龙坝水电站(最初名"商办耀龙电灯公司"),装机480kW,到1945年完成三个梯级开发,装机7台,共2920kW。1948年建成龙溪河下峒水电站,装机3040kW。到1949年,全流域水电装机仅1.3万kW。1940年前后,在长江支流綦江上兴建了由6座船闸组成的梯级,渠化了50km的渠道。其他工程多为沿江排涝灌溉用的涵闸。
  1919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改善川江航道,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1932年原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组织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对坝址进行了勘测研究,推荐对宜昌上游的葛洲坝或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进行比较,拟建一座水头12.8m,装机容量30万kW,设有通航船闸的枢纽。1944年著名坝工专家美国人萨凡奇查勘三峡,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建议在宜昌上游南津关至石牌间的坝区建坝,水库最高蓄水位200m,具有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的综合效益。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长江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50年初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从50年代初开始至1990年9月国务院原则批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到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在这一时期对干支流堤防进行了全面整修,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并在干流上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在支流上修建了丹江口、二滩、乌江渡、万安、隔河岩、五强溪等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众多的中、小型工程,广泛发展农田水利,大力进行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2 长江流域规划与三峡工程的论证 50年代初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治江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加固堤防,适当扩大河道安全泄量;第二阶段,以中游为重点,开辟蓄洪垦殖区;第三阶段,以防洪为重点的干支流综合开发,修建山谷水库,调蓄超额洪水。1956年先提出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1958年底,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属国务院建制,原属长江水利委员会(现简称长江委)的各级组织改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领导。1983年4月水利部批准同时使用两个名称。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以下简称《要点报告》)。《要点报告》提出了以防洪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以防洪除涝为主的平原湖泊区综合利用规划,以灌溉、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规划,以航运为主的干流航道整治与南北运河规划,以及向相邻流域引水的规划等。1958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1959年以后,长办及有关单位按照成都会议确定的方针和分工,继续开展了长江干流各河段和主要支流及地区的规划。1982年12月,国务院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新出现的水质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影响等课题,要求对《要点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并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列入国家长远规划。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1985年5月,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和有关省的厅、局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的阶段性成果,1988年3月由长办综合汇总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1988年5月至1990年7月先后由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多次对《要点报告》进行审查修改,报告也几易其稿。最后上报国务院的报告定名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修改后的《要点报告》相应定名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90年修订)。1990年9月21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批转了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审查意见》。规划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航运、灌溉、水土保持、南水北调、水产、沿江城市布局、城市供水、水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规划;干流治理开发规划;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近期治理开发工程和下一步规划的意见。按照中国《水法》的规定,经国务院原则批准的流域规划报告具有法律效力。从此长江流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有了基本的依据。现在正在编制《长江流域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水利发展规划纲要》。
在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的同时,还编制了许多专业规划和主要支流规划报告。
三峡水利枢纽是综合效益巨大的世界性超级工程。在进行长江流域规划过程中,重点地研究了三峡工程。三峡工程通过几十年的论证,于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水利枢纽在长江开发利用中的关键作用主要有以下3点:
  首先,三峡工程是中下游防洪体系的一项关键工程。目前上荆江河槽只能安全下泄60000~68000m3/s(枝城站)的来水流量,城陵矶附近安全泄量约60000m3/s,汉口河段约70000m3/s,湖口附近约75000~80000m3/s,但历史洪水大大超出安全泄量,且已难以进一步扩大河道泄量,所以,洪水来量超出河道泄洪能力的矛盾十分尖锐。采用分洪措施,只能分蓄500亿m3的洪水,但分洪一次,淹没耕地66万hm2,临时转移人口约500万人。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1986年物价水平)。尤其是遇特大洪水,在运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洪措施后还有约30000m3/s的洪水无法下泄,势必造成南北两岸大堤溃决。万一荆江大堤决口,可能导致几十万人死亡,并严重威胁武汉市安全。由于该河段目前尚无防止毁灭性灾害的对策,所以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最大隐患。而且,洞庭湖日趋萎缩,将使长江中游防涝形势更为严竣。
  由于长江洪水中金沙江洪量一般占宜昌以上的1/3,洪水来量比较稳定,组成宜昌洪水的基底;四川盆地各主要江河如岷江、嘉陵江,汇流迅速,洪水涨势很猛,又常与寸滩至宜昌区间洪水遭遇,对宜昌洪峰影响最大。三峡工程位于宜昌以上西陵峡内,扼川江洪水进入中下游平原的咽喉,能对川江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而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些大水库如白鹤滩、溪洛渡、瀑布沟、紫坪铺、亭子口、构皮滩、彭水等,因所在河流的洪水不是同步发生的,因此其防洪库容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水库1亿m3的防洪库容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只相当三峡水库1/3亿m3库容的防洪作用。特别是,从这些控制水库至宜昌间还有30万km2的面积,约占宜昌以上流域面积的30%,且是暴雨区而无法控制,只有三峡水库才能予以控制与调节。
  为防止荆江地区遭遇类似1860年和1870年的特大洪水时发生毁灭性灾害,除了考虑修建上游干支流水库等,还研究过加高现有堤防,开辟分洪道等措施。但由于1860年和1870年洪水洪峰流量太大,1870年洪水又主要来源于嘉陵江和三峡区间,因此这些方案都解决不了这一问题。而三峡水库可以控制类似1860年、1870年洪水的主要来源,又有221.5亿m3防洪库容,经三峡水库调蓄,可将这两个典型年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从110000m3/s削减至80000m3/s以下,再结合堤防和分洪区,可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因此,只有修建三峡工程才能防止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解除长江防洪的心腹之患。三峡工程的这一关键性防洪作用,是其他防洪措施不可替代的。
  其次,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kW,年发电量847亿kW·h,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与电力生产基地,对华中和华东地区能源和电力平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次,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将渠化重庆以下的川江航道,淹没滩险,改善水流条件,从而大大提高通航能力,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经过三峡水库的调节,远可增加宜昌以下的枯季航深,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作用。
4.3 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实施情况
  (1)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9616亿m3。预测2000年长江流域内用水总量为2596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1763亿m3,工业用水量578亿m3,生活用水量255亿m3。南水北调初步规划为680亿m3。
  至1998年,流域内已建、在建的大型水库总库容1亿m3以上(不包括三峡水库),有138座,总库容为1160亿m3,已建中小型水库4.5万座,总库容537亿m3,形成了较大的调蓄能力。全流域水利工程供水总量135亿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541亿m3,引水工程407亿m3,其它411亿m3。
  (2)防洪。长江的防洪是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万hm2,两岸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m乃至10余m,是洪灾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是荆江河段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洞庭湖四水和鄱阳湖五河的尾闾,以及沮漳河、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水威胁。汉江上游和中下游、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发生大洪水时,洪灾也很严重。
  按照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的决定,中下游近期的防洪目标是防御1954年型的实际洪水,并具体规定了控制水位: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汉口29.73m,湖口22.50m,大通17.10m,南京10.60~11.10m(有台风影响),镇江8.85~9.50m,江阴7.25~8.04m。按照此水位加高加固堤防;还开辟了500亿m3的分蓄洪区。到1995年止,共完成土方40余亿m3,石方6000余万m3,形成了3万余公里的干、支、民堤,其中干堤3600km。1998年大洪水后,又进行大规模的堤防加固和废除了部分影响泄洪的民垸。目前主要干堤可防10~20年一遇洪水,配合分蓄洪区的运用,荆江河段可防40年一遇洪水,城陵矶及其以下河段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1954年型),武汉河段还可略高些。三峡水库建成后,有效利用其221.5亿m3的防洪库容,百年一遇以下洪水,沙市水位按44.5m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m3/s,不运用荆江分洪区,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遭遇百年一遇至千年一遇洪水,包括1870年型洪水,沙市水位控制不超过45.0m,枝城泄量控制不超过80000m3/s,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的配合下,可防止荆江地区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建成,有效蓄洪容量54亿m3,大平口分洪闸最大分洪能力8000m3/s,20世纪90年代初已重新加固;大洪水时还需从无量庵扒口泄洪。在黄山头建有控制闸(南闸)和两座泄洪闸。分洪时需临时转移约50万人。
  汉江防洪在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有明显改善。初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57m时,总库容174.5亿m3,夏、秋防洪库容分别为76.7亿m3和55亿m3,配合中、下游堤防和杜家台工程可防20年一遇洪水,再配合运用民垸分洪25亿~28亿m3,可防100年一遇洪水或1935年同大洪水。如按原设计要求,加高大坝,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70m,总库容290.5亿m3,夏、秋防洪库容分别为110亿m3和80.1亿m3,遇1935年同大洪水,可控制碾盘山流量由初期的26000~30000m3/s下降到20000~21000m3/s,可不动用民垸分洪,确保遥堤安全。但是,汉江上游已建的石泉和安康水库调洪能力低,1983年的区域性大洪水(白河站最大洪峰流量31000m3/s)就使整个安康城遭到淹没。
  长江支流如岷江、沱江、嘉陵江、洞庭湖四水、鄱阳湖五水以及清江、青弋江、水阳江等的防洪标准要求达到20~50年一遇。这些支流上已建资水柘溪水库、沅水五强溪水库、修水柘林水库、赣江万安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陆水河陆水水库、青弋江陈村水库等均有较明显的防洪作用。其他大型防洪灌溉水库还有漳河水库(总库容20.35亿m3),鸭河口水库(总库容(13.16亿m3)等。需要结合水力资源的开发在支流上再建一大批大中型防洪水库,包括岷江的紫坪铺、大渡河的瀑布沟、嘉陵江的亭子口、乌江的构皮滩,提供防洪库容122亿m3。但是,解决支流防洪问题,还必须加固堤防,疏浚河道。
  (3)治涝。长江流域易涝耕地约466.6万hm2。据新中国成立前50年的资料统计,年平均受涝成灾约66.6万hm2。新中国成立后,已在中、下游平原建立排水涵闸7000多座,开挖疏浚排水河网,发展机电排水装机510万kW,有效地提高了平原湖区的排涝能力。全流域达到5年一遇以上标准的治涝面积已约有260万hm2。
  对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青弋江、水阳江、巢湖、太湖、苏北以及上海市等地区分别作出了治涝规划,要求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排涝能力。目前尚有200多万hm2农田达不到5年一遇暴雨的排涝标准,要求2000年以前使大部分地区逐步达到或超过十年一遇暴雨排涝标准。
  (4)水力发电。长江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19724亿kW,但石油煤炭资源不多,1983年探明的煤炭储量仅为560.6亿t。从全国的能源平衡和流域内用电需求来看,必须大力发展水电。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对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了水能梯级开发规划,见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梯级水电站特征表,有些数据在设计、运行时已作了修改)。这些水电站除发电外,有些还应满足防洪、航运、灌溉、放木等多项用途。
  按照规划,水电装机容量在2000年要达到3313万kW,2015年为7635万kW,2030年为11740万kW。为此需要在流域内建立六大水电基地。
  金沙江(石鼓)以下水电基地 金沙江开发的主要任务有发电、航运、防洪等,石鼓以下规划有9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033万kW,并将此河段作为全国水电开发基地之一。近期有希望开发的可能是溪洛渡水电站或向家坝水电站。虎跳峡水电站已做了较多的前期工作。在石鼓以上规划有9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73.7万kW。
  长江干流川江段(宜宾~宜昌)和清江水电基地 长江干流川江河段和清江水能资源丰富,又靠近电力用户,是开发条件优越的全国水电基地。宜宾至宜昌的长江河段规划有5个水电站梯级,总装机容量2594.5万kW,可获得防洪库容221.5亿m3。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在建。这一河段开发的任务主要是防洪,其次是发电、航运等。清江上共规划3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9.1万kW,其中隔河岩水电站已建成运用,高坝洲水电站已在施工,水布垭水电站已开工,最大坝高233m,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在建的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清江开发的任务为发电、防洪和航运,兼顾其它。
  雅砻江(两河口~河口)水电基地 雅砻江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漂木和工农业用水,促进航运发展,同时控制本河段洪水,以分担长江干流防洪任务。规划干流布置21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35万kW。其中两河口至河口段开发条件优越,也是全国水电基地之一,共11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910万kW,其中二滩水电站已经建成,官地已在设计中,锦屏一级和锦屏二级已做过较多的工作。
  大渡河(双江口~铜街子)水电基地 大渡河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漂木、航运与灌溉。在双江口以下河段拟定了16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0万kW(或1805.5万kW),亦已列为全国水电基地。龚嘴和铜街子水电站已经建成,近期可望修建瀑布沟水电站。
  乌江(洪家渡~涪陵)水电基地 乌江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其次是航运,兼顾防洪、灌溉等,规划修建11级水电站,其中支流3级(普定7.5万kW,引子渡16万kW,洪家渡54万kW),干流8级,总装机容量共879.5万kW,构成全国又一个水电基地。其中东风,乌江渡水电站已经建成,近期可望修建构皮滩或彭水、洪家渡水电站。
  湘西(沅、资、澧)水电基地 湘西地区的沅水、资水、澧水水能比较丰富,沅水的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资水、澧水则是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及其他任务,可在建成水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500多万kW,已建成有柘溪、马迹塘、五强溪等水电站,正在修建江垭、凌津滩水电站。
  一些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的小支流,已经或基本完成了水电梯级开发,例如:①以礼河,已建毛家村(1.6万kW)、水槽子(1.75万kW)、盐水沟(14.4万kW)、小江(14.4万kW)等4级水电站,共利用水头1413.2m,总装机容量32.1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12.65亿kW·h,于1956~1972年建成;②猫跳河,已建红枫(2万kW)、百花(2.2万kW)、修文(2万kW)、窄巷口(4.5万kW)、红林(10.2万kW)、红岩(3万kW)等6级水电站,共利用落差384.5m,总装机容量23.9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9.182亿kW·h,于1958~1980年建成;③龙溪河,已建狮子滩(4.8万kW)、上硐(1.05万kW)、回龙寨(1.6万kW)、下硐(3万kW)等4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4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5.16亿kW·h,虽从1940年开始施工,但几度停工,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1959年完成和扩建整个梯级水电站;④渔子溪,已建渔子溪I级(16万kW)、II级(16万kW)。正在兴修的有磨房沟梯级、2级共6.25万kW,已建一级(3.75万kW);南桠河梯级,4级共35万kW,已建成2级共13.5万kW,青衣江上游宝兴河,8级共87.5万kW,正在兴建2级共14万kW。
  长江流域已建、在建装机25万kW以上(含25万kW)的水电站的具体技术、经济指标参见本书相关条目。流域内已建、在建的容量在1万kW以上的水电站约120多座。其中大型水电站17座,包括三峡、二滩、葛洲坝、五强溪、隔河岩、丹江口、安康、龚咀、乌江渡、铜街子、东风、东江、万安、柘溪、风滩、碧口、宝珠寺等,总装机容量3365.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056.02亿kW·h。除三峡水电站外,其他水电站均已投入运用。其他已建、在建1万kW以上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400万kW。此外,还兴建了许多小型水电站。1995年全流域水力发电量达1278.47亿kW·h。
  (5)航运。1990年长江水系通航里程为57477km,占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的52.6%。其中三级(1000t级)及三级以上航道里程3042km,四级航道(500t级)1596km,五级航道(300t级)2108km,六级航道(100t级)9479km,五级以上航道仅占航道总里程的11.7%。
  目前,长江干流的通航条件为:重庆至宜宾为1000t级,宜昌至重庆为1500t级,武汉至宜昌为1500~3000t级,南京至武汉为3000t级,长江口至南京乘潮可通过25000t海轮。
  1990年长江水系货运量达42122万t,货物周转量955.7亿t/km。规划要求在2020年左右,使300t级以上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12815km,其中1000t级为5778km,500t级达4380km,300t级2657km。
  (6)灌溉。1992年,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446.66万hm2,实际灌溉面积为1286.66万hm2。按各种灌溉设施划分的灌溉面积为:水库工程543.5万hm2;引水工程285.3万hm2;机电排灌工程458.6万hm2;水轮泵工程15万hm2;塘堰工程121万hm2。按灌区规模划分,666.6hm2(1万亩)以上约有1580处,有效灌溉面积566.63万hm2;3.333万hm2(50万亩)以上灌区有21处,有效灌溉面积187.8万hm2。1995年有效灌溉面积1457.45万hm2。长江流域大型灌区及灌溉面积见长江流域1986年有效灌溉面积66666hm2以上的大型灌区表。目前正在建设的武都引水工程从涪水引水,灌溉面积13.7万hm2。
  (7)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 1985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占流域面积的31.2%。土壤侵蚀总量估计为22.29亿t。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宜昌以上,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2%。强产沙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陇南山区及大渡河、金沙江下游,个别地区输沙模量高达每年4000t/km2。
  规划要求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在2000年治理流失面积27万km2,占全部流失面积的48%。
  水资源保护 现在仍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虽然长江流量大,自净能力强,但也已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1995年度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长江流域水质评价表。
  在23条支流中和2个湖泊口中,枯水期赤水河、渠江、涪江、清江、资水、沅水、澧水、汉江、裕溪河、鄱阳湖口水质良好,均为1~2级水。另外,大部分支流主要表现有机物污染,其中府河、沱江、南淝河、水阳江四河污染最严重,存在多项超标现象。丰水期乌江、资水、沅水、澧水、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口水质良好,均为Ⅰ~Ⅱ级水质。螳螂川、府河、巢湖、水阳江水质较差,均为Ⅳ~Ⅴ级。污染最严重的是南淝河合肥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此外,赣江万安段pH值超标。
  随着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在2000年,污水处理能力应达到1250万m3/d,攀枝花以上保持水环境Ⅰ级水,攀枝花以下争取达到Ⅱ级水。
  (8)南水北调。中国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内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0%,耕地不足全国的40%;黄、淮、海流域的河川径流量不到全国的6.5%,耕地却占全国近40%。西北、华北及豫鲁地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必须跨流域引水补源。长江流域有富裕的水量可供外调,但由于长江径流分配不均,枯水年、枯水期调水量要受到一定限制。
  规划的南水北调方案有:
  西线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各引水点以上集水面积16.8万km2,多年平均流量221亿m3,因此最大调水量不可能超过200亿m3。对这三个引水源进行过自流与提水方案的比较,不论采用哪种方案,工程技术问题都比较复杂。最长的隧洞长130多km,提水高程达330多m,最大坝高达385m。目前在重点研究雅砻江调水线。
  中线 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向黄淮海平原西部和北京、天津供水,多年平均调水量约150亿m3。坝址处平均径流量380亿m3。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至北京玉渊潭全长1241.2km,落差100m。渠道设计流量为630m3/s,过黄河设计流量500m3/s。为了保证引水,需加高丹江口大坝,正常蓄水位从157m提高到170m。为了不影响汉江下游的航运,保证下游地区的供水,近期需在下游修建一处渠化梯级和改建部分涵站。远景需修建8级渠化梯级和两沙运河(江汉运河)。远景工程完成后,年引水量可增加至230亿m3。中线引水工程的陶岔引水枢纽已经建成。
  东线 从长江干流江都三江营抽水,供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用水。研究过的输水线路部分为利用扩建京杭运河,部分为与京杭运河平行的河道,途经洪泽湖、骆马湖及东平湖。需设13级泵站,逐级抽水至黄河南岸,需克服高差40m,总扬程约73m,通过过河隧洞可自流至天津。计划分期逐步扩大供水流量。第一步抽江水500m3/s,进东平湖100m3/s,开辟引黄济青100m3/s的西水东调渠道。第二步抽江水700m3/s,进东平湖300m3/s,过黄河250m3/s。第三步抽江水1000m3/s,过黄河400m3/s,扩大西水东调规模90~95m3/s。已建有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其抽水站共有33台水泵,总容量为4.98万kW,设计抽水能力400m3/s,为苏北平原供水。
  引江济淮线 从长江北岸裕溪口、凤凰颈、神塘河引水,经巢湖后跨江淮分水岭,送水至淮河,补充两淮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结合沟通长江和淮河,发展水运。年最大引水量42.2亿m3,其中抽江水量29亿m3,自流引水13.2亿m3。输水路线自凤凰颈至淮河全长269.4km,抽水站总装机14.9万kW。现已修建了部分泵站。
  对这几条调水线路,40多年来已进行过深入的规划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规划报告以及各种专题论证报告,1995年底,水利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组织专家对西线、中线、东线进行了全面论证,通过了各相关单位提出的这三条调水线的论证报告。
  (9)河道整治。为了发展航运,保护两岸农田和城市、工矿企业的安全,40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工作。
  最初,在江苏海门青龙港、南京下关浦口、安徽马鞍山市恒兴洲及无为大堤安定街处修建了沉排抛石护岸工程。以后逐步进行了有计划的规范化的护岸工程。截止1992年,长江中下游包括河口段护岸总长度1189km,占崩岸总长的78%;完成石方量6687万m3,沉排409万m3,沉树327万组,塑料护岸40万m3,丁坝685座,顺坝19km。
  60年代后期实施了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沙滩子自然裁弯新河守护工程以及三处裁弯的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工程实施后,共缩短航程80km,裁去4处浅滩,扩大荆江泄洪流量4500m3/s。
  航道整治的重点是川江航道。对宜昌至重庆航段,1954~1957年重点整治尺度最小、危害航行的最大滩险,使航行条件有初步改善。1958~1965年共整治滩险和礁石103处,完成工程量125万m3,为夜航提供了条件。后来又完成整治工程量约130万m3,使最小宽度增加到60m,弯曲半径增加到750m。2.9m的维护水深保证率进一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比解放初期提高20倍。对重庆至宜宾航段,共整治浅滩40多处,使水深由原来的1.8m增加到2.5~2.7m,航道宽度从40m增加到50~60m,弯曲半径从400~500m增加到560~760m。
  (10)湖区治理。长江中、下游大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规划进行进一步治理开发。
  太湖流域总面积3.7万km2,其中太湖面积2428km2,容积44.3亿m3。流域内平原和湖区是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1954年和1991年流域内发生了大的洪涝灾害,损失严重。近年太湖水质污染严重。现在该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加高加固堤防,修建排洪渠道,控制排污,已取得明显成效。
  洞庭湖 由于洞庭湖面积日益缩小,目前已成为洪道型湖泊,总面积2691km2,容积174亿m3(相应于城陵矶水位34.03m)。洞庭湖担负着长江的分洪、分沙和洪水调蓄任务。荆江三口和湘资沅澧四水进入洞庭湖的水沙,经洞庭湖调节后,在城陵矶进入长江。城陵矶河段安全泄量仅60000m3/s。1952~1976年平均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13350万m3,出湖3510万m3,湖内淤积9840万m3,湖底床面平均每年淤高4cm。虽然已进行了大量整治工作,湖区堤防一般只能防御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洞庭湖区是重要商品粮基地,人口密集。每次洪涝灾害的损失严重,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稳定构成威胁。洞庭湖的彻底治理要与长江干流与四水治理统一安排,并要治水与治沙相结合。三峡水库和四水上一些重要防洪水库建成后,可在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建闸,调节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及泥沙;也可对澧水、资水、沅水进行改道并流。目前洞庭湖湖区的治理任务是:继续加高加固沅澧和大通湖等11个重点堤垸的堤防,确保安全;对钱粮湖和君山等24处分蓄洪区的堤防进行整理并建设区内安全设施,必要时承担160亿m3的分蓄洪任务;对行洪道进行扫障,疏挖主槽,严禁任意利用沙洲、河滩,保持河湖行洪蓄洪能力;综合治理湖区涝水,增建和改造电排设备,提高排涝能力;整治和浚深航道,提高通航能力;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等。
  鄱阳湖 鄱阳湖区总面积9123km2,当高水位(吴淞高程22m)时湖面为3914km2,是一吞吐型湖泊,并对入湖五河洪枯水有较大调蓄作用,可削减五河入江洪峰15000~20000m3/s。鄱阳湖的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入湖沙量平均每年1997万t,湖内淤积量每年843万t。目前沿江滨湖堤垸抗御洪涝能力较低,当长江与五河发生洪水时往往发生灾害。鄱阳湖的根治与五河的综合治理开发密切相关。目前鄱阳湖湖区的治理任务是:继续加高堤防,湖堤以防御湖口水位22.5m、五河尾闾河堤以防20年一遇洪水位为标准;4个分蓄区要继续完善安全设施建设,保证承担25亿m3的分蓄洪任务;治涝采取高低分排、留湖调蓄并辅以抽排为原则,增建一批抽排站,使大部分地区达到十年一遇的治涝要求;新建5个2万hm2的灌区;疏浚和整治航道。
  (11)长江口整治规划。长江口的航道不稳定,口门水深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航运需要。长江口的整治以航道整治为重点,同时考虑沿江防洪防潮、农田水利、岸线利用、围垦造地、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开发。
  关于深水航道治理,经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了"南港北槽"的治理方案。在长江口南港北槽中筑2条导堤,其中导堤长49km,南导堤48km,辅以丁坝疏浚措施,使目前的水深7m增加到12.5m,航道底宽350~400m。


[ 本帖最后由 cygyc-gc 于 2007-1-19 21:31 编辑 ]
评论(37)



锡尔河
Syr Dary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锡尔(СырДарья)河是中亚最长的河流,有2源,右源纳伦(Нарын)河和左源卡拉达里亚(Карадарья)河。纳伦河发源于中天山切尔斯凯伊阿拉套与阿克什俩克山区,河流由东向西流,在纳曼干东大约20km处与卡拉达里亚河相汇后称锡尔河。干流先向西南流,至别卡巴德转向西北,最后在新霍皮奥尔斯克大约75km处汇入咸海。河流先后流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4国,全长3019km,流域面积21.9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m3/s,年均径流量336亿m3。
  由河源至费尔干纳盆地出口,是锡尔河的上游,其年平均流量为700~600m3/s;费尔干纳盆地出口至恰尔达拉水库为中游,恰尔达拉水库至河口为下游。
  锡尔河主要支流有阿汉加兰(Ахангаран)河、奇尔奇克(Чичик)河、克列斯(Келес)河、阿雷西(Арысь)河等。
  流域内还有卡桑赛(Касансай)河、加瓦赛(Гавасай)河、恰阿达克赛(Чаадаксай)河、伊斯法伊拉姆赛(Исфайрамсай)河、沙希马尔丹(Шахимардан)河、索赫(Сох)河、伊斯法拉(Исфара)河和霍贾巴基尔干(Ходжабакирган)河等。但这些支流,因为河水被用于灌溉被蒸发,所以几乎没有一条河有水流入锡尔河。
  纳伦河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全长807km,流域面积为5.91万km2。该河是由大、小纳伦河汇流而成,在小纳伦河注入之前,称其为大纳伦河。大纳伦河主要源流库姆托尔(Кутутор)河发源于彼得洛夫冰川。冰川长16.8km;小纳伦河的主要源流布尔河(Бур)发源于哲腾别尔山脉北坡冰川的许多小溪。纳伦河在局部地区流淌在峡谷之间。
  纳伦河流域的气候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寒冷,几乎无雪,夏季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15~17℃;1月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为200~300mm。河水补给主要为雪水,上游则为冰川雪水型补给。纳伦河在乌奇库尔干(Уч-Курган)附近(距河口40km)的平均流量为434m3/s,最大流量为2880m3/s。
  卡拉达里亚河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由发源于费尔干纳山脉和阿赖山脉坡地的卡拉库利贾(Каракульджа)河和塔尔(Тар)河汇流而成,河流全长180km,流域面积3.01万km2。最初,卡拉达里亚河穿流在宽阔的、有很多河汊的河床里,到费尔干纳盆地以前,河流切过堪培拉瓦特峡谷后,流动在沼泽化了的河漫滩上,并分出一些汊流。卡拉达里亚河的河水补给为融化的冰雪。该河距河口140km处的平均流量为122m3/s。
  卡拉达里亚河的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库尔莎勃(Куршаб)河;右岸的雅瑟(Яссы)河、库加尔特(Кугарт)河和卡拉翁丘尔(Караункюр)河。卡拉达里亚河的水被广泛用于费尔干纳盆地的灌溉,河流在此被库伊干雅尔斯坝(КуйганЯрская плотина)拦截并被大费尔干纳水渠切断。
流域特征
  锡尔河流域大约位于北纬40°03′~46°00′、东经61°04′~77°06′之间。流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为山地,西北为平原。在接收了其支流纳伦河和卡拉达里亚河之后,锡尔河有300多km流经费尔干纳盆地上流动,另外还有150km流经戈洛德(Голодная)草原。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绵延达1000多km,一直沿图兰(Туран)低地或是突厥斯坦(Туркестан)低地流动。河谷左边是克孜勒库姆沙地,右边是不
规则的丘陵。
  当流出费尔干纳盆地时,锡尔河穿过法尔哈茨山脉,形成别戈瓦茨急流,折向西北,然后横穿贫脊荒凉的塔什干洼地,沿宽达10~15km、局部沼泽化的宽阔河滩地流淌。
  在下游,锡尔河穿过克孜勒沙漠的东部边缘;河道稍高于两岸地面,河道弯曲、不稳定。由于两岸地形低洼,河流下游在平原上摆动,常常改变河槽,溃决堤岸,淹没低地,发生洪水。
  在河口三角洲地带,有许多河汊、支流、湖泊和沼泽地。
  锡尔河流域内的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1月的平均温度由北部的-6℃至南部的-2℃,7月的平均温度为27~29℃。降水量为180~220mm/年。
  锡尔河流域的径流形成主要来自流域的山区部分。其河水补给大多数为雪水补给,少数为冰川和雨水补给。
  春-夏汛期从3~4月至8~9月。在该流域的平原部分,河水被用于灌溉流量减少。5~7月为洪水期,此时的河水量最大。
  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水量逐渐减少。其右岸支流阿雷斯河对锡尔河的径流有一定的补充,但是继续往下,该河就再也未接纳任何一条有水流的河流。
  在平水期(秋季和冬季),河流流量明显变小,河宽缩小至400~200m,河深也不超过2~4m,而在洪水期,深度往往为5~8m,甚至达10m。洪水期的流速为5~6km/h。
  锡尔河的含沙量为1~2kg/m3,在洪水期达6kg/m3以上。下游泥沙沉积量达1200万t/年。其中1/3沉积在三角洲,其余被带进了咸海。
  锡尔河河水的矿化度相当高,平均大于500mg/L。
河流利用
  锡尔河多年平均径流为336亿m3。在正常状态下,锡尔河的自然灌溉和生活饮用水基本够用;但为了进一步发展灌溉,必须对其径流进行调节。在干支流上兴建了13座库容在1.0亿m3以上的水库,总库容达410亿m3。除此以外,在锡尔河的下游,还将修建用于(克孜勒-奥尔达和卡扎林斯克)灌溉取水的拦河坝。
  在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的一些支流中引出大约700条灌渠、由锡尔河引出约50条灌渠。最大的灌渠有:由纳伦河引出的费尔干纳大灌渠(由卡拉达里亚河取水补充,渠长350km)、安集延渠和北费尔干纳灌渠(渠长166km);由卡拉达里亚河引出的安集延水渠、沙阿里汉塞水渠和萨瓦伊水渠;由锡尔河引出的是以阿洪巴巴耶夫命名的水渠。有100多条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进山区河流和锡尔河,其中,有43条干渠和泄水道的水流进卡拉达里亚河,有45条流进锡尔河;最大的干渠是萨雷苏、卡拉古冈和北巴格达茨基。
  目前,锡尔河被用于生活用水的年平均径流为180亿m3,占其径流量的52%。到目前为止,在干、支流上已建大中小型水库多座(详见锡尔河干支流较大水利工程表),总装机容量超过了550万kW。其中对支流奇尔奇克河进行了梯级开发,该河分三段开发,首先开发下游段,从奇尔奇克河引水入博兹苏(Бозсу)灌渠,在渠上建16级水电站,平均引水流量91.9m3/s,总装机容量32.67万kW,年发电量18.55亿kW?h,电站于1923~1956年间先后建成。中游兴建3级水电站,引水流量565m3/s,总装机容量99.1万kW,年发电量29.78亿kW?h,这三级水电站先后于1963~1980年间竣工投产发电。其中最上一级恰尔瓦克(Чарва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0.6万kW,可保证下游新增约14.5万hm2土地的灌溉用水,并可防洪。
  锡尔河流域建有一些用于灌溉和改善供水条件的大型灌溉水渠。大费尔干纳干渠长350km,北费尔干纳干渠长166km,南费尔干纳干渠长108km,这些建筑物能保证锡尔河及其一些支流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007-1-21 00:06


伊犁河
Ili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伊犁(Или)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内陆河,又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上游有3条源流,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主源为特克斯河。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汗腾格里主峰北坡,由西向东流,进入中国,在东经82°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与右岸的巩乃斯河汇合,北流汇合喀什河后始称伊犁河,西流150km霍尔果斯河汇入后又回到哈萨克斯坦,继续西流进入卡普恰盖峡谷区并接纳最后一条大支流库尔特河,然后流经萨雷耶西克特劳沙漠区,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见伊犁河水系示意图)。伊犁河雅马渡站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伊村(卡普恰盖)为中游,伊犁村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伊犁河全长1236km,流域面积15.12万km2,年径流量117亿m3,多年平均含沙量0.59m3/s,伊犁河干流在中国境内长约442km,流域面积约5.6万km2,水资源相当丰富,是中国新疆境内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左岸支流稠密。在中国境内的主要支流右岸有喀什河、霍尔果斯河和巩乃斯河,左岸有恰伦河、奇利克河、特克斯河;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恰伦河、库尔斯利克河和库尔特河。
  恰伦河位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是伊犁河的左侧支流。河长427km,流域面积为7720km2。发源于克特缅山脉的南部坡地,其下游被分成许多河汊。河水补给为雪水和地下水。在距河口84km处的平均流量为35.4m3/s。河水在11月~次年2月封冻,3~4月初解冻。
  奇利克河位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是伊犁河的左侧支流。奇利克河长245km,流域面积4980km2。该河发源于外伊犁山脉的南部坡地;河流进入伊犁盆地后被分成库尔奇利克和乌利洪奇利克两条河汊。奇利克河最后注入卡普恰盖水库。河水为冰川、雪水补给型。该河在距其河口63km处的平均流量为32.2m3/s。
  霍尔果斯河有二源,南源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西南别珍套山西南麓,西流折向西北流,至中、哈边境汇合北源。北源出自哈萨克斯坦境内托克桑巴依山南麓,南流汇合南源后,主要河道沿中、哈边界西南流,在中国霍城与察布查尔两县之间汇入干流。全长约140km,其中中国境内长69km,流域面积2736km2。自然落差2500m。水能理论蕴藏量22.65万kW。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较低。支流向左右岸伸展较均衡,水量充沛。
  巩乃斯河源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依哈比尔朵山西麓,西流折向北流,在巩留县托铁达坂与喀拉布拉之间汇合特克斯河后,又汇合喀什河称伊犁河,全长约220km,流域面积4123km2。年最大径流量22.9亿m3,年最小径流量9.31亿m3,多年平均径年流量16.4亿m3。年均径流深397.8mm。多年平均含沙量0.34kg/m3。流域内陆势西南高,北部低,海拔在2502~4212m之间,河道顺直,支流发育。主要支流有恰合普河、阿尔普河等。
亿m3,年均径流量20.8亿m3,在夏季时有洪水发生。多年平均含沙量0.47kg/m3,主要支流有苏木拜河、哈桑河、阿克牙孜河等。
  喀什河亦名哈什河或伊犁喀什河。源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与依连哈比尔尕两山之间西北麓。向西流至伊宁县墩麻扎附近与巩乃斯河汇合,北流称伊犁河。全长304km。伊宁县托海以上流域面积8656km2,天然落差2506m,水能理论蕴藏量145.1万kW。可能开发装机容量61.50万kW,年最大径流量43.5亿m3,年最小径流量25.1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32.1亿m3。多年平均含沙量0.41kg/m3,流域地势西南高,北部低,平均海拔在2335~2508m之间。河道顺直,河型呈羽毛形。支流短小而广布。较大支流有寨口河、阿拉斯坦河等。
流域特征
2.1 地貌 伊犁河位于东经74°~85°、北纬42°~47°之间。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伊犁河上游为山区河流,在伊犁村以上,河道蜿蜓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自伊犁村以下,进入横穿卡洛伊高地的多岩石的康查盖峡谷中,然后又进入卡普恰盖峡谷,著名的卡普恰盖水电站即修建在此。在最后一条支流库尔特河注入之后,河谷急剧扩宽,从萨雷耶西克特劳和陶库姆沙漠中穿流。距下游100km处,为多河汊和长满芦苇的现代三角洲(其面积大约有9000km2)。
  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有3条自西向东逐渐收缩的山脉。北为天山北支婆罗科努山及伊连哈比尔尕山,南为天山南支哈尔克山及那拉提山,中为山势较低的克特绵山、伊什格里克山。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与喀什河谷,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特克斯河谷与巩乃斯河谷。流域东西长约400km,东端为高大山体所封闭。西端河流出口高程约为海拔520m,东西地形自然纵坡高达11.2‰,为地形雨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述封闭、半封闭的特殊地形,北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东可抗拒来自哈密、吐鲁番等盆地的干热,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风沙的入侵。
2.2 气候、水文 由于伊犁河的大多数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于径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尔果斯河,其余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
  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补给外,同时还因南北两侧天山支脉山体高大,流域内大小冰川和永久积雪分布宽广,计有各类大小冰川1600多条,总面积2100多km2。初估净储水量2300多亿m3,相当于同等体积的永久固体水库。每年可补给河川径流水量约为20亿~25亿m3,占地表产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冻,次年3月解冻。
  伊犁河各主要支流,因得益于均匀的降水和冰川的有效调节,虽然每年均有汛期,但洪峰频率曲线显示平坦,而且连续数日时段洪量不大。洪峰和洪量均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洪水灾害。伊犁河流域,几大山系均为元古代与古生代地层,岩石类型主要由坚硬的石英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及华里西中晚期花岗岩等组成。天然剥蚀轻微,侵蚀模数不大,因而各河含沙量及年输沙量均较小。干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在0.6kg/m3左右,少数支流约0.2kg/cm2,雅马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713万t。
河流利用
  伊犁河自伊宁市(中国境内)以下为通航河段,至哈萨克斯坦的巴卡纳斯港,可季节性通航,再往下可行汽艇。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木图州和塔尔迪库尔干州的伊犁河上,已修建卡普恰盖水库。水库于1970年开始充水,面积1850km2,容积281.4亿m3,库长180km,最大宽度为22km,平均深度为15.2m,最大深度为45m,水位变幅约为4m,为多年调节水库。该水库用于发电和灌溉,而且还是阿拉木图地区以及南部哈萨克其它各城市居民的休养地。
  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段,水能蕴藏量约700多万kW,开发条件较好的坝址有30多处,装机容量300万kW。现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32座,总装机容量约10万kW,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喀什河托海水电站装机5万kW,价值很高;同时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适于灌溉、防洪、发电及水产养殖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境内伊犁河流域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为176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为26.4亿m3。
  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段已建成各类永久性渠首64座,总引水能力达到853m3/s。先后新建、改建、扩建引水干渠164条,总长2600多km。

2007-1-21 00:08


澜沧江
Lancangjiang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澜沧江全长2161km(含中缅边境河段31km),平均比降2.12‰,流域面积16.74万km2。昌都以上为上游,昌都至四家村为中游,四家村以下为下游。青海省境内河段长454km,区间流域面积3.87万km2,落差1548mm,平均比降3.4‰;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段长480km,区间面积3.85万km2,落差1255m,平均比降2.61‰;云南省境内河段长1227km,区间流域面积9.02万km2,落差1780m,平均比降1.45‰,国界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60亿m3。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13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41条,较大的支流一般分布在上游和下游。一般支流较短,多为20~50km,天然落差特别大,一般在2000~3000m。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麦曲、金河、FDC3江、漾濞江、西洱河、罗闸河、小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南流入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入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入澜沧江。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m2,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3/s,理论水能蕴藏量116.91万kW。
  漾濞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流域面积1197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55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2.5万kW。
  子曲是澜沧江上游扎曲的支流,流经青海、西藏,河长286.7km,流域面积12645km2,落差1540m,平均比降5.37‰,多年平均流量137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9.04万kW。
  威远江是云南境内较大的支流,全长290km,流域面积8800km2,落差1700m,平均比降5.8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3m3/s,理论水能蕴藏量43万kW。   
  南班河(又称补远江)位于云南境内,长282km,流域面积7750km2,落差1245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85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万kW。
  西洱河是支流中水能资源利用条件最优越的河流,上游有洱海作为较大调节水库(总库容约29亿m3),河长22km(洱海出海口以下),下游有600余m落差,河口流量约30m3/s,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7万kW。
  澜沧江支流特点是落差大、水资源丰富,上、中游降水量少,有雪水补给,水量稳定,下游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充沛,但缺乏调节水库,以引水式开发为主。
流域特征
2.1 地貌 澜沧江流域地处东经94°~102°,北纬21°~34°,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桥河段平均宽度仅为36km,流域内陆形起伏剧烈,地形复杂。上源北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相邻;西部与怒江的分水岭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间,梅里雪山高达海拔6740m;东部与金沙江和红河的分水岭为宁静山、云岭及无量山。流域平均高程漫湾以上为4000m。上游属青藏高原,海拔为4000~4500m,山地可达5500~6000m,区域内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中游属高山峡谷区,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山高谷深,两岸高山对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m,河谷比较狭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状地形。下游分水岭显著降低,一般在2500m以下,地势趋平缓,河道呈束放状,出中国境后河道比较开阔平缓。
2.2 气候、水文 澜沧江流域由北向南纵跨纬度13°,地势高亢,山峦重叠,起伏变化大,导致流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3~3℃,最热月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400~800mm。
  澜沧江西藏地区,属高原温带气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并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3000m以下河谷,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10℃以上,最热月气温18℃以上;海拔3000~3500m地带,最热月平均气温15~18℃;海拔3500~4000m,最热月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400~800mm,山区潮湿河谷干燥。
  澜沧江中游滇西北区,属亚热带,高山峡谷,海拔多在3000m以上,高山超过5000m,峰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m。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年平均气温12~15℃,最热月平均气温24~28℃,最冷月平均气温5~10℃。年降水量1000~2500mm,西多东少,山区多河谷少。
  澜沧江下游滇西南地区丘陵和盆地交错,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属亚热带或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5~22℃,最热月平均气温20~28℃,最冷月平均气温5~20℃,年降水量1000~3000mm,由北向南递增,环谷降水小于山区。
  全流域属西南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一般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约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湿季,而又以6~8月为最集中,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多发在7、8两月。上游暴雨较少,中游暴雨强度较大,为流域的主要暴雨区。
  流域径流以降水为主,地下水和融雪补给为辅。上游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较多,上游河段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段两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巅有终年积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小,中游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补给减少,河川径流补给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川径流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补给。流域年径流深为450.2mm,其中:青海区年径流深为304.4mm,西西藏283.3mm,云南区583.8mm,国界处多年平均流量2180m3/s,允景洪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12800m3/s,最小流量395m3/s,最大最小比值为32.4,其它各主要测站径流量。
  流域内径流年内分配,春季占10%~15%、夏季约占45%~50%、秋季占30%~35%、冬季约占10%以下;上、中游6~9月、下游7~10月径流量是最大,连续4个月最大径流量上、中游和下游分别占年径流量的65%~70%。最大月径流量上游出现在7月,中下游出现在8月,约占年径流量20%以上。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响,年最大洪水出现在6~10月,其中7~8月出现次数最多,洪水历时较长,一般15~20天。澜沧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的云南地区,根据50~80年代近30年的资料统计,洪涝灾害平均3~5年出现一次。全流域洪水以1905年、1924年及1966年洪水最大。1905年澜沧江下游和邻近的金沙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发生大水灾,澜沧江下游允景洪调查洪峰流量达17100m3/s,下游受灾严重。1924年澜沧江、金沙江和雅砻江发生大洪水,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调查洪峰15000m3/s,云南36个州县受灾严重,金沙江下游淹死人畜数千。1966年澜沧江、金沙江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澜沧江允景洪站实测洪峰流量12800m3/s(20年一遇),30d洪量211亿m3,洪水过程为高峰型。云南10个州28个县市受灾,冲淹农田1.9万hm2,倒塌房屋3713间,冲毁桥梁202座和3座小型水库,澜沧江下游景洪县3000hm2农田无收成。云南最大的公路桥澜沧江允景洪大桥在洪峰持续期一直处于危急抢险状态。
  旱灾是澜沧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尤以春旱最为频繁。据统计,中下游的云南地区50~80年代的近30年里,平均不到3年一大旱;平均4~5年一小旱;大小旱年不分则平均3年两旱。旱灾的影响面广,对农业产生危害很大。
  澜沧江平均年输沙量8460万t,最大年输沙量12100万t,最小年输沙量4520万t,河流的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一致,最大输沙量出现在7~10月,约占全年85%以上,自上游向下游递增。
1.3 水资源 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径流充沛,天然河川水资源总量为740亿m3(加上从缅甸和老挝入境的水量,水资源总量为760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的2.73%,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81%,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全国单位面积产水量的1.6倍以上。流域内有地下水资源282.7亿m3,占地表水资源38.2%;有冰川面积268.8km2,冰川融水量6.2亿m3,占河川径流的0.8%,全流域年均降水量985.2mm,降水总量1619.4亿m3。流域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基本相应,大致自南向北递减。青海水资源量占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5.4%;西藏占14.7%;云南占69.9%。
  澜沧江除农业的少量耗水外,江水全部经他国流入南海,平均每年流出国境的水量约为736.3亿m3。
  澜沧江流量丰沛、落差巨大,水能资源丰富。据1980年中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澜沧江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56万kW,其中干流理论蕴藏量2545万kW,约占全流域70%,支流1111万kW,约占30%。可开发水电的总装机容量为2825.4万kW,年发电量约1520亿kW?h,其中干流为2566.4万kW,约占90%,支流为260万kW,约占10%。
河流利用
3.1 干支流梯级开发方案 根据普查或规划,在澜沧江干流拟建25座堤坝式电站,自上而下分别为:永赛(3.8万kW)、阿多(6万kW)、赛青(3.75万kW)、昂赛(5.5万kW)、阿通(5.26万kW)、达日阿卡(6.9万kW)、公都(13万kW)、达汉(14万kW)、娘拉(8.2万kW)、真达(140万kW)、古学(120万kW)、溜筒江(55万kW)、佳碧(43万kW)、乌弄龙(80万kW)、托巴(164万kW)、黄登(200万kW)、铁门坎(178万kW)、功果桥(90万kW)、小湾(420万kW)、漫湾(150万kW)、大朝山(135万kW)、糯扎渡(500万kW)、景洪(150万kW)、橄榄坝(15万kW)和勐松(60万kW),总装机容量2566.4万kW,年发电量1280.8亿kW?h,共利用天然落差2749m。   
  云南境内澜沧江中下游(功果桥至南阿河口)河段,长约800km,在负荷要求、电站位置、交通条件、地形、地质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比较优越,是全江重点开发研究的河段,拟建的8个梯级电站,总装机1520万kW,占全流域装机容量60%。其中小湾和糯扎渡为两个主要调节水库,对下游梯级电站进行径流调节,效益极为显著。
  小湾水电站是澜沧江流域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位于云南省南涧和凤庆县界处漾濞江汇口下游,是漫湾电站的上一级梯级电站,距昆明市265km,拟建坝高300m,最大水头250m,可获总库容153亿m3,有效库容113亿m3,装机容量420万kW,保证出力185万kW,年发电量191.7亿kW?h,并可使下游各电站保证出力增加一倍,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各增加30%左右,效益显著。
  糯扎渡水电站是澜沧江下游河段的一个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思茅县和澜沧县交界的威远江汇口处下游河段。距昆明直线距离360km。拟建坝高255m,正常蓄水位807m,最大水头215m,总库容227.0亿m3,装机容量500万kW,保证出力232万kW,年发电量239.6亿kW?h,是澜沧江中下游又一高坝大库,对下游的景洪、橄榄坝、勐松梯级电站径流调节效益和削减洪水的作用显著。
  澜沧江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kW的140条支流中,根据1993年水利部门统计,全流域可能开发2.5万kW以上水电站的支流有13条,拟建电站35座,装机220.6万kW,年发电量109.36亿kW?h。
  澜沧江主要支流梯级开发方案如下:
  子曲:拟建2.5万kW以上电站4座,即查日扣(3.6万kW)、加登达(5.12万kW)、交尼日卡(4.7万kW)、江树马(6.07万kW),总装机19.49万kW,年发电量9.63亿kW?h。
  昂曲(又称解曲):拟建2.5万kW以上电站4座,即外令卡(9.8万kW)、东滩(6.5万kW)、麻古(5.4万kW)、拉优(3.24万kW),总装机24.22万kW,年发电量12.32亿kW?h。
  漾濞江:拟建1万kW以上的电站8座,其中2.5万kW以上电站7座,自上而下分别为:下登村(1.7万kW)、黑树岭(3万kW)、长邑(5.6万kW)、金牛屯(14万kW)、沙坝(4万kW)、向阳(6万kW)、时地坪(11万kW)、徐村(7.8万kW),总装机容量为53.1万kW,年发电量26.96亿kW?h。
  威远江:拟建1万kW以上电站6座,其中2.5万kW以上电站5座,自上而下分别为平乡寨(1.98万kW)、蛮稳(6.33万kW)、盐房(3.31万kW)、习娥(6.85万kW)、蛮打(19万kW)、景巴河口(9.6万kW),总装机容量为47.07万kW,年发电量23.52亿kW?h。
  南班河:拟建1万kW以上电站5座,其中2.5万kW以上电站为2座,分别为:光咕噜(2.17万kW)、江边寨(1.36万kW)、龙谷(7.6万kW)、磨者河口(1.85万kW)、广丙(2.6万kW),总装机15.58万kW,年发电量8.24亿kW?h。
  西洱河:已进行四级梯级开发,西洱河Ⅰ~Ⅳ级梯级水电站共装机25万kW,年发电量11.18亿kW?h。
3.2 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澜沧江流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云南区域内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万m3,是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5倍,而目前仅开发利用了5%,云南区域有耕地面积约5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8.67万hm2。1990年流域内有水利工程56409座,其中引水工程53836个,提水工程384个,中型水库17座,小(一)型水库90座,小(二)型水库408座,圩堤1674件。
  澜沧江中下游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70%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云南河段,是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现已成为云南水电重点开发河段。目前已建成的西洱河梯级电站25.5万kW和干流漫湾电站第一期工程125万kW及其它一些小水电站,总装机175万kW。漫湾电站作为干流第一座梯级工程,1995年基本建成。继漫湾电站后,下一级为135万kW的大朝山电站,1997年正式开工,现在正在建设中。小湾水电站已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即将开工。下游景洪枢纽具有发电(装机150万kW)、防洪、航运等综合作用,已与国内外有关单位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澜沧江的航运,目前仅限于下游干流和洱海的开发。其优势的发挥有待于航道整治、梯级电站的建设和与下游湄公河航运的联通。澜沧江下游航道有良好的通航条件,下游小橄榄坝至中老国境186km河道,比降低于0.577‰,枯水期水深在2m以上,最小航宽大于40m,最小弯曲半径大于300m,共有大小险滩51处,该河道从50年代开始经多年的整治建设,现已基本达到国家六级航道标准,常年通航50~140t级机动船舶。现有思茅、景洪、南得坝、大橄榄坝等港口、码头。思茅、景洪两港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1991年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和思茅两地州已开展到清盛、会晒、清孔、琅勃拉邦、万象的边贸客货试航运输。并与老挝、缅甸签署了通航协定,中老泰航段已实现季节性旅游通航。
  1996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研究(中国境内云南段)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较轻,流域土壤侵蚀面积2.56万k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28%,其中中游地区土壤侵蚀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下游地区最小,年土壤侵蚀量为2807.29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1095t/km2,以轻度侵蚀为主。不过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加剧,流域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部分支流输沙量增长较快。

2007-1-21 00:09


湄公河
Mekong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以后的河段称湄公河,流经泰国、老挝,流域面积62万km2,占湄公河-澜沧江总流面积的77.8%,几乎包括整个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大部分地区、越南的三角洲地区和部分中部高原。河道平均比降约0.16‰。
  湄公河干流河谷较宽,多弯道,经老挝境内的孔(Khone)瀑布进入低地,到柬埔寨金边与洞里萨(Tonle Sap)河交汇后,进入越南三角洲。三角洲面积4.95万km2,土地肥沃。河流过金边后分成两条汊河,一条叫湄公河,一条叫巴塞(Bassac)河。在河口附近,湄公河又分成3条汊河入海。
  干流桔井以下可全年通航,桔井以上大水时可通小汽船,3000~4000t级船可上溯至金边。通过适当整治,湄公河可成为全线通航河流。
  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较短小,长度均只有数百公里。其中最大支流是泰国境内的蒙河,该河发源于呵叻府,河流先向东北流,然后转向东流,最后在空坚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长550km,流域面积15.4万km2,多年平均流量720m3/s,其最大支流是锡河。湄公河另一条较大支流是洞里萨河,该河发源于柬泰边境,河流向东南流,最后在金边注入湄公河。该河全长400km,流域面积8.4万km2,年平均流量960m3/s,其上游有洞里萨湖。
  湄公河涨水时,水注入洞里萨湖,湖面积由2590km2增加到7700km2,而在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后,水从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可以通航。
流域特征
2.1 地貌 湄公河地形可分为5个区:北部高原、安南山脉(长山山脉)、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湄公河平原。北部高原包括老挝北部,泰国的黎府和清莱省山区,到处是崇山峻岭,高程达1500~2800m,只有少量的高地平原和河谷冲积台地。安南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800余km,北部和中部的山坡较陡,南部为丘陵地区。南坡和西坡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雨量较大,而中部河谷较干旱。南部高地包括柬埔寨的豆寇山脉,东面为绵延山地,西南为丘陵地。呵叻高原包括泰国东北部和老挝的一部分,为长宽各约500km的蝶状山间盆地,支流蒙河和锡河流经这里。湄公河平原为大片低地,包括三角洲地区。
2.2 气候、水文 湄公河流域位于亚洲热带季风区的中心,5~9月底受来自海上的西南季风影响,潮湿多雨,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3月中旬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11月~次年4月为旱季。
  强度很大、历时较短、影响范围较小的雷雨在整个雨季都很频繁;历时较长,范围很大的降雨在9月份最频繁,能引起严重的洪水泛滥,但其影响大多只局限于三角洲地区和流域西部,偶而穿越大陆使更大范围遭受长时间大雨袭击。由于降雨的季节分布不均匀,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和历时不同的干旱。
  湄公河流域正常年降雨量从泰国东北部的1000mm以下递增到老挝南部、柬埔寨和越南的山区边缘的4000mm以上,在柬埔寨平均为2000mm,平均年降雨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降雨量的88%左右集中于5~10月份。
  湄公河流域气温变化较小,最高平均气温越南为30℃,泰国为33.5℃;最低平均气温老挝为15℃,柬埔寨为22.7℃;相对湿度为50%~98%。
  湄公河流域的径流来自降雨,由于每年不变的季风影响,上一水文年至下一水文年的主要水位过程线几乎不变,丰水与枯水间的差距不大。假若规定丰水年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10%以上,枯水年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90%以下,那么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出现机率在万象站约为25%、50%、25%,在桔井站约为20%、60%、20%。
2.3 水资源 湄公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为4750亿m3。湄公河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00万kW,可开发水能估计为3700万kW,年发电量为1800亿kW?h,其中的33%在柬埔寨、51%在老挝。目前,已开发的水能不到1%。
河流利用
3.1 湄公河流域开发规划 1957年,在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简称亚远经委会-ECAFE,1987年改称亚太经委会-ESCAP)的支持下,成立了由越、老、柬、泰4国参加的湄公河流域研究协调委员会。4国又各自设立了本国湄公河委员会,就湄公河开发作了气象、水文等前期工作。自1963年起,委员会开始进行大量的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此前后,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在本国分别修建了一批灌溉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
  1970年湄委会提出了《1970年流域指导性规划》,在河口至清盛间的2400多km的干流河段上选择7级水利枢纽,总库容达2589亿m3,有效库容1360亿m3,总装机容量2330万kW。其中巴蒙水利枢纽为高坝大库,迁移人口30多万人。1989年又提出了修订方案,包括7级和8级两个比较方案,推荐8级方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法国政府资助下,经过2年多的重新勘察研究,1994年提出了一个9级开发方案。1994年方案基本属径流式开发方案,淹没损失大大减少,迁移人口约6万人,但总装机容量减少了约1000万kW。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尚未最后选定,仍有修改的可能。
  1994年规划中,对支流的水电开发也提出了初步意见。估计可开发1820万kW,其中老挝1300万kW,泰国100万kW,柬埔寨220万kW,越南200万kW。支流上10万kW以上的水电站估计有25座。支流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老挝,该国拟大力发展水电,将电力出口到泰国。支流开发后,可提供有效库容660多亿m3,除了防洪、发电外,可就近发展灌溉120多万hm2。
3.2 已建的多目标水库和大型水电站 湄公河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很少。
  已建的大型灌溉工程:①越南的丐山(Cai San)工程,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灌溉面积4.3万~6.0万hm2。②柬埔寨的马德望工程,灌溉面积2.8万~4.5万hm2,水电站装机容量0.5万kW。

2007-1-21 00:10


怒江
Nujiang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在中国境内的怒江流域面积为13.78万km2,干流全长2013km,落差4840m,平均比降为2.04%。河源至嘉玉桥为上游河段,长818km,天然落差2075m,平均比降为2.53‰;嘉玉桥至泸水为中游河段,长785km,天然落差2372m,平均比降2.95‰;泸水至南信河口为下游河段,长410km,天然落差283m,平均比降为0.69‰,怒江在中国出境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2229m3/s,年径流量703亿m3。
  怒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支沟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59条,其中大于1000km2有37条,大于5000km2的支流有6条,即下秋曲、索曲、姐曲、玉曲(伟曲)、枯柯河(猛波罗河)、南定河。南定河是在缅甸汇入怒江的。
  索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白雄以北的唐古拉山南麓,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本曲、巴青曲、益曲、库而色等。在比如县以东20余km处汇入怒江。索曲流域面积1.32万km2,是怒江流域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
  玉曲,位于西藏境内怒江左岸,发源于类乌齐南部的瓦合山麓,与怒江干流平行。在察瓦龙以北汇入怒江,是怒江流域河流最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支流。
  枯柯河,发源于云南省保山县老营街,在蚌东处汇入怒江。
  南定河,发源于云南省临沧县凉山西麓,流经临沧、云县、镇康、耿马等县,沿途汇集干底河、小黑河、南棒河、南棒暗河等,出国界后下行23km汇入怒江。在中国境内,南定河全长265km。
  汇入怒江的小支流比较多,由于这些众多小支流河流比较短、流域面积小、落差集中,加之有融雪补给,枯水量比较稳定,适宜兴修中小型水电站。
流域特征
2.1 地貌 怒江流域地处东经91°10′~100°15′,北纬23°5′~32°48′,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呈南北狭长形。上游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流域开阔,支流众多。中游为横断山峡谷区,流域狭窄,最小宽度仅20km。下游泸水以下又行开阔,整个流域平均宽度为70km,地形起伏大、复杂。上源北隔唐古拉山与长江源头水系为邻;东以他念他翁山-怒山为分水岭与澜沧江流域相邻,西和西南以念青唐古拉山~高黎贡山为分水岭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为邻。
  上游河段(嘉玉桥以上)属青藏高原,河流海拔3125m以上,河源高达5200m,平均坡降为2.53‰。地面高程一般海拔4000~4500m,山峰高达5500~6000m以上,区内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多为山势平缓的丘陵,坡度一般在20°左右,高出水面100~300m。河源至索曲河口以上,河谷宽阔浅切,谷深100~300m,谷宽500~1000m,最宽可达数公里,河谷宽坦呈宽"U"形,河道曲折,水流散乱多叉流,沿岸多沼泽。索曲河口至嘉玉桥段,为中等切割过渡段,河流下蚀作用显著,谷深500~800m,呈"V"形峡谷,宽谷与峡谷交替分布,河槽单一,有险滩分布,水流湍急。
  中游河段(嘉玉桥至泸水),属高山峡谷区,河流海拔3125~803m,两岸山脉海拔4000~5500m,最高山峰梅里雪山达6740m以上,山峰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两岸山脉夹江对峙,山坡陡峻,谷坡达35°~45°,最大可达60°~70°,河谷狭窄,形成深切1000~2000m的"V"形峡谷。此段谷底一般宽100~150m,最宽150~300m,最窄处仅60~80m,水面宽80~120m;沿河阶地极少,河床平均坡降约3‰,最大坡降15‰~20‰,是怒江河道最陡的河段。河段内河道单一,险滩连布,水流湍急。
  下游河段(泸水至国界),河流海拔803~520m,平均坡降0.69‰,两岸山势降低,一般海拔2000~3000m,河谷相对开阔,沿河有阶地平坝出现,河道为中等切割宽"V"形与"U"形谷交替地段,谷深500~1000m,谷坡30°~40°。泸水至惠通桥,河谷逐渐开阔,谷底200~300m左右,沿江出现一些宽浅河谷和平坝,其中最大为怒江坝(又名潞江坝),约50km长,10km宽,坝子并不很平,大多为一些散落孤立而低缓的山丘所组成,该段水面一般宽150~200m,最宽达200~300m,河床险滩少,水流平缓。惠通桥至南信河口(国界),河谷又渐缩窄。本段河道长151km,天然落差121m,平均坡降0.8‰,谷底宽200m左右,最窄处80~100m,险滩较多,水流较急。
2.2 气候、水文 怒江流域气候受地形及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比较复杂。上游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冰雪期长;下游地势较低,受西南海洋季风影响,炎热多雨;中游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变化更为复杂。年平均气温南北相差悬殊,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西藏那曲年平均气温为-1.9℃,而云南碧江约9~10℃,泸水14~15℃,潞西以下约21~25℃。
  怒江流域降水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影响,年内干、湿季分明,雨季的来临较为早,一般5~10月为湿季,其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11月~次年4月为干季,干季降水量约在年降水量20%以下,5~7月多为锋面雨,8~10月多为热带低压型降雨。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由北向南,从上到下呈递增的趋势。上游地区水气来源不足,受高原气流影响,降水少,年降水量400~700mm,如那曲站400mm,丁青站650mm。中游地区高山峡谷,降水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如门工附近的河谷降水量只有400~500mm,而两岸山坡降水在600~1000mm以上,贡山县平均雨量达1638mm。下游地区山势较低,河谷开阔,受西南季风影响较深,又受印缅低压活动影响,年降水量达1000~1500mm以上,龙陵县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098mm,是著名的雨区,而怒江坝年降水量仅600~700mm,成为有名的干热河谷区。
  怒江河川径流由雨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混合补给。由于流域纵跨纬度约10°,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三种水源补给,上、下游地区所占比重不同。上游气候高寒,降雨少,冰冻期长,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积雪,山谷间有冰川沉积物和严冻风化物覆盖,地表草甸层较厚,渗透作用较强,河川的径流主要为地下水补给,约占年径流6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游地区受北部冷空气和下游亚热带气候的影响,靠近北部的气候寒冷,两岸高山有积雪,仍有冰雪融水补给,但积雪面积不大,冰雪融水补给量较小。靠近南部气温增高,雨水增多,冰雪融水补给更少,所以中游河段的径流主要由雨水、地下水和少量的冰雪融水补给。下游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河川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60%左右,其次为地下水补给。
  怒江年径流深为506.6mm,径流的分布趋势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特点是下游大于上游,高山大于河谷,流域西部大于东部,径流垂直变化明显。西部高黎贡山东坡径流深为900~1200mm,流域东部径流深500~700mm。下游地区降水丰富,径流深600~1200mm;中游高山峡谷,降水和径流垂直变化十分显著,河谷降水减少,蒸发增大,径流低,如门工附近河谷径流深300~400mm,两岸山坡径流深达400~700mm;上游降水量少,径流深为200~300mm。
  怒江洪水主要为暴雨所形成。洪水多出现在7、8两月,其中8月出现的机率最多。其洪水组成情况与年径流组成情况相同,也是主要来自上、中游。上游扎那站汛期水量占下游道街坝站同期水量的83%。上游地区远离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较弱,夏季无暴雨,地面上形不成强大洪水径流。中游河道深切,两岸无大支流汇入,而且河床对洪水调节作用较好,因此怒江洪水不大。道街坝汛期平均流量模数只有0.0251m3/(s?km2),最大流量模数为0.0532m3/(s?km2),下游各支流汛期平均流量模数一般为0.021~0.023m3/(s?km2)。   
  怒江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较少,是我国含沙量最小的河流之一。怒江年平均输沙量为4150万t,年输沙模数为305t/km2。河流含沙量,道街坝为0.38kg/m3,河口处为0.59kg/m3,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道街坝站最大年输沙量为3830万t(1970年),最小年输沙量850万t(1959年),最大最小输沙量比值为4.51。输沙量的年内变化与径流年内变化大体一致,最大输沙量一般出现在6~8月,3个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84%,其中8月输沙量最大,约占年输沙量的33.6%。最小输沙量出现在枯水期,12~2月输沙量为最少,仅占年输沙量的0.3%。
2.3 水资源 怒江水资源丰富,径流丰沛、稳定,水资源总量为689亿m3(不包括入境水量14亿m3)。怒江流域有冰川1605.9km2,冰川融水31.8亿m3,占河川径流量4.6%;有地下水资源206.7亿m3,占河川径流量的30%。流域水资源分布由上游向下游递增。
  怒江属外流河,目前除农业少量的耗水外,江水全部经缅甸流入印度洋,年出境水量为687亿m3,占河口入海总水量的27.3%。
  怒江落差大,径流丰沛,水能资源丰富,全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600万kW,怒江干流蕴藏量为3641万kW,占全江水能总量的79.2%,平均单位河长出力为1.8万kW/km。支流蕴藏量959万kW,占全江水能总量的20.8%。
河流利用
  根据普查、研究,拟对云南境内怒江干流河段实行梯级开发,拟建布西、鹿马登、亚碧罗、跃进桥、双虹桥、蚌东6座梯级水电站。利用落差949m,总库容166亿m3,调节库容81亿m3,总装机容量为1390万千瓦,年发电量775亿kW?h。
  怒江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kW的支流有59条,理论蕴藏量959万kW。根据水力资源普查,中下游部分支流梯级开发方案,可开发1万kW以上水电站的河流有7条,拟开发电站18座(其中大于2.5万kW以上的电站有5座),即:施甸河金厂桥、王家田,苏帕河三江口、阿鸠山,枯柯河汪家山、尖山,镇康河四锅、大田,大勐统河忙平,南定河羊头河、猛赖、马蝗阱、冷水阱、勐简、南棒河、桃花水、轩勒、老龙寨、骑马林等水电站,总装机42.93万kW,年发电25.99亿kW?h。
  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现状。怒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仅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1%,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怒江流域有耕地24.65万hm2,1986年以前修建中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约1万hm2,小型水库177座,灌溉面积1.36万hm2,引水工程灌溉面积3.31万hm2,提水工程163处,灌溉面积0.22万hm2,塘坝及井灌7218处,灌溉面积0.33万hm2,有效灌溉总面积6.16万hm2,水利化程度只达25%。
  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流域内各地、市、州、县为了解决本地区用电问题,对部分支流进行了局部开发。云南的保山地区大力发展中小型水电事业,对苏帕河进行了重点开发。至1994年底保山已建有小水电站193座,总装机10.66万kW,已建成的苏帕河三江口中型电站,装机容量3.3万kW,年发电量2.24亿kW?h。怒江州重点进行了老窝河的开发,截止1995年底,全州有水电装机3.3万kW。怒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仅占全流域水能蕴藏量的3‰,上游地区及干流至今尚未做较系统的规划工作。

2007-1-21 00:11


元江
Yuanjiang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元江长677km,流域面积7.9万km2(其中,云南省7.674万km2,广西省0.226万km2),国境处年均径流量484亿m3,全程天然落差2510m,平均坡降3.71‰。上游礼社江全长282km,天然落差2045m,平均坡降为7.25‰。三江口至国境处干流全长395km,落差465m,平均坡降为1.17‰。
  元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元江)和众多的支流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53条,大于1000km2支流17条,主要支流有李仙江、藤条江、盘龙河、普梅河(又名南利河)等,这4条主要支流在我国境内均有分水岭相隔,自成独立水系,流入越南后分别称黑水河、南那河、泸江和儒桂河。
  李仙江发源于巍山县,上源称把边江,与东支阿墨江汇合后称李仙江,进入越南后改称沱江(黑水河)。主要支流有:他郎河、泗南江、猛野江等。中国境内流域面积20140km2,河道长472km,天然落差1980m,平均比降4.19‰,国界处流量470m3/s,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5万kW,上游谷地与小平坝相间,中、下游河谷狭长、山势陡峻。河道蜿蜒曲折,沿河多急滩。
  藤条江为李仙江(黑水河)支流,发源于红河县宝洞山,流入越南后称南那河。主要支流有乌拉河、猛平河、三家河、金平河、金水河等。中国境内流域面积4854km2,河道长168km,落差1838m,国界处多年平均流量166m3/s。流域内多为崇山峻岭,各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均在10万kW左右。
  盘龙江发源于砚山县平远街,其上源称稼依河。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文山,于麻栗坡县以南流入越南后称泸江(明江),在越池下游注入红河。主要支流有:稼依河、木底河、麻栗坡河、马龙河等。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5400km2,河道长235km,落差1354m,平均比降5.76‰,国界处多年平均流量86.2m3/s,理论水能蕴藏量71万kW。上游河段(龙潭寨以上)属丘陵,河谷缩放相间,中游河段(龙潭寨至迷洒)河道纵坡较缓,蜿蜒曲折,平均坡降约1.7‰。下游河段(迷洒至国界)河道长89km,落差1156m,平均坡降13‰,多为峡谷,落差分段集中,水能资源丰富。
  普梅河(又称南利河)发源于砚山县,为泸江(明江)的上源,入越南后称儒桂河,东支在广西境内为郎恒河,那崩以下称甘河,在越南宣光附近汇入泸江。主要支流有凹掌河、贵马河、董布河、木央河等。中国境内河道长124.5km,流域面积3700km2,有落差933m,国界处流量62.4m3/s。
流域特征
2.1 地貌 元江流域地处东经100°06′~105°40′、北纬22°27′~25°32′。位于云南省中部、东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北邻金沙江流域,西与澜沧江以无量山为分水岭,东接南盘江流域,南面与越南接壤。
  流域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狭弓带状,流域平均宽度约120km,由于云岭余脉分成无量山和哀牢山脉南延,形成南北纵列的高山深谷相间地形,绝大部分属山区和半山区,平坝面积不到5%。中国境内河谷切割很深,流域分水岭最低的地方(河口)为70m,除戛洒、漠沙、元江等少数平坝地形较为开阔外,河道均蜿蜒于峡谷之中。各支流两岸分水岭相隔甚近,较大支流流向大体与干流平行,小支流则多与干流垂直成梳齿状。流域内除干流元江,支流李仙江、普梅河等河床坡度较缓,变化均匀外,其余河流如盘龙江、泗南江、绿水河、南溪河、金平河、三家河、苦楚河、麻子河等河道坡度变化十分剧烈,沿河多集中落差,有利于水电建设。
2.2 气候、水文 元江流域气候分属于中部高原温和区、元江炎热地区和热带季风林区三个气候区:三江口以上及李仙江景东以上,属中部高原温和区,海拔1600~2200m,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三江口及景东以下,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一带以上,属元江炎热地区,常年不结冰,年平均气温20~21℃,年平均降雨700~1200mm;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以下至国境属热带季风林区,海拔70~100m,年平均气温21℃以上,年平均降水为1500~2000mm。元江流域(1956~1979年平均)年降水深1347mm,年降水量为1027亿m3,一般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春季占全年降水量10%~20%;夏季占55%左右;秋季20%~25%,冬季占5%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中7、8两月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40%~50%。元江河川径流的形成以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流域径流丰沛,(1956~1979年)平均年径流深为634.3mm,干流为459.4mm、李仙江965.4mm、盘龙河668.1mm。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元江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比例为,春季径流一般约占年径流的3%~5%;夏季约占43%~53%;秋季一般占36%~41%;冬季占6%~11%。元江下游、盘龙江、藤条江一带6~9月(其余地区7~10月)连续4个月为丰水期。丰水期径流约占年径流量的65%~77%。最大径流月一般出现在7、8月,以8月最多,最大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1%~30%。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洪峰历时较短,洪水暴涨暴落,河床水位变幅较大,一般达12~20m。据有关资料统计,1986年10月上旬,元江、澜沧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元江发生了近百年来第2大洪水,元江站洪峰流量为7520m3/s,下游蛮耗站8050m3/s,均为实测最大,约50年一遇洪水。礼社江上游处于暴雨中心,其支流扎江大东勇站洪峰流量1710m3/s,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峰量。
  由于此次降雨历时长,雨量大,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洪水灾害。受灾较重的为元江流域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4地州。受洪水波及的地区有昆明、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东川等9个地(州)市的114个村庄,5.5万人被洪水围困。城镇部分受淹的有戛洒街、元江县城、蛮耗街、河口县城等。据统计:受灾农田10.0万hm2,成灾6.4万hm2,173人死亡,30人受重伤,房屋倒塌近2万间,冲毁河堤长179km。冲毁礼社江上的龙树、三江口大桥以及元江的戛洒大桥。保山至永平间跨澜沧江的霁虹桥(重点文物保护),也因岩石坍塌、滑坡,将大桥的铁链全部打断坠入江中。澜沧江被堵塞断流15min。滇西主要运输线昆明至畹町公路中断交通一天半。
  元江流域各河流汛期泥沙和固体径流比较严重,干流及主要支流平均含沙量为3.5~4.3kg/m3,年输沙模数为1170t/km2,年输沙总量为8961万t。李仙江年输沙量4200万t,输沙模数为1790t/km2;元江干流年输沙量为4180万t,输沙模数为1100t/km23;干流的元江站、蛮耗站、河口(国界)处分别为4.22、3.53、2.59kg/m3。河流的含沙量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相同,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现在6~9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80%以上。
2.3 水资源 元江水资源丰富,径流丰沛,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84亿m3(加上入境水量,水资源总量达514.7亿m3),单位面积产水量64.7万m3/km2,是全国平均面积产水量的2.3倍。在西南4条主要河流中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于怒江和澜沧江,居第二位。流域内有地下水资源149.4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30%,其中元江干流为43.8亿m3,李仙江为50.7亿m3,盘龙江为34.8亿m3。流域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地域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大致相同。干流水资源总量162亿m3,单位面积产水量40.7万m3/km2,李仙江水资源总量225亿m3(包括藤条江等),单位面积产水量96.2万m3/km2,盘龙江等河流水资源量96.6亿m3,单位面积产水量65.3万m3/km2。
  元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雨季5~10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5%以上,枯季11~4月雨水量仅占年水量10%~15%,故冬季、春季的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元江流域属国际河流,目前除农业少量耗水外,江水经越南流入南海,年出境水量为479亿m3,占河口入海水量的40%,占中国入海总水量17243亿m3的2.8%。  
  元江流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988.8万kW。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9.8万kW,占全流域蕴藏总量的15.1%。支流水能蕴藏量为839万kW,占流域总蕴藏量的85%,其中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kW的河流61条,共790万kW,流域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59.9万kW,年发电量为202.46亿kW?h,其中干流为81.8万kW,占22.7%,李仙江水系为104.2万kW,占29.1%;盘龙江水系为92万kW,占25.5%;藤条江水系为33万kW,占9.2%;其余河流为49.1万kW,仅占13.5%。从元江流域水能资源分布情况看,其开发重点在支流。
  元江流域地处在云南的大理、楚雄、思茅、玉溪、红河、文山和广西的百色等地、市、州共28个县,人口约550万,主要民族有汉、彝、哈尼、傣、白、壮、苗等。
  
河流利用
3.1 水资源开发规划 元江流域干流拟作8个梯级开发,即:三江口、达哈河、马滩、干庄河、裴脚、乍拉、马堵山、大湾(在中越边界河上),其中,三江口、马滩和马堵山为梯级控制性枢纽。八级电站共利用落差459.9m,总装机容量86.3万kW,平均年发电量为51.23亿kW?h,目前均仅进行过规划阶段工作。
  元江支流水能蕴藏量占全流域85%,可开发量占全流域的77.3%。水能蕴藏量大于1万kW的61条支流中,拟装机1万kW以上的电站48座,除干流上的8座外,其余40座都分布在支流上,总装机258.2万kW,年发电量143.06亿kW?h,其中大于2.5万kW以上的电站24座,总装机218.74万kW,年发电118.84亿kW?h。
3.2 水资源开发现状 元江的水资源丰富,目前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仅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484亿m3的1%,主要用于农田的灌溉和城镇生活用水及工业供水。
  元江流域已修建中型水库8座,实灌面积0.5万hm2,小型水库701座,实灌面积2.79万hm2;修建引水工程1868处,实灌面积6.59万hm2;提水工程1346处,实灌面积1万hm2;塘坝及井灌15173处,实灌面积1.5万hm2。元江流域有耕地47万hm2,利用水利工程有效灌溉总面积为12.33万hm2,水利化程度为26.2%,是全国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之一。元江流域拟定干流8级梯级开发,主要支流40座梯级电站开发,由于受地形限制,各梯级基本上为峡谷水库,库容较小,坝区枢纽布置困难,施工场地、交通条件不理想,加之工程复杂,施工困难,单位千瓦投资高,保证出力低,距主要负荷中心较远,开发目标较为单一等诸多因素,除已建成的绿水河、依萨河2个中型电站(总装机8.25万kW,年发电量4.16亿kW?h)和一些小型水电站外,整个流域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

2007-1-21 00:12


伊洛瓦底江
Irrawaddy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最大的河流,其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叫恩梅开(Nmai Hka)江,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附近,西源迈立开(Mali Hka)江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两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约50km处的圭道汇合后始称伊洛瓦底江。河流全长2714km,流域面积41万km2,约占缅甸全国面积的60%,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形成一条中央纵谷,谷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伊洛瓦底江蜿蜒曲折地由北向南流淌,最后分成多股汊河,流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5°30′~28°50′,北纬93°16′~98°42′。
  圭道至曼德勃是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河段,先后穿过60km长的第一峡谷、23km长的第二峡谷和27km长的第三峡谷;从曼德勒至第悦茂是中游河段;从第悦茂至入海口是下游河段。
  伊洛瓦底江年均径流量约4860亿m3。
  伊洛瓦底江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丽(Shweli)江、钦敦(Chindwin)江、米坦格(Myitnge)江、穆(Mu)河、尧(Yaw)河以及蒙(Mon)河等。其中钦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缅甸克钦邦拉瓦附近,源头叫塔奈(Tanai)河,先由南向北流,继而转向西南,先后接纳乌尤(Uyu)河、曼尼普尔(Manipur)河等支流后,在帕科库附近注入伊洛瓦底江。全长840km,流域面积11.4万km2。该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伊洛瓦底江从娘交以下,呈伞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达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三角洲从勃生河口以东至仰光河口,宽约242km,南北长约90km,面积3万km2。
  其它支流有萨蒙河、穆河、蒙河、马达雅河、班朗河、昌马基河、伊辛河等。
流域特征
  流域地势呈北高南底,地貌特征为北部高山峡谷,西部崇山峻岭,东部高原,南部低洼平原。伊洛瓦底江谷地介于西部山地和掸邦高原之间。谷地中有火山熔岩地形残迹,部分地区为伊洛瓦底江、钦敦江、锡唐河的冲积平原,可分为上游谷地、中游谷地、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勃固山地、锡唐河谷等五个小区。上游谷地多山地,中游谷地平原上有突出的小山丘,下游谷地平原较窄,到三角洲附近渐宽。
  伊洛瓦底江流域分属亚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带,全年分为3季:3~5月为暑季、6~10月为雨季、11~12月为凉季。1月份气候最低,平均20~25℃;4月份最热,平均25~30℃。
  流域内降雨量丰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2000~3000mm;中游平原雨量少,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为旱季。
  伊洛瓦底江实测最大流量为64000m3/s,最小流量1306m3/s;各控制站实测的平均含沙量0.62kg/m3,年平均输沙量3.0亿t。
  伊洛瓦底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60亿m3,其中缅甸境内4550亿m3,约占缅甸全国河川径流量的40%。
  伊洛瓦底江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北部高山峡谷,水位落差大;其主要支流钦敦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河流利用
  伊洛瓦底江虽然水能资源丰富,但已开发的很少。目前已建的水电站有金水达水电站。
  金水达水电站位于曼德勒市南110km,座落在伊洛瓦底江支流班朗河上。水电站装机容量6.1万kW,年发电量1.65亿kW?h;主坝为粘土心墙土石坝,坝高75m,长600m,加上3座25~45m高的副坝,形成库容7.65亿m3的水库。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和防洪。可灌溉8.44万hm2农田,防洪保护面积4000多hm2。为保证向下游均匀输水,并参加电力系统调峰,在下游建一反调节水库。该工程于1986年竣工。
  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修建了一系列防洪、灌溉工程,具体如下:①伊辛水坝建于1976年,灌溉农田0.67万hm2,开垦荒地1.06万hm2,同时兼顾伊辛河防洪;②塞古基水坝位于曼德勒市北部马基河下游,可使近5.3万hm2耕地种双季稻,还可发电和向曼德勒市供水;③瑞保及耶乌渠系修建于20世纪初,在漠河上建堰,两岸渠系总长1062km,灌溉面积14.5万hm2;④曼德勒渠系1902年改建,渠首位于谢斗附近的冲马溪上,渠系总长约322km,灌溉总面积4.7万hm2;⑤藻基渠系位于皎施县,有5条独立的渠道,总长4.6km,灌溉总面积4.6万hm2;⑥班朗河渠系位于皎施县,渠首为圬工渠,由4条引水渠组成,渠道总长346km,灌溉总面积3.88万hm2;⑦蒙台恩坝位于密铁拉湖上游16km的蒙台恩溪上,土坝高20.4m,长1280m,1962年开工,1967年完建,形成水库库容4280万m3;⑧凯特毛克塘坝位于曼德勒区敏建县皎勃东市,土坝高34.3m,长2591m,水库库容8634万m3,可灌溉1.14万hm2顷农田。两条干渠总长30.6km,1961~1967年修建;⑨北奈温灌溉工程位于普龙县,包括位于北奈温溪上的高35m、长1615m的土坝,库容3.59亿m3,可灌3.90万hm2农田。总干渠长72km,水渠总长447km。

2007-1-21 00:13


雅鲁藏布江
Zangbu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雅鲁藏布江全部在中国境内,横贯西藏高原南部,干流全长约2070km,流域面积24.1万km2,天然落差5435m,平均坡降2.63‰。从河源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70km,水面落差1190m,平均坡降4.45‰,区间流域面积2.7万km2;里孜至派为中游段,全长1300km,水面落差1520m,平均坡降1.18‰,区间流域面积16.4万km2;派至巴昔卡为下游段,全长约500km,水面落差2725m,平均坡降为5.5‰,区间流域面积5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654亿m3。
  雅鲁藏布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支沟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130条,其中大于1000km2有64条(包括二、三级支流);大于10000km2有5条,即拉萨河、帕隆藏布、尼洋曲、多雄藏布和年楚河。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南麓的彭错孔玛尕山,流出彭错后称麦地藏布,过杂曲汇入口后称热振藏布,过林周称直孔藏布,过直孔始称拉萨河,在曲水县曲水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左岸。拉萨河主要支流有:集麦曲、桑曲、拉曲、学绒藏布、墨竹马曲、玉年曲、堆龙曲等。从河源至桑曲汇入口为上游段,长约256.4km,河流从海拔5200m降至4240m,天然落差960m,平均坡降为3.7‰;从桑曲汇入口至学绒藏布汇入口为中游段,长138.1km,从海拔4240m降至3880m,天然落差360m,平均坡降为2.6‰;学绒藏布汇入口至河口为下游段,长156.5km,从海拔3880m降至3600m,天然落差280m,平均坡降为1.8‰。从源头至河口全长551km,天然落差1620m,平均比降2.94‰,流域面积约32471km2。拉萨河年降水深560mm,年径流深323mm,年降水量181.8亿m3,年蒸发量(拉萨站)2184mm,多年平均含沙量0.098kg/m3。河口处多年平均输沙量102.9万t,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1.2万kW。
  尼洋曲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东部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拉闻拉、俄拉等山峰环抱的山间盆地,从源头拉木错流出,由西向东流,先后汇集了野弄、下不梭浪、娘曲、巴朗曲、巴河、几布雄、八及曲等支流,于林芝县鲁定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源头拉木错出口至工布江达,为上游,长125km,河流从海拔5000m降到3430m,天然落差为1570m,平均比降12.6‰;中游河段从工布江达至"八一"镇,长125km,从海拔3430m下降到3000m,天然落差430m,平均坡降为3.4‰;下游河段,从"八一"镇至鲁定,长36km,从海拔3000m下降至2920m,落差80m,平均比降2.2‰。尼洋曲从源头的拉木错(湖)口至河口,全长286km,天然落差2080m,平均坡降7.25%,流域面积17535km2。年降水深1158mm,年径流深788mm,年降水量203亿m3,年蒸发强度(林芝站)1703.2mm,河口处多年径流量138.2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9.5万kW。
  帕隆藏布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左岸,是雅鲁藏布江第二大支流,由东西两条大小相近的河流构成,东支即干流帕隆藏布,西支称易贡藏布。东支发源于阿扎贡拉冰川,源流称玉树藏布,玉树藏布自河源呈东西向,先后流经安贡错、然乌错二个湖泊,至忠坝始称帕隆藏布;西支易贡藏布,发源于嘉黎西北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河流由西向东流,东西两支在通麦汇合(汇口处海拔1540m)后,急拐南流,于林芝县觉东附近注入雅鲁藏布江。西支全长286km,河源海拔5000m,落差3460m,平均坡降12‰,流域面积13533km2。东支即干流,源头海拔4900m,河道全长266km,天然落差3360m,平均比降12.6‰。帕隆藏布主要支流有:真空弄巴、然弄巴、曲宗藏布、易贡藏布、拉月曲等,流域面积28939km2,年降水深1670mm,年径流深1300mm,年降水量478.1亿m3,年蒸发强度(波密扎木站)1546.5mm,多年平均径流量372.2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622.62万kW,其中干流877万kW。
  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右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雪山,源流称涅如藏布,河流出桑旺湖向东流至索郎山折向北流,过江孜县后再转向西流,沿途汇集龙马河、冲巴涌曲、康如普曲、仁栏浦曲、鲁曲、腊绒统曲、谭就曲、孜惹曲等支流,于日喀则县尼仓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涅如藏布的桑旺湖至达巴(海拔4305m)为年楚河上游,长约74.6km,落差845m,平均坡降为11.3‰;从达巴至冲巴涌曲汇口(海拔4050m)为中游,长约39.7km,落差约255m,平均坡降为6.4‰。从冲巴涌曲口至年楚河口,为下游,长约102.7km,落差222m,平均坡降约2.2‰。从源头至河口,河道全长217km,天然落差1322m,平均坡降6.09‰,流域面积11130km2,江孜站年蒸发强度2570mm,年平均含沙量1.25kg/m3,年输沙量为181.3万t,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5.6m3/s,年径流量17.5亿m3。该河水资源分散,水能资源少,开发条件差。
  多雄藏布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西部左岸的支流,发源于冈底斯山脉攀登山南麓,河源海拔约5800m,冰川较多、冰雪融水较大。源流称强雄藏布,在昂仁县然嘎附近与另一源流洛雄藏布汇合后,始称多雄藏布。多雄藏布大体与干流平行东流经萨嘎、昂仁、谢通门、拉孜等县境,沿途汇集洛雄藏布、美曲藏布、昌拉普曲等主要支流,于拉孜县的彭错林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源头至河口河道全长309km,天然落差1872m,河道平均坡降6.2‰,流域面积19698km2,年降水深322mm,年径流深154mm,年降水量63.4亿m3,年蒸发强度2400mm,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12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9.4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1.5万kW。

流域特征
2.1 地貌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处东经82°00′~97°07′,北纬28°00′~31°26′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呈狭长柳叶状,流域东西最大长度1500km,南北最大宽度290km,北部以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倾多拉诸山脉为分水岭与藏北内流水系及怒江上游的高原峡谷过渡区相邻;东部,以伯舒拉岭为分水岭与怒江相邻;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尼泊尔境内的恒河水系相邻;南部以拉轨岗日和嘎布等山脉为朋曲、西巴霞曲、察隅曲、羊卓雍湖等藏南诸河和藏南内陆湖泊的分水岭;巴昔卡附近及支流年楚河上源等部分地区与印度、锡金、不丹境内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右岸支流相邻。
  雅鲁藏布江河源海拔5590m,中上游在海拔3000m以上,下游河道急剧下切,出口巴昔卡海拔仅155m。流域内大部分为海拔4000~6000m以上的山地所盘踞,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仅干流以及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多雄藏布等支流的宽谷地带,存在着冲积阶地和冲积扇,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坝子。
  上游段(里孜以上):河流海拔5590~4400m,全长270km,平均坡降4.45‰。河源段(即桑木张以上)河谷较宽阔,河谷呈"U"形,河谷宽一般为1~2km,水面宽50~200m,水深1m。河源段平均坡降为8.8‰,两岸地形较平坦,为宽谷低山丘陵。马泉河段(即桑木张以下),长161km,属宽谷河段,河谷宽1~10km,水面宽可达2~4km,平均宽度在3km左右,平均比降仅1.55‰,水流平缓,河道多叉河和江心洲,沿岸多沼泽。桑木张至岗久附近沿江两岸有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的风沙堆积地形。
  中游段(里孜至派):海拔4400~2880m,全长1300km,平均坡降为1.18‰,中游河谷宽窄相间,呈串珠状,主要峡谷由西向东有岗来、仁庆顶、托夏、永达、加查、朗县、日敏等。峡谷段山高坡陡,水流湍急,谷底一般宽在100m左右,水面宽50m左右,呈"V"形谷,谷长一般在10~20km,最长的约50km。宽谷段一般谷底2~4km,最宽可达8km,水面宽多在200~400m,最宽可达2km。宽谷段河谷宽阔,水流平缓,河道多汊流和江心洲。两岸河漫滩、阶地较为发育,构成宽广的河谷平原。雅鲁藏布江出日敏峡谷后至派,两岸出现类型复杂的沙丘。
  下游段(派以下):海拔2880~155m间,全长约500km,平均坡降为5.5‰,下游段谷深流急,水势汹涌,两岸雪峰对峙,直插云霄,从山顶到河谷垂直范围内,同时浓缩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全部自然景观,极为美丽壮观,河流穿行於高山峡谷之中,绕过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从米林县的派至墨脱县的里冬桥,形成世界罕见的"U"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左侧为海拔7151m的加拉白垒峰,右侧为海拔7782m的南迦巴瓦峰紧紧拱卫在峡谷两侧,两峰直线距离仅20km左右,从峰顶到拐弯末端垂直高差竟达7100m,构成世界切割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峡谷全长达496.3km,据1998年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初步测定,平均谷深达5000m,最深处达5382m,谷底最窄处仅宽35m左右。峡谷中,山咀交错,江流迂回曲折,连续的直角形小拐弯,纵向深切入基岩。大峡谷地貌形态,在金珠曲汇入口上下有明显差别,金珠曲汇入口以上至派区间,峡谷多呈"Y"形,谷坡上部一般在40°左右,下部在60°~80°,甚至呈直立陡壁。该区间水面宽一般小于100m,流速在8m/s左右,局部河段高达16m/s,甚至出现1~2m的跌水湍流,河道多呈不规则直角形拐弯或"弓"形曲流。金珠曲汇入口以下至希让之间,为一较宽浅的"V"形谷,谷坡在45°左右,水面宽150~200m,流速4m/s左右,河道多呈"S"形曲流。大峡谷河弯段有许多支流支沟出口坡降很大,形成悬谷瀑布,以相对100余米高的瀑布或连续跌水形式落入干流。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大约20km的干流上,发现4个"大瀑布群",其中有3个较大瀑布高度介于30~35m,宽度分别约为50、60m和120m,在主河道上出现大瀑布,非常奇特。干流河道除有大崩塌、泥石流等河段出现局部的堆积河床外,基本上为深切的基岩河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长213km,河段落差竟达2190m,河段两端直线距离仅40km,形成极有利的水电开发条件。墨脱以下,河道渐趋平缓。
2.2 气候、水文 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和地势高亢,使影响流域气候的西南季风受阻,仅顺河谷上溯运动,故气温及降水一般由东南向西北,即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导致中上游广大地区雨量稀少,气候温凉、寒冷,属高原温带或寒温带半干旱气候,东部下游地区湿润多雨,低谷气候温热,属山地亚热带、热带气候。由于流域相对高差大,所以气候的垂直分带也很明显,有高山冰雪带、高山寒冻风化带、高山寒带、山地寒温带、山地温带、山地亚热带、热带等。各个分带所处的海拔高程又随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而异。
  流域内气候季节变换表现为冬半年(即11月~次年4月)和夏半年(5~10月)。冬半年境内受西风带控制,属风季,降雨少亦干旱;夏半年,受西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雨水稍多,又称湿季或雨季。
  流域广大地区地势高峻,年平均气温低,河源及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3℃左右,最热月平均月气温10~12℃,河谷12℃以上;中游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7~8.6℃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5℃左右,下游谷底气温最高,墨脱一带年平均气温约20℃,巴昔卡一带年平均气温可达23℃。下游地区最高月平均气温多在7月出现。泽当、拉萨、日喀则一带多在6月出现。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月或12月,约-2~-17℃。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1.5℃以下,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流域东南部年较差一般在13℃以下,西部以及东部南北两侧高海拔区的年较差在20℃左右。多年平均日较差流域东南部小,西部和南北两侧地区大,大致为10~18℃,如拉萨最大一日温差达27℃。
  流域年降水深为949.4mm,年降水量2283.1亿m3。降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下游墨脱县的戴林站实测22年,年均降水量为5371mm,巴昔卡站35年平均年降水量4494mm,1954年达7591mm,为我国降水量最大地区之一;中游地区林芝降水量为635mm,拉萨为443mm,江孜仅280mm,再向上游则更少。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一般占90%左右,11月~次年4月只占1%~4%,多数地区极少出现暴雨,最大降水月一般出现在6~8月,最大降水月和雨季开始时间均由下游向上游推迟。
  流域内年蒸发强度一般在2000mm左右(20cm蒸发皿值,下同)。扎木的年蒸发强度为1546.5mm,拉萨为2198.7mm,日喀则为2438.0mm。
  雅鲁藏布江的径流由降雨、融冰和地下水补给组成。雅鲁藏布江奴下站控制全流域面积的78.5%,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890m3/s,最大洪峰量12700m3/s,最小流量364m3/s,相应水位变幅11.04m。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春季约占10%以下,夏季约占60%左右,秋季约占25%左右,冬季约占5%左右。
  雅鲁藏布江近百年来大约发生了6次大洪水,即1924、1937、1946、1954、1962、1988年,其中1924年最大,1962年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一次洪水,1962年8月雅鲁藏布江中游奴下站洪峰量高达12700m3/s,支流拉萨河也同时发生大水。洪水因暴雨引起,降雨强度大于正常年份2倍以上,高峰总历时,干流和支流拉萨河均达2个多月,是近40年来最大的一次,时段长,洪峰量大。
  旱灾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主要灾害,尤以春旱最为频繁,春旱几乎年年发生,只是受旱面积大小不同,各地旱年出现次数由于缺乏资料未予统计。春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大致由藏东向西北减少。林芝以西,连续无降水现象尤为突出,如日喀则1974年10月9日至1975年5月24日共计235天连续不降雨。1972年大旱西藏雨季普遍推迟,日喀则、山南和昌都等地均受旱严重,约1/3耕地面积受灾,1977年大旱,西藏地区受灾面积达7.67万hm2。
  干流奴各沙站1958~1975年,14年的平均含沙量为0.737~0.248kg/m3。
3.3 水资源 雅鲁藏布江水资源丰富,径流充沛,水资源总量为1654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6.1%,而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2.51%,单位面积产水量为68.8万m3/km2,是全国单位面积产水量的2.4倍。流域内有地下水资源355.5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1.5%,有冰川面积9013.5km2,冰川融水量为148.8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年降水量为2283.1亿m3。
  雅鲁藏布江属外流河,江水全部经印度、孟加拉流入印度洋,出境水量为1654亿m3。
  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350万kW。干流水能蕴藏量为7910万kW,约占全流域水能蕴藏量70%;支流为3440万kW,约占全流域总量的30%。初步规划全流域水能资源可能开发量约4740万kW,其中干流约4640万kW,占流域可开发量的95%,支流约100万kW,仅占流域可开发量的5%。干流河段中,东部的下游河段,水面坡降最大,落差最集中,水量也最丰富,天然水能蕴藏量高达6880余万kW,占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的87%。
河流利用
  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初步拟建13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4633.6万kW,年发电量2764.11亿kW·h。其中,下游干流河段水面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集中,装机容量为4100多万kW,占整个干流装机容量的89.6%。
  关于干流梯级开发方案目前有一些设想。一种方案是在墨脱以上建岗科(27万kW)、谷鲁(17万kW)、仁庆顶(15万kW)、伯刹(13万kW)、彭错林(30万kW)、江当(5万kW)、索朗嘎吐(50万kW)、曲水(9.6万kW)、加查(165万kW)、朗县(120万kW)、日雪(42万kW)、墨脱(3800万kW)、下游接日果(350万kW);另一个方案是在大渡卡建坝,代替墨脱,对大河弯裁弯取直,开挖多条大直径隧洞后接,压力钢管,单洞单管总长约41km。电站水头达2400多m,装机4380万kW。但技术难度太大,因此又想以8级代替1级方案。
  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大于1万kW的134条支流中,能布置有2.5万kW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的有9条,拟建电站21座,总装机容量163.7万kW,年发电量为73.47亿kW·h。9条支流上规划修建的21座电站指标见雅鲁藏布江支流拟建大、中型水电站主要指标表。
  雅鲁藏布江地处西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施工条件差、交通困难、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技术要求高、勘测设计工作做得少等因素,目前除在支流上开发一些小型电站和进行部分农田引水灌溉等开发利用外,整个流域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
  雅鲁藏布江流域有耕地15.32万hm2,其中干流两侧有耕地约4.7万hm2,大约有0.6
7万hm2的农田直接引用雅鲁藏布江水进行灌溉。1980年以前雅鲁藏布江修建小型水库31座,灌溉面积0.7万hm2;引水工程97处,灌溉面积4.02万hm2;塘坝、井灌及其它工程3755处,灌溉面积为0.3万hm2,灌溉总面积为5.01万hm2,水利化程度为33%。
  目前除在拉萨河、尼洋曲等支流为解决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城市及地区的用电问题,修建了一些小型电站外,干流尚处于未开发状态。支流已建1000kW以上电站有纳金、塘河、沃卡、西郊、"六○六"、"八一"等电站,其余均在1000kW以下,拉萨河上游的纳金水电站装机为7500kW,是目前雅鲁藏布江流域装机最大的电站。这些电站在枯水期保证出力很小。大于1000kW以上的电站枯水期出力仅为装机的1/3~1/2左右,1000kW以下电站基本上是季节性发电,全流域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5万kW,仅占流域可开发量的0.1%。  
  雅鲁藏布江上、下游坡陡流急,航运开发条件差,中游宽谷河段,河谷宽阔,水流平缓,通航潜力很大,其优势的发挥有待梯级开发和河道整治,目前尚属不通航河流。

2007-1-21 00:14


布拉马普特拉河
Yarlung Ri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  述

  雅鲁藏布江在巴昔卡出中国国境后,在老萨地亚(Sadiya)城西北进入印度阿萨姆邦。该河段称为迪汉(Diheng)河。在萨地亚城与迪班(Dibaing)河、卢希(Luhit)河汇合后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然后自东向西(略偏南)流,处在印度阿萨姆邦内,至图布尔附近转为向南流,然后进入印、孟边境和孟加拉国境内,在戈阿隆多与恒河汇合。迪汉河出口,年径流量约2000亿m3,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约1000km,其中印度阿萨姆邦内725余km,孟加拉国境内274km。迪汉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总流域面积29.2万km2。在巴哈杜拉巴德(Bahadurabad)测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180亿m3,年输沙量为4.99亿t。
  布拉马普特拉河右岸主要支流有:苏班西里(Subansiri)河,发源于中国西藏,流经印度阿萨姆邦,河流长442km,流域面积3.26万km2,年径流量543亿m3;卡孟(Kameng)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在印度提斯普尔(Tezpur)以东11km注入干流,河长264km,流域面积1.18万km2,年径流量259亿m3;马纳斯(Manas)河,发源于中国,流经不丹,在印度的约吉哥帕汇入干流,河长376km,流域面积3.75万km2,年径流量320亿m3;提斯塔(Tista)河发源于锡金,在孟加拉国郎布尔(Ranpur)附近加入干流,河长309km,流域面积1.25万km2,年径流量216亿m3。其它右岸支流有:桑科希(Sankosh)河,年径流量173亿m3;杜德库马(Dudkumar)河,年径流量192亿m3;德哈里阿(Dharia)河,年径流量113亿m3。左岸主要支流有:布里边兴(Burhi Dihing)河,发源于流域东北部那加山区,在印度迪布鲁格尔(Dibrugarh)下游32km处加入干流,河长362km,流域面积0.85万km2,年径流量136亿m3;滕西里(Dhansiri)河,发源于流域东部那加兰(Nagaland)邦,在阿萨姆邦的丹西尔穆克的马朱利岛对面注入干流,河长354km,流域面积1.22万km2,年径流量200亿m3;格皮利(Kapili)河,发源于流域南部山区,在印度拉亚马扬汇入干流,河长256km,流域面积1.58万km2,年径流量280亿m3。
  此外,在印度萨地亚加入干流的支流还有迪班河,年径流量628亿m3;卢希河,年径流量600亿m3。
流域特征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长720km,宽80~90km,北靠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部是那加山区和戈瓦尔巴拉山区。雅鲁藏布江出中国国境后海拔高程已下降了5000多m。在萨地亚,布拉马普特拉河起点高已只有134m。河道呈分汊型,在迪布鲁格尔(Dibragarh)河宽达16km,形成无数岛屿,其中以马杰利(Magauli)岛最大,面积达1250km2。河流绕过戈瓦尔巴拉山区,进入孟加拉冲积平原。在与恒河汇合前的河口分段,有许多汊河,其中左岸最大的汊河为托莱索里(Dhaleswari)河。河床比降:上段1∶4200,中段1∶6200,下段1∶8700,河口1∶16000。
  流域内受西南季风(6~9月)和孟加拉湾气旋的影响,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为2650mm,从下游的1750mm到上游东部山区的6400mm。60%~70%的雨量发生在雨季。在印度阿萨姆邦的乞拉朋齐(Cherrapunji)有世界"雨极"之称,年均雨量达11615mm,24h雨量为1036mm。根据1965~1988年巴哈杜拉巴德站的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流量为19600m3/s,年最大流量24300m3/s(1988年),年最小流量16300m3/s(1985年)。流域内陆下水蕴藏量为279亿m3。
  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巴哈杜拉巴德的实测最大历史洪水,流量为76410m3/s。1972年流域内发生大洪水,印度的潘杜(Pandu)站实测洪峰流量为72748m3/s。流域内印度部分从1954~1993年,每年受洪水影响的面积为166万hm2,受影响人口325万人,受破坏的耕地27.8万hm2。由于1950年地震对地形和排水系统的破坏,加上近年来大量侵占洪泛区,破坏湿地,以及对防洪设施的管理不力,河床洪水位提高,1988年大洪水,潘杜站洪峰流量为47737m3/s,水位达49.76m,比1972年洪水位高0.41m,受影响面积382万hm2,受灾人口325万人,破坏耕地43万hm2。在孟加拉国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土地达356万hm2</,在个别年份受淹面积达国土面积的一半(包括该国在恒河流域的面积),平均每年洪灾损失为9.45亿美元。1970年11月受气旋和潮汐波影响,使三角洲南部地区受到严重破坏,估计死亡30万人。
河流利用
3.1 防洪 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共建有3800km的堤防,有44个城市建有防洪工程,并对河道进行了整治,建有治导工程。孟加拉国在干流和支流提斯塔右岸建有216km的堤防。
3.2 灌溉和供水 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径流年内分配不均,60%~7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枯水季较长时期流量在3396~3679m3/s之间,最小流量为3113m3/s。流域内,尤其是河谷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地区之一,仅处于三河汇流区的孟加拉国,总人口达1.07亿人。流域内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农业灌溉需水量很大。据估计,孟加拉国对布拉马普特拉河的用水要求达5094m3/s,印度为1415~1698m3/s,因此,在枯水季,河水流量不能满足用水要求。解决枯水季水源短缺的主要措施是在干支流兴建调节径流的水库。据估计,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梅克纳河上修建水库可取得蓄水库容519亿m3,可增加枯季流量3622m3/s(现在两河枯季平均流量为4811m3/s)。此外,流域内陆下水蕴藏量约279亿m3,可供开采。目前流域内仅建有一些中小型灌溉工程。
3.3 发电 据估计,流域内印度部分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000多万kW,集中在迪汉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支流,其中苏班西里河为480万kW,马纳斯河为500万kW,卢希河300万kW,迪班河250万kW。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支流流经中国、不丹境内,水量丰沛,落差大,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据初步估计,中国境内的水能蕴藏量达3630万kW。
  印度拟在迪汉河上建240~296m的高坝,库容为327亿~470亿m3,最大装机容量达2000万kW;在苏班西里河上建一座210~257m的高坝,装机容量480万kW。但由于坝址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库区滑坡以及环境影响等,迪汉河坝址只能建150m的高坝,库容为98.7亿m3;苏班西里河坝址只能建120m的高坝,库容为27亿m3。另外,还研究过修建卢希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kW,卢希达姆韦水电站,装机容量100万kW。目前流域内印度已建有中小型水电站多座,总装机容量30多万kW。在建的兰皮河上的卡尔比兰皮水电站装机容量10万kW;兰甘纳迪河上的兰甘纳迪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40.5万kW;卡门格河上的卡门格水电站,装机容量60万kW。不丹已在逐步开发旺曲河,1988年已建成旺曲河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33.6万kW,第二级拟建20km隧洞,装机容量100万kW,第三级拟在靠近印度边界处建200m的高坝,装机60万k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