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对点滴知多少?-整体医学

 smallxiao 2010-12-01
现在不管是早晨晨练还是去任何一个地方,听到的都是:你怎么啦?哪儿不舒服,为什么不打点滴? 不论大病小病动辄就输液,医生认为不用输液不给输液的,有的患者认为这是医生不负责任。而有的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管大病小病,去了就给输液。可是,你们知道输液的危害吗?
  药物输液(静脉滴注),俗称“打点滴”,是目前一种常规给药方法,不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农村卫生室或家庭病床,都能见到有病人“吊瓶”输液。
  “打点滴”,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药效快,作用明显,对一些危重患者或进食困难的患者是合适的,必要的,特别在紧急状态下抢救病人,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打点滴”不仅技术、器具、环境等要求高,而且药物配合要适当,否则会使药效降低,或增加药物的毒性。同时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溶液中不性微粒(在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增多,不溶性微粒可从药液本身带入(如原料、辅料、操作工艺、包装材料等),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如输液管)或药液生产时带入(因药物的相互作用、理化性质的改变产生不溶结晶或降解药物等)。不错,通过药物输液,药效能够迅速发挥,但医护人员往往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更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潜在性危害。
  国内外药典对100毫升的静脉注射剂均有不溶性微粒的限量要求,我国药典1995年规定,每毫升输注液体中10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25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进过2粒,10微米以下的微粒未做限量要求。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郭随章曾做过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输液中的微粒考查,其结果均说明:药物输液的操作过程均促使药物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用药典标准对照,远远超过规定,情况令人担忧。
  “打点滴”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那么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这种报道较多,如一例生前曾接受过40升药物输液的患者,死后尸检时发现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
  作为医生,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片面追求速效和经济效益而滥用药物输液的做法。作为患者,要充分认识“打点滴”的危害,尽量避免其不良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